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伏季休渔条件下东海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95-2007年东海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资源状况分析,用Ricker繁殖模型和Beverton-Holt繁殖模型分别拟合了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关系.结果表明:在现行伏季休渔条件下,东海带鱼的亲体数量和补充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Ricker繁殖模型的表达形式为R=6.9347P e(-0.033916A),Beverton-Holt繁殖模型的表达形式为P/R=0.10117(9.1645x10(-3)P,二个模型均能拟合东海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关系,且拟合结果相近.实施新的伏季休渔政策以来,带鱼的补充量大幅增加.现阶段保护带鱼资源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亲体和增加产卵群体数量,有效的措施是推迟伏季休渔开捕时间.  相似文献   

2.
本文作者从渔业资源学角度回顾带鱼资源变动的兴衰。回顾15年来。带鱼产量急剧下降,分析了主要原因是捕捞强度猛增,作业秩序混乱,水域环境污染,资源严重衰退,特别是对产卵带鱼群体的捕捞强度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补充群体密度的增加。作者呼吁,必须在保护好幼带鱼的同时,保护好产卵亲体.否则,带鱼资源将重蹈大、小黄鱼的覆辙。故提出保护产卵带鱼,控制捕捞强度、补充群体密度的合理化、科学建议.  相似文献   

3.
2004年夏季东海区带鱼资源状况及其秋冬汛渔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带鱼为我国最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其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我国海洋捕捞鱼类产量的首位。由于6月~9月是东海带鱼的繁殖与索饵盛期,因此,自1995年以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以来,每年的伏季休渔期间,带鱼群体得到了有效的生长和补充,伏季休渔结束后,渔获产量显著提高。本文以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对2004年东海区伏季休渔期间带鱼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秋冬汛的带鱼生产趋势。一、研究材料与方法利用1999年~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重点渔场的常规监测和大面定点调查的资料,对历年的夏季带鱼资源密度、…  相似文献   

4.
东海带鱼渔获量对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跃中  贾晓平  林昭进  孙典荣 《水产学报》2011,35(12):1881-1889
为了解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动对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共同影响,对1956-2006年东海带鱼渔获量进行了分析.东海带鱼渔获量时间序列可划分成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变化趋势主要归因于捕捞努力量的单调增长,Fox模型拟合结果,东海带鱼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关系显著(P<0.01).移除趋势后,其年间变动与陆地降水、季风风速、海表水温和热带气旋影响指数相关(P<0.05).结果表明,气候变动影响到东海带鱼渔获量年间变动:陆地降雨和径流携带大量营养盐进入沿岸生态系统;而季风则驱动营养盐的扩散和循环,影响着营养盐的利用效率;水温的升高不仅有利于带鱼的性腺发育与成熟,还能增加带鱼的饵料供应;热带气旋所形成的水团流动、风生混合、上升流等能促进营养盐供应并增加水域的生物量.从捕捞努力量和气候变量拟合东海带鱼渔获量的结果来看,与实际渔获量显著相关(P<0.01),并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出实际带鱼渔获量的变化趋势和年间变动.这说明渔获量的变化受到捕捞效应和气候变动的双重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将有利于东海带鱼渔业产量的增加,且渔获量年间变动幅度将会比以往更大.  相似文献   

5.
东海区拖网新伏季休渔渔业生态和资源增殖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更好地养护和合理利用海洋渔业资源,中国政府于2009年开始实施新的伏季休渔制度,其中从6月1日~9月15日在东海区禁止拖网作业,较原3个月的伏季休渔期提前增加半个月。本研究依据2006~2008年每年6月上半月拖网监测资料,从渔业生态和资源增殖的角度,着重分析研究拖网在6月上半月这一时段休渔的渔业生态效果和资源增殖效果。结果表明,6月上半月禁止拖网作业,主要养护了带鱼、小黄鱼和日本鲭等资源群体,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带鱼的产卵亲体繁殖,对带鱼资源数量的补充起到了增殖作用,同时在较大程度上养护了带鱼和日本鲭幼鱼的自然生长,起到了资源增重作用,但对分布在拖网渔场外的小黄鱼幼鱼保护作用甚微。应用R icher动态综合模型估算,以带鱼为代表种,提前增加半个月伏季休渔期其资源增殖效果较以往3个月伏季休渔期可使年平均资源量增加11.86%,渔获量增加8.06%,平均渔获体重增加9.33%。东海区以拖网占捕捞主导地位的伏季休渔时间的延长,可进一步改善繁殖群体栖息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
东海带鱼性早熟原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带鱼性早熟原因有以下4个: 1.东海带鱼承受巨大捕捞压力自1960—1980年,东海机动渔船艘数(马力)连续增多,到1980年达到1960年艘数(马力)的11倍。带鱼在东海海洋捕捞量中占21.99—38.85%,高于大黄鱼、小黄鱼、墨鱼和马面(鱼屯),居于突出地位,在东海区渔业资源捕捞过度形势下,承受巨大捕捞压力。 2.东海带鱼捕捞死亡增大 1976—1979年每年基本消灭去年的一个世代,70年代东海带鱼捕捞死亡显然比60年代增大。 3.东海带鱼个体平均肛长趋小 1962年平均肛长为253.1毫米,1976—1979年平均肛长趋小到224.3毫米。 4.东海带鱼补充速度加快 70年代东海带鱼从肛长238毫米以下个体中快速补充,1978年、1979年性成熟个体中最小肛长趋小到180毫米。  相似文献   

7.
实行伏季休渔,既符合渔业生产的自然规律,也是提高渔业生产效益,增加渔民收入,发展渔业生产力的积极措施。实行伏季休渔,不仅仅是为了保护带鱼,而是为了保护整个近海渔业资源,保护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和渔区的经济繁荣。 为保证伏休制度的落实,要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实行伏休是全局利益的需要,而东海渔业利益的大头在我国,保护好东海渔业资源,受益最大的是我们,不能因为日本、韩  相似文献   

8.
东海北部哈氏仿对虾的种群动态及其最高持续渔获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明云 《水产学报》2000,24(4):364-369
哈氏仿对虾是东海北部主要的拖虾渔业对象。在雌性的体长组成中,70-90mm的个体占优势,占总数的63%。应用ELEFANⅠ和ELEFANⅡ技术对哈氏仿对虾每月的体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参数K=1.7,极限体长L∞=128mm,自然死亡系数M=2.7427,总死亡系数Z=8.323,利用率E=67.06%,极限年龄为1.3234岁,选择体长为59.67mm,补充类型为二季补充型。通过单位补充量产量Y/R和单位补充量产值Yv/R分析表明,该群体的利用已到了相当充分的水平,若保持现有的捕捞水平,把开捕体长增大至70mm时,单位补充量产量可增加1.77%,产值可增加10.78%。但若捕捞死亡水平继续增加,产量几乎不再增加,而产值却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05年底拖网的常规监测资料为依据,对东海区底拖网渔业资源的渔获物种类组成、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主要渔获物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带鱼和刺鲳为底拖网渔业资源优势种,所占比例分别为60.31%和14.53%,小黄鱼、龙头鱼、黄鲫和镶鲳为次要优势种,所占比例均超过1%,各个月份的优势种有所差异;全年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为205.8kg/h;带鱼的优势肛长组为170-230mm,小黄鱼的优势体长组为120-140mm,刺鲳的优势叉长组为130-150mm。建议降低目前的海洋捕捞努力量,延长伏季休渔时间,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力度等。  相似文献   

10.
带鱼是我国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之一。解放后带鱼也一直是我省海洋渔业的主要捕捞对象,产量在绝大多数年份列居海洋捕捞量第一位。但是,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情况发生较大变化。由于在带鱼资源开发利用的问题上处理欠佳,原来数量众多的传统作业和大量迅速发展起来的作业对带鱼幼鱼和补充群体的过度捕捞,  相似文献   

11.
中国海洋伏季休渔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5年开始,中国正式实施东海、黄海伏季休渔制度,继而扩大至南海,其覆盖面之广和影响力之大是显而易见的。迄今为止,伏季休渔制度已成为中国最有成效的渔业管理措施之一,并为渔业可持续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中国伏季休渔制度演进及其特征分析,从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角度,对伏季休渔制度成效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加大渔业资源科学调查投入、合理调整渔业结构、加强宣传教育等一系列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2003年夏季东海区带鱼资源状况及其秋冬汛渔况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调查资料,对2003年伏季休渔期间的带鱼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秋冬汛带鱼生产前景。结果表明,2003年伏季休渔前期(6月),东海区带鱼资源重量密度、资源尾数密度及发生量均比常年偏低、产卵期个体重量较常年偏大,亲鱼量属低水平年份;伏季休渔中期(7月、8月),带鱼的产卵群体比例下降,个体平均肛长偏小。同时,海区的水温较2002年偏低,不利于带鱼生长和发育。预计伏季休渔结束后,渔获状况不容乐观,秋冬汛生产前景将差于2002年。  相似文献   

13.
延长拖网伏季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之一,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新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已于2017年发布实施。为论证新制度延长拖网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本研究依据2015—2017年每年5月东海区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资料,利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从拖网的渔获结构特征和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种群动力学过程视角开展了相应的量化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5月拖网利用主体为带鱼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和小黄鱼的性成熟比例分别为92.04%~95.57%和13.82%~29.55%,幼鱼比例分别为74.94%~88.90%和0.03%~4.19%;带鱼种群经过4.5个月的休渔,其单位补充量资源量、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平均渔获质量与3.5个月休渔期相比较,分别增加了7.04%、8.96%和20.78%。以上结果表明,提前并延长拖网休渔期,东、黄海主要经济渔业资源带鱼与小黄鱼的产卵群体和幼鱼得到进一步保护,资源增殖效果随着休渔期的不断延长而增加,新制度的休渔时间设置更趋合理。但由于开捕后的带鱼与小黄鱼渔获仍主要以当龄鱼为主,有必要同时配套执行现已颁布的最小网目尺寸和开捕标准等其他渔业资源管理措施,以确保伏季休渔制度主导下的渔业资源养护效果能真正得到巩固,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能够得到切实好转与不断合理化。  相似文献   

14.
东海带鱼渔获量变动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51~1984年东海带鱼年渔获量和捕捞努力量资料,以及降雨、风速和海表温度等的时间系列,分析了带鱼渔获量年际变化与捕捞努力量及环境因素的关系,并建立了渔获量对捕捞努力量和环境变量的回归模型。带鱼渔获量随捕捞努力量的变化可用Fox模型拟合(R=0·89,P<0·01),1951~1974年期间,渔获量随着捕捞努力量的增长而不断提高,但自1974年后,随着捕捞努力量的持续增长,渔获量开始下降。排除捕捞效应后的带鱼渔获量波动还与环境因素显著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和东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渤海海域年均风速、长江口年均风速、黄海和东海海表温度(2月)、东海中部年平均海表温度及南部冬季月平均海表温度等环境因子都与之显著相关。包含捕捞努力量和环境变量的渔获量模型的回归系数为0·97,其置信水平达到99%以上。运用1951~1984年的回归模型对1985和1986年的渔获量作出了预测,其预测值与实际渔获量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验证了其可靠性。研究的结果表明,带鱼渔获量变动不仅与捕捞作用有关,同时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采集东海区黄鳍马面 (Thamnaconushypargyreus) 7批样本共 56 0尾 ,南海区 4批样本共 330尾 ,用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判别函数以及等级聚类分析等数值分析方法 ,对其第二背鳍、臀鳍、左右胸鳍等计数性状和头长 /体长、头长 /体高、体高 /体长等量度性状进行检验和分析 ,并结合生态系方法对两海区的种群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东海与南海的黄鳍马面为 2个种群 ,称之为东海种群和南海种群 ,并提出了东海种群资源的管理意见。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基于B-H模型创建了一种多鱼种管理方法,即把针对单鱼种的“开捕年龄”和“捕捞死亡系数”管理目标替换成面对多鱼种的“开捕网目尺寸”和“捕捞努力量”管理目标,从而实现多鱼种管理。利用文献参数,对东海两种主要经济鱼种带鱼和小黄鱼的综合管理进行了尝试和探讨。结果显示,带鱼和小黄鱼由于体型和个体大小差距较大,最适产量重叠范围较小,两个鱼种不适宜综合管理;可以针对不同渔场、不同专捕渔船进行单独管理。该模型具直观、易判、及时等优点;同时存在短期有效、要求体形相近等缺点。若要推广该模型,需要积累足够的基础数据以获取必要的模型参数;另外还需要探讨捕捞努力量标准化方法,进一步提高模型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邱开群 《海洋渔业》1991,13(6):251-255
<正> 前言东海外海是我国东海带鱼主要越冬场,同时也是夏秋汛外海带鱼产卵场之一,也是福建省转浙钓带秋冬汛生产的主要渔场,占总产量的65~92%.据1986~1988年8~12月连续三年共测定东海外海钓带样本3200尾.肛长组成范围为180~480毫米,平均肛长293.2毫米,优势肛长240~320毫米,优  相似文献   

18.
再议东黄渤海带鱼种群划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根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早年收集的1971—1982年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捕捞统计资料,从地理隔离、数量动态方面分析我国近海带鱼种群的划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东黄渤海带鱼存在两个种群,即黄渤海种群和东海种群。通过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发现,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在江苏北部近海(34?00?N,121?00?E)附近发生了混栖,这一海域的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1.16%;两种群带鱼在外海越冬场也发生混栖,这一海域带鱼产量仅占当月总产量的5.51%。本研究认为,之所以分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两个种群,主要证据有6个:其一,可能发生混栖海域带鱼群体的数量很少,均仅占当月带鱼产量的极少数;其二,在混栖海域,不同带鱼鱼群并未发生群体间个体完全混合,在产卵洄游过程中,各自群体将仍旧依照各自洄游路线回到越冬场,因而在产卵场发生遗传杂交的可能性很少;其三,带鱼在越冬场的混合不属于产卵场杂交,因此,不同种群带鱼因为产卵和杂交发生种群遗传性状融合的可能性较少;其四,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有着各自不同的数量变化规律,两者近年来产量差距悬殊,黄渤海种群带鱼资源在衰退的同时,没有得到东海带鱼群体的补充;其五,除了在江苏北部近海和外海发生群体混栖,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各自的分布空间完全隔离;其六,这两个不同带鱼种群在洄游中存在不同的水团背景。结合以往带鱼种群体征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认为,黄渤海带鱼和东海带鱼分属不同的带鱼种群。在东黄渤海,带鱼整体上可以划分为黄渤海带鱼种群和东海带鱼种群。  相似文献   

19.
东海带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利用2002年12月~2004年8月在东海中北部(27°~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带鱼渔获样品,共采集788ind,每月对带鱼矢耳石生长轮计测和带鱼样品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带鱼年龄与生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目前东海群系带鱼呈现出较以往任何时期低龄化和生长加快的渔业生物学特征;体重与肛长的关系性别间无明显差异;该群系的生长其性别间无显著差异,雌雄合并估算的vonBertalanffy生长参数L∞=493.3mm,K=0.346/yr,t0=-0.387y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