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婆罗异剑水蚤的培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桡足类是海洋生态系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海水养殖业中,桡足类可作为海产经济鱼类仔、稚、幼鱼和贝、虾、蟹类幼体的动物性饵料生物。婆罗异剑水蚤(Apocyclops borneoensis Lindberg)隶属于剑水蚤目、剑水蚤科,是一种小型的桡足类,体长0.98-1.13mm,分布于广东(虎门)、福建(厦门)和印度尼西亚,生活在低盐度的咸淡水中。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胞藻(SA)、配合饵料(AF)、轮虫(BP)和卤虫幼体(BS)4种饵料,设计了SA+AF、SA+AF+BP、SA+AF+BS和SA+AF+BP+BS 4种饵料组合并用于中国对虾苗种培育,投喂SA+AF饵料的受精卵分设“碘伏”消毒及未消毒组,投喂其他饵料的受精卵均为“碘伏”消毒组。分析各期幼体成活率、P10体重及WSSV携带量,结果表明,N-Z期间,受精卵消毒与否及投喂不同饵料对中国对虾的成活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Z-P期间,投喂BP的成活率明显高于未投喂BP组(P<0.01);投喂SA+AF+BS的幼体在M-P期间成活率与其他饵料组差异极显著(P<0.01);投喂SA+AF+BP 饵料组P10幼体的平均体重小于投喂SA+AF+BP+BS组的幼体(P<0.01);SA+AF消毒组P10仔虾WSSV携带量为10.52±3.3 copies/ng DNA,低于其他饵料组仔虾的WSSV携带量(P<0.05)。在P11-P60培育期间,分别投喂菲律宾蛤仔足肌(CF)+配饵(AF)、60Co γ辐照菲律宾蛤仔足肌(RCF)+配饵(AF)、高锰酸钾消毒菲律宾蛤仔足肌(DCF)+配饵(AF)和配饵(AF)4种饵料组合。结果表明,CF+AF组对虾体重和体长增长最大,但与AF组差异不显著,而CF+AF组和AF组与其余两组差异显著(P<0.05);4组对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WSSV人工感染实验结果表明,4种饵料投喂的对虾累积死亡率都在90%以上,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3.
2002年采用PCR-核酸探针斑点杂交法检测了乳山对虾养殖场1000余份样品携带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情况。结果显示,639例对虾样品中阳性检出率为26·6%;77例蟹类样品中阳性检出率为18·2%;266例浮游动物样品中阳性检出率为38·3%,3~9月份浮游动物阳性率呈下降趋势,消毒后水体中浮游动物的阳性率仍很高;30例贝类样品检测均为阴性;204例底泥样品中,阳性检出率为17·6%,22例抽滤海水样品检测均为阴性。结果表明,虾、蟹类在传播WSSV中起着重要作用,贝类、海水传播WSSV的可能性很小,浮游动物、底泥在传播WSSV中的作用和机制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海水桡足类的营养及在鱼、虾、蟹幼体培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水桡足类在海洋食物网和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各种海洋经济鱼类和甲壳类的重要饵料,也是经济水产动物人工育苗阶段的优质活饵料源。研究海水桡足类营养和应用效果,对提高海水鱼、虾、蟹类幼体变态率、成活率、苗种质量和育苗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荣成俚岛大泷六线鱼摄食生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纪东平  卞晓东  宋娜  高天翔 《水产学报》2014,38(9):1399-1409
为研究荣成俚岛大泷六线鱼的摄食生态,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逐月采集荣成俚岛近海482尾大泷六线鱼,对其进行胃含物分析。结果发现,大泷六线鱼为底栖生物食性鱼类摄食的饵料生物有10个类群,主要摄食鱼类,其次是多毛类、虾类、海藻类、蟹类和口足类等。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虾类外,春季还摄食蟹类和多毛类,夏季和秋季主要摄食鱼类,冬季摄食多毛类的比例最高;体长80 mm的大泷六线鱼喜食虾类和端足类,体长80~119 mm个体喜食多毛类、口虾蛄幼体和虾类等,而体长119 mm个体主要摄食鱼类、虾蟹类。摄食强度也随季节和体长而变化:夏季摄食强度最高,冬季最低(不停食);体长80 mm个体摄食强度最高,随体长增加摄食强度逐渐下降,体长180 mm以上的个体又随体长、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升高。通过DNA条形码对大泷六线鱼的6个饵料生物样品进行鉴定,其中,4个饵料生物样品鉴定到种,1个样品鉴定到属,1个样品鉴定到科。  相似文献   

6.
卤虫无节幼体(体长约0.5mm)是培养牙鲆等多种海产鱼和对虾幼体的理想饵料,它在一般幼体饵料系列里,居轮虫与桡足类之中。由于桡足类等天然浮游生物难于进行计划性采集,往往导致种苗生产不能顺利进行。因此,人工培养其休眠卵随手易得的卤虫及大型卤虫、以大型卤虫取代桡足类等天然浮游生物,确保初期饵料已成为当务之急。对此,日本曾采用以面包酵母、  相似文献   

7.
山东半岛南部癆鱼产卵场癆鱼仔、稚鱼摄食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研究了山东半岛南部Ti鱼产卵场体长2.5-17.9mm的Ti鱼仔、稚鱼的摄食。Ti鱼仔、稚鱼主要饵料为原生动物的鼎形虫、单角铠甲虫、三角铠甲虫。小型桡足类的卵、桡足类的无节幼体和桡足幼体。桡足类种类为墨氏胸刺水蚤、小拟哲水蚤、克氏纺锤水蚤、双刺纺锤水蚤和拟长腹剑蚤等小型类桡足类。各种饵料所占的个数的百分比为:鼎形虫2.2%,单角铠甲虫7.6%,三角铠甲虫3.3%,桡足类的卵42.2%,无节幼体30.4%,桡足幼体14.1%,Ti鱼仔、稚鱼的摄食率为16.2%,摄食活动主要在白天,在水的中下层进行。由于摄食率低,肠道饱满度差,饥锇可能是引起Ti鱼仔、稚鱼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1993年和1994年育苗期,在山东省十余家育苗场采集了亲虾、受精卵、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等样品共56份。组织病理学切片观察说明,所有样品均未检查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HHNBV的病理变化;HPV的病理变化主要在亲虾、糠虾幼体和仔虾中检出,蚤状幼体有HPV感染的可疑情况。1994年,5.5%的糠虾幼体和5.1%的仔虾检出有HPV的感染。在糠虾和仔虾阶段,海捕亲虾苗种的HPV带毒率为4.0%,越冬亲虾苗种的带毒率为6.2%。HPV和HHNBV的单克隆抗体ELISA检测方法表明有3个样品为可疑的HHNBV阳性;有12.5%~25%的糠虾期育苗池和70%的仔虾期育苗池存在有HPV的感染。  相似文献   

9.
采用4种饵料投喂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幼虾,用投喂感染的方法人工感染WSSV。测定体长、体重以及各组的攻毒存活率,实验周期15d。ANOVA分析结果表明,投喂鲜活卤虫组体长、体重的增长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实验组的体长、体重增长量最小;投喂鱼肉组体长增长慢于投喂蛤蜊肉组,而体重的增长快于投喂蛤蜊肉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投喂卤虫成体和投喂鱼肉两组的攻毒存活率最高,明显高于投喂配合饵料和蛤蜊肉两实验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投喂卤虫组和投喂鱼肉组之间存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投喂人工配合饵料组和蛤蜊肉组差异不显著(P〉0.05)。巢式PCR检测表明,人工感染前的中国对虾幼虾少数携带WSSV,人工感染后全部个体检测到病毒特征片段。  相似文献   

10.
使用微颗粒饵料进行对虾育苗试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杭州高成添加剂厂生产的高成牌微颗粒饵料,进行中国对虾人工育苗试验。幼体发育、成活、体长情况表明,高成牌微颗粒饵料能替代部分鲜活饵料。建议蚤状幼体和糠虾幼体使用75%的替代量,仔虾期使用50%的替代量。  相似文献   

11.
弧菌疫苗对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免疫预防的作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陶保华 《水产学报》2000,24(6):564-569
尝试使用免疫学的方法来防治对虾弧菌病。将病原副溶血弧菌制成福尔马林灭活疫苗,在实验条件下分别以浸泡、口服和注射等方式接种于斑节对虾和日本对虾,结果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对虾的免疫保护率随疫苗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注射接种的方式中,斑节对虾在19^9、10^8、10^7cells.mL^-1的疫苗剂量下的保护力分别为40%、50%和40%,浸泡组(疫苗浓度分别为10^8cells.mL^-1、10^7  相似文献   

12.
用1000ml小水体进行斑节对虾和凡纳对虾各期幼体对卤虫无节幼体摄食量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二种对虾的卤虫摄食量与卤虫密度有关,在相同密度下,糠虾期凡纳对虾卤虫日摄食量明显高于斑节对虾,而卤虫密度对摄食量的影响凡纳对虾略低于斑节对虾,仔虾期卤虫摄食量差异日渐减小,P5-P6已很接近。  相似文献   

13.
采用(CA)_(12)(AG)_(12)及(TA)_(16)生物素标记探针及磁珠富集法构建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基因组微卫星富集文库。随机挑选254个克隆进行PCR筛选,得到51个候选克隆(20.1%)。其中,32个克隆来源于CA-文库,另19个克隆来源于AG-文库。测序发现48个克隆含有微卫星重复单元,通过序列比对,最终获得40个具有特异微卫星序列的阳性克隆。微卫星(GA/CT)_N及(CA/GT)_n 2碱基重复序列分别占所有分离的微卫星数目的20.7%及60.4%。此外,还检测到其它多种微卫星重复类型,如(AT)_n、(GC)_n、(TGG)_n、(AAG)_n、(AAT)_n、(GAA)_n、(GTGC)_n、(GCGT)_n、(GGTTA)_n、(GTGCGT)_n,占检测到的微卫星数目的18.9%。获得的微卫星序列中属于完全型序列的有76条(68.5%),不完全型序列的有22条(19.8%),另有13条属于复合型序列(11.7%)。微卫星(GT/CA)_n 2碱基重复次数(3~52次)要远大于(GA/CT)_n 2碱基次数(3~27次)。获得的微卫星序列长度大小范围为129~601 bp,平均为286 bp。研究为进一步开展斑节对虾分子育种及资源评价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4.
Total ozone production (TOP) from an ozonator, residual ozone concentration (ROC) in water, and the effects of ozone with or without probiotic supplemented feeds on bacterial growth, and shrimp (Penaeus monodon) survival were investigated. Minimal effective ROC to inhibit 3 log units of Vibrio harveyi D331 for 6 h and 2 log units of Bacillus S11 for 9 h was 0.38 g O3/l of ROC from 5-min ozonation. Shrimp postlarvae exposed to 0.34–0.50 mg O3/l ROC (8-h ozonation) caused loss of balance, immobility and destruction of gill lamellar epithelium. In vivo treatment of juvenile P. monodon reared on probiotic feed for 1 month revealed that 0.35 mg O3/l ROC (30-min ozonation) effectively inhibited 3 log units of V. harveyi D331 for 24 h. At this ROC dosage, there was no effect either on shrimp or on intestinal probiotics (Bacillus S11). Shrimp survival from probiotic treatment, coupling with ozon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compared with controls.  相似文献   

15.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在感染对虾中肠腺中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贵生 《水产学报》2001,25(2):141-146,T001
利用组织切片法研究了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在养殖早期班节对虾及养成期斑节对虾中肠腺各部位的分布特点。斑节对虾的中肠腺可分为头部、亚头部、中部、亚尾部和尾部等5个部分,其上皮细胞包括E细胞、F细胞、B细胞和R细胞等4种类型。头部和尾部均以E细胞为主、亚头部、中部和亚尾部均以R细胞为主。在感染度较轻的样本中,MBV一般只感染F细胞、R细胞和B细胞。感染度较重时,E细胞也同时受累。在养殖早期虾和养成期虾中,MBV相对感染度在中肠腺各部分的分布均以中部最高,而且以中部的中间最高,离中部越远,相对感染度越低。  相似文献   

16.
于春霞 《水产学报》2002,26(4):307-312
用市售冰冻斑节对虾中头胸甲有白斑的病虾做感染源,对中国对虾仔虾进行人工感染,通过电子显微技术,对中国对虾仔虾的肝胰腺细胞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冰冻斑节对虾体内的杆状病毒能够使中国对虾致病,其发病程度与对虾养殖密度有关。从病毒基质发生到形成完整的病毒粒子及侵染大致分4个阶段;病毒基质发生期,病毒囊膜形成期,病毒粒子装配期,病毒粒子再度侵染期。同时观察中还发现了一些可能与病毒形成有关的特殊物质,如绒团物和冰晶状物等。  相似文献   

17.
日本对虾血清凝集素及其免疫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亲虾的血清与11株弧菌和7种脊椎动物的红细胞进行凝集反应实验,其中,溶藻弧菌HW283的凝集效价最高,达4096,而产气弧菌和海蛹弧菌的凝集效价最低,仅为8;与红细胞的凝集结果显示,对虾血清与大白鼠,小白鼠,豚鼠的红细胞反应较强,与鸡、人、山羊、兔的红细胞反应较弱,表明日本对虾血清中存在自然凝集素,养成期的日本对虾经弧菌菌苗免疫后,对该致病菌株的抵抗力获得提高,病原感染组,对照组和菌苗免疫组的对虾血清分析对豚鼠,大白鼠和小白鼠红细胞的凝集强度皆为感染组>对照组>免疫组。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日本对虾与菲律宾蛤仔混养的技术措施,结果表明:试验池投入产出比为1:3.7,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9.
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试验报告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符泽雄 《海洋渔业》2000,22(2):68-70
1999年5~10月在海南省琼海市的三口虾塘内对南美白对虾进行了高产养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南美白对虾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未发生虾病,成活率达93.9%以上;生长速度快,90d左右养殖体重达15g/尾以上,110d左右养殖体重达25g/尾;经济效益好,产量高,达451.5~882kg/亩,饲料系数小,在1:5以下,是海水养殖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病变的中国对虾溞状幼体组织学切片观察发现,病虾的肠粘膜、肌肉、神经索、心脏等组织器官普遍坏死。明显的特征是,角质层皮下组织的细胞核内有巨大嗜伊红染料的包涵体。故推论此病是由细小病毒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