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渔捞生产辅助指挥系统应用电子计算机收集渔捞生产的各种有关信息。经过分析处理,为渔捞生产指挥人员掌握当前海上生产动向,研究寻找中心渔场,调度指挥生产渔船,提供科学的依据。作者根据我国渔捞生产指挥系统中合理利用我国渔业资源积累第一手的渔捞统计资料,自编程序,对渔捞生产指挥系统中应用电子计算机方法与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南沙西南部渔场底层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汉明  钟汝康 《海洋渔业》2000,22(3):115-119
<正> 在北部湾近海渔场主要经济鱼类资源日益衰退,渔捞生产经济效益逐年滑坡,海洋捕捞业面临困境的情况下,广西北海海洋渔业公司为寻找渔捞生产的新渔场,增强企业后劲,在广西区水产局,南海渔业指挥部及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从1989年1月开始,对南沙西南部底层渔业资源进行探捕和开发利用。经过1989~1994年的探捕与开发利用。我们对南沙西南部水域底层渔业资源的蕴藏量、可捕量及底层主要经济鱼类的分布、洄游规律,渔场的底质、海流、水文气象  相似文献   

3.
张鹤林 《海洋渔业》1983,5(2):72-74
<正> “鱼是游的,水是流的,船是动的”。这句话说明了海洋渔捞生产的复杂性;同时,表明渔捞生产也是一门难度较高的综合性科学技术。在辽阔的海洋中,要寻找到有价值的渔场,除了参考历史资料、有关情报和传统经验外;还可以用各类仪器、飞机、卫星等进行侦察鱼群。寻找到渔场后,最终还得通过试捕来证实。探捕船的探索渔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侦察鱼群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戴培骏 《海洋渔业》1983,5(2):83-84
<正> 目前我国渔轮主要从事近海底拖网和围网渔业生产。一年四季,它随渔场的变动转换着作业海区,大多数以一潮汛为一个航次在渔场昼夜连续生产。与营运船舶比较,它有着尺度和吨位小、吃水浅、操纵比较灵活的特点,但因有的驾驶人员文化水平低,并缺乏系统基础训练,渔捞特性强、劳动强度大等原因,海损事故的发生率较一般营运船舶为高。  相似文献   

5.
赵维宣 《海洋渔业》1982,(5):226-227
<正> 渔捞事故是指渔船在捕鱼作业中,发生拖损,渔具绞缠螺旋桨,遇障碍物,断纲,丢网或网大破、滚纲、穿网圈以及属索具破断等。近年来,由于渔船数量的增加,渔场上船只拥挤,渔捞设备与操作技术水平有限,以及对新渔场环境情况不明等原因,使各类渔捞事故更显频繁。如某公司今年1~5月间的大小渔捞事故竟达570船次,平均每天发生4次,  相似文献   

6.
随着渔船动力化的实现和渔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节省能在源渔业上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渔船的节能工作是多方面的,因为扑鱼生产是渔船在海上的一个复杂工作过程,如往返于渔港与渔场之间的航行,转移渔场、进行各种渔捞作业,以及各种渔捞设备运用等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生效实施,许多渔船波迫从传统的作业渔场退出,可生产作业的渔场中渔船空前密集。再加以渔场风流条件差、操作不当、相互间配合不协调、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等因素,使围网渔捞事故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和船员的人身安全。那么如何预防和处理渔捞事故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渔捞事故发生的原因入手,通过分析确定预防和处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的生效实施,许多渔船被迫从传统的作业渔场退出,可生产作业的渔场中渔船空前密集。再加上渔场风流条件差、操作不当、相互问配合不协调、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等因素,使流刺网渔捞事故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和船员的人身安全。那么如何预防和处理渔捞事故呢?  相似文献   

9.
闽东北外海虾类资源状况及开发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友喜 《海洋渔业》2002,24(3):117-119
本文根据闽东渔场指挥部1982-2002年历次开展的“闽东北外海虾类资源探捕调查”项目的调查结果,生物学测定资料以及闽东北外海渔场作业的桁杆拖虾和锚张网捕虾作业的生产探捕监测船的渔捞记录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结合近年闽东渔场虾类生产统计资料,对闽东北外海虾类资源状况及利用现状进行叙述,探讨和分析闽东北外海虾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捕捞魁蚶与捕捞鱼虾不同,主要是捕捞对象的生活习性和栖息特点不同,因此,必须采用不同的捕捞方法。为了让更多的渔民掌握捕捞技术,促进魁蚶生产,本人根据其生产特点,将魁蚶生产中的有关技术介绍如下: 一、渔场与放绠长度魁蚶是底栖类软体动物,分布很广,据渔民反映,石岛渔场、烟威渔场、渤海湾渔场均有丰富的魁蚶资  相似文献   

11.
准确掌握中上层鱼的中心渔场,是灯光围网稳产高产的关键。根据浙江沿海渔场条件和渔捞经验,分析判断鲐、鲹等中上层鱼类的中心渔场,主要有八种方法:一、根据鱼类洄游规律判断中心渔场九月前台湾暖流势力较强,中下旬后,随着气温下降,沿岸冷水团向东南海区伸展,台湾暖流向南退缩。因此.前期鲐鲹等中上层鱼栖息稳定,中心渔场偏拢;后期则陆续集群向东南外海洄游,中心渔场也随之移动。  相似文献   

12.
国外简讯     
国外简讯一种综合型深海拖网传统渔场的过度捕捞及捕捞限额的规定迫使渔民们寻找新的渔场,开发新的渔捞品种。目前,捕捞法氏突吻鳕、双鳍野鳕和大西洋胄胸鲷等深海鱼类的生产效益非常高。这些鱼类栖息于700~1400m深的水层,鱼群集中在水下海山的顶部或大陆架的...  相似文献   

13.
金枪鱼围网鲣(Katsuwonus pelamis)主要作业渔场位于中西太平洋热带海域,厄尔尼诺事件对其分布有显著影响。文章基于中国大陆地区渔船围网鲣渔捞日志数据及环境因子,构建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 MaxEnt),探讨不同类型厄尔尼诺事件对渔场空间分布及环境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利用MaxEnt模型能够较好预测渔场分布;2)中等强度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中鲣渔场主要分布在赤道太平洋160°E附近,超强东部型和弱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中鲣渔场主要分布在赤道太平洋170°E附近;3) 50 m水深温度(Temperature of subsurface at 50 m depths, T50)、海表盐度(Sea surface salinity, SSS)、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是影响鲣分布的关键因子,在中等强度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中,SSS贡献率最高;而在超强东部型和弱中部型事件中,T50贡献率最高;4)鲣渔场重心在经度方向上集中分布于160°E—175°W海域,不同尼诺事件下,适宜栖息地面积比分别为:中等中部型事件24%,超强东部型事件28%,弱中部型事件29%。  相似文献   

14.
拖网渔捞事故产生原因错综复杂,大小更是轻重不一。轻的导致减产,重的造成丢网、沉船、危及船员生命安全。因此,拖网生产中应加强责任心,坚持以防为主,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拖网生产中常见的渔捞事故主要有:一、网具吃泥沙现在,拖网网具虽然网目进一步扩大,但吃泥沙现象仍时有发生。通常,渔获物中含有少量的泥沙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若网具中拖入大量泥沙,发现不及时或不及时调整,就会导致网具大破、曳纲断裂、甚至丢网事故。(一)发生原因1、对渔场底质情况不明,盲目底拖,而渔场底质太差,如烂泥松沙底质或海底有泥堆、…  相似文献   

15.
一、资料与方法 本文主要根据原中央气象局编的《酉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图》历史资料和近两年中央气象台及日本台每日发布的气象传真图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我公司生产实际就气象如何更好服务渔捞进行一些探讨。 所研究的鱿钓渔场参考了日本和韩国鱿钓海域以及我国开捕两年来的生产海区,即指35°—45°N、日本列岛东岸—160°E之间的广大海区;所研究的“台风”是指进入鱿钓渔场时风力≥8级的热带气旋。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1980~1987年黄海鱿鱼生产调查资料和生物学测定资料,探讨了鱿鱼渔场的鱼发规律。黄海渔场以月令12~18(或27~3)时,鱼发较好,南渔场鱼发受月令的影响相对较小,但仍以大潮汛期鱼发较好。黄海渔场鱼发与交接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渔捞指数与交接率的关系式为y=0.026275x—0.1(相关系数r=0.445),交接率超过40%时,鱼发较好,且鱼发适宜水温为8.5±1℃。黄海鱿鱼具有明显昼沉夜浮习性,昼、夜拖网均有捕获,南渔场夜间浮拖网生产好于黄海渔场。中心渔场的沙质百分率达90~100%,且达到100%时鱼发较明显。黄海渔场的渔况与南渔场6~7月份平均网次产量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关系式为y=1275x—6145(r=0.918)。  相似文献   

17.
伍锡鸝 《水产科技》1990,(4):9-10,38
新湾镇地处珠江口,没有靠近本身渔港的底拖网渔场,长年靠过港生产,使用渔场的习惯慎向较少,1989年上半年已利用过南海北部底拖网捕鱼区119个,占南海北部200米等深线以内的捕鱼区70%左右。本文收集了近年有关的渔捞统计资料,对南海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利用现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闽东北渔场主要经济蟹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近海经济鱼类资源的日渐衰退,海洋蟹类资源的开发利用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闽东北渔场(26°00’-28°00’N,120°00’-125°30’E)是锈斑(?)、红星梭子蟹等经济蟹类的重要分布区。为了探索该海域经济蟹类的资源潜力和开发前景,本文根据闽东渔场指挥部近年开展的闽东渔场蟹类资源探捕调查和以蟹类为主捕对象的笼捕作业生产探捕监测船的渔捞记录资料,专题报导闽东北渔场的锈斑(?)、红星梭子蟹、三疣梭子蟹、武士(?)、细点圆趾蟹等5种主要经济蟹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时空分布,旨在为渔业生产和管理部门制定合理开发利用蟹类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 我国自1974年开发利用东海绿鳍马面鲀资源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近几年作业渔场又扩展到东海外海及对马海峡海域,年产量从4千余吨逐年增长到20~25万吨,成为海洋捕捞仅次于带鱼的第二大鱼种,亦是我国机轮拖网冬春汛生产的主要捕捞对象。现全国主要的国营企业已将马面鲀生产的丰歉,直接作为考核全年渔捞产量和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的重要标志。现将青渔公司历年马面纯产量在全年渔获量中所占比重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20.
2月23日到3月4日水产部在青岛召开了全国国营企业海洋渔捞工作会议,总结成绩,交流技术经验,组织渔捞生产的更大跃进。去年,国营海洋企业在整风的基础上,大大加强了党的政治思想工作,发动群众开展了学先进、赶先进、此先进的生产竞赛运动,船员们在渔汛期间昼夜苦战,产量比1957年增长了31.6%,超额5.61%完成了国家计划。并结合生产,探索和扩大了新渔场,增加了(鱼师)鱼、(鱼署)鱼、海豚等新品种,以改进网具、改进操作方法为中心的技术革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