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以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评价东海鱼类群落的状况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1997-2000年东海渔业资源的调查资料,应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 curves,简称ABC曲线)方法及生物量谱分析东海鱼类群落的状况。调查过程中共出现的鱼类有350种,隶属于29目、121科、239属。按数量排序,前57种鱼类的累积数量百分比达到了99%,其中48种类的平均个体体质量低于50g,占84.2%,这些鱼的累积数量百分比高达97.7%,生物量百分比为82.5%;平均个体体质量在50-100g之间的种类有6种,而平均个体体质量大于100g的种类只有3种。主要优势种类为竹笑鱼(Trachurus japonicus)、发光鲷(Acropoma japonicum)、鲲(Engraulis japonicas)、七星底灯鱼(Benthosema pterotum)、鳄齿鱼(Champsodon capensi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等。春季、夏季和冬季东海鱼类群落的ABC曲线显示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高于生物量的优势度曲线;秋季其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相交,4个季节根据ABC曲线计算的形统计值的变化范围为-0.035~-0.077,冬季形统计值最低,其次为秋季,夏季最高。根据Warwick(1986)的划分标准,东海的鱼类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从东海鱼类群落生物量谱来看,4个季节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的斜率均小于-1,东海鱼类群落的生物量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群落的生物量主要集中于较小个体体质量区间内。虽然东海鱼类群落状况在某些季节呈现好转,但其种类组成中小个体的比例仍然较高,主要种类组成中绝大多数种类(如鲲、发光鲷、七星底灯鱼等)的成体个体较小,各季节的数量和生物量百分比都相对较高;也包括一些个体大小差异较大的种类(如带鱼、小黄鱼、竹笑鱼等)。由于幼鱼补充、生长等原因导致它们数量、生物量以及平均个体体质量的季节变化较明显。而一些平均个体体质量较大的种类如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刺鲳(Psenopsis anomala)、黄鳍马面纯(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仅在某些季节为优势种类,但其生物量百分比远低于某些小型种类的生物量百分比。  相似文献   

2.
基于张网渔业休渔前后的黄茅海河口渔业资源群落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15年休渔前后(春季和夏季)利用张网在黄茅海河口获得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应用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和生物量谱方法分析了其渔业资源群落状况。结果显示,调查共捕获渔获56种,其中鱼类47种,隶属于12目27科38属;甲壳类9种,隶属于2目5科7属。休渔前(春季)渔获种类大于休渔后(夏季),春季优势种为凤鲚(Coilia mystus)、红狼牙■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和脊尾白虾(Exopalaemon carinicauda);夏季优势种为凤鲚、康氏小公鱼(Anchoviella commersonii)和红狼牙■虎鱼。春季渔业资源群落的数量优势度曲线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相交,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夏季其数量优势度曲线高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春夏两季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ABC曲线)中生物量和丰度的相对关系统计量W分别为-0.015和-0.046。从渔业资源群落的生物量谱来看,春季标准化生物量谱线性回归的斜率大于-1,生物量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加;夏季其线性回归的斜率小于-1,生物量随着个体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捕捞能够影响生物量谱,生物量谱斜率下降反映了休渔在过度捕捞下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建议加大管理力度,增加捕捞限制条件。  相似文献   

3.
黄海南部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与区系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牟秀霞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张崇良 《水产学报》2017,41(11):1734-1743
黄海南部海域具有复杂的水团结构和海流环境,使该海域鱼类群落产生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为研究黄海南部近岸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实验根据2014—2015年对该海域进行4个季度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分析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的分布格局并比较了各群落的相对生物量、生物多样性、优势种等结构特征。应用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标度排序(MDS)分析将黄海南部近岸海域划分为海州湾群落与江苏近岸群落;海州湾群落的平均相对资源量和生物多样性均高于江苏近岸群落,而暖温性与暖水性鱼类所占比重相对较低;海州湾群落的优势种主要为方氏云鳚、大泷六线鱼和日本鳀等,季节变化显著;江苏近岸群落的优势种为短吻红舌鳎、途、棘头梅童鱼和黑鳃梅童鱼等,季节变化不明显。研究表明,黄海南部近岸海域可划分为海州湾区系与江苏近岸区系,其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海流、水团、底质类型及水深等环境因子是形成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苏北浅滩中部典型沙脊潮沟海域不同空间鱼类群落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11年5月(春季)和2010年11月(秋季)在苏北浅滩大丰沿岸海域(32°44?~33°23?N、120°54?~121°38?E)开展渔业资源调查获取的资料,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群落结构,从鱼类的种类组成、多样性以及优势种等不同方面,探讨苏北浅滩沙脊潮沟地形对鱼类群落的影响。研究表明:春秋季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沿岸海域鱼类可划分为西部近岸群落、中部沙脊群落以及东部潮沟群落3个群落,其鱼类群落结构差异表现为,春季鱼类总种类数表现为潮沟(15种)沙脊(11种)近岸(3种);多样性指数(H')类似,即潮沟(1.57,1.89)沙脊(1.19,1.57)近岸(0.51,0.69);秋季鱼类种类数表现为潮沟(18种)近岸(12种)沙脊(11种),鱼类多样性指数表现为潮沟(1.54,1.54)近岸(1.02,0.96)沙脊(0.92,0.83)。潮沟海域与外海相连,外海鱼群顺着潮沟向近海移动,在潮沟末端遇到沙脊地形的阻挡,底栖性鱼群停留在沟底,造成种类数累积,多样性增加。优势种分布上,潮沟群落多为方氏锦鳚(Pholos fangi)、鮸(Miichthys miiuy)、小带鱼(Eupleurogrammus muticus)等产卵性鱼类;沙脊群落鱼类主要由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和大银鱼(Protosalanx chinensis)等滤食性鱼类组成。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鱼类群落空间差异显著,而地形变化以及由此导致的环境变化是苏北浅滩沙脊潮沟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以沙脊潮沟地形因素为突破口,不仅丰富了鱼类群落结构变化的环境影响因素,也为苏北浅滩渔业的管理和保护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2006年春、秋季黄海山东海域鱼类资源结构与数量分布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了解山东近海渔业资源结构及数量分布现状,2006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利用疏目变水层双拖网对黄海山东海域进行了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近岸浅水区资源量指数明显高于远岸深水区,以海州湾资源量指数最高;秋季,近岸浅水区资源量指数仍稍高于深水区,资源量指数以调查海域南部中间区域最低而海州湾最高.春、秋季调查各捕获鱼类50种.基于生物量的分析表明,按经济价值结构划分,春、秋季均以经济价值较低种类为主;按栖息水层划分,春季以底层鱼类为主,秋季以中上层鱼类为主;按适温类型结构划分,春季以冷温性种类为主,秋季以暖温性种类为主.春季生物量最高的3个种类为玉筋鱼(Ammodytes personatus)、鳀(Engraulisjaponicus)和方氏锦鳚(Enedrias fangi),秋季为鳀、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si)和玉筋鱼.春、秋季标准生物量谱的斜率均小于-1,表明种群生物量随着个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鱼类资源组成以小型种类为主,春季鱼类平均体质量为2.36 g,秋季为3.34 g.春季平均个体质量小于10g的种类合计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5.74%,秋季则为82.09%.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本次调查期间鱼类的经济结构更加低质化;资源衰退的趋势虽有所遏制,但渔业资源尤其是传统经济种类资源并未根本恢复;优势种类更替明显,玉筋鱼的优势地位明显上升.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应将伏季休渔期提前.  相似文献   

6.
三门湾春秋季鱼类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2014年11月(秋季)和2015年5月(春季)在三门湾进行渔业资源调查以及同步调查的6个主要环境因子数据(水温、盐度、悬浮物、p H、溶解氧及化学需氧量等),对三门湾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6个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捕获鱼类33种,其中以季节性洄游种类和暖水性种类为主。春、秋季优势种各有5种,其中棘头梅童鱼、龙头鱼和孔虾虎鱼为共同优势种。应用非度量多维测度分析(NMDS)和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可得,春、秋鱼类群落均可划分为2组,其中1组主要分布在湾内,而另1组主要分布在湾口,在不同站位组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长度谱分析结果显示,鱼类群落长度谱的斜率和截距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RDA分析结果表明,鱼类群落主要受温度、溶解氧、悬浮物和p H等环境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6年11月至2017年8月4个季度的调查资料,采用冗余分析模型,分析报道了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4个季度共鉴定浮游动物7门113属215种,种类数秋季最多(134种),丰度均值冬季最高(152.43 ind/m~3),生物量均值冬季最高(263.68 mg/m~3);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浮游植物丰度、透明度、表层水温、表层溶解氧和表层总氮显著相关(P0.05),其中水深是关键环境因子,其影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生态类群具有一定的生态分化现象,春季、夏季热带暖水种占优,秋季、冬季近岸暖水种占优,各季节生态类群受控的环境因子各异。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辽东湾鱼类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特征,于2020年5月(春季)、8月(夏季)和10月(秋季)在该海域进行了3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据此分析辽东湾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种、多样性和群落空间结构随季节变化的情况,并计算群落季节更替与迁移指数,建立鱼类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调查结果显示:辽东湾春、夏、秋3个季节共捕获鱼类58种,其中春季34种、夏季49种、秋季46种;优势种春季为短吻红舌鳎、黄鲫和皮氏叫姑鱼,夏季为矛尾虾虎鱼、短吻红舌鳎、白姑鱼、皮氏叫姑鱼和斑鱼祭,秋季为矛尾虾虎鱼、短吻红舌鳎、六丝钝尾虾虎鱼、黄鲫和皮氏叫姑鱼;鱼类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为1.34~1.63,丰富度指数为1.44~1.68,均匀度指数为0.60~0.64;辽东湾鱼类可分为3个群落类型,靠近湾顶的北部近岸浅滩水域群落、辽东湾中南部深水区群落和辽东湾湾口深水区群落,其中春季和夏季可分为3个群落组,秋季分为2个群落组;鱼类群落的空间分布在春、夏季与底层温度相关性系数最高(春季R=0.270、夏季R=0.408),在秋季与水深相关系数最高(秋季R=0.376);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结果显示,辽东湾鱼类丰度优势度曲线均位于生...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胶州湾海域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特征,本研究根据2016-2017年4次底拖网调查数据构建了胶州湾鱼类生物量粒径谱,比较分析了各季节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特征参数的异质性。结果显示,胶州湾Sheldon型鱼类生物量粒径谱呈现单峰模式,鱼类粒径范围为-3~10粒径级,粒径分布相对均匀,且峰值位于5~6粒径级,主要由大泷六线鱼和褐菖鲉等小型鱼类构成。各季节鱼类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曲率和曲度差异显著,其中春季曲率最大且曲线较平缓,夏季曲率最小且曲线相对陡峭。谱线曲度和曲率的季节变化主要与粒径小的细纹狮子鱼、大泷六线鱼、玉筋鱼及长丝虾虎鱼等地方常栖性种类和赤鼻棱鳀、白姑鱼等季节洄游性种类的出现有关。Abundance-biomass comparison(ABC)曲线表明,春季处于未干扰状态,冬季处于中度干扰状态,夏秋季处于严重干扰状态。研究表明,胶州湾鱼类群落总体处于严重干扰状态,鱼类生物量谱呈现单峰型,粒径结构以小型粒径鱼类为主,且地方常栖性和季节洄游性鱼类等补充群体的数量和粒径大小影响鱼类生物量粒径谱的峰型和曲率。  相似文献   

10.
黄海山东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结构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了解黄海山东海域鱼类群落结构现状,2006年春季(5月)和秋季(10月)在该海域利用疏目变水层双拖网进行了调查,共设置45个调查站位。调查数据根据各站位扫海面积和各鱼类可捕系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利用相对重要性指数、等级聚类、非度量多维标度、相似性百分比、数量生物量比较曲线等方法,对该海域的鱼类群落结构及其空间分布与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共捕获鱼类61种,春、秋季各50种。春季优势种为玉筋鱼、方氏云鳚和鳀;秋季优势种为鳀和青鳞小沙丁鱼。群落组成以小型、低质种类为主,春季有18种,秋季有12种种类个体平均体质量小于10 g。根据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方法分析结果,黄海山东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均可划分为2个群落:近岸浅水群落(组Ⅰ)和远岸深水群落(组Ⅱ)。春季,组Ⅰ包括22个站位,组Ⅱ包括15个站位,组间差异系数为73.94%;秋季,组Ⅰ包括17个站位,组Ⅱ包括21个站位,组间差异系数为55.97%。BIOENV程序分析表明,鱼类群落与水深的相关性较好,春季相关系数为0.474,秋季为0.579。黄海山东海域春、秋季鱼类群落Ⅰ、Ⅱ的数量优势度曲线均高于生物量优势度曲线,W统计值均为负值,且春、秋季群落Ⅱ的W统计值均低于群落Ⅰ,鱼类群落结构处于严重干扰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