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 毫秒
1.
高pH胁迫对“黄海1号”中国对虾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高pH养殖水体中"黄海1号"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存活率,血清中的溶菌酶(LSZ)、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碱性磷酸酶(AKP)及酸性磷酸酶(ACP)活力变化进行了测定.经高pH胁迫72 h后检测发现,在pH8.2~8.6,"黄海1号"和野生群体存活率均高于90%,两群体机体表现出一定的应激能力;在pH8.8~9.0时,"黄海1号"及野生群体死亡率都急剧增加,几种免疫相关酶类较在pH 8.6时都有较高幅度的变化,"黄海1号"的死亡率及酶突变程度均小于野生群体;在pH 9.2时,2群体的死亡率及体内的几种免疫相关酶活性变化幅度继续增大,但2群体间差异减弱;在pH 9.4时,两群体中国对虾全部死亡.比较发现,当海水pH在一定的范围内升高时,"黄海1号"免疫能力要高于野生群体.  相似文献   

2.
边绍新  马云聪 《河北渔业》2013,(11):40-40,57
试验在前期纳足海水,后期添加淡水,全程不换水的条件下,对比全部投喂配合饵料和中后期改投蓝蛤鲜活饵料两种不同投喂方式养殖"黄海1号"中国对虾的效果,发现前者明显好于后者,平均单产、成活率、收获规格分别达到765kg/hm2、47.2%、27g/尾,分别比后者的667.5kg/hm2、44.5%、25g/尾,高14.6%、6%、8%。  相似文献   

3.
<正>彩虹鲷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来的一种体色为红色的罗非鱼,杂食性,生长速度快,耐低氧,适应能力强,海淡水均可养殖,是虾池中一个理想的套养品种。与"黄海1号"中国对虾套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养殖空间,而且还能清除虾池中的残饵、代谢物,改善底质,降低成本,可以明显提高综合效益。更重要的是,彩虹鲷还可以清除池塘中的病虾、死虾,防止对健康虾的污染。2013年我们在丰南区黑沿子镇涧河村进行了套养试验。试验面积1.73 hm2。放养"黄海1号"中国对虾13万尾、彩虹鲷1 300尾,共收获对虾2 030 kg、彩虹鲷780 kg,纯效益80 771元。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南方地区养殖中国对虾“黄海2号”的适宜模式,开展了“虾-鱼”、“虾-蟹”、“虾-鱼-贝”、“虾-贝”等多种养殖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中国对虾.“黄海2号”在南方地区养殖,7月中旬高温来临之前,生长速度快,但进入高温季节(水温30℃以上)时,生长速度明显减缓。放养密度每667m2 1.1万.1.55万尾时,对虾单产为34.2~61kg。除“虾一鱼”试养模式的1个池塘外,其余均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在温岭地区养殖“黄海2号”中国对虾的混养模式,进行了“虾-鱼”、“虾-蟹”、“虾-鱼-贝”、“虾-贝”等多种养殖模式的混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黄海2号”中国对虾在7月中旬高温季节来临之前生长速度快,但进入高温季节,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生长速度明显减缓.放养密度在每亩1.10万~1.55万尾时,中国对虾单产为...  相似文献   

6.
2006年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保种群以及海州湾、莱州湾2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仔虾Ⅰ期耐氨氮胁迫成活率和收获时对虾体重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新品种耐氨氮胁迫能力强,仔虾Ⅰ期成活率较商品苗种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生长速度快,收获对虾平均体重较商品苗种提高11.8%。AFLP 技术分析获得5代选育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2.28%、40.64%、40.32%、39.95%和38.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世代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黄海一号"新品种历经八代选育,具有生长快,抗逆能力强,无白斑病毒,成虾个体大等优良对虾生物学性状。目前在山东、河北等省试验养殖已获成功。  相似文献   

8.
为了从表观遗传学角度讨论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野生群体和人工选育新品种“黄海1号”不同组织间甲基化水平和多态性差异,应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ed polymorphism, MSAP)分别对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肌肉、鳃、血液3种组织样品基因组DNA的CCGG甲基化水平进行对比分析,试图从表观遗传学角度探讨影响中国明对虾生长性状的分子机制.采用30对引物进行选择性扩增,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PAGE)带型结果显示,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肌肉、鳃和血液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3.1%,22.3%和19.7%;而“黄海1号”肌肉、鳃和血液的甲基化比例分别为21.4%、19.6%和18.9%.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同一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多态性水平不同,肌肉、鳃和血液不同组织间的甲基化水平和甲基化多态性水平亦不同.DNA 甲基化多态性带型分析显示,鳃组织的甲基化水平和多态性水平在野生群体组中国明对虾和“黄海1号”间变化趋势最大,肌肉最稳定.本研究旨为甲基化修饰与中国明对虾生长性状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2006年收集中国对虾“黄海1号”保种群以及海州湾、莱州湾2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构建核心育种群,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以仔虾Ⅰ期耐氨氮胁迫成活率和收获时对虾体重为选育指标,经过连续5代选育,培育出中国对虾“黄海3号”新品种。新品种耐氨氮胁迫能力强,仔虾Ⅰ期成活率较商品苗种提高21.2%,养殖成活率提高15.2%;生长速度快,收获对虾平均体重较商品苗种提高11.8%。AFLP技术分析获得5代选育群体的平均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42.28%、40.64%、40.32%、39.95%和38.05%。研究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世代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中国对虾养殖产量和效益,盘山县水产技术推广站今年从营口引进"黄海2号"中国对虾新品种,在盘锦市二界沟进行健康养殖试验,同杂色蛤混养获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1 池塘的准备工作1.1 池塘选择地点选在盘锦市辽滨开发区二界沟北,池塘面积1.47~2 hm2,共4口,1#、2#池各2 hm2,3#、4#池各1.3 hm2,合计6.67 hm2虾塘,长方形,南北长,东西短,进、排水闸完整.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对虾“黄海1号”选育群体与野生群体的形态特征比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海1号”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进行11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采用方差分析和2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2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反映在选育对虾的腹节1及腹节总长度增加,但头胸甲及腹节1的宽度降低.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为18.14%,主成分2为15.09%,主成分3为11.09%,主成分4为9.53%,累积贡献率为53.85%.分析结果显示,2个群体在横向体型因子方面差异最明显,结果与显著性检验的结论基本一致.判别分析显示,2个对虾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001).建立了2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2%~75%,P2为55.4%~79.8%,综合判别率为70.67%,可以认为逐步判别法对于中国对虾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选育群体的判别准确率(75%)相对较高,从而从形态学方面体现了选择育种的效果.[中国水产科学,2006,13(3):384-388]  相似文献   

13.
用含不同浓度梯度(0、50、100、150 mg/kg)黄芩苷的饲料连续投喂健康的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于给药第1、3、5、7、9、11天采集实验对虾的血淋巴、肝胰腺、肌肉组织,测定不同组织的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氢酶(CAT)、一氧化氮合酶(INOS)、溶菌酶(LSZ)、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变化,研究黄芩苷对中国对虾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指标和解毒代谢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高浓度处理组血淋巴、肝胰腺、肌肉组织的ACP、INOS、SOD在第3天后呈上升趋势,分别达到峰值后趋于稳定状态,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低浓度黄芩苷处理组各种酶活性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低、中、高浓度处理组血淋巴LSZ酶活性与同期对照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各种酶活亦存在组织差异性,其中ACP、CAT在肝胰腺中活性最高,肌肉和血淋巴次之;而INOS、LSZ、SOD活性,血淋巴中最高,肌肉和肝胰腺次之。同时攻毒试验表明,黄芩苷能有效地降低试验组中国对虾的死亡率,提高免疫保护率。其中,中浓度处理组的保护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光照(光照周期、光照强度和光色)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稚虾3种消化酶(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在本实验条件下,主要结果如下:(1)4种光照周期下,对虾3种消化酶的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2)在完全黑暗、6μmol.m-2.s-1、30μmol.m-2.s-1和110μmol.m-2.s-1光照强度下,对虾蛋白酶的活力分别为0.361 U.mg-1(protein)、0.081 U.mg-1(protein)、0.088 U.mg-1(protein)和0.273 U.mg-1(protein),完全黑暗和110μmol.m-2.s-1下的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光照强度(P<0.05),且两者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中国对虾淀粉酶的活力分别为0.386 U.mg-1(protein)、0.095 U.mg-1(protein)、0.111 U.mg-1(protein)和0.315 U.mg-1(protein),完全黑暗和110μmol.m-2.s-1条件下的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光照强度(P<0.05),两者间的差异亦达到显著水平(P<0.05);对虾脂肪酶的活力分别为0.147×10-2U.mg-1(protein)、0.150×10-2U.mg-1(protein)、0.170×10-2U.mg-1(protein)和0.183×10-2U.mg-1(protein),完全黑暗和110μmol.m-2.s-1条件下的活力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3)不同光色下,对虾蛋白酶和淀粉酶的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酶的活力则存在一定的差异,蓝光和黄光下,对虾脂肪酶的活力分别为0.093×10-2U.mg-1(protein)和0.107×10-2U.mg-1(protein),显著高于白光和绿光下的活力(P<0.05),但蓝光组和黄光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16.
“黄海1 号”中国明对虾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效果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随机选取第11代"黄海1号"5月龄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100尾和6月龄中国明对虾50尾,分别测量全长(Xt)、头胸甲长(X2)、第1~6腹节长(X3~X8)、尾节长(X9)、头胸甲宽(X10))、第1腹节宽(X11)、头胸甲高(X12)、第1腹节高(X13)、体长(X14)共14个形态学指标.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分别计算了这2种月龄对虾以形态性状为自变量对体质量(Y)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进而对各性状的影响大小进行剖分.结果表明,5月龄和6月龄对虾的各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水平(P<0.05).5月龄对虾的体长、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和第1腹节长的通径系数达到了显著的水平;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体长、全长和头胸甲长的决定程度最大.6月龄对虾的头胸甲长、头胸甲宽、头胸甲高、第6腹节长和第4腹节长的通径系数达到显著水平,其中第4腹节长对体质量的直接影响是反向的;决定系数分析结果与通径分析的变化趋势一致.经显著性分析,将偏回归系数显著的变量对体质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5月龄和6月龄对虾形态学指标与体质量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37.429 0.326X2 0.306X3 0.669X10 0.275X14和Y=-38.556 0.668X2-0.583X6 0.605X8 0.785X10 0.931X12,两个方程的同归关系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7.
中国对虾卵黄蛋白原合成部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足目甲壳类卵巢中卵黄的来源,在过去的几十年研究中一直存在争议,内源性合成和外源性合成都有报道。本文以雌性中国对虾为实验材料,根据组织学观察确定其发育阶段,试验虾可以分为:卵巢未发育期;卵黄发生前期;初级卵黄发生期和次级卵黄发生期4个时期。从处于不同卵巢发育期对虾的卵巢和肝胰腺中提取总RNA,用RT-PCR的方法初步探讨不同发育期的中国对虾卵巢和肝胰腺中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确定是否存在卵黄蛋白原的合成功能。结果发现,从卵巢未发育期到次级卵黄发生期的卵巢和肝胰腺中都有卵黄蛋白原mRNA的表达,说明二者为卵黄蛋白的合成部位。  相似文献   

18.
饵料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用虾遗传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分析了3种饵料(配合饲料、冰冻鲜鱼肉和活卤虫)和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小水体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饲养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饵料、养殖密度单因子实验及饵料和养殖密度相结合的双因子实验中,幼虾的生长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活卤虫对幼虾生长的效应尤为突出。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的行为生物学、个体间体重增量均有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中国对虾增重变慢;同时,个体间体重增量差异变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中国对虾幼虾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饵料对存活率影响变化幅度较大,波动在58.1%~85.2%之间,其中投喂活卤虫养殖密度为50尾/桶的存活率最高(85.2%);投喂配合饵料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不明显;而投喂冰冻鱼肉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较大。因此,采用合适的饵料和养殖密度,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对虾养成存活率,改善生长过程中对虾群体体长、体重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19.
采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对中国对虾的40个家系共200个样品进行了家系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利用10对引物共产生307个表达清晰可用于分析的标记,其中189个标记表现为多态性,占总标记数的61.56%;中国对虾各个家系多态位点百分率在12.7%~34.2%之间;各个家系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0494~0.122之间,Shannon指数的范围在0.0725~0.182之间(家系水平为0.1975)。对40个家系的AMOVA分析结果显示,家系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0.4713,即总的遗传变异中有47.13%的变异存在于家系间,家系内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52.87%。采用UPGMA法对中国对虾的40个家系进行了聚类分析,确定了各个家系之间的遗传亲缘关系;并且对200个个体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90%同一家系的子代个体能完全聚类在一起。通过家系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对中国对虾的40个家系间的基因流进行了估测,结果显示,Nm=0.5609,表明基因流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