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椎实螺与鱼病的关系,以往有许多报告和总结。椎实螺是复口吸虫幼虫一毛蚴的中间宿主,复口吸虫对于夏花阶段鱼苗危害很严重。往往使大批鱼苗瞎眼,以致死亡,因此对于养鱼者来说,椎实螺的确是一大敌害,必须予以杀灭。  相似文献   

2.
双穴吸虫病又称复口吸虫病、白内障病,是近年来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一种鱼类复殖吸虫病。仅1990年,江苏建湖县发病面积即达1.5万亩,占全县养殖总面积的1/6,死亡鱼类达30万公斤,给水产养殖生产造成了极大损失。双穴吸虫成虫寄生于红嘴鸥的肠道内,其幼虫第一中间宿主为椎实螺,第二中间宿主为鲤科鱼类、黄鳝、罗非鱼等。双穴吸虫引发的鱼病5~11月均可发生,其中5~8月较为流行,8月以后患病的鱼易掉眼,即为“白内障”症状。主要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廊坊市水上游乐园四季垂钓中心6月份罗非鱼发生双穴吸虫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将已总结出的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病原及生活史双穴吸虫病又称复口吸虫病或白内障病,是一种寄生性鱼病,病原体双穴吸虫的生活史:成虫(寄生于鸥鸟)→虫卵(排泄水中)→毛蚴(生活水中)→胞蚴(寄生于椎实螺)→尾蚴(水中生活)→囊蚴(寄生鱼体),此病一般流行于5~8月,8月以后一般是白内障,其主要危害鲢、鳙的鱼苗、鱼种。多种淡水鱼类均可被侵害。二、症状患病罗非鱼上下往返挣扎状活动,在水面作跳跃式游动,病鱼尾部朝上失去平衡,在…  相似文献   

4.
《畜禽业》2017,(Z1)
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肝片吸虫体长20~30 mm,外观呈扁平叶状,其发育过程需要中间宿主椎实螺,虫卵黄色,呈长椭圆形,在适宜的温度形成毛蚴,毛蚴进入椎实螺体内,然后经过胞蚴→雷蚴→尾蚴,尾蚴从螺体钻出,最终发育成襄蚴,附着在水草上,羊吃到感染性蚴虫,侵入肝脏和胆管中,造成肝片吸虫病的发生。该病可引发牛、羊等反刍动物肝炎、胆囊炎等疾病,且并发全身性中毒现象和营养障碍,尤其是幼畜和绵羊,可引起大批死亡,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山羊肝片吸虫在华坪县发病很少,偶有发生,现就该病的发病情况及防控措施提出与同行共勉。  相似文献   

5.
<正>扁弯口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吸虫亚纲,前口目,弯口科,弯口吸虫属。常见的形态是其后囊蚴,此阶段体形大,肉眼可见,黄色外表,在捕捉、剖洗、食用过程中易见。近年来,重庆、四川、湖南、广东等水产养殖区扁弯口吸虫高发,尤其周边环境有白鹭、灰鹭等水鸟、养鸭等水禽的水体、螺类较多的水体高发。扁弯口吸虫严重影响鱼类的生长发育,导致鱼吃料不长肉、消瘦,容易缺氧,影响鱼类的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6.
鱼种池中蔓生螺类,同鱼争氧、争肥,鱼类生长速度慢;它还是复口吸虫等鱼类寄生虫的中间宿主。以往只是人工摸除,费力大,效果不佳。阜宁县水产养殖场采用武汉产的“灭螺鱼安”灭螺,效果良好。一亩水面大约用50~60克即可,成本仅2元左右。  相似文献   

7.
卵萝卜螺──亲鳖的优质饵料卵萝卜螺为椎实螺科萝卜螺属螺类。贝壳薄、卵圆形、左旋、无厣,螺旋部短小而尖锐,高度明显小于亮口高度,体螺层膨大呈梯形排列,壳口大,轴缘宽,轴部弯曲。本螺是非常普通的螺类,广泛分布在各种水域中。因为其壳薄适口性好,钙质丰富,有...  相似文献   

8.
鱼种池中生长的螺类,不仅同鱼争氧争肥,影响鱼类的生长,而且螺类还是一种对鱼类有致命危害作用的复口吸虫等寄生虫的宿主。过去虽用人工摸除,但效果不佳,年年摸,年年有,对此渔农深感头痛。为解决这一问题,阜宁县水产养殖场采用灭螺鱼安灭螺,并进行了多种浓度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灭螺鱼安是粉剂,使用时只要兑水在鱼池中全池泼  相似文献   

9.
《畜禽业》2016,(10)
正羊肝片吸虫病又名羊肝蛭病,是由片形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引起的一种蠕虫病,病羊以全身性营养障碍为特征。该病分布极广,往往呈地方流行。环境温度、水和椎实螺的存在是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是当前严重危害养羊业的内寄生虫病之一。现将一起山羊患肝片吸虫病的病例的诊治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四季与鱼病     
王声瑜 《内陆水产》1999,24(3):27-27
春季(阳历3~5月)气温逐渐回升,一般在10~20℃之间。水温环境比较适宜于各种病原体生长繁殖,尤其4~5月是鱼类发病的高峰季节。早春鱼苗孵化时,鱼卵易患水霉病;鱼苗主要患车轮虫、小瓜虫、指环虫、复口吸虫、鱼虱等鱼病;春季成鱼易患微生物鱼病,如青、草...  相似文献   

11.
复口吸虫是淡水鱼类的一种常见的寄生虫,在自然水体里,特别是在人工养殖环境中,复口吸虫具有明显的致病性,能使寄生产生一系列的病症,严重的能引起寄生的大量死亡。本文对复口吸虫的几个重要方面:分类学、生活史,流行病学、致病机理和防治进行介绍,并简要介绍其在中国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的复口吸虫在中国虹鳟养殖场饲养的虹鳟(Salmo gairdneri)眼内发现,定名为山西复口吸虫新种(Diplostomulum shanxinensisn.sp)。虹鳟被严重感染后能引起角膜破裂或玻璃体脱落,即所谓“寄生虫性白内障病”,小鱼可导致消瘦或死亡,成鱼则可能影响性腺发育。胞蚴和尾蚴在萝卜螺(Lymnaea auricularia)内发现。尾蚴钻入鱼宿主的皮肤后到达鱼眼球水晶体内。尾蚴在虹鳟眼内发育成囊蚴阶段需时80天,而在白鲢(Aristichthys nobilis)眼内发育则只需要33天。  相似文献   

13.
额尔齐斯河河鲈复口吸虫的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至2014年8月,对额尔齐斯河河鲈(Perca fluviatilis Linnaeus)进行采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河鲈眼睛寄生复口吸虫(Diplostomum)的空间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在检查的253尾河鲈中,复口吸虫总感染率为51.38%,左右眼晶状体的感染率分别为11.86%和9.09%,左右房室液的感染率分别为40.32%和30.04%;方均比均大于1,表明复口吸虫种群呈聚集分布,且L房和R房聚集强度为50.63和34.97,高于L晶和R晶3.18和5.58;单因素方差分析各体长组复口吸虫感染数量,发现不同体长段在L晶和R晶差异不显著(P0.05),在L房和R房差异显著(0.01≤P0.05,P0.01)。复口吸虫在晶状体和房室液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晶状体和房室液有明显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陈宝岩 《畜禽业》2007,(12):42-43
<正>羊肝片吸虫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而引起的寄生虫病,病羊以全身性营养障碍为特征。该病分布极广,往往呈地方流行。一般羊群感染率为30%~50%,个别严重的羊群可高达100%。环境温度、水和椎实螺的存在是该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是当前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5.
复口吸虫病和毛细线虫病是夏养黄鳝中两大寄生虫病害。这两种病害虽为黄鳝常见病,但由于易发生、危害重和常被忽视,往往造成严重损失。故将这两种病害及其防治方法作一介绍,供养鳝者参考。1 复口吸虫病复口吸虫病又称黑点病,病原体为复口吸虫。复口吸虫的尾蚴和囊蚴寄生在黄鳝皮下组织,发病初期尾部出现浅黑色小圆点,  相似文献   

16.
1994年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孟津县、济源市、孟县、巩义市一带,发生白鲢暴发病,因误诊或不确诊而造成大面积死亡,仅孟津县的466.67公顷,死鱼20多万公斤,损失近百万元。经检验发现鲢、鳙鱼体内有复口吸虫幼虫。 复口吸虫隶属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亚纲。吸虫的生活史如图所示。  相似文献   

17.
李连祥 《水产学报》1980,4(2):179-196
团头鲂血居吸虫病是1965年和1973年先后在湖北省浠水县鱼池发现。1.0—1.5寸大的鱼种往往因患此病而死亡。其病原体是文献中未报导过的两种血居吸虫,并一种命名为鲂血居吸虫新种Sanguinicola megalogramae sp.nov.另一种暂列为血居吸虫未定种Sanguincolasp。 较详细地观察和记述了鲂血居吸虫成虫的形态、生态,以及卵、毛蚴、尾蚴等的形态和发育情况。查清了鲂血居吸虫的中间宿主是一种扁卷螺——白旋螺 Gyraulus albus Muller,还进行了尾蚴对鱼苗的感染试验。 解剖材料表明:鲂血居吸虫在排卵季节(当年7—9月;翌年4-5月),成虫绝大多数寄生在心脏的动脉球内,其卵可随血液流至身体各部,但主要是到达鳃和肾。 通过组织病理观察,了解到由于大量虫卵充塞鳃小片造成机械损伤,阻碍鱼的气体交换,致使鱼苗或夏花鱼种窒息致死。每当鱼池中有大量尾蚴,在同一时间内有6—8个尾蚴侵入,鱼苗就出现畸形或死亡。 经过防治试验,提出消除中间宿主——白旋螺和杀灭鱼池中的尾蚴等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水产科技情报》1977,(10):14-15
青鱼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生长快、个体大、肉味鲜美,是混养高产的一个品种,深受群众喜爱。在小型水库混养青鱼种(2.5-3寸)5%左右,三年体重可达9-15.5市斤(黄庄水库)。青鱼以螺、蚌等底栖生物为主要食物,是消灭池塘和水库里的螺、蚌,截断复口吸虫第一宿主,防治白内障病和人畜血吸虫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刘小玲 《水利渔业》1999,19(3):41-42
广东拟马生吸虫和拟柏他东肌吸虫表皮均呈现凹凸不平状,广东拟马生吸虫的口吸盘周围有2圈口棘,围口棘具有伸缩性。2种复殖吸虫的体表均具有体棘,广东拟马生吸虫的体棘锥状,略扁平,拟柏他东肌吸虫的体棘为扁平的三角状。  相似文献   

20.
夏秋季慎防鱼类患黑点病病鱼身体消瘦,体表及鳍条、鳃盖、下颚等部位布满黑点,手摸有粗糙感,严重时,可引起鱼体弯曲,甚至脊椎骨变弯。主要危害草、鲢、鳊等鱼苗鱼种,长江流域都有发现,夏秋季均有流行。防治技术:①每667平方米用生石灰10公斤,杀灭椎实螺;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