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虾池底质污染是对虾养殖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水质,只有底质好,才有水质好,“养水先改底”。  相似文献   

2.
虾池水质改良剂的研制及其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硕良  阮金山 《福建水产》1993,(3):18-24,30
对虾养殖池中日益沉降积聚的对虾排泄物、残饵及其他有机质的氧化分解,不仅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溶解氧,而且在嫌氧细菌作用下产生NH_3、H_2S、CH_4等有害物质,常使对虾直接致害或大量发病,亦引起虾池逐年老化。因此,研制降解虾池水体中有害物质且对养殖生物无害的水质改良剂,推广应用于大面积对虾养殖池,对于保持虾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对虾养殖产量,减少对虾发病率,延缓虾池老化,增加经济效益,均有重要意义。迄今,国内外水质改良剂的种类较多,大多为化学改良剂和生物改良剂。有的产品已投放市场,但在大面积推广方面遇到种种困难。原因是有的产品效期较短,价格昂贵;有的产品用量太大,只适用于高密度小面积养殖池。根据我国对虾养殖方式和现状,必须研制简便易行,量小效高,经济实用的水质改良剂才适于大面积推广。故我们筛选了几种矿物质进行预处理,并添加几种较纯的化学物质进行优化组合,通过数十次单因子和多因子的筛选实验,研制出降解虾池有害物质(NH_3、H_2S、有机质)效果较好的G.L.J—I型水质改良剂。  相似文献   

3.
光合细菌在对虾养殖中应用的初步试验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前,虾池水质严重污染,虾病蔓延是对虾养殖中的两大主要危害。随着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及对虾养殖业由粗养逐步向半精养、精养技术的发展,虾池底质和水质的污染负荷越来越重。虾池内投喂的过剩残饵,对虾的排泄物以及动植物尸体,经微生物分解,不仅消耗大量的O_2,而且产生很多如NH_s、H_2S、NO_2~-等影响对虾生长的有毒害作用的物质,同时助长了病原菌的滋生和蔓延,继而出  相似文献   

4.
养殖对虾池塘底质污染与调控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增加,追求高产高效,增加投饵量,造成池中残饵的增加,生物排泄物及尸体等腐烂、分解、引起水质、底质的恶化,使水中营养元素氮、磷等发生非正常变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亚硝酸等有害物质,对虾池造成了污染。从而,破坏了虾池原有的生态平衡,使虾池的对虾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其生理功紊乱,生长缓慢,免疫功能下降,并逐渐感染疾病,甚至引起死亡。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地阐明改善虾池生态环境要把好四关:一要建设深塘大水体虾池,为对虾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二要做好海水监测工作,确保虾池纳进新鲜海水;三要减少对虾不可利用的有机质进入虾池,减轻虾油污染;四要转化清除虾池中的有害物质,净化虾池底质水质。  相似文献   

6.
预防虾病发生,除了严格的清淤消毒之外.在养殖中及时做好虾池水质、底质的监控,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御虾病措施,才能确保对虾养殖的成功,获得好的经济效益。现将对虾养殖虾中水质容易出现问题的处理方法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虾池养殖梭子蟹高产技术报告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三疣梭子蟹(Portunus.trituberca-latusmiers)是大型海产食用蟹类之一,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均较高,但由于近年来捕捞过度及近海污染严重,梭子蟹自然资源急剧下降,市场价格倍增,人工养殖迅速兴起。河北省唐海县八里滩养殖场自1997年开始利用对虾养殖池试验示范养殖三疣梭子蟹并取得了成功。现将主要过程及技术措施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场地选择及改造 养殖池选在养殖场试验站的3个养虾池,每个虾池面积3.33hm~2,进排水较方便,底质  相似文献   

8.
<正>《对虾健康养殖综合集成技术》是水产工作者和养殖从业人员在多年对虾养殖生产与试验、示范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下面就"放养对虾苗种健康质量检疫检测技术","养殖池塘环境修复技术"、"应用微生态制剂养殖池塘底质、水质环境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9.
对虾高密度养殖过程中水质的周期变化与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世平  邱德全 《水产科学》2006,25(9):459-462
通过对对虾高密度养殖池中水质的连续监测,得出养殖水体水质污染状况及一般规律。养殖水体的污染主要是含氮废物的污染,在高密度养殖池养殖后期,养殖水体中氨氮首先达到峰值2.32m/L,随后亚硝酸盐的含量也迅速达到峰值0.773mg/L,在高密度养殖池中活性磷的含量较高,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磷缺乏现象。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对虾苗的质量有所逊色,但是造成对虾难养的主要原因,还是养殖环境与水质问题。因此,要克服这个难关,不能头痛医头,单纯考虑治虾病。笔者认为"养虾先养水",认真抓好虾池水质关,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一、水质污染的来源1.水源的污染对虾养殖用水是粗放式,多数是取海水直接引进养虾,未经严格处理,是导致养虾失败的重要原因。2.自身的污染未考虑残饵、粪便、代谢产物、生物死亡等对水质底质的污染,盲目的  相似文献   

11.
<正>对虾综合养殖模式,是以对虾养殖为主,在虾池中混养其他水产生物,在改善水质和底质同时充分发挥水体潜力的养殖模式。在综合养殖模式中,选择与对虾混养的滤食性贝类主要有牡蛎、扇贝、蛤仔等,但目前还没有人进行毛蚶与对虾混养的实验研究。毛蚶为双壳类软体动物,栖息于泥沙质海底,底栖藻类丰富且水质清新的海区。本研究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进行养殖实  相似文献   

12.
为充分利用好虾池资源,大力推广海蜇高产养殖技术,提高虾池综合利用水平和经济效益,笔者在东港地区五年虾池养殖海蜇的基础上,做了海蜇虾池高产养殖技术研究并获得成功,整理出海蜇虾池养殖高产技术要点,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海蜇养殖池选择1.水源与水质养殖池应靠近海水源,进  相似文献   

13.
前言近年来,随着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及对虾养殖由粗养逐步向半精养、精养发展,虾池水质污染越来越重,各种虾病相继而起。目前,养殖池水的净化及虾病的防治成为养虾业最关心的问题。一般普遍采用抗菌素、各种生物  相似文献   

14.
1983和1984年,对新、旧对虾养殖池及实验池的底质进行了氧化还原电位的测定。由于对虾的死亡和排泄物,以及剩余饵料的沉积,在池底积累了大量的有机质,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使池底逐渐加重污染,测定结果如下:1.新池的污染程度小于旧池。2.在一个养殖池中进水口处的污染程度小于出水口处。3.在整个养虾期间,随着养虾时间的推移,而池底的污染程度逐渐加重。 4.清底池的污染程度小于未清底池。因此,测定底质中的氧化还原电位,完全可以作为评价对虾养殖池污染状态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河口区中国对虾虾塘浮游生物调查研究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戴习林  朱正国 《海洋渔业》1992,14(3):111-113
<正> 对虾养殖成败的关键问题之一是水质的好坏。水质恶化对对虾的生长不利,容易患病,甚至有可能导致全部死亡。观察虾池水色,是鉴定水质好坏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水色主要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水中泥沙含量所决定,因此,研究虾池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变化,探讨虾池水质的生物学指标,有助于提高对虾养殖技术。而  相似文献   

16.
2007年,我们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老虾池进行了人工生态净化试验,通过引进移植伪才女虫、沙蚕、四角蛤蜊、杂色蛤、青苔、藻钩虾、蜾赢蜚、拟沼螺等多种生物,在虾池建立新的生态系统,使虾池的水质、底质得到净化,在对虾养殖中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7.
利用110个小型温棚对虾养殖池,于2017年就对虾养殖肝胰腺坏死病害的预防控制进行养殖示范。对温棚内池塘实施了清整、杀菌、消毒;对养殖用海水进行沉淀杀菌并与地下淡水勾兑;应用益生菌等产品改良底质和水质,经70多天养殖,成功率实现95.5%,单产对虾9 195kg/hm~2。  相似文献   

18.
南美白对虾养殖60 d后,也即到了养殖后期,在做好水质调控的同时,重点是改良虾池底质环境。底质的好坏直接影响水质,通常人们是通过水质的变化再知道底质的变化,改善底质是改善水质的基础。病原通过池底的有机污染物生长繁殖,再通过水体扩散传播。因此,养水先改底。  相似文献   

19.
菲律宾蛤仔与对虾混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律宾蛤仔与对虾混养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虾池混养模式,且菲律宾蛤仔生长迅速,适应力强,养殖方法简单,生产周期短、投资少、收益大,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市场供不应求。现在将本地区菲律宾蛤仔与对虾混养技术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养殖池的选择根据菲律宾蛤仔的生态习性,选择养殖池最好为软泥底或半沙底,且进排水畅通,水质无污染,有淡水注入,水质肥沃,海水比重在1.016~1.020之间的,面积20~100亩均可。2.清淤消毒与整滩对虾收获后,将虾池的池水排干曝晒,用推土机将池内淤泥及沉积物清…  相似文献   

20.
虾池经长时间的高强度养殖,底质逐年老化,水质条件下降,细菌丛生,生态环境恶化。以往治理水质、底质恶化的措施,一是养殖过程频繁、大量换水,二是收成后进行清淤。但是,随着养殖面积的增大和规模化程度的提高,海区污染和水源不足已大大限制了换水的频率和数量,有时甚至出现无水可换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