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饥饿和再投喂对锦鲤幼鱼几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时间对锦鲤(Cryprinus carpiod)主要消化酶活性(淀粉酶、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使锦鲤消化酶活性短时间内降低,但恢复投喂后直至实验结束,各消化酶活性又逐渐恢复接近甚至超过对照组水平。锦鲤的补偿生长效应可视为通过调整自身消化酶活性,从而提高食物吸收率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为17.6±0.2℃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和肠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4组,每组设3个平行,其中A组为对照组,即在实验过程中正常投喂;B组饥饿5d恢复投喂50d;C组饥饿10d,恢复投喂45d;D组饥饿15d,恢复投喂40d。实验结果表明,蛋白酶、胰蛋白酶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其活性下降明显,脂肪酶活性虽有下降趋势但不明显,而淀粉酶则在饥饿初期活性大幅度上升;恢复投喂后除了肠蛋白酶和肝胰蛋白酶外,其他消化酶活性均达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3.
高露姣 《水产学报》2004,28(3):279-284
报道了饥饿和再投喂对史氏鲟幼鱼摄食、生长以及生化组成的影响.22±2℃条件下,随着饥饿时间延长,幼鱼白肌的RNA/DNA比值不断减小,体重逐渐下降,后者与同期对照组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饥饿7d,鱼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糖原和肌糖原含量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回升;脂肪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在饥饿14d和21d时下降幅度最大,提示史氏鲟幼鱼动用储存物质的顺序依次是糖原、脂肪和蛋白质.而饥饿过程中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则有所上升.恢复投食后,饥饿幼鱼的摄食强度增大,生长加快,其中7d、14d饥饿组幼鱼的RNA/DNA比值达到或接近正常投喂组水平,但21d饥饿组的比值仍明显低于正常投喂组(P<0.05).恢复投食30d后,7d和14d饥饿组幼鱼体重接近对照组(P>0.05),21d饥饿组的终体重未能赶上对照组(P<0.05),这表明史氏鲟幼鱼的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不同而异.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正常投喂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Cultert alburnus Basilewsky)幼鱼前肠、后肠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20.3~24.8℃条件下将375尾翘嘴鲌幼鱼[体质量(4.22±0.29)]分为5组,分别饥饿0 d(对照组)、4 d、8 d、12 d和16d,饥饿后恢复投喂16d.结果显示,饥饿4d、8 d后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下降;饥饿12d后,脂肪酶活性仍显著下降;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消化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缓.恢复投喂后,蛋白酶活性迅速升高,其中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除饥饿4 d组)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逐渐恢复正常;恢复投喂4 d后,除饥饿4 d组后肠、肝胰脏及饥饿12 d组前肠外,淀粉酶活性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8 d后恢复正常.与淀粉酶活性相似,脂肪酶活性先迅速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饥饿4 d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小,饥饿时间较长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大.[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39-445]  相似文献   

5.
采用封闭式呼吸仪测定日本黄姑鱼(8.14±1.07 g)在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的耗氧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和分析饥饿和再投喂对日本黄姑鱼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其耗氧率逐渐降低;恢复投喂之后,其耗氧率开始逐步上升。从组织结构看,食道无明显变化,而胃、肠和肝胰脏则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饥饿5 d组无明显变化,而饥饿15 d组变化明显,表现为胃腺细胞收缩,皱壁和上皮细胞高度减少,分泌颗粒减少,肠胃绒毛退化,肝组织致密,肝细胞内脂滴减少,胰腺泡缩小,排列不规则;饥饿10 d组介于饥饿5 d组和饥饿15 d组之间,再投喂各主要结构均有恢复。  相似文献   

6.
短期投喂雌二醇对施氏鲟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17-β雌二醇添加到饵料中,由2月龄喂至5月龄,而后用基础饵料喂养,每3个月测量其生长数据及性腺重,直至19月龄。发现在试验过程中,生长出现波动,短期内投喂组表现出生长快的势头差异显著(P〈0.05),但至试验结束其生长差异不明显。检测其血清、肌肉、肝脏和肠道激素残留量,不高于未处理组,有些数值还明显低于未处理组。  相似文献   

7.
饥饿和再投喂对美国红鱼消化器官组织学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用石蜡切片方法观察和分析饥饿和再投喂对美国红鱼(Sciaenopsocellatus)消化器官形态结构和组织学的影响。鱼样体重(8.25±0.5)g,体长(8.84±0.27)cm。从形态结构看,饥饿与再投喂前后食道无明显变化,而饥饿10、15d的实验鱼胃壁变薄,幽门盲囊变小,肠管收缩,呈透明状,肝胰腺萎缩,呈姜黄色,胆管呈深绿色。从组织结构看,食道无明显变化;饥饿时间不同,各组织受损害和恢复程度不同。饥饿5d的实验鱼基本同对照组;而饥饿10、15d的实验鱼组织变化较明显:皱襞和上皮细胞高度均减少,分泌颗粒减少。胃腺细胞收缩,结构不完整;幽门盲囊长度和直径变小;肠直径变小,微绒毛退化;肝组织致密,肝细胞内脂滴减少,体积缩小;胰腺泡缩小,排列不规则。再投喂各主要结构均有所恢复,有些恢复到饥饿前水平,但大部分未能达到。  相似文献   

8.
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施氏鲟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高露姣  陈立侨 《海洋渔业》2004,26(3):210-214
在饲料蛋白质水平和能量水平均能满足生长需要的前提下,以不同的油脂配制成6种试验饲料,投喂施氏鲟幼鱼7周,综合分析其生长效率各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混合油组的总体生长效果最好,而葵花籽油和猪油组最差。分析表明:除了ω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之外,施氏鲟的必需脂肪酸还同时包括18:2ω6,且施氏鲟对18:3ω3的需求要比18:2ω6大;另外,鱼油氧化后对施氏鲟幼鱼生长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12±1)℃和盐度24.3±0.61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及恢复投喂对鱿幼鱼生长、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实验设置饥饿5、10、15d及连续饥饿4个水平,并设正常投饵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马上恢复正常投饵,整个实验历时30d,在实验前、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分别测定鮸幼鱼全长、体重、耗氧率和排氨率。结果表明:鮸幼鱼在饥饿状况下存活时间23d。实验结束时,饥饿5d和10d处理组鮸幼鱼全长和体重明显高于投喂对照组(P〈0.05)。在饥饿期间,连续饥饿组鮸幼鱼的耗氧率先下降又上升;排氨率前期显著升高,5d后达峰值,然后逐步下降;鮸幼鱼的O:N比值先下降,10d后达谷值,然后不断升高,20d后迅速升高到30.347。饥饿结束时,各饥饿组与投喂对照组耗氧率和排氨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结束时,鮸幼鱼耗氧率除饥饿5d和10d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排氨率除投喂对照组和饥饿15d组差异不显著外,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饥饿结束时和实验结束时O:N比值差异显著。可见,饥饿后恢复投喂的鮸幼鱼具有补偿生长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水温(26.5±1.2)℃下,将体质量(45.70±0.56)g的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分为4组,饲养在采光大棚内的30m2水泥池中,每池40尾,D0组每天饱食投喂2次,D1、D2、D3组分别投喂6d、5d、4d,饥饿1d、2d、3d,持续8周,每组3个重复池塘,研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口黑鲈幼鱼补偿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每周饥饿天数的增加,大口黑鲈的末体质量和增重率均不同程度下降,但D1组与D0组无显著差异(P>0.05)。大口黑鲈的日摄食量随饥饿时间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但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D1组的饲料利用效率和蛋白质效率与D0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D2和D3组显著低于D0组(P<0.05)。试验结束时,鱼体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饥饿时间增加而下降。D3组鱼的胃和肠道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D0组(P<0.05);D1组的胃和肠道脂肪酶活性较高;D1和D2组胃淀粉酶活性较高,肠道淀粉酶活性则随着饥饿时间增加显著上升(P<0.05)。饥饿使大口黑鲈血清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含量降低,血清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增加。血清生长激素水平随着饥饿时间增加而上升,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水平则下降(P<0.05)。结果表明:每周投喂6d饥饿1d的大口黑鲈饲料转化效率较高,实现了完全补偿生长,可供集约化养殖的科学投喂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肥满度和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饥饿条件下,5 d后杂交鲟幼鱼生长基本停滞,10 d后负生长,与投喂饵料组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消化酶活性方面,0~1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一直低于投喂饵料组,至2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是饥饿组的脂肪酶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各处理的杂交鲟幼鱼淀粉酶活性虽然有起伏波动,但是15 d后饥饿组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  相似文献   

12.
史氏鲟消化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史氏鲟的活体解剖和对消化系统各组织的观察,结果表明史氏鲟具有胃、幽门盲囊和瓣肠,胰脏形成独立的器官,在肝门部有部分弥散于肝脏组织中。与同属的中华鲟比较,口腔粘膜褶数量和形态不同;食道分段数量不同(史氏鲟分3段、中华鲟分2段);史氏鲟瓣肠有7个螺旋瓣,比中华鲟少;中华鲟的幽门盲囊有17个小盲囊,而史氏鲟只有10-12个小盲囊。  相似文献   

13.
2龄西伯利亚鲟消化酶活性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人工养殖条件下2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消化酶活性及分布特征。通过对5种消化器官(胃、肝脏、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中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3种消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发现,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是淀粉酶的主要分泌器官,淀粉酶活性在幽门盲囊中最高,其次是十二指肠,幽门盲囊和十二指肠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瓣肠(P0.05);胃和肝脏淀粉酶活性极低,与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有显著性差异(P0.05)。胃和瓣肠是蛋白酶分泌主要器官,胃中蛋白酶活性最高,其次是瓣肠,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幽门盲囊、十二指肠和肝脏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胃和瓣肠(P0.05)。瓣肠、十二指肠和幽门盲囊是脂肪酶分泌的主要器官,瓣肠中脂肪酶活性最高,其次是十二指肠,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幽门盲囊(P0.05);胃和肝脏脂肪酶活性最低,与前三者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3种消化酶的主要分泌器官不同,研究结果可为了解西伯利亚鲟的消化生理特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盐度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盐度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将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幼鱼[初始体长(24.95±1.89)cm,初始体质量(117.80±16.72)g]分别在淡水(盐度0)、盐度10、盐度25条件下饲养10 d,检测不同盐度下施氏鲟幼鱼消化器官(幽门盲囊、瓣肠、十二指肠、胃和肝脏)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1)在相同盐度条件下,不同消化器官中同种消化酶活力高低顺序不同.在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活力(淡水和盐度25时)及淀粉酶活力(淡水时)由大到小依次为幽门盲囊、瓣肠、十二指肠、胃和肝脏;蛋白酶活力(盐度10时)及淀粉酶活力(盐度10和25时)由大到小依次为瓣肠、幽门盲囊、十二指肠、胃和肝脏;在淡水和盐度10时脂肪酶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瓣肠、十二指肠、胃、肝脏和幽门盲囊:在盐度25时脂肪酶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瓣肠、十二指肠、肝脏、胃和幽门盲囊.(2)同种消化器官中不同盐度条件下同种消化酶的活力不同.幽门盲囊、十二指肠、胃和肝脏中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均在淡水中最高(P<0.05),盐度25中最低,说明盐度对以上消化器官中3种消化酶均具有抑制作用;瓣肠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均在盐度10下最高(P<0.05),说明一定的盐度对瓣肠中3种酶具有激活作用,但盐度过高则会抑制这些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中华鲟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循环饥饿后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变化。实验设4个循环饥饿组(T1:饥饿1 d,饱食投喂3 d;T2:连续饥饿2 d,饱食投喂4 d;T3:连续饥饿4 d,饱食投喂6 d;T4:连续饥饿7 d,饱食投喂8 d)和1个对照组(T0:每天饱食投喂)。结果显示:在水温21.5~25.4℃条件下,T1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超过对照组,表现为超补偿生长;T2组末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接近对照组,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T1、T2组食物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T4组实际摄食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4个循环饥饿组幼鱼肝体比及脏体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组肌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下降,同时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从饥饿2 d组开始,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蛋白质含量比脂肪含量下降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16.
水温对施氏鲟幼鱼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在14℃、21℃、28℃水温条件下饲养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Brandt)幼鱼10 d,初始鱼体质量(124.20±15.12)g,体长(26.95±2.89)cm,检测不同水温条件下施氏鲟幼鱼消化器官(胃、幽门盲囊、十二指肠、瓣肠和肝脏)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结果表明:(1)幼鱼幽门盲囊、瓣肠和肝脏中蛋白酶活力均以水温21℃时最高(P<0.05),十二指肠和胃则在28℃最高(P<0.05),各消化器官蛋白酶活力均在14℃最低(P<0.05);(2)各消化器官的淀粉酶活力均在水温21℃时最高(P<0.05),幽门盲囊、瓣肠和十二指肠以水温28℃时最低(P<0.05),胃和肝脏在水温14℃时最低(P<0.05);(3)各消化器官脂肪酶活力均在水温14℃时最高,28℃时最低(P<0.05)。在水温21℃时,各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幽门盲囊、瓣肠、十二指肠、胃、肝脏,水温14℃时瓣肠消化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能力要高于十二指肠,28℃时低于十二指肠(P<0.05);在水温14℃和21℃时各消化器官脂肪酶活力由大到小依次为:瓣肠、十二指肠、胃、肝脏、幽门盲囊,28℃时瓣肠消化脂肪能力低于十二指肠(P<0.05)。[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26-131]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不同养殖温度(15℃、18℃、21℃、24℃、27℃)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4℃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RWG)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均在24℃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先降低后升高(P<0.05),且在24℃时达到最小值;此外,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其不同温度组的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24℃、21℃、27℃、18℃、15℃组。温度对幼鱼前肠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24℃组和27℃组前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15℃组(P<0.05),而温度对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活性则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温度组前肠脂肪酶活性均高于中肠和后肠;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施氏鲟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4℃,在此温度范围内施氏鲟幼鱼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泥鳅仔稚鱼发育期间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从孵化至30 DAH(日龄,Days after hatching)几种消化酶及碱性磷酸酶比活力的变化情况。胃蛋白酶直至30 DAH仍未检出活性。而胰蛋白酶表现出较高的比活力,其比活力在初次摄食之后显著上升,6 DAH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显著降低(P<0.05)。脂肪酶与淀粉酶的变化模式相似,在内源性营养向外源性营养转变及仔鱼向稚鱼转变这两个时间段出现两个高峰值。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2-6 DAH显著上升(P<0.05),之后开始下降并趋于平稳。研究表明,泥鳅在仔稚鱼阶段只具有结构性的胃而缺乏分泌细胞的分化。2-6 DAH是泥鳅仔鱼肠道功能迅速发育的阶段,也是向成鱼消化模式转变的一个重要过程。脂肪酶和淀粉酶比活力的持续性表明了泥鳅仔鱼对糖类和脂肪有较好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饥饿对褐菖鲉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18±0.5)℃、盐度27.0±0.5条件下,测定了褐菖鲉不同饥饿时间(0、3、7、14、21 d)的比肝质量、比胃质量、比幽门质量、比肠长及各消化组织消化酶活力。试验结果表明,在饥饿过程中,褐菖鲉消化道组织萎缩,比肝质量、比胃质量、比幽门质量和比肠长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其中比肝质量下降速率最大,饥饿21 d的比肝质量比对照组下降85.033%。饥饿期间,蛋白酶活力总体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差异显著(P<0.05)。淀粉酶活力的变化趋势亦为先升后降,饥饿1 d,前、中、后肠、幽门的淀粉酶活力呈不同程度上升,之后,除胃和幽门外,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皆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脂肪酶活力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