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汉江中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1年7月(丰水期)、10月(平水期)和2012年4月(枯水期)对汉江中下游段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57种,隶属4门7纲15目31科,其中水生昆虫31种、寡毛类3种、软体动物13种、其他类群10种。常见种为钩虾(Gammaridae sp)、长臂虾种1(Palaemonidae sp1)、匙指虾(Atyidae sp)、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 cancellata)和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检出物种数排序为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中游段检出的物种数(50种)明显多于下游段(22种),中下游出现频率均大于30%的物种有方格短沟蜷、椭圆萝卜螺和长臂虾种1。汉江中、下游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不显著(P=0.1423),方格短沟蜷、长臂虾种1、梨形环棱螺、多足摇蚊、钩虾和匙指虾对中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贡献率均超过5%,累计贡献率达57.55%。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上枯水期和丰水期(P=0.0961)、枯水期和平水期(P=0.1261)差异均不显著,丰水期和平水期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02)。钩虾和方格短沟蜷对枯水期和丰水期之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贡献率超过10%,长臂虾种1、方格短沟蜷和栉水虱对枯水期和平水期以及丰水期和平水期之间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贡献率均超过11%。底栖动物平均密度枯水期199.71个/m2,丰水期168.45个/m2,平水期160.71个/m2;平均生物量平水期45.59 g/m2,丰水期40.7981 g/m2,枯水期37.0052 g/m2。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在各时期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在空间分布上中游(丹江口-皇庄)高于下游(皇庄以下)(P=0.0813)。Shannon-Wiener指数枯水期1.6121,丰水期1.5197,平水期0.7868,从中游往下,生物多样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系统了解红旗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现状,2017年和2018年夏季采用常规方法对红旗河流域进行2次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66种,隶属于10目30科,其中水生昆虫6目26科62种,占总数的93.94%。按照功能摄食类群划分,红旗河大型底栖动物包括收集者30种(最多,占总数的45.45%),撕食者19种,刮食者12种,捕食者5种。调查期间,红旗河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73.1 ind/m~2,平均生物量为4.93g/m~2,2017年夏季红旗河大型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高于2018年,但差异不显著(P0.05)。相对重要性指数、K-优势曲线与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表明:红旗河底栖动物群落的相对重要性指数较高的种类均为水生昆虫,弯握蜉Drunella sp.1和瘤石蚕Goera sp.为2个调查年度共有的优势种;2018年K-优势曲线、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略高于2017年(P0.05);BI生物指数和Shannon-Weiner指数结果表明:红旗河水质基本处于清洁状态,水质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3.
底栖硅藻能够较好地响应河流水环境变化,其群落物种组成与分布已被广泛应用于河流水质与生态状况的指示与评估。为了解流溪河底栖硅藻群落结构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受河流水文与水质的影响,从上游到下游共设置了 20个样点,于2018年3月、6月、9月和12月进行季节采样和观测,采集底栖硅藻,同步测定了水体理化因子;在分析群落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河流环境变量和空间变量对流溪河底栖硅藻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检 出底栖硅藻276种,隶属于2纲、6目、9科、55属,底栖硅藻多样性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在季节上,丰水期的物种丰 富度和真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高于枯水期。枯水期曲壳藻科的相对丰度超过50%,高于丰水期;而舟形藻科在丰水期 时相对丰度比枯水期高。在空间上,三级河流物种多样性最高,一级河流物种多样最低;一级河流和二级河流的优 势种主要以曲丝藻属的种类为主,三级河流的优势种主要以菱形藻属的种类为主。随着河流等级增加,曲壳藻科相 对丰度降低,而菱形藻科的相对丰度逐渐升高。冗余分析(RDA)表明,环境选择和空间要素对流溪河硅藻群落结构 均有显著影响,但营养盐水平比空间要素有更高的解释率。  相似文献   

4.
为系统了解黑龙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呼玛河(E122°03’~126°43’,N51°15’~52°45’)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状况,2020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采用常规方法,对呼玛河进行了2次生态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81种,隶属于13目42科,其中水生昆虫最多66种,占总物种数81.48%,扁形动物最少仅有1种,占总物种数1.24%。调查期间,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41.86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3.30 g·m-2,春季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秋季。相对重要指数排名前10位的大型底栖动物以水生昆虫为主,其中2季共有的优势种为细蜉(Caenis sp.)、Dipteromimus sp.、科恩阿石蝇(Tadamus kohnonis)、津氏突长角石蚕(Ceraclea tsudai)和阿萨同石蝇(Isoperla asakawae)。春季大型底栖动物Pielou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秋季。K-优势曲线表明,春季个体较秋季更为丰富均匀。水质理化评价表明,呼玛河水质介于II类水至...  相似文献   

5.
于2007年、2008年的7月先后2次对怒江流域西藏段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应用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析了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结果显示:17个采样断面(干流8个,支流9个)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4种(属),隶属于25科,其中以水生昆虫种类最多(76.0%);研究区域内干、支流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32.77 ind/m2、3 967.51 mg/m2,95.39 ind/m2、2 339.64 mg/m2;干流底栖动物现存量明显高于支流,但其物种多样性(H、D、J)组成却低于支流。研究发现,干、支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与底质类型有关,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海拔高程变化之间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6.
2013年1月与2014年1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117种,隶属于5门8纲16目59科。其中水生昆虫107种,软体动物3种,甲壳动物2种,环节动物3种,涡虫纲和线虫动物各1种。两年各采样点物种数平均为27种,七眼泉洞穴出水口(S6)物种数最多,为33种,骡子塔洞穴出水口(S1)物种数最少为15种。2年1个月中各采样点大型无脊椎动物密度介于872.2~3511.1 ind/m2,平均密度为1747.6 ind/m~2,水生昆虫为优势类群,相对丰度97.05%,其中,四节蜉(Baetis sp.)、宽基蜉(Choroterpes sp.)、纹石蛾(Hydropsyche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扁蜉(Heptagenia sp.)和朝大蚊(Antocha sp.)为最优势的种类,其丰度分别占总丰度的32.27%、9.15%、7.13%、6.61%、6.52%、5.45%;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和BI生物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各洞穴出水口溪流中,乌木峪(S3)、院子(S4)和七眼泉(S6)水质最为清洁,骡子塔(S1)和芭茅溪(S7)水质稍差,有轻微污染;功能摄食类群分析结果显示各采样点以收集者(GC)和捕食者(PR)为主要优势类群;K-优势曲线结果表明,除了骡子塔洞穴出水口溪流(S1)受到较重的人为影响外,其他采样点基本保持了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从两年调查状况来看,张家界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出苗期大型无脊椎动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环境敏感类群优势地位明显,通过估算稚鲵营养容纳量推测,洞穴外溪可为野生稚鲵提供良好的饵料条件,但一些自然繁殖洞穴外溪稚鲵食物可能存在不足的风险,应加强保护区内喀斯特溶洞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宁夏沙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状况,于2013年春季、夏季、秋季调查沙湖8个采样点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并评价沙湖水质状况。结果表明:3个季节在沙湖共采集了17种大型底栖动物,隶属6科,主要由水生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组成,且随季节与空间变化显著;沙湖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为水生昆虫幼虫;大型底栖动物生物指数较低,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91和0.51;依据多样性指数和大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对沙湖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沙湖水域属重度污染,夏季沙湖污染最严重,秋季沙湖受污染状况略好于春季。  相似文献   

8.
2011年4~10月对黑龙江省境内的绰尔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53种,隶属于14目29科。其中水生昆虫最多,为34种,分属6目18科,占总数的64.15%。在采集到的53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在功能摄食类群中收集者种类最多,为15种,占28.30%;刮食者和捕食者各为14种;撕食者10种。大型底栖动物相对重要指数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Gumaga okinawaensis、二尾蜉(Siphlonurus sp.)、Limnocentropus insolitus、幽蚊(Chaoborus sp.)、宽体金线蛭(Whitmania pigra)、Epeorus uenoi、东北田螺(Viviparus chui)、小蜉(Ephemerella sp.)和黑龙江短沟蜷(Semisulcospira amurensis)。调查期间,绰尔河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3.32ind/m2,平均生物量为1.65g/m2,二者均以秋季最高,但前者春季最低,后者夏季最低。K-优势曲线与Shannon-Wei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指数分析结果相一致:均以夏季最高,秋季最低。BI生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绰尔河中上游水质处于清洁等级,下游水质处在轻度污染-污染等级。  相似文献   

9.
大型底栖动物是评价水生态健康状况最常用的生物类群。为系统评价东江流域上游生态健康水平,以底栖动物为指示生物,2013年11月对东江上游的重要支流—鱼潭江、浰江、车田水、小庙水、彭寨水、沙洲水、罗浮水和黄麻布水进行采样调查,通过计算底栖动物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BMWP(Biological Monitoring Working Party)指数,评估了8条支流的生态健康状况。结果显示,东江流域上游共采集到底栖动物109属种,隶属5门、9纲、55科,其中水生昆虫为主要类群,占总物种数的72.4%,EPT类群采集到18属种。研究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高,物种组成丰富,就不同水体而言,浰江的种类最丰富,小庙水种类数最少,各个支流均以水生昆虫类群占优势。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2362个/m2,平均生物量为39.1 g/m2。河蚬(Corbicula fluminea)为第一优势种,出现率90%,第二和第三优势种分别为涡虫纲一种(Turbellaria sp.)和四节蜉属一种(Baetis sp.)。BMWP指数作为应用广泛的生物评价指数,对河流生态健康的指示作用最强,可达到快速准确的效果。研究表明,东江上游8条支流的生态健康状况总体较好,其中5条河流为极清洁。  相似文献   

10.
2017年对漳河山西段鱼类、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分析物种组成、多样性及空间差异特征。结果显示:(1)共采集到鱼类24种,优势种为棒花鱼Abbottina rivularis (Basilewsky, 1855)、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拉氏大吻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 1869)、高体鳑鲏Rhodeus ocellatus (Kner, 1867)、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 Günther, 1868、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1879;大型底栖动物44种,年平均密度为256个/m2,优势种为中华锯齿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e sinensis Kemp、蜉蝣科稚虫Ephemeridae、扁蜉科稚虫Heptageniidae、椭圆萝卜螺Radix swinhoei H.Adams。(2)各采样河段鱼类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53、1.68,夏季多样性好于春、秋季;大型底栖动物两个多样性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14、1.47,春季多样性好于夏、秋季。(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组成分为清漳河、浊漳河两组,清漳河鱼类指示物种包括短须颌须鮈Gnathopogon imberbis (Sauvage et Dabry, 1874)、拉氏大吻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 1869),浊漳河指示物种为鳑鲏属Rhodeus的鱼类;大型底栖动物组成同样分为清漳河、浊漳河两组,清漳河平均密度及物种数低于浊漳河,其昆虫纲蜻蜓目物种数多于浊漳河,而昆虫纲龙虱科、蝎蝽科、黾蝽科、鱼蛉科以及甲壳纲、腹足纲、双壳纲、寡毛纲、蛭纲的物种数少于浊漳河。底栖动物物种结构的差异受流域内营养物质输入以及水环境质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探究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段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季节变化,可为该区域水生生物的保育和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2014-2015年,按季节在干流江段设置16个采样站位,进行底栖动物调查和水质理化指标测定,并同步收集当月水位信息。结果表明,4次调查共检出底栖动物53种,其中水生昆虫28种,软体动物9种,寡毛类9种,甲壳动物4种,其他类群3种,常见种为日本沼虾、钩虾、栉水虱、米虾、河蚬、淡水壳菜、多足摇蚊、环足摇蚊和齿斑摇蚊。底栖动物存在较为明显的季节演替,且种类组成较为简单,以小个体的物种和活动能力较强的甲壳类为主。低水位时,生境异质性的升高有利于底栖动物多样性的增加;而高水位时生境异质性的降低,则对底栖动物的多样性不利。水位的升高以及流量的增大,有利于活动能力较强的甲壳动物生存和扩散。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以及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与该河段地处下荆江、河道演变剧烈、生境不稳有关,密度水平与长江中游的沙市、黄石断面接近,表明目前底栖动物密度处于较低水平是一种常态现象。  相似文献   

12.
乌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乌江流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2006年7-8月对贵州境内乌江流域干流和16条主要支流共34个断面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G.I)和Shannon-Wiener指数(H)对流域水质进行了评价。共获底栖动物132 种,隶属4门7纲54科,其中线形动物1种,环节动物21种,软体动物37种,节肢动物73种,在种类数上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8.03%和53.78%。流域底栖动物密度为22-21712 ind./m2,其中霍甫水丝蚓、凸旋螺相对密度较高,在流域分布较为广泛,是流域的优势种;乌江大桥、沙沱电站、沿河二桥、思渠等断面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H=2.97~3.56)。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包括软体动物或以软体动物为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或以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为主、环节动物为主、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或以节肢动物为主等类型,软体动物为群落中的优势种。水质生物评价显示:基于BPI, 有21个断面受到轻度到中度污染;基于H, 有31个断面受到中度到严重污染;基于G.I, 则34个断面分别受到轻度到严重污染。为使流域水质得到改善,必须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3.
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类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海洋生态学研究的深入和海洋环境监测的需要,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如多样性指数等在评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时显得说服力不足,而摄食功能群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实验根据2012年8月对浙江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的调查实验,分析该海域夏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摄食类群的组成、空间及数量分布,并进行相关生态评价。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夏季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组成以肉食者和滤食者占较大优势,食碎屑者、植食者和食底泥者次之,杂食者最少;肉食者的优势种为布尔小笔螺、寄居蟹、扁平管帽螺、甲虫螺和四齿矶蟹等,滤食者的优势种为条纹隔贻贝、带偏顶蛤、短石蛏和布氏蚶等,植食者的优势种为钩虾、单一丽口螺和锈凹螺等;各摄食类群水平分布较均匀,垂直分布受水深和摄食饵料的限制;基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功能类群的生态参数评价结果表明,枸杞岛海藻场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健康状态呈虚弱水平,大部分站位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受到轻度扰动,底栖生态质量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楠溪江鱼类资源现状,于2013-2014年在楠溪江6个江段共设置24个采样点,对鱼类资源进行了3次调查,每次调查时间为15~20 d。结果表明,楠溪江共采集到鱼类9目、22科、56属、65种,其中鲤形目种类最多,共3科、31属、35种,占采集种类数的53.8%。楠溪江鱼类主要以宽鳍鱲(Zacco platypus)和温州光唇鱼(Acrossocheilus wenchowensis)为优势种,相对多度分别为21.45和10.17,部分江段也以凤鲚(Coilia mystus)、盎堂拟鲿(Pseudobagrus ondon)、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小鳈(Sarcocheilichys parvus)、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为优势种,不同江段的渔获物组成有所差异;主要捕捞对象为定居性鱼类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温州光唇鱼、宽鳍鱲、唇鱼骨(Hemibarbus labeo)、鮻(Liza haematocheila)、凤鲚、盎堂拟鲿、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a)和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但鱼类捕捞规格较小,存在过度捕捞现象。楠溪江下游感潮河段与其它5个调查河段的相似性较低(0.288~0.356),属轻度相似;北溪水库与其它江段的相似性略低(0.333~0.537),其它江段达中度相似(0.615~0.737)。楠溪江鱼类多样性指数较高,Shannon-Weiner指数为2.178~2.956,Wilhm改进指数为2.207~3.009,其中北溪水库、下游河口感潮江段的鱼类多样性指数略低;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7813~0.9338,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2848~0.6008。研究表明,楠溪江感潮河段及北溪水库的鱼类生物多样性低于其它干支流河段。受过度捕捞、水利水电工程梯级闸坝建设、河道采砂、环境污染等影响,楠溪江鱼类资源处于衰退之中,需要加强鱼类生态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9年7月14-30日对东江设43个点位进行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28种,密度为26~2 167个/m2;其中,昆虫纲16种,软体动物门6种,寡毛纲动物5种,蛭纲1种。调查发现,所有底栖动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管水蚓属(Aulodrilus sp.),为53.5%。根据已有水质生物学评价标准并结合水体理化指标,对比5...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0-11月三峡水库高水位期以及2013年5-6月三峡水库低水位期调查了汉丰湖的鱼类资源,研究三峡水库高、低水位下汉丰湖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相似性,并对不同水位下汉丰湖鱼类群落结构的扰动特征和增殖放流情况进行了辨识和探讨。共采集到鱼类17 553尾,42种,隶属于4目7科31属。其中三峡水库低水位时采集到鱼类33种,高水位时采集到鱼类34种。汉丰湖优势种类在三峡水库低水位时为银鮈Squalidus argentatus、似鳊Pseudobrama simoni、歺又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蒙古鲌Culter mongolicus mongolicus和鲤Cyprinus(Cyprinus)carpio;在三峡水库高水位时为似鳊、鲤、鲫Carassius auratus、张氏歺又鱼Hemiculter tchangi和鲇Silurus asotus。汉丰湖鱼类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Simpson优势度指数(D)、Pielous均匀度指数(E)和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R)在三峡水库低水位时分别为1.63、0.67、0.46和3.52;在三峡水库高水位时分别为2.15、0.80、0.61和4.34。三峡水库低、高水位时汉丰湖鱼类群落结构的Bray-Curtis相似性仅为26.52%,喜缓、静水生境的银鮈、张氏歺又鱼、鲤、歺又鱼、鲫、鲇、似鳊和蒙古鲌是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种类,累积差异贡献率为90.67%。汉丰湖鱼类群落在高水位时受到中等程度的干扰,而在低水位时受到严重干扰。建议每年均放流鲢、鳙、草鱼并进一步加大放流规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澜沧江支流景谷河引水式电站形成的过渡区减脱水河段为研究区域,根据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多样性对适宜栖息地水深、流速的需求,采用栖息地模拟法建立景谷河减脱水过渡区生态流量核算方法。结果表明,研究河段69.0%的底栖动物种类在边滩中出现,47.30%在浅濑中出现,因此,边滩和浅濑是维持底栖动多样性的最优生境类型。模拟了13种工况下底栖动物最适栖息地面积的变化情况,最终确定景谷河减水河段底栖动物最适的生态流量需求为3.0-4.0m3/s。本文为以水生生物实际需求为目标的生态流量核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2010年4月对三峡库区26条主要支流的底栖动物进行了采集,经鉴定共检出97种;其中,水生昆虫78种,软体动物10种,寡毛纲6种。常见种为蜉蝣科(Ephemeridae)、小蜉科(Ephemerellidae)、四节蜉属(Baetis)、细蜉属(Caenis)、宽基蜉属(Choroterpes)、扁蚴蜉属(Ecdyonurus)稚虫及直突摇蚊属(Orthocladius)、斑特突摇蚊属(Thienemanimyia)幼虫,平均密度673.22个/m2,平均生物量9.9398g/m2。MDS分析表明,御临河、龙溪河、长滩溪和嘉陵江站点明显偏离其他22条河流;种类组成聚类分析表明,抱龙河和汤溪河、童庄河和大宁河、咤溪河和黄金河、磨刀溪和小江、大溪河和官渡河、龙河与梨香溪、御临河与綦江、龙溪河与长滩溪的种类相似度较高;物种多样性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指数变动在0.6365~2.9329,平均为1.6120;Margalef指数变动在0.6266~5.3074,平均为2.2976。本研究旨在为三峡库区水环境预警平台的建立提供必要的信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