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由于工业和生活排污,常常造成河口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水体中氨氮是标志污染程度和发展趋势的重要环境因子。氨氮是水体中的营养元素;但是其含量超标也可导致水体环境恶化、破坏水中生态平衡,严重的还会引起赤潮,对水生动物有毒害作用。测定海水中的氨氮,有助于评价水体质量、受污染程度和自净状况。其存在形式分两种,一种是铵离子,一种是非离子氨,在一定条件下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次  相似文献   

2.
海洋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油污染已成为海洋环境污染较为普遍的现象。我国近海油类含量超过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已达到5.6万km2。石油烃类污染物的毒性及其对生物的累积效应,导致环境质量下降、海洋生态系统失衡,对渔业环境和旅游资源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对人类健康具有很大的潜在危害。本文概述了目前常用的海洋污染治理方法以及生物修复技术原理,着重介绍了微生物在海洋石油污染修复中的作用与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石油污染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并在海洋生物体中富集积累,对海产品质量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海洋贝类因其特殊的生活习性和摄食途径,对石油烃有着高度的富集能力。开展石油对海洋贝类质量安全的影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海洋石油污染的原因及现状、石油烃的检测方法、贝类对石油烃的富集与释放、石油烃安全限量等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从事食品安全监管和科研的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浅谈水产动物中的重金属污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关于重金属污染事件屡见不鲜,水产品中重金属超标在人体内的积累效应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如日本的"水俣病"就是由于重金属汞污染鱼贝类所造成的.因此,本文从重金属污染水产动物的毒害机理以及危害等方面进行浅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 水域里含有重金属会对鱼具有严重的毒害作用,这是人所共知的。韦斯特福尔认为受重金属污染较重而使鱼致死,是由于鱼鳃粘液被凝聚而窒息造成的。斯基德莫尔和托维尔最近提出,鱼被窒息而死与其说是鳃粘液被凝聚所致,倒不如说是因鳃细胞遭到破坏造成的。出现上述情况时,鳃细胞坏死,会破坏鳃的呼吸功能,这是肯定无疑的。斯基德莫尔对虹鳟受硫酸锌毒害所引起  相似文献   

6.
黄曲霉毒素是某些霉菌在高温、高湿和高水分的情况下产生的有毒物质.对不同的鱼类毒害程度不同,可以直接造成动物的肝脏和免疫功能损伤,也可通过降低营养成分而间接影响动物生产性能.良好的原料选择、加工和储藏是降低水产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7.
美国科学工作者正在集中研究石油污染对海洋动物的威胁,特别对鱼卵和鱼苗的影响.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的科学家们发现,从石油污染海区所取样的鱼卵中,染色体发育不正常.这清楚地表明石油造成这些卵的染色体畸形发育.许多贵重的经济鱼类特别容易受到石油的污染.它们在产卵之后,鱼卵漂浮在海水表面,直到几  相似文献   

8.
黄曲霉毒素是某些霉菌在高温、高湿和高水分的情况下产生的有毒物质。对不同的鱼类毒害程度不同,可以直接造成动物的肝脏和免疫功能损伤,也可通过降低营养成分而间接影响动物生产性能。良好的原料选择、加工和储藏是降低水产饲料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关键手段。  相似文献   

9.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石油污染水体和非石油污染水体虾16种元素的含量。样品经微波消解,通过在线加入内标校正基体效应和接口效应,以修正方程校正质量数干扰,测定元素校正曲线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4以上,方法检出限小于1.83μg/L,精密度优于5.98%,加标回收率为80.5%~119.8%。结果显示,石油污染影响到虾体内多种元素的含量,石油污染水体虾的Cr、Mn、Fe、Co、Ni、Zn、Cu、As、Se、Cd、Pb含量均明显高于非石油污染水体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石油污染水体虾的Mg、Al、Ca、Ag、Hg与非石油污染水体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也表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适于海产品中多种元素的检测,可以为海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87年5月和8月2次调查的结果,分析了胶州湾表层水中的石油烃、化学耗氧量和金属铬的分布和污染现状,并与1980年前后的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黄岛新建大型输油码头基本不引起其邻近海域的石油烃污染,并且胶州湾水体中的石油烃污染较以前有所改善,而金属铬污染却有所增加,但其分布形式都基本未变,石油烃和金属铬污染均无季节变化。而该湾化学耗氧量的分布和量值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除少数河口区外,胶州湾绝大多数海域的石油烃、化学耗氧量和金属铬含量均满足渔业水质要求。  相似文献   

11.
紫贻贝对石油烃的生物富集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Banerjee(1984)实验方法,即通过水体中化合物浓 化间接测定由于生物富集所产生的生物体内石油烃浓度变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生物富集双箱动力学模型,根据该模型可以简单方便地测定洋经济贝类对石油烃的生物富集动力参数,应用该方法实验测定了紫贻贝(Mytilusedulis)对3种石油烃(0号此油,90号汽油,大港原油)的吸收速率常数K1,释放速率常数K2和生物富集因子BCF等毒性动力学参数,其中k1为15.4-119.0d,k2为0.010-0.043/d,BCF为723-3876,结果表明,紫贻贝对3种不同来的石油烃的毒性动力参数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BCF大小顺序为:紫油>汽油>原油,这可能主要是由于紫油中所含的两环,三环芳径(如萘,菲等化合物)浓度较高所致。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半静态动力学富集实验方法,分别以石油烃、多环芳烃及含硫芳烃、烷烃为指标,通过分析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对轻柴油(–10#柴油)、重柴油的富集与消除规律,探讨柴油污染对海湾扇贝食用安全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海湾扇贝体内石油烃、多环芳烃及含硫芳烃、烷烃含量与富集时间及水中石油烃浓度呈正相关。海湾扇贝不同组织对柴油的富集能力不同,累积量由高到低依次是内脏外套膜及鳃等其他组织闭壳肌。海湾扇贝对柴油的富集量与柴油的种类有关,相同条件下海湾扇贝对重柴油的富集量更高且消除速率比轻柴油慢,说明重柴油溢油污染对贝类质量安全的危害更大,更值得关注。受污染的扇贝移入清洁的海水中,体内的石油烃可以逐渐消除,消除速度要慢于富集速度。海湾扇贝对烷烃的富集倍数比多环芳烃低,消除速率比多环芳烃要快。海湾扇贝体内石油烃的消除主要是烷烃的贡献。受污染的海湾扇贝体内多环芳烃以2~3环为主,其消除速率比高环数多环芳烃快。受污染的海湾扇贝移入清洁的海水中,短时间内虽然石油烃残留量能下降至正常水平,但多环芳烃(尤其是高环数多环芳烃)残留仍会存在。因此建议在发生石油污染后,跟踪监测不仅要关注海水中石油烃,更要关注贝类体内石油烃,要将多环芳烃与石油烃的检测结果综合考虑。此外,出于食品安全考虑,食用扇贝时尽量去除内脏。  相似文献   

13.
马继臻  袁骐  蒋玫  沈新强 《海洋渔业》2007,29(3):251-256
根据2006年春夏季对长江口及其临近海域的海水和沉积物中的油污染物的监测结果,分析该海域表层水体和表层沉积物的油分布特征,采用单项指数法评估该海域的油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调查水域表层水体中油含量分布范围为0.018~0.111 mg/L,平均含量为0.055 mg/L,其中春季平均含量为0.060 mg/L,夏季平均含量为0.050 mg/L。表层沉积物的油含量分布范围为(61.2~1062.4)×10-6,平均含量为246.1×10-6,其中春季平均含量为176.9×10-6,夏季平均含量为272.8×10-6。以《海水水质标准》II类和《海洋沉积物质量》Ⅰ类标准计算,表层水体春夏季超标率分别为60.0%和35.0%,表层沉积物均未超标。无论是水体还是沉积物,均以长江口水域的污染最为严重。  相似文献   

14.
2013年7月22、23日对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进行了采样调查,分析了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海水中总有机碳(TOC)、CODMn、石油类和叶绿素 a 含量的分布特征及排污口处连续12 h 的变化趋势,并讨论了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 TOC 与 CODMn、石油类和叶绿素 a 等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监测结果显示,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12个调查站位的 TOC 含量在1.23~1.49 mg/L,各站点差异不大,基本处于同一水平。1号站位连续12 h 监测结果显示,TOC 含量在1.30~1.57 mg/L,各时段差异不大,基本处于同一水平。南海石化排污口附近的站点所监测到的 TOC、CODMn及石油类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高值,与其他站位监测结果差别不大。监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南海石化排污未引起该海域明显有机污染。大亚湾南海石化排污口海域海水中 TOC 与石油类呈显著正相关,与 CODMn亦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程度。  相似文献   

15.
胡益峰  蒋红 《福建水产》2011,33(4):18-22
根据舟山南部海域2008年8月~2009年6月4个季度的水质石油类含量及环境因子调查监测,以及表层沉积物石油类含量、9种海洋生物石油烃含量的监测结果,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舟山南部海域水质石油类平均含量符合国家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但个别站位超标。石油类含量与pH、盐度、温度、DO、COD等环境因子之间相关性很差。季节分布...  相似文献   

16.
采用马粪海胆胚胎为试验材料,研究了0^#柴油、船用柴油和船用重质燃料油分散液(WAF)对卵细胞、精子及胚胎发育的毒性效应,并通过色谱-质谱对3种油品分散液进行了组分分析。结果显示,石油烃使精卵受精能力下降,使整个受精过程完成的时间延后。马粪海胆精子对石油烃污染比卵细胞更为敏感,可以作为海洋石油污染的指示生物。3种油品分散液使得胚胎发育至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和囊胚期的时间延后,这种延后的现象随着发育进程和油品分散液浓度升高而愈发明显。可以推断3种油品分散液对于海胆胚胎生长发育过程的毒性顺序为:0号柴油〉船用柴油〉船用重质燃料油。  相似文献   

17.
The risk of oil contamination, either through produced water discharges, accidents, or non-point-sources, has increased, and it is attributed with the negative impact on the Black Sea ecosystem, and especially in coastal waters. Coastal marine waters are known as the areas of fish and invertebrates spawning sites, including commercial species, which early developmental stages are highly sensitive to crude oil and its derivates. The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mazut at concentrations of 0.00001, 0.0001, 0.001, 0.01, 0.1, and 1 ml l−1 on the biomarker response in the developmental embryos (stages IV and V) of tubenose goby Proterorhinus marmoratus. We used the biomarkers of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namely 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catalase (CAT), peroxidase (PER) and glutathione reductase (GR). The non-uniform response on mazut impact at tested concentrations on fish embryos was shown. The best biomarker was peroxidase activity, which was highly sensitive to oil pollution and reflected the response of the organism on stressful environment. The imbalance between tested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was clearer at low and high levels of mazut, and it was less in the case of medium values. The obtained results can be appli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il toxicity tests for monitoring management and for perspectives of conservation ecology.  相似文献   

18.
林燕 《福建水产》2005,(2):67-71
节能与降污是当今的时代要求,以普通柴油、乳化剂和适量水组成的合成柴油具有明显的节能降污效果,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合成柴油的初始配方存在对输油设备的腐蚀问题,影响其在流通领域流通。本研究通过采用中和与钝化技术使合成柴油铜片腐蚀检测达到国标1A级,解决了防腐蚀问题。  相似文献   

19.
辽东湾水体中石油类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3-2014年春、夏、秋、冬季对辽东湾海域8个航次的调查资料,研究了水体中石油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变化趋势,分析了其污染状况,探讨了其污染来源.结果显示,辽东湾海域海水石油类含量范围为(0.003-0.239) mg/L,平均为0.027 mg/L,随着季节周期性变化波动,整体呈下降的变化趋势;春、秋、冬季各航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海水水质超标准现象,表底层石油类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具有秋季>冬季>春季>夏季的季节变化趋势,石油类含量呈沿岸高于远岸,开放海域大于海洋保护区的平面分布特征.深入分析发现,石油类含量范围为0.030-0.032 mg/L,分布区域面积最广,为6960 km2,占调查海域的27.0%;集中分布在辽东湾北部沿岸和西部近岸海域.石油类含量低于0.024 mg/L的区域分布面积为2806 km2,占辽东湾调查面积的10.9%,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石油类含量高于0.032 mg/L,区域分布面积为1170 km2,仅占辽东湾调查面积的4.5%,集中分布在辽东湾西部沿岸港口区海域.季节变化主要受机动渔船海上作业污染影响;陆源输入和人类海上活动的输入为辽东湾海域石油类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