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湖泊网围养殖中华鳖技术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代以来,湖泊网围养殖迅速发展,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但在养殖模式上仅局限于单一的河蟹养殖,加之目前湖泊富营养化日趋严重、蟹的种质退化,生产出的蟹难以适应市场优质化的需求,严重制约了湖泊网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002年,通过对湖区自然生长的水产品资源调查  相似文献   

2.
西藏纳木错的鱼类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纳木错系藏语,意为天湖,是青藏高原第二大湖,位于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北麓,海拔4,718米,为我国海拔最高的大型湖泊。湖中的鱼类资源以往尚未进行调查和开发利用,是一个处女湖泊。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为了开发纳木错的鱼类资源为人民提供鱼产品和制造鱼粉作为牲畜的高蛋白饲料,于1980年6~7月进行了调查。参加调查的还有西藏农牧厅、西藏水文总站、中国人民解放军五六○九七部队等。调查内容:水文状况和理化状况,浮游生物和鱼类。原计划设东(纳木湖区)、中(巴日尼尔)、西(德庆)三个工作点,由于交通条件不便,又值雨季,西部德庆未能到达,改在东、中之间的扎西多增设一个点(见图1).  相似文献   

3.
合浦珠母贝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生长性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三亚(SY)、越南(VN)、深圳(SZ)3个不同地区的养殖群体进行完全双列杂交,构建了6个杂交组合和3个自交组合,分别在135日龄、205日龄和260日龄从每个组合随机抽取100 ind个体,测量其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4个生长性状,分析杂交子代和自交子代的生长情况和杂交优势率,为群组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135日龄SYSY的4个性状生长速度最快,VNSY的生长速度最慢,显著性分析表明,SYSZ、SZSZ和VNSZ三个组合在壳高、壳宽和体重3个性状上差异不显著(P0.05),正反交组合差异极显著(P0.01);在205日龄SYVN的各性状生长速度最快,其次是SZVN;在260日龄SZSY的壳长、壳高、壳宽和体重增长最快,分别为39.32 mm、38.36 mm、14.19 mm、9.85 g,其次为VNSY和SZVN。合浦珠母贝早期主要集中在贝壳的形态性状上的生长,随着时间推移其生长速度下降,而体重生长上升。由杂种优势可知,不同阶段杂交组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率,并随着日龄的增长,杂交组合SZSY和VNSY的杂种优势率随之增加。其中以SZSY在各性状的杂种优势率最大,分别为26.71%、22.87%、18.56%、49.12%,SZVN次之。杂交组合SZSY、SZVN、VNSY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可作为进一步定向培育生长快速、个体大的合浦珠母贝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崇明岛内不同区域大规格河蟹的养成效果,对崇明岛东、中、西部3个区域共12个试验点河蟹的养成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东部试验点雌雄河蟹的平均规格为170.56 g,略高于中部(166.46 g)和西部(164.08 g)试验点。其差异主要体现在雄蟹规格上,东部试验点雄蟹规格显著高于西部(P<0.05),而3个区域雌蟹的生长规格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个区域河蟹的肥满度非常接近(0.59~0.60),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各试验区域内雄蟹的肥满度均显著高于雌蟹(P<0.01)。3个区域大规格河蟹(雌150 g、雄200 g以上)的平均比例为36.11 %~40.00 %,呈现出从西到东逐渐升高的趋势。通过对3个区域内蟹种放养量及放养规格的分类统计和分析,发现当前崇明岛采用的几种不同的蟹种放养量和放养规格均可取得较好的养成效果。  相似文献   

5.
牛山湖翘嘴鲌和红鳍原鲌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2年4月~2003年3月研究了牛山湖翘嘴鲌(C luter alburnus)和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的年龄组成与生长。研究结果表明,翘嘴鲌由5个年龄组组成,以2~4龄鱼为主;红鳍原鲌由3个年龄组组成,以2龄鱼为主。翘嘴鲌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分别为367 mm和551 g;红鳍原鲌的平均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41 mm和42 g。翘嘴鲌和红鳍原鲌的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分别为W=0.00001L2.9902与W=0.000005L3.1941。牛山湖鱼类主要由适应静水生活的湖泊定居性鱼类组成,红鳍原鲌较多,而翘嘴鲌较少。  相似文献   

6.
河蟹仔蟹管道式饲养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封闭式的蜂窝状塑料管道作为蟹穴,对河蟹仔蟹进行两个月的饲养观察试验,每隔15d测定一次壳长、壳宽和体重,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河蟹的个体生长特点,比较了蟹穴饲养和非蟹穴饲养以及不同形式的蟹穴饲养效果。结果表明,仔蟹的个体生长为跳跃式的非连续增长。蟹穴饲养对河蟹的壳长、壳宽和体重的生长无不利影响,而增重率明显优于散养,且L型蟹穴的生长效果比I型蟹穴要好  相似文献   

7.
对不同养殖环境中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肝胰脏、鳃中进行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养殖环境中,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脏和鳃中MDA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肝胰脏:8.74±3.37(牛山湖),18.28±5.45(牛山池塘);鳃:2.31±0.41(牛山湖),3.46±0.80(牛山池塘)。在中华绒螯蟹鳃的测定中CAT活性呈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453.24±143.97(牛山湖),231.16±49.05(牛山池塘)。但其它生理生化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不同养殖环境对中华绒螯蟹体内MDA影响较明显,可通过测定MDA的值来选择适合的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8.
比较分析了沟壑泉水养殖和黄河水养殖模式下池塘水质以及河蟹的生长效果。结果显示:2016年3-10月河水养蟹池塘除水温、溶解氧整体低于泉水养蟹池塘外,pH、电导率、氨态氮以及亚硝态氮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实验结束时河水养蟹模式下河蟹的平均壳长、壳宽(5.61±0.362cm、5.95±0.373cm)与泉水养蟹差异不显著,体重、体重特定生长率(89.32±13.05cm、1.179%/d)显著高于泉水养殖。养殖水环境、养殖技术以及养殖理念的不同,导致在养殖存活率上存在差异,泉水养蟹成活率为51.2%,相比河水低了6.6%。综上所述,初步认为河水养蟹模式适合本地区河蟹养殖发展,建立河蟹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猫耳湖为小型封闭武浅水湖泊,水域生态环境适宜河蟹生活和生长,在该湖放流河蟹,能取得经济效益。放流规格为每公斤5 449只及27 460只的幼蟹,第二年10月能达到上市规格,个体重100~150克,但生长期中易遭敌害,成活率较低。放流规格为每公斤38只及40只的幼蟹,当年可起摘上市,个体重150克以上,但价格较高,所需费用较大。  相似文献   

10.
河蟹蜕壳前后蟹体与蟹壳中钙磷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刚蜕壳的软壳蟹湿体重和干体重与干壳的重量关系,求出了干壳重与湿体重的直线回归方程和干壳重与干体重的直线回归方程,它们分别为y=10.18321242·X-0.00615;y=1.909580416·X-0.0025467。通过对蟹体和蟹壳中钙磷的测定。弄清了河蟹蜕壳时,应具备的钙磷量,通过对干蟹壳不同部位钙磷的测定,发现了河蟹壳中不同部位的钙磷含量有较大的差异;从配合饵料和试验水体提供的钙磷量,提出了河蟹配饵中需要添加磷酸盐而不加或少加钙盐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分析了有伊乐藻(Elodea nuttallii)组和对照组(无伊乐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在生长、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伊乐藻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有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体重、壳长和壳宽增长率与肥满度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但肝胰腺指数和性腺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伊乐藻组的雌蟹肝胰腺中的鲜味氨基酸含量也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而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雄蟹肝胰腺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伊乐藻组和无伊乐藻组的中华绒螯蟹肌肉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但伊乐藻组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均显著高于无伊乐藻组(P0.05)。综上所述,伊乐藻不仅有利于中华绒螯蟹的生长,而且能改善中华绒螯蟹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12.
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东太湖采集伊乐藻(Elodea canadensis)、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5种沉水植物分别制成干粉。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5%的干粉形成5种不同的配合饲料,分别饲喂体重为(9.37±0.15)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60 d,分析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和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影响。结果显示:马来眼子菜组的中华绒螯蟹平均增重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的平均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成活率、肥满度及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沉水植物各组的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轮叶黑藻组、伊乐藻组和苦草组的中华绒螯蟹血清溶菌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金鱼藻组和马来眼子菜组则差异不显著(P>0.05);除马来眼子菜组降低外,其余4种沉水植物组中华绒螯蟹对嗜水气单胞菌的抵抗力强于对照组。因此,除马来眼子菜以外的4种沉水植物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性能无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形态差异的地标点法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朝臣  姜涛  骆仁军  陈修报  刘洪波  杨健 《水产学报》2017,41(12):1896-1907
为了解长江水系的太湖、洪泽湖、高宝湖、长荡湖、阳澄湖以及巴城、兴化"泓膏"养殖水域和长江口崇明自然水域等知名产区产中华绒螯蟹形态上的差异,首次运用地标点法研究其形态的产地差异性。背甲以及腹甲的形态使用地标点法进行分析,经图像处理后提取地标点坐标,进行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以及判别分析,利用薄板样条分析和网格变形将其形态变异矢量可视化。结果显示,在相对扭曲主成分分析中,提取了许多Ⅱ型地标点,其贡献率为82.637%~97.698%,作用较大,解释了主要形态变异。特别是相对扭曲主成分的判别分析对雄性以及雌性蟹背甲的判别准确率均为100%。研究表明,不同产地养殖环境可以导致中华绒螯蟹的形态出现差异;而以背甲为对象的形态地标点法分析应该可以作为判别不同产地中华绒螯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2个幼蟹群体的头胸甲长(壳长)、头胸甲宽(壳宽)、第Ⅳ步足节长与体重性状进行了测定,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初步确定了与中华绒螯蟹幼蟹体重相关的外部形态性状,比较了2个群体头胸甲比例的差别,为中华绒螯蟹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结果表明,所测各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人工苗壳长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大,天然苗则是壳宽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大;分别建立了以形态性状估计人工苗、天然苗群体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从外形比例分析,天然苗的头胸甲近似方形,人工苗的头胸甲近似椭圆形。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2个幼蟹群体形态性状与体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2个幼蟹群体的头胸甲长(壳长)、头胸甲宽(壳宽)、第Ⅳ步足节长与体重性状进行了测定,通过简单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初步确定了与中华绒螯蟹幼蟹体重相关的外部形态性状,比较了2个群体头胸甲比例的差别,为中华绒螯蟹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测度指标。结果表明,所测各表型性状与体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人工苗壳长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大,天然苗则是壳宽与体重的相关性最大;分别建立了以形态性状估计人工苗、天然苗群体体重的最优回归方程。从外形比例分析,天然苗的头胸甲近似方形,人工苗的头胸甲近似椭圆形。  相似文献   

16.
2015年6月上旬,将3个家系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分别饲养在面积为40m2(6.50m×6.15m)的稻田围隔中,每个围隔约2500尾。2015年7月中下旬,随机从中选取各3个家系的幼蟹,放入室内300L的养殖缸(30只/缸)中对比养殖。2015年8—10月连续测量了幼蟹的头胸甲宽、头胸甲长、体质量,用多重方差分析了环境、家系及生长阶段的性状参数。试验结果表明,养殖环境对A家系幼蟹生长性状的影响不显著(P0.05),对B家系则极显著(P0.01),对C家系,除了初始的生长性状影响不显著外(P0.05),其余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表明A家系具有一定的环境适应性。家系因素对幼蟹生长性状参数均存在显著影响(P0.05),表明遗传对于幼蟹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相关分析表明,蟹种的头胸甲宽、头胸甲长在两种养殖环境中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14、0.305;体质量呈不显著正相关(r=0.146,P0.05),表明以头胸甲宽、头胸甲长为选育指标得到的后代对两种养殖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王顺昌 《水产学报》2003,27(3):219-224
对中华绒螯蟹蜕皮间期和蜕皮后24h、48h和96h肌肉、肝胰脏及甲壳中钙和磷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蜕皮后肌肉中钙的含量较间期低,但从24h到48h有所增加。肝胰脏中钙的含量在蜕皮后各时间内无显著变化,甲壳中钙的含量在蜕皮后24h到96h呈增加趋势。甲壳的矿化作用在蜕皮后96h已接近完成。蜕皮后肌肉中磷的含量较间期高,以后变化不明显。蜕皮后肝胰脏中磷的含量高于间期,甲壳中含量较间期低。蜕皮后肌肉中钙磷比迅速降低,肝胰脏中钙磷比在蜕皮后24h无明显变化,但在蜕皮后24h至96h迅速降低。中华绒螯蟹蜕皮后外表皮对钙的矿化速度显著快于磷的矿化速度。  相似文献   

18.
A 10‐week feeding trial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dietary lipid sources on the growth and immune responses of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Six isonitrogenous and isoenergetic diets were formulated with fish oil (FO), linseed oil (LO), soybean oil (SO), rapeseed oil (RO), coconut oil (CO) and beef tallow (BT) as the sources of lipid with five replicates each. Thirty crabs (2.35 ± 0.14 g) were stocked into each tank and fed twice daily. Weight gain and specific growth rate of crab fed the FO die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fed other diets (P < 0.05), except for crabs fed LO diet (P < 0.05). Crab fed the SO diet weighed more than those fed FO diets (P < 0.05). Serum superoxide dismutase and malondialdehyde of crab fed the FO die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other groups (P < 0.05). Crab fed the FO diet had the highest activities of serum phenoloxidase, acid phosphatase, 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lysozyme (P < 0.05). The fatty acid composition in the liver of crab reflected the change in test diet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use of dietary vegetable or animal oils can achieve similar growth performance to the use of dietary FO in Chinese mitten crab, but non‐FOs may impair crab immunity. Soybean oil is recommended as a suitable replacer for FO in Chinese mitten crab diet.  相似文献   

19.
选用初始体重为(2.15±0.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幼蟹,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幼蟹),饲喂100%鱼油组(简称F1组)、100%豆油组(F2组)、100%亚麻油组(F3组)、50%鱼油+50%豆油组(F4组)、50%鱼油+50%亚麻油组(F5组)不同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验蟹单个体养殖,实验周期为112 d。结果表明,F5组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各组的蜕壳间隔和肝胰腺指数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胰腺组织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F1组幼蟹肝胰腺的类胰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3组的胃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1组、F2组和F4组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各组的淀粉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脂肪酸测定结果表明,肝胰腺和肌肉中的亚油酸(LOA)(C18:2n-6)、亚麻酸(LNA)(C18:3n-3)、EPA(C20:5n-3)和DHA(C22:6n-3)等主要脂肪酸含量与饲料脂肪酸组成呈正相关关系,F1组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2组的LO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F3组的LNA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各组(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以50%的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能促进中华绒螯蟹幼蟹的生长,但可能使幼蟹的成活率降低。以豆油或亚麻油替代鱼油会影响幼蟹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力和肝胰腺、肌肉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