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鄱阳湖鲫的年龄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鳞片作为年龄鉴定材料,对鄱阳湖鲫的年龄结构以及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鄱阳湖鲫种群由5个年龄组(1a~5a)构成。体重(W,g)与体长(L,mm)的关系式为:W=5*10-5L2.887;体长与鳞径(R,mm)的关系式为:L=32.61R+6.634。生长规律可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述:Wt=776.9599*(1-e-0.14238(t+0.31961))2.887、Lt=294.8954*(1-e-0.14238(t+0.31961)),体重生长拐点年龄t0=7.13a。鄱阳湖鲫的生长参数与其他湖泊中相比,生长系数(k)较小,表明鄱阳湖鲫生长缓慢,从退算体长来看,鄱阳湖鲫表现出小型化趋势,建议采取加强春季禁渔期管理、控制捕捞强度、提高捕捞年龄、保护湖滩草洲生态环境等措施,实现渔业资源增殖。  相似文献   

2.
鄱阳湖鲤的年龄与生长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大型通江湖泊鄱阳湖中鲤(Cyprinus carpio Limaeus)的种群状况,根据2001年采集的448尾标本,对鲤的年龄和生长特征进行了研究.鄱阳湖鲤鳞片上的年轮表现为切割与疏密特征,尤以切割为主.渔获物群体平均体长为32.6 cm,平均体重为941.7 g,年龄结构为0+~4+龄,其中3+龄以下个体约占94.0%.鳞径(R)与体长(L)的关系为L=6.7963+29.421R(r=0.9128),体重(W)与体长(L)的关系为形=0.0219L3.0018(r=0.9979),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参数为L∞=97.26 cm,W=20315.39 g,k=0.2073,t0=-0.7841.与其它水域相比,鄱阳湖鲤生长较快,其生长拐点年龄为4.52龄,建议将其捕捞年龄确定在4.5龄左右.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鄱阳湖鲤表现出小型化趋势,应采取实施春季禁渔制度、控制捕捞强度、提高捕捞年龄、保护湖滩草洲生态环境等措施,实现渔业资源增殖.  相似文献   

3.
鄱阳湖泥鳅繁殖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江西鄱阳湖区泥鳅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繁殖与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体色可将其分为大花斑泥鳅、小花斑泥鳅及无花斑泥鳅3种。测定了可数可量性状、肥满度、成熟系数、相对怀卵量、受精率和产卵率,得出了生长方程。结果表明,不同斑纹泥鳅之间形态学的差异不显著(P>0.05);肥满度在同种斑纹泥鳅雌雄之间差异极显著(P<0.05);相对怀卵量分别为:大花斑682.0±249.6粒/g、小花斑439.7±189.8粒/g、无花斑573.5±127.5粒/g;受精率分别为73.5%±3.6%、67.9%±2.5%、71.9%±4.1%;而孵化率为95.0%±2.2%、85.0%±3.2%、93.0%±5.2%;结果显示:大花斑泥鳅在繁殖性能方面较好。  相似文献   

4.
对江西鄱阳湖区泥鳅的一般生物学特性、繁殖与生长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体色可将其分为大花斑泥鳅、小花斑泥鳅及无花斑泥鳅三种。测定了可数可量性状、肥满度、成熟系数、相对怀卵量、受精率和产卵率,得出了生长方程。结果表明不同斑纹泥鳅之间形态学的差异无显著性;肥满度在同种斑纹泥鳅雌雄之间差异显著;相对怀卵量分别为:大花斑682.0±249.6粒/g、小花斑439.7±189.8粒/g、无花斑573.5±127.5粒/g;受精率方面分别为73.5±3.6%、67.9±2.5%、71.9±4.1%,而孵化率分别为95±2.2%,85±3.2%,93±5.2%;结果显示大花斑泥鳅在繁殖性能方面较好。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刀鲚生殖群体特征及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鄱阳湖刀鲚群体的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为制定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政策提供基础资料,以实现鄱阳湖刀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2013、2014年4-7月,分别在鄱阳湖及湖口八里江段进行了实地渔业资源调查,随机抽样定置网、流刺网和拖网采集的鄱阳湖刀鲚样本共658尾,测量了体长、体重、净重、性腺重和性别。雌性287尾、雄性371尾,体长18.6~38.1 cm、体重16.3~198.2 g。雌性刀鲚的体长和体重均大于雄性(P0.01),雌、雄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随着体长的增加,雌雄体重差异越大;同等体长的雌性体重大于雄性。6月中旬、下旬的刀鲚卵巢发育仍参差不齐,有些可挤出卵粒,已发育到Ⅳ期末和Ⅴ期,有些还处在Ⅳ期初,但成熟系数在2.0以下的个体数量已显著减少。绝对繁殖力为960~13 820粒,相对繁殖力为123.4~753粒/g。平均丰满度为0.30±0.03(0.19~0.45)。鄱阳湖刀鲚雌雄比在1∶1.25~1.44,表现出雄多雌少的现象;刀鲚繁殖种群已呈现出逐渐变小的趋势,资源已出现严重的过度利用。  相似文献   

6.
鄱阳湖通江水道短颌鲚生长特性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季节性淡水湖泊,鱼类资源丰富,但湖区水深较浅、换水周期短,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的水面差异大,致使其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差,鱼类资源安全风险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但工程建设同时也将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包括水质水量和渔业资源等诸多方面,科学高效的评估将为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技术支持。2012年3月至2013年2月在鄱阳湖通江水道屏峰段逐月随机抽样测定定置网采集的短颌鲚(Coilia brachygnathus),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每月在湖口江段整船次或整网次随机采集渔获物,共获得短颌鲚样本1 403尾、18.8 kg,测定其体长和体重数据,运用Fi SAT II软件对短颌鲚的生物学参数及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通江水道短颌鲚体长范围为5.6~32.5 cm,平均体长14.3 cm;体重范围为0.6~125.5 g,平均体重13.4 g;体长与体重关系式为W=0.003L3.022(R=0.985,P<0.05,n=1403);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得出鄱阳湖短颌鲚渐近体长L∞=34.65 cm,生长系数k=0.390,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0.359;其拐点体重为38.6 g,拐点体长为22.8 cm,平均丰满度为0.32;总死亡系数Z=1.20,自然死亡系数M=0.75,捕捞死亡系数F=0.45,开发率E=0.37。  相似文献   

7.
2020年刀鲚(Coilia nasus)繁殖高峰期4—6月,在鄱阳湖湖口县、濂溪区、庐山市、都昌县和永修县等水域设调查区,用网目约2 cm的单层丝网(网长约300 m,网宽约1 m,每次捕捞约10 h/网次)获得909尾鄱阳湖刀鲚样本,测量分析刀鲚的生长和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鄱阳湖刀鲚平均体长为(26.2±3.0)cm,平均体质量为(55.6±26.2)g,平均丰满度为(0.29±0.06)(0.08~1.35),体长和体质量关系式W=0.0007L3.4416(R2=0.872)。禁捕后鄱阳湖刀鲚体长、体质量均有所增加,说明禁捕对鄱阳湖刀鲚资源量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与历史资料相比,刀鲚个体小型化仍然明显。关于禁捕后鄱阳湖刀鲚资源的恢复情况,仍需长期跟踪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8.
9.
鄱阳湖刀鲚的渔汛特征及渔获物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探究鄱阳湖刀鲚(Coilia ectenes)的渔汛特征和渔获物现状,为有效地保护其种群资源提供科学依据。2013-2014年在鄱阳湖设置3个调查点,对刀鲚进行逐月采样调查,共取样986尾、41.54 kg,随机抽样调查不同捕捞网具的整船次鄱阳湖刀鲚渔获物数据,测量体长、体重等生物学参数。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刀鲚单船日渔获重量WB与水文因子关系。结果表明,鄱阳湖刀鲚体长范围为17.9~38.1 cm,其中21.2~23.6 cm是优势体长组,占总个体数的37.02%;体重范围为14.3~198.2 g,其中25~40 g是优势体重组,占总个体数的57.20%。鄱阳湖刀鲚体长L(cm)和体重W(g)幂函数方程为:W=0.0019L3.1378(R2=0.8997;n=986;P0.01)。湖口水域刀鲚出现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5-6月,高峰期在6月,7月很少见;单船渔获数量NB为(3.2±4.1)尾/d,单船渔获重量WB为(0.12±0.11)kg/d。湖口水域刀鲚单船渔获重量WB与该水域水位、流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WB与水位的相关性更为显著。与历史资料相比,鄱阳湖刀鲚渔获规格以小个体居多;渔汛稍有推迟,持续时间大幅度缩短;种群规模急剧缩小,表明刀鲚资源正在严重衰退。  相似文献   

10.
藻类的特点及其培养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彩理 《齐鲁渔业》2002,19(10):38-38
水中藻类相当于陆地上的绿色植物,除了提供氧气之外,还可吸收水中的氨、氮等有机盐类而为鱼虾提供最基本的天然营养素。1 藻类的功能概括起来,藻类有如下功能:1.1藻类体内含有叶绿素,能利用太阳的光和热,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糖和淀粉,提供给鱼虾部分营养,池内水生生物基本以此为营养源,藻类为水中生物提供了生命能源。1.2 藻类死亡后,被水体微生物分解成氮、磷、铁等有机盐,提供给其它藻类吸收成长。  相似文献   

11.
湖泊鱼类群落结构与物理生境特征密切相关。为了探究鱼类群落结构与物理生境特征之间的关系,在鄱阳湖设立17个采样点,通过采集鱼类样本研究其群落结构,并利用遥感技术分析样点物理生境特征(包括岸线分形维数、距离指数和高程值)及其空间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依据17个采样位点的物理生境特征,鄱阳湖丰水期物理生境空间上可以划分为3个区域,分别为北方区、南方区和主湖区,但枯水期鄱阳湖生境没有显著的区域划分规律。丰水期鄱阳湖鱼类可以分为北方群、南方群和主湖区群3个类群,而枯水期鱼类组成没有明显规律。从功能类群上看,鄱阳湖鱼类以杂食性、湖泊定居性和偏好于底层以及中下层栖息的中小型鱼类为主。不同区域的鱼类功能群之间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北方区和南方区鱼类功能群组成相似,主湖区与北方区和南方区存在差异。总体上,鱼类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和差异与物理生境特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未来鄱阳湖鱼类的保护工作需要关注湖泊物理生境特征,不同区域应制定不同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利用15N标记技术,比较了附着藻类对太湖3种氮源(尿素、NH4+和NO3-)的吸收能力。附着藻类对尿素的吸收速率为1.93~5.52μmol/(g•h),对NH4+的吸收速率为0.89~7.67μmol/(g•h),而对NO3-的吸收速率为0.09~0.35μmol/(g•h)。各氮源的贫化百分比在0.18 %~9.03 %。在浓度为20和50μmol/L时,尿素的贫化值分别为8.41 %和8.14 %,与NH4+的贫化值相当(分别为9.03 %和 7.01 %);NO3-的贫化值在各浓度下都低于0.29 %。附着藻类对每种氮源的吸收速率在3种氮源吸收速率总和中的相对比重:尿素平均为47.9 %,NH4+平均为49.6 %,NO3-平均为2.5 %。根据Vmax与Ks比值,附着藻类对3种氮源的吸收亲和力大小顺序为:尿素>NH4+>NO3-。研究表明,尿素是除NH4+外附着藻类生长可利用的又一重要氮源。  相似文献   

13.
五里湖人工基质上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五里湖人工基质上着生藻类进行了初步研究,以期了解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生态特征并丰富该湖水生生物研究。2012年5月使用载玻片作为人工基质,采用挂片收集法对五里湖着生藻类建群模式进行为期4周的研究,同步测定水体理化指标用以分析建群过程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建群过程共鉴定出藻类5门35属51种,以硅藻门为优势种类,共12属26种,占总数的51.0%;第一优势种为瞳孔舟形藻(Navicula pupula),优势度Y=0.439;群落密度变化范围为4.96~23 870.63个/mm2,平均值为(10 682.47±8 365.09)个/mm~2;生物量变化范围为9.30×10~(-6)~7.10×10~(-2)mg/mm~2,平均值为(3.16±2.50)×10~(-2)mg/mm~2;两者的第1次峰值均出现在第11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H)变幅1.54~2.57、平均值2.14±0.29,均匀度指数(J)变幅0.49~1、平均值0.69±0.11,丰富度指数(D)变幅1.24~2.52、平均值1.91±0.32。多样性指数评价并结合水质分析显示,研究水域处于中度富营养水平,总体为中度污染。根据藻类群落密度和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五里湖着生藻类群落发展过程也可划分为延迟期、指数生长期、成熟衰退期和再次生长期等4个阶段;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水体理化指标中TP、TN、SD、NH_4~+-N为群落发展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4.
日本沼虾太湖群体和鄱阳湖群体杂交F1生长性能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太湖群体和鄱阳湖群体完全双列杂交F1代4个组合的生长性能.结果显示:太湖♀×鄱阳湖♂(TP)的F1代体长、体重的增加量最大,生长速度最快,显著大于鄱阳湖♀×太湖♂(PT)及自繁F1代,表现出显著的杂交优势(P<0.05);PT组合的体长、体重变异系数随月...  相似文献   

15.
洞庭湖氮磷时空分布及形态组成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洞庭湖水体营养盐形态结构与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于2014年8月(丰水期)和2015年1月(枯水期)在入湖河流、湖体、出湖口设置16个代表性断面采集水样,分析了氮、磷营养盐的特征指标。结果表明:1洞庭湖水体中,总氮(TN)含量为1.60~3.65 mg/L,平均值2.25 mg/L,总磷(TP)含量为0.060~0.359 mg/L,平均值0.138 mg/L;颗粒态总氮(TPN)含量为0.07~1.39 mg/L,平均值0.25 mg/L,颗粒态总磷(TPP)含量为0.003~0.172 mg/L,平均值0.05 mg/L;2时空分布上,水体中氮、磷含量整体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出湖口最高,东洞庭湖高于西、南洞庭湖,入湖河流差异大的特征,颗粒态氮磷呈现自西向东呈逐渐增加趋势,与悬浮物(SS)的空间分布一致;3形态组成上,洞庭湖水体中氮磷以溶解态为主(TDN/TN为88.0%、TDP/TP为66.7%),三峡工程2003年蓄水前后,洞庭湖磷营养盐形态组成发生了大的变化,由以颗粒态磷为主(TDP/TP 20.0%~35.6%)转变为以溶解态为主,而氮营养盐形态组成基本未变;4营养结构上,洞庭湖大多数断面TN/TP在10~22,且氮、磷浓度远高于水体富营养的限制阈值,比较适宜藻类生长。相关分析显示,洞庭湖TN、TP、TDN、TDP均与Chl-a相关性不显著,因此认为洞庭湖氮、磷营养盐对藻类生长的限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邓艳敏  王银平  胡敏琦  程鑫  黄中家  刘凯 《水产学报》2023,45(2):029314-1-029314-13
为掌握鄱阳湖鱼类群落特征,课题组于2020年春季(5月)、夏季(8月)、秋季(11月)和2021年冬季(1月)4个季度,在鄱阳湖10个区域5种生境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同步采集水环境样品。研究共采集鉴定鱼类67种,隶属于8目14科47属,其中鲤科鱼类物种数最多(41种),占比为61.19%。基于不同分组,鱼类生态类型分别以定居性鱼类(67.16%)、杂食性鱼类(44.78%)、中下层鱼类(35.82%)占据优势。该群落以小型鱼类为优势类群,数量占比为68.70%;鱼类优势种共有6种,第一优势种为似鳊。鱼类群落结构在季节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春季鱼类物种多样性指数高于冬季。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显示,空间上鱼类可划分为2个类群,分别为湖口区类群和草型湖区-湖汊区-湖心区-沿岸带类群。冗余分析(RDA)显示,总磷、叶绿素a和透明度是影响鱼类物种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 (ABC曲线) 分析表明,鱼类群落受到严重干扰(W=−0.091)。本研究成果可为鄱阳湖禁渔效果评估和鱼类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确认鄱阳湖中是否仍存在有溯河洄游的刀鲚个体,利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采自鄱阳湖星子县水域2尾刀鲚个体矢耳石的锶和钙微化学特征。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上颌骨较短个体(PYCB02)的耳石锶钙比值(即Sr/Ca×1 000)为稳定的低值(1.66±0.54),反映了其淡水定居的生活习性;而上颌骨较长个体(PYCE05)的锶钙比值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82±0.50),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5.79±0.91),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这些结果更得到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的支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耳石微化学特征类型首次直观地反映和证实了目前距长江河口约800 km的鄱阳湖中同时存在有溯河洄游和淡水定居的两类刀鲚个体。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鄱阳湖鱼类生境状况,分析了目前鄱阳湖鱼类生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生境萎缩或消失、生境片段化、部分栖息地环境恶化等。针对生境问题的主要诱因,提出了规范采砂行为、恢复鱼类生境的连通性、恢复湖洲滩地植被、结合流域污染防治改善鱼类栖息地环境等鱼类生境修复措施,并提出加强渔政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以促进鱼类生境和鱼类资源恢复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