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解广东沿岸牡蛎体内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和时空分布情况,于1989-1993和2003-2012年间每年3月份采集广东沿岸海域的近江牡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DDTs的含量,同时结合1980-1985年广东省海岸带污染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的残留量、时空分布和组成特征,并评价了其食用安全性与生物质量。结果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检出率为96.9%,检出的样品中含量范围为0.11~76.3 ng/g,平均值是(3.87±7.40) ng/g。在时间上,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含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点, 1980s-1990s初期为显著下降阶段,2003-2007年先小幅反弹后略微下降,2008-2012年总体呈归于平稳的趋势,且该时段各年份间无显著差异(P > 0.05)。空间上,1980s初期珠江口岸段牡蛎体DDTs含量远高于粤东、粤西岸段,随着时间推移,3个岸段之间含量差距逐渐缩小,1989年之后各年间3个区域DDTs平均含量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P > 0.05)。DDTs的组分特征分析显示,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残留,但在1989-1993年和2003-2007年时段内可能有三氯杀螨醇来源的DDTs输入。评价结果表明,就DDTs而言,广东沿岸海域所有样品均未超我国相关残留限量标准,近年来大部分站点牡蛎食用安全,生物质量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广东沿岸牡蛎体内滴滴涕(DDTs)的残留水平和时空分布情况,于1989-1993年和2003-2012年间每年3月份采集广东沿岸海域的近江牡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DDTs的含量,同时结合1980-1985年广东省海岸带污染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了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的残留量、时空分布和组成特征,并评价了其食用安全性与生物质量.结果显示,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检出率为96.9%,检出的样品中含量范围为0.11~76.3 ng/g,平均值是(3.87±7.40) ng/g.在时间上,广东沿岸牡蛎体内DDTs含量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点,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为显著下降阶段,2003-2007年先小幅反弹后略微下降,2008-2012年总体呈归于平稳的趋势,且该时段各年份间无显著差异.空间上,20世纪80年代初期,珠江口岸段牡蛎体DDTs含量远高于粤东、粤西岸段,随着时间推移,3个岸段之间含量差距逐渐缩小,1989年之后各年间3个区域DDTs平均含量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差异.DDTs的组分特征分析显示,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残留,但在1989-1993年和2003-2007年时段内可能有三氯杀螨醇来源的DDTs输入.结果表明,就DDTs而言,广东沿岸海域所有样品均未超我国相关残留限量标准,近年来大部分站点牡蛎食用安全,生物质量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3.
于2005-2007年夏季采集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68个经济水产品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六六六(BHCs)、滴滴涕(DDTs)的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分布趋势和组成特征,以及污染现状、食用安全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探讨与评价。结果表明:贝类、虾类、蟹类和鱼类的BHCs的残留范围分别为未检出~1.53 μg/kg、未检出~0.830 μg/kg、未检出~1.21 μg/kg、未检出~4.02 μg/kg(湿重),DDTs的残留范围分别为0.184~66.9 μg/kg、未检出~2.87 μg/kg、8.04~126 μg/kg、0.891~310 μg/kg(湿重)。BHCs污染指数均小于0.5,未受到BHCs的污染;71.2%的样品DDTs的污染指数在0.581~31.0之间,不同程度受到DDTs的污染。与国内外其它海域相比,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经济水产品中BHCs残留量处于较低水平,而DDTs残留量处于国内邻近海域中等水平、亚太等国外海域较高水平。贝类和鱼类的p,p′-DDT的含量较高,p,p′-DDT/DDTs平均含量比分别为43.8%和49.1%,推测有新的DDTs类污染物输入。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经济水产品中BHCs、DDTs的残留量符合我国的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低于欧盟、美国、日本的食品安全限量;参照美国环保局(US EPA,2000)推荐的危害参考剂量RfD和可疑化学物质致癌斜率因子的接触风险指数ERI和致癌风险指数CRI分析表明,闽东沿岸生态监控区经济水产品消费引起的BHCs、DDTs的接触风险和潜在致癌风险均为可接受风险。  相似文献   

4.
广东沿岸牡蛎体Cd含量及时空分布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 198 9~ 1997年广东沿岸 12个采样点近江牡蛎 (CrassostrearivularisGould)体Cd的测定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 ,分析了广东沿岸牡蛎体Cd含量与时空分布特点。所有牡蛎体样品均检出Cd ,含量为( 0 .0 8~ 7.81)× 10 - 6,总平均值为 1.92× 10 - 6。粤东与粤西沿岸除个别样品外 ,绝大部分Cd含量均远低于评价标准 ,而珠江口沿岸样品的超标率则达到 2 5%。牡蛎体Cd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珠江口 >粤西 >粤东。1989~ 1997年 ,牡蛎体Cd含量的年际变化呈双峰分布 ,次高值和最高值分别出现在 1992年和 1995年 ,其余年份虽有波动 ,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于1989—1993和2003—2012年间每年春季采集广东沿岸的近江牡蛎样品(Crassostrea rivularis Gould),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六六六(HCHs)的含量,并结合1980—1985年广东省海岸带污染调查的相关数据,分析和探讨了广东沿岸牡蛎中六六六(HCHs)的时空分布特征,并评价了其食用风险与生物质量.结果表明,广东沿岸牡蛎体内HCHs含量范围在未检出~42.4 ng/g之间,平均值为(1.70±6.13) ng/g,总体检出率为92.3%.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HCHs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禁用六六六以来先快速下降,90年代以后降幅放缓并逐渐趋于平稳,30年间HCHs含量降低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0.06%.在空间上,80年代初期珠江口岸段HCHs含量远高于粤东和粤西岸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粤西岸段HCHs的含量比逐渐升高,而珠江口的则逐渐降低,三者含量差距缩小.HCHs组分特征分析认为,80年代末期以来,广东沿岸海域牡蛎体内HCHs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残留,但在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期期间,广东沿岸地区牡蛎体内HCHs可能源于林丹的使用.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HCHs均远低于中国相关残留限量标准,但1989年有75.0%的样品中HCHs超出中国《海洋生物质量》一类标准;通过食用牡蛎,每日HCHs摄入量在0.11~83.62 ng/(kg·d),远低于世界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的每日允许摄入量.  相似文献   

6.
1989~1995年广东沿海近江牡蛎体砷的测定数据和有关历史资料表明,所有牡蛎样品的砷含量在(0.31~2.51)×10-6之间,总平均值为1.30×10-6,均低于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值,属正常本底水平。牡蛎体砷含量的地理分布呈粤东和粤西西部高、珠江口和粤西东部低的格局。1981~1991年,牡蛎体砷的平均含量呈下降趋势,1991年以后,牡蛎体砷的平均含量虽有波动,但年际间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评价广东沿海牡蛎体镉(Cd)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食用健康风险,实验根据2001-2010年广东17个海湾的牡蛎体Cd含量监测结果及1989-1999年的历史数据,分析了广东沿海总体及粤东、珠江口、粤西3大海区牡蛎体镉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风险商法评价其健康风险.1989-2010年广东沿海累计268频次的监测结果表明:牡蛎体Cd含量变化范围为未检出~10.80 mg/kg(均值1.14 mg/kg,以湿重表示,下同),检出率97.01%;其中98.64%符合中国、美国牡蛎体或贝类的Cd含量限量标准(≤4 mg/kg).珠江口海域达标率为三大海域最低(86.5%),是今后生物监测与海洋环境管理的重点.2001-2010年牡蛎体Cd含量的健康风险依次为儿童-青少年(5~17岁)>老年人(60岁以上)>成年人(18~59岁);连续食用广东沿海牡蛎10年,其Cd含量在70年内不会对人体构成Cd摄入过量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于2006年~2012年在海南岛东寨港、马袅港、八所港和榆林港4个典型港湾采集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滴滴涕(DDTs)的质量分数。结果显示,DDTs残留范围为未检出-4.51 ng·g-1(湿质量),平均为1.45 ng·g-1,4个采样点w(DDTs)的区域差异不显著(P〉0.05)。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海南岛沿岸贝类体内DDTs残留水平较低。在2006年~2012年间,DDTs于2007年出现了一个相对高值,之后5年呈先下降后趋于平稳的趋势。此研究结果与1985年海南岛近海贝类体内的DDTs残留量均处于100 ng·g-1水平级范围。通过对牡蛎样品DDTs的组分特征分析,认为目前检测到的DDTs主要来源于历史使用残留,但推断2006年~2007年可能有三氯杀螨醇来源的DDTs输入。结果表明,海南岛沿岸牡蛎体内DDTs符合中国《海洋生物质量》一类质量标准,也未超出中国相关残留限量标准,其食品安全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9.
广东沿海牡蛎体Pb含量水平及时空变化趋势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贾晓平 《水产学报》2000,24(6):527-532
为了了解广东沿海Pb含量水平的时空变化特点,l989-1997年,实施"南海贻贝观察”对广东沿海12个地点牡蛎体Pb含量进行了连续监测.广东沿海牡蛎体Pb含量范围为0.22×10-6~2.06×10-6(湿重),总平均值为0.77×10-6.牡蛎体Pb污染指数的范围和平均值分别为0.11~1.03和0.39,总体上属轻污染水平.牡蛎体Pb含量的空间分布呈粤西海区≥珠江口海区>粤东海区.广东沿海牡蛎Pb含量水平在1989-1993年间呈微弱下降趋势,1994年Pb含量明显升高,此后Pb含量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供牡蛎食用安全性参考信息,文章根据有毒化学物质的人体健康风险评估计算式,提出了牡蛎适宜消费量推算方法;对2007年春季在南海北部沿岸23个海湾采集的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样品,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其中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的含量,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和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其中重金属的含量,推算了近江牡蛎的适宜消费量。结果能清晰地显示牡蛎采集海域、有毒化学物质种类对应的近江牡蛎软组织日均适宜消费量。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血细胞cDNA文库中脊尾白虾14-3-3巨球蛋白基因EST序列,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技术,克隆获得脊尾白虾14-3-3基因c DNA全长,命名为Ec14-3-3。该基因全长2905 bp,包含744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4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分子量为27.95 kD,理论等电点为4.65。同源性分析表明,脊尾白虾Ec14-3-3氨基酸序列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14-3-3的同源性最高,达到98%。荧光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Ec14-3-3基因在血细胞、卵巢、肝胰腺等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血细胞中Ec14-3-3相对表达量最高。感染鳗弧菌和WSSV后6 h,脊尾白虾血细胞和肝胰腺中Ec14-3-3基因的表达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加(P0.05),且具有明显的时间差异性。本研究结果表明,Ec14-3-3基因在脊尾白虾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凡隆气单胞菌是泥鳅养殖中容易发生而且致死率较高的病原菌之一.为筛选凡隆气单胞菌拮抗菌、研发防治此病害的生物制剂,采集泥鳅养殖池底泥样品,通过滤纸抑菌圈法筛选凡隆气单胞菌拮抗细菌,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硫酸铵沉淀和离子交换层析方法分离纯化抑菌物质,电泳检测其分子量.结果显示,从样品中分离到17株细菌,其中筛选出的拮抗菌4-1-3,能够高效抑制凡隆气单胞菌,抑菌圈直径达到15.2 mm.经菌株鉴定后命名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 4-1-3.该菌产生的抑菌物质为胞外蛋白,分子量约为100 kDa,推测该物质是荧光假单胞菌产生拮抗物质的一种新类型,有望进一步研制成防治水产病害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14.
半滑舌鳎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 Gtinther)属碟形目,舌鳎科,舌鳎属,三线舌鳎亚属,俗称牛舌头、鳎目、鳎米等。半滑舌鳎分布于朝鲜、中国、日本的近海。我国沿海均产,栖息于泥沙质海底,食性广,抗逆性强,生长速度快,主要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体长一般为200~500mm,最大体长可达800mm,适合于我国沿海养殖。该鱼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15.
凡隆气单胞菌是泥鳅养殖中容易发生而且致死率较高的病原菌之一。为筛选凡隆气单胞菌拮抗菌、研发防治此病害的生物制剂,采集泥鳅养殖池底泥样品,通过滤纸抑菌圈法筛选凡隆气单胞菌拮抗细菌,结合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菌株鉴定。采用硫酸铵沉淀和离子交换层析方法分离纯化抑菌物质,电泳检测其分子量。结果显示,从样品中分离到17株细菌,其中筛选出的拮抗菌4-1-3,能够高效抑制凡隆气单胞菌,抑菌圈直径达到15.2 mm。经菌株鉴定后命名为Pseudomonas fluorescens 4-1-3。该菌产生的抑菌物质为胞外蛋白,分子量约为100 kDa,推测该物质是荧光假单胞菌产生拮抗物质的一种新类型,有望进一步研制成防治水产病害的生物制剂。  相似文献   

16.
苏州地区中小型湖泊渔业水质污染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6月至1999年10月共4次,对苏州地区6个中小型糊泊的水质进行了10个项目污染物的综合调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6个中小型糊泊水质平均综合质量指数(1)为2.03,湖泊水质属“严重污染”。湖泊已受到总磷、氨态氮、COD、铜和锌等的严重污染;总磷氨态氮和CODcr的平均污染负荷分担率之和为64.89%,属有机污染。铜、锌、镉和铬的污染负荷分担为13.54%、6.80%、4.97%和4.68%,表明水体也不同程度地受到重金属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稻鱼菜、稻鱼鸭复合生态模式综合效益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和示范表明 ,与平作种稻比较 ,在稻鱼菜、鸭多元复合生态模式中 :水稻产量可平均增产 10 %以上 ,同时每亩平均增收鲜鱼 5 5 8kg ,成鸭 14 6kg ,蔬菜等经济作物 4 7 3kg (按稻田面积计算 ) ;提高了稻田的肥力 ,水稻土壤全N、P、K和有机质含量分别增加了 2 0 1%、 5 7 3%、 17 3%和 18 9% ;水稻植株虫口量最少。稻鱼菜、鸭多元复合生态模式的总收入达到 10 0 0元 /亩以上 ,大大提高了稻田的产出和效益 ;其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 0 5以上 ,属良性循环的高效多元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最后介绍了稻鱼菜、鸭多元复合生态模式的主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 14-3-3基因(Pt14-3-3)。Pt14-3-3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2510 bp,包含开放阅读框741 bp,编码由24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分子量为27.98 kDa。序列比对结果显示,Pt14-3-3基因与中华绒螯蟹14-3-3基因同源性最高(100%)。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Pt14-3-3氨基酸序列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紧密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显示,Pt14-3-3基因在肝胰腺、肌肉、鳃、心脏、眼柄、血淋巴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中的表达量最高。低盐胁迫后,Pt14-3-3基因在鳃和肝胰腺中的表达量分别于48 h和12 h显著上调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对照组的1.34倍(P<0.05)和7.54倍 (P<0.05)。人工感染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和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后,Pt14-3-3基因在肝胰腺和血细胞中整体均呈显著上调表达,最高上调17.52倍(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Pt14-3-3基因可能在三疣梭子蟹低盐适应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