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流溪河入侵鱼类豹纹脂身鲶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5年12月-2016年10月,在广州市流溪河采集入侵鱼类豹纹脂身鲶(Pterygoplichthys pardalis)283尾用于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流溪河豹纹脂身鲶在3-9月性成熟系数较高。雄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4mm,体重154.88 g;雌性最小性成熟个体体长201 mm,体重183.01 g;最早性成熟年龄均为1龄。其平均成熟卵径为1.87 mm,绝对繁殖力为636-6 148粒,平均绝对繁殖力为2 524.49粒,平均相对繁殖力为10.43粒/g。绝对繁殖力与体长和体重呈显著的正相关。繁殖群体性比为(♀∶♂)为1∶1.15,符合1∶1比例。卵径分布为单峰型。研究表明豹纹脂身鲶具有性成熟早、繁殖力高等特征,有利于其在分布区域迅速建群扩张,并对河流生态系统形成危害。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叶尔羌高原鳅(Triplophysa yarkandensis)在车尔臣河的繁殖策略,基于2019—2021年在车尔臣河采集的544尾叶尔羌高原鳅样本,对其繁殖群体组成特征、繁殖期、初次性成熟大小、产卵类型、繁殖力等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结果显示,叶尔羌高原鳅的繁殖群体年龄范围为2~9龄,雌雄性比为1.16∶1,属于第二类型(P=K+D,K>D)。观测到的最小初次性成熟体长和年龄为:雌性111.0mm,2龄;雄性79.0mm,2龄;初次性成熟体长(SL50)和年龄(A50)为:雌性123.2mm,3.16龄,雄性90.9mm,2.95龄。根据不同性腺发育时期出现时间和比例、性腺成熟系数和卵径分布推测叶尔羌高原鳅为分批产卵类型,繁殖期为3—8月, 4—6月为繁殖盛期。绝对繁殖力平均为(61407±46143)粒,相对繁殖力平均为(743.87±321.78)粒/g。车尔臣河叶尔羌高原鳅群体相对于其他水域的叶尔羌高原鳅,拥有更大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初次性成熟体长、较高的绝对繁殖力和较低的相对繁殖力,这是车尔臣河叶尔羌高原鳅群体在食物稀少、生境恶劣且含沙量较大的环境中独特的繁殖策略...  相似文献   

3.
大宁河贝氏高原鳅的繁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上游巫山段支流大宁河的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为对象,研究其繁殖特性。结果表明:贝氏高原鳅第二性征明显,雌雄易于区分。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09∶1,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雄鱼均为2龄。精巢1对,成熟系数为0.05~1.30;卵巢1个,成熟系数为1.10~48.23,雌雄的成熟系数曲线均为双峰型。雌性绝对繁殖力为1 080~4 040粒,平均2 865粒。相对生殖力F/OW为198.49~941.68粒/g,平均690.97粒/g。相对生殖力F/L为14.21~53.16粒/mm,平均41.10粒/mm。卵径分布曲线亦为双峰型,卵径0.2~1.1 mm,平均卵径0.66 mm。贝氏高原鳅具有一年繁殖两次、精巢长期具有成熟精子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黑鲷繁殖特征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开展大亚湾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的增殖和保护,于2018年1月、3月、4月和8—12月共采集了721尾黑鲷样本,研究了大亚湾黑鲷繁殖生物学的周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繁殖期的雌性全长为175~487 mm,均值为(297.92±56.61) mm,体质量为90.96~1 907.12 g,均值为(511.36±307.53) g,雄性全长为110~440 mm,均值为(237.61±61.05) mm,体质量为21.92~1 370.00 g,均值为(277.76±210.33) g,雌性个体全长显著大于雄性个体全长(P0.001);2)性腺成熟系数和性腺发育表明大亚湾黑鲷繁殖期为11月至翌年3月;3)具有雌雄同体个体存在,表明该物种会发生性逆转,且表现为雄性个体先成熟再向雌性转变;4) 50%性成熟雌性全长达到248.52 mm,雄性为148.03 mm;5)卵径频率分布表明黑鲷为分批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为84 100~2 655 168粒,均值为(728 732±499 547)粒;全长相对繁殖力为380.54~8 271.55粒·mm~(-1),均值为(2 731.44±1 630.93)粒·mm~(-1),体质量相对繁殖力为277.58~3 592.83粒·g~(-1),均值为(1 443.87±766.82)粒·g~(-1),绝对繁殖力与全长、体质量及性腺质量均呈显著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5.
2017年4—12月,对采至四川省平武县、北川县涪江支流平通河中的160尾贝氏高原鳅(Triplophysa bleekeri)进行了生物学的初步研究。平通河的贝氏高原鳅体长35.0~84.4mm,体质量0.8~10.2g。年龄可划分4个年龄组,其中1龄的个体为主。平通河的贝氏高原雌鱼和雄鱼均是2龄性成熟。雄鱼的Fulton肥满度为1.55,雌鱼的Fulton肥满度为1.59。平通河的贝氏高原鳅卵径呈双峰分布,推测属于分批产卵类型。绝对繁殖力在1940~3 886粒/尾,平均为2128粒/尾。繁殖期在5—6月和9月。通过对胃的解剖,表明其以摇蚊幼虫及其他水生昆虫为主要食物。  相似文献   

6.
海南半鲿(Hemibagrus hainanensis Tchang)为海南岛珍稀鱼类,其有关基础生物学及资源动态的研究极其匮乏。为了解海南半鲿的基础生物学特征,本研究共采集了体长(L)为42~289 mm的样本491个,运用生态学和组织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分析了南渡江上游海南半鲿的性比、性体指标、繁殖力及卵径等繁殖生物学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南渡江上游海南半鲿具有雌雄异形现象,繁殖季节为5-7月,为单批产卵类型。海南半鲿50%性成熟体长(L50)为140.95 mm,绝对繁殖力平均值为(511±339)粒/尾,相对繁殖力平均值为(6.89±4.26)粒/g。海南半鲿雌性个体数量显著多于雄性,该特征是种群为了维持和增加生物量的主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7.
温台渔场日本鲭的繁殖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2012年春季在温台渔场对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繁殖群体连续6批取样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对其繁殖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叉长340 mm以下群体中,雌雄比基本符合1∶1的性比关系;叉长340 mm以上群体中,雌鱼显著多于雄鱼(P0.05)。GSI随时间的变化结果显示,温台渔场日本鲭的主要繁殖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中旬;不同时间段的雌鱼和雄鱼GSI均总体表现为雌鱼大于雄鱼(P0.05)。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平均摄食强度总体表现为雄鱼大于雌鱼。不同性腺发育阶段的雌性和雄性的肝指数均雌性显著大于雄性(P0.05)。绝对繁殖力范围为44 017~734 684粒/尾,平均值为(173 867±15 719)粒/尾,优势组为(10~30)×104粒/尾,占70.37%;相对繁殖力范围为187~1 403粒/g,平均值为(538±31)粒/g,优势组为(390~700)粒/g,占66.67%。卵径范围为0.27~1.22 mm,平均值为(0.86±0.01)mm,优势组为0.7~1.1 mm。温台渔场日本鲭的绝对繁殖力低于黄海北部而高于台湾海峡,相对繁殖力高于历史水平,平均卵径小于20世纪80年代,雌雄鱼的最小性成熟叉长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以上结果都说明日本鲭为应对高强度捕捞和环境胁迫压力而采取增加相对繁殖力、减小卵径、提早性成熟等繁殖策略来维持种群数量和保证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8.
长江干流长鳍吻鮈(Rhinogobio ventralis)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2年3月-2014年12月对长江上游宜宾江段采集的521尾野生长鳍吻(鱼句)进行了繁殖生物学研究.结果显示,长鳍吻(鱼句)种群雌雄比为1.41∶1,繁殖期为3-5月,盛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上旬.繁殖季节可通过吻端细小“珠星”鉴别雌雄,雄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最小成熟体长为173 mm,体重为90.4 g,成熟系数为0.36%;雌鱼最小性成熟年龄为3+龄,最小成熟体长为185 mm,体重为119.6 g,成熟系数为11.30%.繁殖群体中,雌性优势龄组为3+龄,雄性优势龄组为2+龄和3+龄.统计结果显示,长鳍吻(鱼句)绝对繁殖力(F)为16399-39835(26816±7875)粒/尾,体重相对繁殖力(FW)为162-234(189±23)粒/g,体长相对繁殖力(FL)为877-1659(1231±246)粒/cm.通过对性腺成熟系数、卵径分布频率以及性腺组织切片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长鳍吻(鱼句)属于完全同步产卵类型.  相似文献   

9.
200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金沙江攀枝花段共采集了160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对其繁殖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沙鳅的绝对怀卵量最大为10681粒,平均为6780粒;相对怀卵量最大为443粒/g,平均为269粒/g。中华沙鳅性比接近1∶1,产漂流性卵,产卵类型为一次性产出,繁殖高峰期为5~6月。为保护我国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对中华沙鳅繁殖种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中华沙鳅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在金沙江攀枝花段共采集了160尾中华沙鳅(Botia superciliaris),对其繁殖生态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中华沙鳅的绝对怀卵量最大为10 681粒,平均为6 780粒;相对怀卵量最大为443粒/g,平均为269粒/g.中华沙鳅性比接近1:1,产漂流性卵,产卵类型为一次性产出,繁殖高峰期为5~6月.为保护我国鱼类的生物多样性,应加强对中华沙鳅繁殖种群的保护.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休闲渔业迅速发展。文章对休闲渔业发展中所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进而提出发展休闲渔业的重要意义所在,最后阐述了休闲渔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Ⅰ组用10%脱毒棉仁饼代替部分大豆饼,日粮中含游离棉酚0.00498%。试验Ⅱ组用5%棉仁饼代替部分大豆饼,8粮含游离棉酚0.006%。对照组用低鱼粉大豆日粮,不含棉酚。试验分二个阶段进行。试验1,3种日粮饲喂莎褐生长鸡结果不影响增重,饲料利用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增重成本试验Ⅰ组最低,试验Ⅱ组稍高于对照组。试验2,3种日粮饲喂伊莎褐商品代蛋鸡结果不影响产蛋率,蛋重和饲科利用率对照组高于试验组。鸡蛋成本试验Ⅰ组比对照组低0.07元。试验证明10%脱毒棉仁饼代替部分大豆饼合游离棉酚0.00498%的日粮经济效益最高。目前缺乏蛋白质饲料,而大豆饼价格上涨的情况下,试验Ⅰ、Ⅱ组日粮均可采用。  相似文献   

13.
黄硕琳 《水产学报》1990,14(1):72-78
一、新海洋法中的渔业规则 (一)1982年海洋法公约中的渔业规则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于1978年底召开,经过长期协商,于1982年4月23日通过了《海洋法公约》,公约于1982年12月10日开始签字,有119个国家立即签了字。到1985年11月为止,共有159  相似文献   

14.
通过暖季11个气候因子影响耗母牛日泌乳量的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日平均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泌乳;但日极端最高温的增高对产奶的影响是负面的。相对湿度、地面最高温度对日产奶量虽然没有明显的直接作用,但它们通过极端最高温对日产奶量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丁磊  吴康 《水产学杂志》2001,14(2):47-48
研究了清水下塘的鲢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15天的饲养期内,清水下塘的鲢苗相对生长率低于正常的鲢苗相对生长率。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在温度28.2~29.7℃、pH7.6—8.3的条件下,研究了养殖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适宜、最适生存盐度及适宜、最适生长盐度,以期为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生存临界盐度界定为120h50%死亡的盐度(120hLS50),其范围为适宜生存盐度;生长临界盐度界定为增长率为最佳一组30%所对应的盐度,其范围为适宜生长盐度;把经过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的存活率或13生长量最高的几个实验组所对应的盐度范围作为最适生存或生长盐度。研究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适宜生存盐度为19.18~41.39,最适生存盐度为26.0—34.4;适宜生长盐度为19.28~39.96,最适生长盐度为26.0—31.6。当盐度变化超出最适范围时,养殖方斑东风螺对低盐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海水养殖业合理的结构与良好的发展趋势有利于促进福建省经济的长远发展。本文基于福建省1983—2012年的海产品产量与海水养殖产量数据,研究了福建省鱼类、虾蟹类、贝类、藻类等海产品和海水养殖产品的产量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海水养殖主要以贝类、藻类为主,海洋捕捞主要以鱼类、虾蟹类为主;分析了福建省海水养殖的养殖比、面积、单产等的发展趋势,得出鱼类、虾蟹类增加趋势较大,增产潜力大;针对福建省海水养殖产量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成因分析并提出对策。研究结果可以为渔业部门指导福建省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以长沙县信用联社为例,主要介绍了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绩效评价的优势,具体指标的设计并利用指标设计对长沙县农村信用联社进行绩效评价,得出长沙县信用联社绩效能力一般的结论,并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方面提出针对农村信用社提高经营绩效能力的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19.
我国沿海小黄鱼渔场的空间格局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根据1971-1982年渤、黄、东海的渔业捕捞统计资料,描述了该时期小黄鱼渔场空间变化、不同渔场的产量的年间变化,并与近年来小黄鱼渔场的资料做了比较,对小黄鱼的空间分布、渔场变化和各渔场的重要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我国小黄鱼渔场可分为3类,即春季产卵场渔场,主要位于长江口及江浙沿海;夏季索饵场渔场,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和东海北部近海;冬季越冬场渔场,主要集中在黄海中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1974年后渤海区小黄鱼产量明显下降,自1979年后东海小黄鱼产量明显上升,并且超过了黄海区的产量。在本文所统计的水域范围内,不同渔场小黄鱼贡献率分布格局显示出两种模式:冬夏(12、1-2月和7-9月)季模式,渔场位置稳定,鱼群密集,产量集中,其中冬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外海和东海北部外海,夏季主要位于黄海南部近海和东海北部近海,这些水域往往是专门捕捞小黄鱼的优质渔场;另一种是春秋季(3-6月和10-11月)模式,以洄游过路鱼群为主要渔获对象,鱼群相对分散,在这些水域,小黄鱼往往是兼捕对象。1971-1982年小黄鱼鱼群的分布与近年来分布格局类似。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中游黄石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5年和2016年每年的5—7月,在长江中游黄石江段对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开展了调查,以了解该江段四大家鱼早期资源及产卵场分布现状。调查期间共采集四大家鱼卵67粒,苗23 948尾,种类以鲢和草鱼为主,分别占四大家鱼卵苗总捕捞数量的77.0%和18.1%。2015年和2016年,估算通过黄石江段的四大家鱼卵径流量分别为0.20×108粒、4.69×108粒,鱼苗径流量分别为19.40×108尾、13.65×108尾。黄石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主要分布在团风李家洲、鄂州城区、鄂州戴家洲和黄石道士袱4个江段。与历史资料相比,黄石江段四大家鱼产卵场分布位置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动。建议开展增殖放流活动,并在航道整治等工程建设中注重保护洲滩等生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