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饲用酶制剂及其在水产业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马光  邵庆均 《水利渔业》2005,25(6):79-81
介绍了饲用酶制剂的种类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功能,综述了近10年来国内研究人员对饲用酶制剂在水产业中应用的研究成果,最后提出了水产饲用酶制剂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2.
正颉晓勇副研究员,现就职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与遗传育种研究室。主要研究领域为水产养殖生态学、水产动物种质资源学、鲎生物学。针对近二十年来中国海域的鲎自然资源严重衰退现状,致力于中国鲎繁殖、养殖、增殖放流、资源保护等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3.
近10余年来,随着全球海参自然资源日趋枯竭与国内海参消费持续增长,我国刺参养殖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尤其在烟台、威海、大连、青岛等地,刺参现已成为举足轻重的水产养殖品种,并持续引起业内外各界业主广泛关注.本文依据笔者在大连、长岛、长海、威海、瓦房店等地近20年刺参养殖生产实践经验与技术开发成果,借鉴日本学者近40年刺参增殖与养殖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针对国内刺参养殖生产实际情况,对我国刺参养殖生产方式及发展方向予以了简要介绍和初步探讨,以供我国现已从事刺参养殖的广大业主和欲意投资刺参养殖的业外各界业主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10年来,中国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产量大幅增加,随着绿色养殖概念的提出和总量控制制度的不断完善,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已见成效。本研究分析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产生与排放情况;总结了中国近年来为实现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在优化养殖布局、控制养殖环境污染、发展健康养殖和开展减排核算管理方面的工作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中国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框架的思路,从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和末端控制等方面分析了目前水产养殖污染物排放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控制重点,并对进一步做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汇总沧州市近10年来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结果,对沧州水产养殖病害的发病特点进行总结,结合沧州地区水质特点,归纳了本市的多发病、易发病及发病特点、发病原因,探讨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并提出了今后水产养殖病害测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越南的水产养殖备受水产人瞩目,据悉,越南水产养殖面积在近5年来增加了50%;水产养殖量在近16年来增加率超过了100%,在饲料使用量上,20 1 3年越南对虾饲料的总产量为40万t,鱼饲料产量为125万t左右.  相似文献   

7.
黑尾近红鲌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属鲤形目、鲤科、近红鲌属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目前,国内学者已就黑尾近红鲌的生物学性状[1]、年龄与生长[2,3]、人工繁殖[4,5]、胚胎发育[6]以及池塘养殖试验[7]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关于该鱼网箱养殖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赣州市水产研究所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赣州市陡水湖水库七星湖库区进行了黑尾近红鲌网箱养殖试验,旨在探讨黑尾近红鲌网箱养殖技术和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渔业生产大国,二十年来渔业产量一直居世界各国前列,国内渔业的总产值已占全国农业总产值的10%[1].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已逐步向高密度、集约化方向发展,水产养殖总产量逐年上升,这与水产养殖业逐步实现机械化,特别是增氧机的广泛使用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增氧机是我国实现渔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基本装备.  相似文献   

9.
水产养殖容量研究进展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年来,全球水产养殖产量以接近9%的年增长率持续增长。快速发展的水产养殖业在保障世界粮食供应的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水产养殖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即养殖容量与生态容量问题,已成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概述了水产养殖容量和环境容量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例举了养殖容量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分析了养殖容量的估算方法及养殖容量模型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了其存在问题以及在水产养殖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以期推动以养殖容量评估为基础的水产养殖区规划。水产养殖容量的科学评估与综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制约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为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水产养殖管理与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泰国水产养殖近10年来发展十分迅速,1992年泰国养殖产量已达371,400t,养殖面积达49,752ha。本文作者收集了大量资料,主要介绍了泰国养殖业的现状、养殖种类及养殖方法、水产养殖研究、教育、管理及推广工作。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的历程、现状和热点,为三峡库区消落带的进一步研究与保护实践提供参考。利用文献计量学相关定律和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2000-2019年发表的749篇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论文从文献数量年增长、发文期刊分布、发文机构与地区分布、研究主题等进行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结果表明,国内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累积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三峡库区消落带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逐渐形成了一些核心区期刊、高产研究机构和地区研究中心;消落带土壤、消落带植被、消落带生态环境问题、消落带生态修复等主题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指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今后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重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根据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4个季度的调查资料,采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报道了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鉴定浮游动物7门113属215种,种类数秋季最多(134种),丰度均值冬季最高(152.43 ind/m~3),生物量均值冬季最高(263.68 mg/m~3);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浮游植物丰度、透明度、表层水温、表层溶解氧和表层总氮显著相关(P0.05),其中水深是关键环境因子,其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生态类群具有一定的生态分化现象,春季、夏季热带暖水种占优,秋季、冬季近岸暖水种占优,各季节生态类群受控的环境因子各异。  相似文献   

13.
全面梳理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研究热点和演化路径,以期为溪流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及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启示。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09-2018年的2416篇文献为原始数据,基于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探索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研究热点,归纳研究主题。研究发现:(1)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研究的论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主要研究力量来自美国;(2)土地利用、水质和生物多样性等为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主要研究热点;(3)近10年来溪流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研究主题为以下6大类:以水质为代表的环境因子与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关系研究、以比较分析为手段的β生物多样性研究、多重环境压力对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的影响研究、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长期响应研究、季节性河流研究和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生物特征研究等。  相似文献   

14.
鱼类基因组研究十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回顾了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十年发展历程。分别介绍了我国在鱼类BAC文库构建、高密度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与QTL定位、全基因组测序和精细图谱绘制、基因组选择育种和基因组编辑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和成果。结合国际上鱼类基因组研究进展,通过分析、比较指出,从2008—2013年,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全面跟跑状态,从2014—2018年,我国水产科学家奋起直追,加快鱼类基因组研究步伐,在短短5年内,在国际顶级刊物Nature Genetics、Nature上相继发表了半滑舌鳎、鲤、草鱼、牙鲆和海马等养殖鱼类的基因组精细图谱,使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在国际上从全面跟跑进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状态,特别是在个别方向和少数种类上实现了领跑。同时,指出了我国现阶段鱼类基因组研究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展望了我国鱼类基因组研究今后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5.
人工湿地是污水处理过程中重要的生态技术之一。了解人工湿地的发展过程和研究热点对于今后人工湿地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自CNKI数据库采集数据,通过Citespace软件,从刊文数量、机构、主要作者、研究热点等方面对人工湿地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1987-2019年我国人工湿地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起步阶段1987-2000年、快速发展阶段2001-2010年、稳定发展阶段2011-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是人工湿地研究的主要基金提供者,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发文量最多的学术机构,吴振斌等10名学者发表文章数占总发文量的5.5%,国内各机构及学者之间均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研究热点体现在处理河流和污水处理厂尾水、工艺组合、植物耐寒和根系研究、发掘新兴基质等。本文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为人工湿地生物膜理论的丰富、堵塞和冬季高效运行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人工湿地设计和运行管理维护的标准化等。  相似文献   

16.
基于2000年6月和2014年11月黄海南部采集的浮游动物和不同生长阶段鳀(Engraulis japonicus)的胃含物(饵料)组成分析资料,研究鳀的饵料粒级分布与摄食粒级选择性及其与环境生物组成的关系,旨在推进粒级在传统摄食生态分析中的应用。结果显示:黄海南部鳀的饵料种类组成与环境中生物种类组成有关;各体长组中,鳀的饵料粒级多样性与种类多样性分布趋势相似;体长为110 mm左右的鳀的饵料种类多样性和粒级多样性水平最高;鳀的饵料粒级均值随鱼体体长增加而增加;体长约为30 mm和≥70 mm的鳀有明显的饵料粒级转换。根据上述结果,认为在鳀胃含物分析过程中,整合环境中饵料生物的相对组成和粒级大小,可有效评价鱼类对饵料的粒级选择性。  相似文献   

17.
李忠义  林群  李娇  单秀娟 《水产学报》2019,43(9):1870-1880
本文对中国海洋牧场自建设以来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国内外海洋牧场建立的背景与必要性,介绍了我国海洋牧场的研究内容和基本状况。阐述了国外海洋牧场研究内容与研究经验,特别是日本在海洋牧场研究方面的经验总结,国外研究者提出海洋牧场建立的终极目标是恢复自然生态系统。我国海洋牧场当前的研究侧重于牧场本身的建立与增殖种群数量恢复方面,对于牧场生态系统的研究虽有所涉猎,但多停留在研究初级阶段,研究精度与深度不够。提出我国海洋牧场今后研究重心应集中于牧场生态系统实时食物网结构与能量传递方面,在此基础上提高海洋牧场生产力,并建立海洋牧场与周边水域的自然营养通道以逐步改善与恢复海洋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8.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marine biogeochemical parameters and ecosyste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ssues of our environment. Direct evidence of marine pelagic ecosystem changes is found with warming of sea water and sea‐level rise in the main stream of the Kuroshio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during these three decad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long‐term comprehensive hydrographic observations. In terms of annual mean, the warming rate of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an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ranged from 0.15 to 0.21°C per decade in and around the main stream of the Kuroshio in the East China Sea, which exceed the global mean warming rate of 0.128 ± 0.026°C per decad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56 to 2005 reported in IPCC 2007. One of the features in this rapid warming region is an increase of number of Pterosagitta draco, a cosmopolitan warm‐water zooplankton. Biogeochemical parameters, such as wet weight of zooplankton, plant pigment and nutrients concentration in the upper 200 m have been decreasing while dissolved oxygen content and seawater temperature have been increasing in the upper 200 m in the main stream of the Kuroshio in the East China Sea. These observed linear trends of the biogeochemical parameters would be foresights for temperate oceans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9.
研究珠江三角洲河网水域不同水文期浮游动物的生态位,为进一步研究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种间竞争共存机制提供理论依据。2017-2018年在珠江三角洲河网设置13个调查站位,调查浮游动物在丰水期和枯水期组成与分布,分析浮游动物优势种组成、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值及优势种生态位重叠程度变化,并通过典范对应分析(CCA)研究优势种的生态位分化情况。结果表明:调查水域丰水期和枯水期分别检出浮游动物96和92种,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右突新镖水蚤(Neodiaptomus schmackeri)、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等为珠三角河网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在不同水文期各优势种的生态位宽度有差异,变化范围为1.04~4.02,主要由广生态位种群、中生态位种群和窄生态位种群组成;不同水文期各优势种的生态位重叠程度不均匀,在0~0.94,潜在的种间竞争压力较大;CCA分析结果表明,水温、溶解氧、总溶解性固体物质和总磷是影响珠三角河网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宽度的重要因素。不同水文期珠三角河网的生境条件变化引起浮游动物优势种生态位的差异,使得珠三角河网水域浮游动物的空间分布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明陵水湾浮游动物饵料情况,本研究依据2014年11月(秋季)、2015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2016年1月(冬季)陵水湾4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湾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94种和浮游幼虫21类,其中桡足类(Copepoda)最多,有38种,其次是水螅水母类(Hydromedusae)11种,毛颚类(Chaetognatha)8种,其余类群种类数在1~6种之间。浮游动物群落主要由广温广盐类群、暖水沿岸类群和暖水外海类群组成,优势种主要分布在前两个类群,无全年优势种;浮游幼虫是陵水湾的重要类群,丰度呈现为冬季(低温)高于春季(高温)。与亚热带海域不同,低温已不再是制约陵水湾海洋生物生长的主要因子。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现为秋季最高,春季最低,冬季高于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物种Shannon-Wiener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的变化趋势一致,表现为春夏季高,秋冬季低,湾外高,湾内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陵水湾浮游动物可分为湾内和湾外两个群落,主要受地形阻隔所致。盐度与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是浮游动物季节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之一。根据陵水湾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估算出浮游动物提供的渔产潜力为2.24×10~4 kg。陵水湾浮游动物丰度呈现剧烈的季节变化,有必要对其进行长期的跟踪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