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辽河口地处辽东湾北岸,在辽宁省营口市汇入渤海。2013年春季对大辽河口碎波带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进行了昼夜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春季大辽河口碎波带浮游植物共计8门76种属,数量、生物量均值总计分别为373.83x10ind·L-1、2.5753mg·L-1。浮游植物以硅藻和绿藻的种类组成、数量为主(硅藻34种属,167.45×104ind·L-1;绿藻22种属,137.36×104ind·L-1),生物量以硅藻为主(73.7%)。优势种主要是硅藻门的种类,优势种中除普生性种类、中盐性种类外,广温、广盐的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扁藻Platymonassp.也占优势。春季大辽河口碎波带浮游植物呈现出明显的昼夜变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的昼夜变化高峰出现在12:00和0:00,生物量高峰出现在16:00。浮游植物的种类数(P=0.013)、数量(P=0.002)与盐度呈显著负相关;生物量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9)。  相似文献   

2.
2010年9~10月,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类20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类9种,占45.0%;原生动物7种,占35.0%;桡足类3种,占15.0%;枝角类1种,占5.0%;数量均值为1132ind.L-1。原生动物数量较多,占69.4%;轮虫类次之,占30.3%;桡足类仅占0.3%;生物量均值为0.206mg·L-1。轮虫类生物量最高,0.137mg·L-1,占66.5%;桡足类0.045mg·L-1,占21.9%;原生动物仅占11.6%;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的沙壳虫Difflugia sp.、侠盗虫StrobiLidium sp.、焰毛虫Askenasia sp.;轮虫类的蒲达臂尾轮虫Brachionus budapestiens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nauplius为主。多样性指数H’、J显示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H’平均值为1.58,J平均值为0.81,表明保护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比较丰富,物种分布均匀度较好,为保护鱼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2013年8月1日19∶00至2日18∶00,通过间隔1 h的定量采样,研究南昌市典型城市湖泊月亮湖中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月亮湖共发现浮游动物20种,其中轮虫16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3种;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桡足类无节幼体(Copepoda Nauplii)和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为优势物种,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48.27%、15.75%和11.11%。浮游动物主要类群和优势物种的Morisita指数均大于1,说明月亮湖中的浮游动物群落呈聚集分布。密度垂直分布和平均滞留深度分析结果显示,浮游动物垂直分布昼夜差异明显,夜间(19∶00-05∶00),浮游动物先聚集于月亮湖中层,01∶00后逐渐迁移到表层;白天(06∶00-18∶00),浮游动物逐渐从表层向中层和底层迁移;主要类群中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迁移均表现为夜间上升、白天下降、傍晚再上升,轮虫和桡足类的迁移幅度小于枝角类。优势种剪形臂尾轮虫和无节幼体的昼夜垂直迁移表现为夜升昼降,至傍晚再上升;迈氏三肢轮虫昼夜垂直分布差异显著(P0.05),但昼夜垂直迁移活动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水温、p H值和溶解氧对月亮湖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和迁移活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2010年4月至12月对微山湖水体中浮游动物进行了4次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77种,其中原生动物18种,轮虫45种,枝角类8种,桡足类6种。夏、秋季浮游动物物种数最多(48种),春、冬季最少(43种)。春季浮游动物丰度最高(1.26×10^3ind.·L^-1),夏季最低(0.47×10^3ind.·L^-1),秋季和冬季分别为0.75×10^3ind.·L^-1和0.71×10^3ind.·L^-1。夏季浮游动物生物量最高(6.69mg·L^-1),冬季最低(1.52mg·L^-1),春季和秋季分别为2.41mg·L^-1和4.03mg·L^-1。浮游动物香农指数变化在1.74~2.15;均匀度指数变化在0.48~0.74。综合评价,微山湖为中营养型水体,应加强对湖区水质保护和合理开发。  相似文献   

5.
2008年对柴河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渔产力进行了研究。包括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其多样性等。结果表明,柴河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135种,组成上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11.58×106个/L,生物量平均为6.25mg/L,以小球藻(Chlorella sp.)、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为优势种;共检出浮游动物42种,种类组成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浮游动物密度平均为358个/L,生物量平均为3.49mg/L,以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为优势种。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年均为4.27和3.15 ,浮游生物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太湖贡湖湾大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7月至2007年6月对太湖贡湖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整个研究期间,贡湖湾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5种;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为467 ind.•L-1,年平均生物量为1.726 mg•L-1。贡湖湾浮游动物优势种为针簇多肢轮虫 (Polyarthra trigla) 和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Calyciflorus),其中针簇多肢轮虫年平均密度为99 ind.•L-1,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22 %,萼花臂尾轮虫年平均密度为49 ind.•L-1,占浮游动物总数量的11%。相关分析表明,轮虫数量与颗粒悬浮物浓度和桡足类生物量显著负相关;枝角类数量与轮虫生物量显著负相关;桡足类数量与水温和总磷呈显著正相关性,与枝角类生物量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9月和12月、2005年3月对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浮游动物108种,以轮虫最多,45个种属,占41.66%;原生动物12个种属,占11.11%;枝角类25个种属,占23.14%;桡足类26个种属,占24.07%.年浮游动物密度为47.96个/L,生物量0.3663mg/L.全年常见的优势类群为:轮虫的臂尾轮虫属、三肢轮虫属、龟甲轮虫属、晶囊轮虫属;枝角类的象鼻溞属、秀体溞属;桡足类的真剑水蚤属、温剑水蚤属、许水蚤属.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济南地区各水系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空间变化,于2019年春季在小清河(济南段)设置10个采样点,进行浮游动物群落调查。结果显示:小清河济南段共检测出浮游动物4大类28种属,其中轮虫种类数所占比例最高,为71.4%;桡足类最小,为7.2%。浮游动物密度为0.24~32.40个/L,均值为7.69个/L,密度最大值出现在河段上游吴家铺(X1)。生物量为0.000 1~0.211 4mg/L,均值为0.027 3mg/L。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河段中游黄台桥(X5),其空间变化趋势与密度存在差异。浮游动物优势种主要为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四角平甲轮虫(Platyias quadricornis)和多刺裸腹蚤(Moina macrocopaStraus),常见种为桡足幼体(Copepodid)。浮游动物种类趋于小型化,群落结构趋于简单,因此需要加强河道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江门主要淡水河流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该研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对江门市的西江、潭江和银洲湖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流域内共分布有浮游动物157种,其中轮虫74种、原生动物43种、枝角类21种、桡足类19种。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651个·L~(-1)和0.80mg·L~(-1),其中原生动物的密度最高(1 164个·L~(-1)),轮虫和桡足类的生物量最高,分别为0.37和0.31 mg·L~(-1)。大型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历史水平出现较显著下降,而小型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历史水平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浮游动物密度较历史水平显著增加,而生物量较历史水平显著减少。各采样点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05~4.36,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3~1.15。研究区域共有30种优势种,以原生动物最多(15种);优势种中有10种为富营养水体指示种,全部为轮虫。优势种中富营养水体的指示种仅分布在潭江和银洲湖,表明西江水体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10.
2006年8月对珠江8大入海口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平面分布进行了调查。经鉴定有浮游动物57种,其中桡足类占优势,有20种;其次为轮虫和枝角类,分别为18和8种;此外,被囊动物2种,原生动物、多毛类、异足类、水母类、糠虾类各1种;还有阶段性各种幼虫以及未知种类2种。调查期间各站位均出现的种类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镰状臂尾轮虫(B.falcatus)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浮游动物的种数变化范围为19~29种,密度的变化范围为2288~300000ind·m^-3,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10.03~111.94mg·m^-3。  相似文献   

11.
太湖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滨带在保持物种多样性、拦截陆源污染物、净化水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经生态修复的五里湖湖滨带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对该水域4个区域(A,B,C,D)浮游动物进行逐月采样,以探讨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意义。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4属207种,其中原生动物37属88种,轮虫38属76种,枝角类17属29种,桡足类12属14种,物种数最多出现在8月(63种),最少出现在2月(25种);岸型对物种数的影响表现为自然滩地型明显高于水泥护岸。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3 135.35个/L和2.38mg/L,原生动物和轮虫丰度是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丰度主体,轮虫生物量是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生物量主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明显,枝角类丰度和生物量表现为春季最高,夏季最低,而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丰度和生物量均为秋季最高,冬季或春季最低;空间格局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浮游动物及各类群丰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C区D区B区A区,整体呈现东五里湖高于西五里湖的趋势。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及丰度对水质的分析表明,五里湖湖滨带水质为中污染,水体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冗余分析表明,TN、DO、Chl-a及pH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2.
以南亚热带地区2010年3座不同养殖密度的和龙水库、百花林水库、芙蓉嶂水库为对象,研究了浮游动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和探讨滤食性鱼类捕食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3座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均较低,不超过1.0 mg/L.高养殖密度、富营养水平的和龙水库浮游动物生物量显著低于其它2座水库,中等养殖密度、富营养水平的百花林水库则高于低养殖密度、贫-中营养水平的芙蓉嶂水库.和龙水库浮游动物全年以轮虫为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种为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芙蓉嶂水库和百花林水库3月和12月浮游动物以枝角类为优势类群,优势种为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颈沟基合溞(Bosminopsis deitersi)、模糊秀体潘(Di-aphanosoma dubium),8月为桡足类,优势种为舌状叶镖水蚤(Phyllodiaptomus tunguidus).3座水库年均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生物量比值均小于0.1,与年渔获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高强度的滤食性鱼类捕食使得下行效应比上行效应更强烈,浮游动物表现出低生物量和小个体种类占优势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实验采用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分别对池养9、13、17、23日龄黄颡鱼的食物组成,选食行为和昼夜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其食物组成随仔稚鱼的生长而变化。摄食初期(黄颡鱼9日龄时)主要食物为枝角类和轮虫,其中枝角类数量和重量百分比分别为86.71%和89.65%,占绝对优势。之后,黄颡鱼的摄食范围进一步扩大,从23日龄开始,由主要选食枝角类转为主要选食桡足类,桡足类所占数量百分比也从初期的3.29%上升到23日龄时的26.68%;而且,从13日龄开始,摇蚊幼虫等底栖动物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从初期的54.84%到23日龄的69.52%,始终在食物组成中占主要优势。黄颡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9日龄时摄食高峰值出现在20:00(897.7),低峰值出现在19:00(161.8);13、17、23日龄仔稚鱼胃平均饱满指数均于4:00达最高峰(914.1、1113.1和199.7),于19:00、19:00和16:00达最低值,分别为50.9、60.9和76.6,夜间时段摄食水平显著高于白天时段,黄颡鱼仔稚鱼明显表现为晚上摄食类型。  相似文献   

14.
2008年4月、7月和10月,在乌江下游彭水水库库区、坝下江段和库尾以上江段设16个采样断面对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检出浮游甲壳动物29属、49种;其中,枝角类13属、21种,桡足类16属、28种;枝角类年均密度1.89个/L,生物量37.70μg/L,桡足类年平均密度0.78个/L,生物量5.49μg/L。浮游甲...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锦江河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于2015年1月、4月、7月和10月按季度在锦江河保护区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在保护区共采集到浮游动物4门51属82种,轮虫类、原生动物、桡足类和枝角类物种数占浮游动物物种总数的比例分别为46.34%、29.27%、15.85%和8.54%。优势种类为4门6属16种,其中轮虫类6种,原生动物4种,枝角类4种,桡足类2种。保护区浮游动物密度变幅为297.76~1 430.10 ind/L,平均为855.13 ind/L;生物量变幅为5.73~26.36 mg/L,平均为14.37 mg/L;群落丰富度指数(D_m)变幅为3.18~4.90,平均为3.96;香农指数(H')变幅为2.11~3.12,平均为2.81;均匀度指数(J')变幅为0.81~0.89,平均为0.86。研究表明,在被摄食压力下降及饵料生物资源下降的共同影响下,保护区外界环境对个体较小的原生动物和轮虫有利,群落生态优势度也集中于上述浮游动物类群。受到水文特征的影响,锦江河核心区的浮游动物物种数、密度和生物量以及多样性指数总体高于实验区。  相似文献   

16.
大渡河河口沙湾至乐山段,新建安谷水电站。为了解安谷水电站建设过程中大渡河河口浮游动物群落变化,于施工期2013年~2014年,运行期2015年~2016年每年春、秋两季对大渡河河口、左侧河网及支流浮游动物进行监测,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63种,轮虫中旋轮虫属为施工期、运行期共有优势种属。大渡河河口浮游动物密度平均658.55ind./L,生物量平均0.1102mg/L。施工期和运行期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差异不显著,密度平均最高值出现在施工期2014年,运行期2015年生物量最高。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支流高于干流、左侧河网、岷江。施工期、运行期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DO、V、SD呈负相关,与WT、NH4+-N、NO3--N、TN、H3PO4、TP、COD Mn环境因子呈正相关。RDA显示,NO3--N在施工期2014年、运行期2015年对浮游动物影响占主导作用,运行期2016年SD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的主要因子。本研究确认了大渡河河口安谷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施工期和运行期随时间推移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差异不大,可为丘陵地带水电站生态评价、水环境监测及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丰枯水期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通过布设20个采样站点,于2014年丰水期(7月29日)和枯水期(12月24日)对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进行了2次全面调查,并对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共鉴定出浮游动物21种(包括变种和变型),无节幼体1类;其中轮虫最多,共14种,占浮游动物总种数的66.6%;枝角类次之,共6种,占28.6%;桡足类最少,仅1种,占4.8%;各站点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和密度均以轮虫和枝角类为主,数量在5~15种,密度变化在9.8~102.2个/L。浮游动物相似性指数在0.18~0.55,平均为0.36,偏向于轻度相似,表明丰水期与枯水期的生境差异较大。优势种的优势度不高,在0.023~0.297;多样性指数在1.73~3.56,均匀度指数在0.67~0.95,表明丰、枯水期里下河腹地典型水体的浮游动物群落信息含量较大、群落结构处于较稳定状态。浮游动物多样性和水质监测结果均表明,枯水期水质优于丰水期,枯水期水质基本处于清洁状态,丰水期水质基本处于中度污染状态;污染源主要为面源污染,且串场河(6号)、新通扬运河(12号)、喜鹊湖(17号)、兴姜河(18号)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