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鳍东方鲀开口饵料筛选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选择水产育苗常用的幼体开口饵料──小球藻、轮虫、卤虫幼体、蛋黄对初孵红鳍东方进行开口饵料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用小球藻和轮虫混合投喂效果最好,其余依次为轮虫、卤虫幼体、蛋黄。  相似文献   

2.
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是海产动物幼体的优质生物饵料,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快、可以进行高密度培养等特点,尤其在海产鱼类苗种生产中是不可缺少的活饵料。如何稳定地大规模培养轮虫,是海产鱼类苗种工厂化生产中首要的问题。在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培养轮虫时,仅以一般的海产单胞藻投喂远不能满足轮虫的日摄食需求,在日本、韩国现多采用浓缩小球藻代替面包干酵母进行生产性高密度轮虫培养,效果良好。现国内多以面包干酵母作为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培养轮虫的主要饲料,其优点是操作简单可行,缺点是易污染水质且容易导致培养失败。目前国内已有关于小球藻浓缩方法及保存效果的相关报道,但尚未见有浓缩小球藻产品出售,也未见浓缩小球藻培养轮虫的相关报道。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在清江基地育苗室玻璃钢水槽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培养隆线溞(Daphnia carinata)的适宜饵料,选用玉米粉、酵母、小球藻粉(Chlorella sp.)、裂壶藻粉(Schizochytrium sp.)、绿球藻(Chlorococcum sp.)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6种饵料分别喂养隆线溞,并测定隆线溞的生长繁殖参数、饵料营养组成及养殖水体水质和细菌含量等参数。结果显示,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在培养各阶段均具有最高的成活率;投喂小球藻粉、绿球藻和微绿球藻组隆线溞首次产子代时间(4.0 d)显著快于其他各组;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具有最大的繁殖量(375.2 ind);投喂玉米粉组子代存活率显著低于其他其他组。投喂绿球藻组隆线溞具有最大的净繁殖率R0 (293.3),且显著高于其他组;投喂小球藻粉组隆线溞具有最短的平均世代时间T (5.0 d),且显著低于其他组;投喂小球藻粉、绿球藻和微绿球藻组隆线溞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率λ无显著差异(P>0.05), 3组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对饵料营养组成与隆线溞生长繁殖参数进行相关性热图分析显示,饵料蛋白含量与隆线溞首...  相似文献   

4.
将初始体质量为(0.006±0.0005)g的仔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平行,分别投喂4种饵料:人工配合饵料、轮虫、蛋黄和轮虫+人工配合饵料.试验周期为28 d.结果表明,(1)轮虫+人工配合饵料和人工配合饵料组生长较快,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14 %/d和0.013 %/d, 绝对生长率达到0.150、0.142 g/d,二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黄组生长最慢,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2)轮虫+人工配合饵料与轮虫组仔稚鱼的成活率达到90.3%和 89.7%,大部分个体发育进入幼鱼阶段,二组差异不显著(P>0.05);蛋黄组存活率较低,只有40.7%,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3)投喂不同饵料对奥尼罗非鱼仔稚鱼的消化酶具有显著影响,蛋黄组的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轮虫+人工配合饵料组的胃蛋白酶活力较高,天然饵料(轮虫)组较低.  相似文献   

5.
<正>作为培养轮虫的饵料之一,与酵母悬液相比,小球藻具有蛋白质含量高、营养成分丰富的特点,其不仅可以被许多海洋生物直接摄食,用其培养的轮虫亦可直接作为鱼类幼苗的开口饵料,而不用经过再次的强化;用小球藻投喂轮虫不易造成水质的恶化,这让小球藻在中小规模的轮虫培育中具有显著的优势。本文以培养小球藻作为轮虫饵料为目的,列举了培养小球藻的基本方法,以及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一、培养方法根据小球藻液的总量及培育轮虫的规模,可  相似文献   

6.
泥鳅鱼苗开口饵料及其投喂方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口饵料种类及其投喂方式是影响泥鳅鱼苗生长发育的关键因素。试验选取了轮虫、蛋黄及单细胞藻类作为泥鳅幼鱼的开口饵料。通过不同组合实验结果得出初步结论:以轮虫为主要饵料并补充适当的蛋黄和小球藻,同时需要注意适合的充气条件和投喂方式,可以获得稳定的泥鳅苗种成活率和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藻粉作为轮虫培育饵料的可行性,研究了两种藻粉(螺旋藻粉、小球藻粉)分别与微藻蛋白核小球藻、斜生栅藻按一定比例搭配投喂萼花臂尾轮虫的饵料效果。结果表明,用藻粉和微藻适当比例搭配投喂轮虫其效果接近或超过单一用微藻在最适密度下的培养效果;两种微藻中又以蛋白核小球藻与藻粉按4∶1比例搭配对轮虫的饵料效果更好;螺旋藻粉和小球藻粉之间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酵母、80%酵母与20%光合细菌混合物为基本饵料,研究褶皱臂尾轮虫(Branchionus plicatilis)半连续培养过程中持续添加5 mg/(L·d)的鱼油型HUFA强化剂对轮虫生产及其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80%酵母与20%光合细菌混合物的轮虫组,其最高密度、平均抱卵率、种群维持高密度的时间、总产量等指标在4个处理中最低;而持续添加5mg/(L·d)的鱼油型HUFA强化剂的轮虫组,其平均抱卵率、总产量与酵母组无显著差异,但高密度情况下种群的稳定性显著增加.饵料对所培养的轮虫的营养价值也有影响.日饵中添加HUFA强化剂,增加了轮虫的总脂含量,降低了轮虫的粗蛋白及氨基酸含量.添加HUFA强化剂培养的轮虫的脂肪酸组成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9.
吴莉香 《河北渔业》2008,(12):49-49
传统的发塘过程中,普遍采用泼洒豆浆和投喂蛋黄的方法作为水花下塘之后的开口饵料,这种方法只有很少一部分豆浆和蛋黄被鱼类摄食。普通鱼池底泥中含有丰富的轮虫休眠卵,使其萌发繁殖,就可为鱼苗提供足够的开口饵料。而且轮虫无论在适口性、营养价值上都优于豆浆。这样既充分利用水体的自然生产力,也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10.
1992 ̄1995年,将细小裂面藻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进行试验,结果:单独投喂裂面藻,轮虫密度10天内由3个/ml增殖与400个/ml左右,与对照组海水小球藻无显著差异;卤虫22 ̄24天出现卵囊,总成活率54%,与对照组杜氏藻无显著差异;对虾幼体只能由Z1变态到Z2,且总成活率与对照组角刺藻差异显著;用裂面藻培育的轮虫和卤虫幼体作对虾Z2以后的补充饵料,能顺利发育变态,直到出池。认为裂面藻作为轮虫和  相似文献   

11.
采用首次平均抱卵量和增殖率两项指标评价褶皱臂尾轮虫的繁殖情况,研究了绿裸藻、卵形隐藻和蛋白核小球藻的饵料效果,以及绿裸藻与不同食物混合对褶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由于粒度关系,绿裸藻不宜做轮虫的食物,但在保证饵料供应的情况下,绿裸藻对轮虫没有危害.生产上可利用绿裸藻的产氧功能,辅以充足的轮虫食物,以生态调控方式改善轮虫池的水质,有利于土池轮虫培育.  相似文献   

12.
唐晟凯  王庆  杨家新 《水利渔业》2005,25(6):34-35,37
驯化的蒜头藻经过培养可以达到一定的密度,其对轮虫种群增长的促进作用优于海水小球藻、酵母,用此轮虫以及海水小球藻、酵母强化的轮虫、蛋黄分别投喂中华绒螯蟹蚤状幼体Z1到Z2期,发现这4种饵料所喂养的蚤状幼体的存活率分别为59.5%、55.0%、50.0%、35.5%;蜕皮时间分别为68.5 h、71.5 h、76.5 h、73.5 h.由此可见,海水蒜头藻强化的轮虫能明显缩短蚤状幼体从Z1到Z2的蜕皮时间,并能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采用投喂鸡粪浆的方法培养轮虫,并与5种微藻培养轮虫的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鸡粪轮虫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HUFA含量达25.9%,仅次于小球藻轮虫和新月菱形藻轮虫,EPA和DHA的含量分别为11.2%和4.4%;在5种微藻培养的轮虫中,用小球藻、新月菱形藻和球等鞭金藻培养的轮虫营养价值较高,而用微绿球藻和衣藻培养的轮虫营养价值相对较低;轮虫的脂肪酸组成受饵料影响显著,但又不完全取决于饵料。  相似文献   

14.
轮虫,是海产鱼类仔、稚鱼的初期饵料。而培养轮虫的方法主要有二种。一是饲用海水小球藻,二是投喂酵母类以进行高密度培养。但实践表明,用酵母类培养的轮虫投喂鱼类仔、稚鱼易造成仔、稚鱼的大量死亡。竟其  相似文献   

15.
在不同培养条件(自然、黑暗)下,利用不同的微藻(小球藻、转基因金属硫蛋白聚球藻、衣藻、水华鱼腥藻)作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的饵料,探讨轮虫的摄食情况,并比较不同形态的微藻对轮虫的投喂效果。结果表明轮虫投入到藻液中,在144 h时内,自然条件下,轮虫可以将密度为0.175 g/L的小球藻降为0.002 g/ L,将聚球藻的密度由1.112 g/L降到0.237 g/L,将衣藻的密度由0.31 g/L降到0.048 g/L;鱼腥藻的密度由0.531 g/L降到0.069 g/L。在黑暗条件下,这几种藻的生长受到抑制,经轮虫的摄食可使小球藻的密度由0.175 g/L降为0.006 g/L,而聚球藻的密度由1.112 g/L降为0.666 g/L,衣藻的密度由0.31 g/L.降到0.033 g/L;鱼腥藻的密度由0.531 g/L降到0.00 g/L。试验表明光照更有利于轮虫的生长繁殖,小球藻的饵料效果优于其它微藻,轮虫种群密度效果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6.
利用啤酒酵母活菌株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介绍了用啤酒酵母活菌株培养褶皱臂尾轮虫的试验成果。试验表明:(1)轮虫接种的适宜密度是14—70个/毫升;(2)投喂量对水环境因子有一定影响,但在充分充气条件下,pH和溶氧量变化对轮虫增殖没有明显影响,而化学耗氧量的变化在超过100ppm时。对轮虫增殖有严重影响。(3)投喂量应根据水温和轮虫的数量来确定,在水温30℃时,投喂率3(克酵母/克轮虫),连续采收使轮虫密度保持在200个/毫升左右,可望长时间获得轮虫高产稳产的培养效果;(4)除啤酒酵母外,投喂适当经乳化处理的清鱼肝油,不会影响轮虫的产量,但可以提高轮虫作为幼鱼饵料的营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水温(30±1)℃条件下对人工孵化的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armorata)仔鱼进行转饵期不同投喂策略实验,对仔鱼生长和成活情况进行了研究,设计5个投喂组:轮虫投喂组(A组);70%轮虫+30%卤虫投喂组(B组);50%轮虫+50%卤虫投喂组(C组);30%轮虫+70%卤虫投喂组(D组);卤虫(幼虫)投喂组(E组)。结果显示:云斑尖塘鳢仔鱼对卤虫的摄食强度随卤虫在饵料中比例的升高而增大,其对混合饵料中轮虫和卤虫的摄食强度的比值(Ir/Ia)随食物组成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轮虫-卤虫不同比例的混合饵料投喂时,D组仔鱼的增长率、增重率最高,可存活率不足50%,高于E组,显著低于其它各组;C组仔鱼生长指标略低于D组,但存活率为(74.00±2.29)%,综合指标显著好于其它各组。当混合饵料中轮虫和卤虫各占50%时,10日龄开始投喂组仔鱼的全长(13.07±0.13)mm,特定生长率(10.25±0.37)%/d,存活率(82.14±0.72)%,综合生长指标最好。结果表明,云斑尖塘鳢仔鱼转饵期进行联合投喂的最佳饵料比例为50%轮虫+50%卤虫,最佳转饵时间为10日龄。  相似文献   

18.
为了增加天津地区河蟹育苗的养殖效益,研究了幼体培育密度,低温、低盐度培育管理,活菌生物控制水质理化指标,浓缩鲜活藻液、轮虫及卤虫成体等鲜活饵料定时定量投喂,疾病防治等生态育苗模式在河蟹育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该模式育苗,育苗水质符合健康养殖要求。河蟹Z2幼体的变态率与轮虫投喂密度符合四阶函数:y=-3E-05x^4+0.0067x^3-0.4668x^2+11.726x-44.66(R^2=0.8856);河蟹Z2幼体的存活率与轮虫投喂密度符合四阶函数:y=-1E-05x^4+0.0046x^3-0.3998x^2+11.367x-44.238(R^2=0.9455)。轮虫投喂密度在20个1 ml,河蟹Z2幼体的变态率和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19.
褶皱臂尾轮虫室内培养及在牙鲆育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宫春光 《水产科学》2004,23(4):24-26
研究了褶皱臂尾轮虫在不同的接种密度下的生长情况,以及轮虫强化在牙鲆早苗培育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较高的轮虫接种密度可产生高增值数,最高培育密度2380个/ml;是否添加小球藻对轮虫生长具有明显作用;在牙鲆早苗培育中,轮虫投喂前须用乳化油强化,投喂未强化轮虫组白化率达78%,成活率仅12%。  相似文献   

20.
采用赤虫、轮虫+藻类、枝角类、蛋黄和人工配合饲料投喂云南光唇鱼仔鱼21d,研究其对云南光唇鱼仔鱼生长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轮虫+藻类、枝角类两组的成活率分别为91.33%、88.67%,显著高于其他三组;轮虫+藻类组生长速度最快,体长为12.32 mm,体质量为7.2 mg,其次为枝角类组,体长为12.15 mm,体质量为6.8 mg,优于其他组。结果表明轮虫+藻类是云南光唇鱼仔鱼的最适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