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为探究长江口南支水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和空间分布变化,分析测定了研究区域2018—2022年表层沉积物中铜(Cu)、锌(Zn)、铅(Pb)、铬(Cr)、镉(Cd)、汞(Hg)及砷(As)的含量,并借助地统计学空间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域的重金属元素含量进行变异分析和空间分布模拟。结果显示:Zn、Cr、Cu、Pb、As、Cd、Hg的含量变化范围分别是23.539~101.955 mg/kg、14.390~88.672 mg/kg、3.325~40.441 mg/kg、7.788~26.145 mg/kg、5.035~12.610 mg/kg、0.072~0.436 mg/kg、0.004~0.171 mg/kg, 2021年重金属元素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年度,元素空间相关性年际变化较大。Cu、Zn、As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的下游,Cd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中游,Cr高值区主要分布由下游变为中游,Pb高值区主要分布由下游变为中、下游。重金属生态风险表现为Hg生态风险等级上升,Cu中等生态风险持续存在且范围扩大,Cr中等生态风险间歇性出现。 相似文献
2.
阳宗海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阳宗海不同湖岸湖滨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含量,评价不同湖岸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探讨在不同干扰方式下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的主要污染特征,为阳宗海重金属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阳宗海湖滨湿地不同湖岸7种重金属元素污染程度存在差异,表现为:东岸>北岸>南岸>西岸。As、Cd、Cr、Zn、Mn的最高值出现在东岸,Co、Cu、Ni的最高值出现在北岸,Pb的最高值出现在南岸。(2)不同区域湿地沉积物中,东岸(Cu、Ni、As、Cd)、南岸(Cu、Cd)、西岸(Cd)、北岸(Cu、Ni、Cd)的重金属含量明显高于土壤环境质量2级标准,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因子,Cu、Ni、As、Cd的含量分别为43.41~111.15、41.64~57.23、10.28~65.31、1.02~1.99 mg/kg;(3)阳宗海流域上游的铝厂、电厂等高污染企业产生的工业“三废”未经有效净化直接排放,流域周围生活污水、化肥和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湖泊重金属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4)湖滨湿地沉积物中重金属与有机质、全磷之间相互影响,Cu、Ni、As和Cd与全磷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74、0.790、0.357和0.626(P<0.01),增加磷的含量,会增加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吸附量;Cu、Ni、As和Cd与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93、0.451、0.406和0.497(P<0.01)。有机质的降解促进金属离子的释放,使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3.
涨渡湖是长江中下游湖泊演变过程的缩影,为了解其重金属污染状况及对环境风险的影响,于2022年7月在涨渡湖水系设置11个采样点采集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Cr、Mn、As、Ni、Cu、Zn、Cd和Pb共8种重金属的含量,同时分析样品沉积物中微塑料吸附重金属的种类。结果显示:涨渡湖水系不同研究区域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分布不同,表现为邻近干支流>连通水道>阻隔湖泊;沉积物中微塑料表面吸附重金属包括Zn、Ag和Sn,其中,Zn和Ag占微塑料表面吸附元素百分比较高,分别为20.01%和8.49%。生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涨渡湖水系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负荷指数PLI平均值为1.15,处于中等污染水平;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平均值为78.96,处于低度污染水平。综合结果表明,涨渡湖水系沉积物重金属总体处于低-中等污染水平,其中长江干支流江段重金属污染程度和生态风险高于连通水道和阻隔湖泊,这种重金属分布和污染格局主要受研究区域周围环境、人类活动和水文条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阿哈水库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哈水库是贵阳市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及时掌握其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和存在的潜在生态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阿哈水库库区4个采样点的柱状沉积物中重金属铜(Cu)、锌(Zn)、镉(Cd)、铅(Pb)、铬(Cr)、镍(Ni)6种毒性重金属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6种重金属含量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差异。在水平方向上,库心沉积物中的Cu、Cr和Pb含量最高,南郊水厂取水口的Zn和Cd含量最高,金钟河和游鱼河入库口沉积物中的6种重金属含量都相对较低。垂直方向上,南郊水厂取水口和库中心这两个采样点中Cr、Pb、Cu、Ni、Zn、Cd6种重金属峰值均出现在10-15 cm处。Zn、Cu和Pb平均含量都超过背景值,Cd富集系数最高,污染最严重。同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风险从大到小依次为Cd,Cu,Pb,Ni,Zn,Cr,Cd是生态风险贡献因子,阿哈水库沉积物重金属总体上还是存在轻微的生态危害风险及处于轻微的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5.
王金鹏;刘晓伟;张武才;涂华伟;赖秋宇;郭灿斌;孙可欣;荣楠;朱家亮;任秀文 《水产科学》2025,(3):421-431
2021年9月,采用常规的规范方法测定了粤东海域柘林湾、汕头湾、广澳湾和湾外海域(E 116.61°~117.22°,N 23.15°~23.59°)16个未扰动的0~2 cm表层沉积物,测定了铬(Cr)、镉(Cd)、汞(Hg)、铜(Cu)、铅(Pb)、锌(Zn)等重金属和类金属砷(As)的含量,还测定了总有机碳的含量和粒度,研究了重金属(含类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利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了重金属(含类金属)分布的受控因素,并结合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了该区域重金属(含类金属)的生态风险等级。测定结果显示,Hg、As、Cr、Cu、Zn、Cd和Pb含量分别为0.012~0.089、6.9~15.6、24.9~87.2、5.4~44.6、37~169、0.05~0.32 mg/kg和22.7~69.8 mg/kg。在空间分布上,重金属(含类金属)含量湾内高于湾外。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g、As、Cu、Zn、Pb分布与黏土和砂含量具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表明重金属(含类金属)分布可能受粒度影响;与总有机碳间含量没有显著相关性,表明重金属(含类金属)分布受总有机碳含量影响较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Cu、Cr和Zn在分布上明显聚集,表明来源相同或者相似。整体而言,粤东海湾沉积物大部分满足第Ⅰ类沉积物标准,且均低于第Ⅱ类标准限值,沉积物表现为低等到较重的生态风险。在空间分布上,湾内潜在生态风险较重,湾外的表现为低等到中等。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渤海中部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状况,于2013年8月采集了渤海中部海域34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检测了Pb、Cd、Hg、Cu、Zn和As 6种重金属的含量,分析了Pb、Cd、Cu和Zn 4种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采用污染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其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渤海中部海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含量较低,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Ⅰ类标准的要求。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由近岸向中心海域降低的趋势。Cu、Zn和Pb含量空间变化趋势比较明显,靠近渤海湾海域重金属含量高,离岸距离越远,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Cd含量在靠近黄河入海海域最高,呈现自高值区向东西两边海域减小的趋势。各个站位的重金属单因子污染程度较轻,单因子污染系数均值大小顺序为PbCuZnAsCdHg;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都小于5,表现为低污染水平。除1号站位的Hg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为54.44之外,其他站位表层沉积物Hg、As、Cu、Zn、Pb和Cd的单因子潜在生态风险系数Eir小于40,范围为0.39~38.80,风险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Hg、Cd、As、Pb、Cu和Zn;其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小于150,范围为16.39~79.57。其中,1号站位综合潜在生态风险系数最高达到79.57。研究表明,此海域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水平,风险指数高值区出现在唐山大清河口海域。 相似文献
7.
研究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为珠江口海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2015年1月和4月对珠江口水域18个采样站位进行了2次取样调查,测定了表层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Cr、Cd、Cu、Pb、Zn、Ni)含量,采用污染指数法、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Cr、Cd、Cu、Pb、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4.70、0.80、58.73、80.01、191.57 mg/kg,均高于国家标准(GB 18668-2002)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限值,但未超过第二类标准值;Ni的平均含量为51.89 mg/kg。6种重金属的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西部站位的含量高于东部站位。评价结果显示,本次研究区域的沉积物环境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其中Cd是目前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污染较严重的重金属污染物。 相似文献
8.
对秦皇岛海域46个站位的海水和表层沉积物中Cu、Pb、Zn、Cd、Hg、As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海水中Cu、Cd、As含量在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范围内波动,部分站位Pb、Zn、Hg含量超过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调查海域北部海水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略高,各季节综合污染指数比较稳定,海水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全部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高的区域主要位于戴河口以北的近岸海域,6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由大到小依次为Hg>Cd>As>Cu>Pb>Zn,调查海区表层沉积物没有受到重金属污染,多种重金属总的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低。 相似文献
9.
罗源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其潜在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9年8月对罗源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开展调查.结果表明,罗源湾沉积物Cu,Pb,Cd,Hg和As平均含量分别为21.2×10-6、29.5×10-6、0.075×10-6、0.041×10-6和9.28×10-6.沉积物重金属和其他要素的相关分析表明,Cd,Hg与硫化物相关性较好,Cu,Pb地球化学来源相近.单因子... 相似文献
10.
福清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福清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其潜在生态危害程度,以及重金属和有机质含量的相关性,于2009年6月和8月对福清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和有机质含量展开调查,利用单因子指数法和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清湾表层沉积物Cu、Pb、Cd、Hg、As和有机质平均含量分别为17.4×10-6、31.7×10-6、0.058×10-6、0.079×10-6、8.90×10-6和1.31%,均符合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质量状况良好。各重金属元素之间呈正相关,与有机质呈正相关关系尤为明显。沉积物重金属单因子指数依次为Pb(1.27)>As(0.59)>Cu(0.58)>Hg(0.40)>Cd(0.12),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2.96,为低污染水平;单项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参数依次为Hg(15.8)>Pb(6.35)>As(5.94)>Cd(3.48)>Cu(2.91),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为34.5,属于低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1.
厦门贝类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水平及其潜在生态危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厦门贝类养殖区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对贝类养殖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水平进行分析,并对贝类养殖区的表层沉积物进行质量评价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贝类养殖区沉积物中Cu、Pb、Cd、Zn、Hg、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0mg.kg-1,39.5mg.kg-1,0.07mg.kg-1,97.3mg.kg-1,0.05mg.kg-1,7.20mg.kg-1.其中同安湾北部和湾顶养殖区及西海域的杏林、东山养殖区,6种元素的含量均较高;位于同安湾的刘五店、澳头养殖区,含量均较低.沉积物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贝类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属于较清洁水平.Hg、As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于Cu、Pb、Zn,整个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为轻微生态危害,养殖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2.
对闽江口11个采样点的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各重金属含量分别为Cu4.8~34.3mg/kg(平均20.4mg/kg)、Pb12.4~28.9mg/kg(平均20.0mg/kg)、Cd0.064~0.393mg/kg(平均0.13mg/kg)、Hg0.01~0.2mg/kg(平均0.08mg/kg)、As3.8~12.5mg/kg(平均9.3mg/kg)。全部站位的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国家海洋沉积物质量第一类标准,主要污染物是Cu、As和Hg。Cu、Pb含量空间分布特征相似;Cd、Hg、As含量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各元素含量均随着离岸距离的增大有递减的趋势。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闽江口水域总体为轻微生态风险,重金属污染的风险系数较小,该水域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风险系数大小顺序为:HgAsCdPbCu。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和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究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营养盐和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2012年2月和2013年4月在东、南、西洞庭湖各取3个共计9个具有代表性样点的表层沉积物,测定其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镉(Cd)、汞(Hg)、砷(As)、铅(Pb)和铬(Cr)的含量。结果表明,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 OM、TN 和 TP 的含量分别为1.48%~4.22%、382~2217 mg/kg 和142~716 mg/kg,与国内其他湖泊(水库)相比,OM和 TN 含量处于中等水平;OM和 TN 的空间分布相似,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TP 表现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南洞庭湖区。洞庭湖表层沉积物中,Cd、Hg、As、Pb 和 Cr 的含量分别为0.60~20.70 mg/kg、0.090~0.640 mg/kg、10.4~83.7 mg/kg、16.9~95.8 mg/kg 和59.0~199.0 mg/kg,其中 Cd 和 As 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Cd 和 Hg 的空间分布相似,表现为南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As、Pb 和 Cr 的空间分布相似,表现为南洞庭湖区>东洞庭湖区>西洞庭湖区。初步评价结果显示,除 TP 外,其余营养盐和重金属均具有引起较低生态风险的可能性,横岭湖和虞公庙的 Cd、As 和 Cr 以及洞庭湖出口的 Cr 具有引起较高生态风险的可能性;受 Cd 和 As 含量较高的影响,南洞庭湖区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4.
东山湾巴非蛤养殖区海水、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分布与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3年5月、8月和10月对东山湾巴非蛤养殖区环境状况进行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分析了巴非蛤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中Cu、Pb、Cd、Zn的含量分布,并进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东山湾巴非蛤养殖区海水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75 μg.L-1,1.69 μg.L-1,0.02 μg.L-1,2.84 μg.L-1,其季节变化从高到低依次为10月>8月>5月;沉积物中Cu、Pb、Cd、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4.0 mg.kg-1、34.8 mg.kg-1、0.031 mg.kg-1、97.5 mg.kg-1.生态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养殖区海水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处于清洁水平.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属于较清洁水平.生态危害评价表明,Pb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于Cu和Zn,但整个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危害属于轻微,养殖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5.
柘林湾及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分布与潜在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柘林湾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其对海湾生态危害状况,于2011年4月采集了柘林湾及邻近海域18个站位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的重金属质量分数。结果表明,柘林湾及邻近海域重金属质量分数均低于海洋沉积物I类标准,研究海域沉积物中铅(Pb)、铬(cr)、铜(cu)和锌(zn)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71.31.20mg·kg-1、12.71~63.56mg·kg-1、2.36-120.38mg·kg-1和12.50~85.58mg·kg-1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柘林湾及邻近海域重金属危害属于轻微污染,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为Cr〉Pb〉Cu〉Zn。 相似文献
16.
嵊泗赤潮监控区表层沉积物和紫贻贝(Mytilus edulis)重金属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嵊泗赤潮监控区2007年~2009年每年的8月表层沉积物及2007年和2008年的8月紫贻贝重金属的监测结果,对沉积物和紫贻贝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嵊泗赤潮监控区表层沉积物质量良好,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Cu和Pb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3种重金属元素,其次是As〉Cd〉Hg;污染指数大小排序为Cu〉As,Pb〉Cd〉Hg,沉积物将有可能受到Cu的污染,应引起重视。紫贻贝重金属含量大小依次为Cu〉Cd〉As〉Pb〉Hg,而Pb和Cd的污染指数较高,紫贻贝已受到Pb和Cd的污染。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2年3月、5月、8月、11月表层沉积物调查资料,分析了双岛湾附近人工鱼礁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采用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对重金属的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较低,全部测站Cu、Zn、Pb、Cd、Hg、As的含量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GB 18668-2002)Ⅰ类标准;(2)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分布较为规律,除Hg含量站间差异不明显外,鱼礁区内站点的Cu、Zn、Pb、Cd、As重金属含量低于周边海域;(3)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月际变化比较明显,以8月最高、3月最低;(4)双岛湾附近海域重金属污染程度为低级,且总体潜在生态危害属轻微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