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菲律宾蛤仔及其养殖现状概述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俗称花蛤、沙蚬子、蚬仔,属瓣鳃纲,真瓣鳃目,异齿亚目,帘蛤科,缀锦亚科,蛤仔属,属于广温、广盐性品种。菲律宾蛤仔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且养殖周期短,  相似文献   

2.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inarum,俗称花蛤、蛤仔,是我国重要的经济贝类,也是福建四大养殖贝类之一。菲律宾蛤仔(以下称蛤仔)的人工养殖,具有投资少,收益大的特点,很受群众欢迎。由于蛤仔常常受到各种敌害的侵袭,严重影响其养殖业的发展。因此,要使蛤仔增产,必须做好敌害防除工作。  相似文献   

3.
汉沽养殖菲律宾蛤仔突发性死亡原因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9—10月,汉沽浅海底播菲律宾蛤仔发生大规模死亡,死亡率最高达86.2%,同时生长缓慢。调查结果显示,蛤仔死亡率随养殖密度增大而升高;海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石油烃等化学因子均未超标;6—8月叶绿素含量及初级生产力明显偏低;6月中旬出现寻氏肌蛤,9—10月减少、消失,同时蛤仔出现大规模死亡。推测蛤仔死亡原因为底质表层的寻氏肌蛤与蛤仔争夺近底海水中的饵料和溶氧,并通过足丝网络影响蛤仔的摄食及呼吸。较低的海域初级生产力也进一步加剧了蛤仔的死亡。  相似文献   

4.
周颖 《河北渔业》2014,(5):14-15
<正>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es)是我国养殖的主要经济贝类之一。菲律宾蛤仔的养殖受饵料影响很大,目前主要采用单胞藻作为养殖菲律宾蛤仔的饵料,湛江等边金藻、球等边金藻、小球藻、盐藻等都是菲律宾蛤仔的最佳饵料。养殖场在繁育和养殖菲律宾蛤仔苗种过程中,需要培育大量单胞藻,培育单胞  相似文献   

5.
以大连獐子岛野生菲律宾蛤仔为材料,对"壳宽型"、"壳扁型"蛤仔两个壳型的壳长、壳宽、壳高、活体质量、软体质量、产卵量及其子代的生长和存活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壳长的两种壳型蛤仔,"壳宽型"蛤仔的活体质量及软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壳扁型"蛤仔(P0.05);两种壳型蛤仔的壳宽均是影响活体质量的主要因素,壳长均是影响软体质量的主要因素;两种壳型蛤仔初孵D形幼虫、3日龄、6日龄幼虫壳长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15日龄"壳扁型"蛤仔幼虫壳长生长显著快于"壳宽型"蛤仔(P0.05);稚贝期,除30日龄外,"壳宽型"蛤仔壳长生长显著快于"壳扁型"蛤仔(P0.05);"壳宽型"蛤仔幼虫及稚贝期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壳扁型"品系(P0.05)。  相似文献   

6.
乳山湾滩涂贝类养殖容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生产的有机碳供应量、单位面积浮游动物和其它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及其对有机碳的需求量,首次对乳山湾滩涂贝类(以菲律宾蛤仔为代表,后文简称蛤仔)在不同养殖季节的养殖容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不同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容量均表现为10月份最大,6月份次之,8月份最小。壳长在1.5~2.5 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2 692 ind.m-2,目前乳山湾蛤仔实际养殖密度为1 080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尚有较大发展余地;壳长在2.5~3.5 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1157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基本接近其实际养殖密度;壳长大于3.5 cm的蛤仔平均养殖容量为697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已超过其最佳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7.
不同保活方法对菲律宾蛤仔保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采用低温、真空、麻醉3种方法对菲律宾蛤仔(下称蛤仔)的保活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温度是蛤仔保活的重要条件;低温法优于真空和麻醉法;乙醇、盐酸氯丙嗪均对蛤仔有促死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冷冻菲律宾蛤仔品质,分别以魔芋葡甘聚糖、壳聚糖及魔芋葡甘聚糖与壳聚糖(1∶1)溶液对菲律宾蛤仔进行被膜预处理后再进行冷冻试验。分析了不同预处理对冷冻菲律宾蛤仔品质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被膜预处理可有效改善冷冻菲律宾蛤仔品质,降低冷冻菲律宾蛤仔VBN值,提高产品合格率;在相同浓度条件下,以魔芋葡甘聚糖被膜预处理效果最优,并获得到了冷冻菲律宾蛤仔的优化预处理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9.
胶州湾是我国重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基地,为探究湾内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及其碳汇功能,本研究采用Ecopath模型法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并利用Ecosim模块动态分析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潜在影响,同时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及种群水平的碳收支情况。结果显示,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为239.9 t/km2,虽然整体水平尚未达到生态容量,但局部养殖区域已远超出了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当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从当前增加至生态容量时,生态系统总流量、容量、优势度和循环指数分别提高了16.0%、3.9%、47.1%和103.0%,而熵值降低了10.4%,表明此时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成熟度与稳定性,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至生态容量10倍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崩溃;菲律宾蛤仔个体在1个养殖周期内约摄取3 310.1 mg C,其中约46.2%的碳沉降至海底,约13.2%的碳通过收获移出,如按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达到生态容量时计算,胶州湾每年将有1.5万t碳以生物沉积形式沉降至海底,有0.6万t碳以收获形式移出。研究结果为指导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阐明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齐秋贞 《水产学报》1987,11(2):111-119
本文主要采用室内人工催产和培育方法,连续观察菲律宾蛤仔自受精卵至蛤苗(壳长7毫米)各发育阶段的形态变化,并结合观察自然海区蛤苗生长发育的周年变化,详细而系统地描述菲律宾蛤仔的生活史.根据精子与蛤苗的形态观察,进一步证实了过去福建海水养殖的杂色蛤仔(Rudi tapes Variegota Sowerby),订正为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ms & Reeve)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