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一株文蛤弧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发病的文蛤中筛选到1株菌株MP-1,对其进行了常规的生理生化鉴定及16SrDNA鉴定。从形态、生理生化、系统发育学、16S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等方面分析,菌株MP-1可以鉴定为弧菌属(Vibrio)溶藻弧菌,暂命名为Vibrio Alginolyticus.MP。  相似文献   

2.
1株鲢病原弧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养殖的患病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组织分离出1株病原菌CQWL002,革兰氏阴性,短杆状,菌落半透明。经回归感染试验,证明该菌为鲢的病原菌。用API系统结合常规生理生化实验对该菌进行初步鉴定。为了进一步确定该菌的分类学地位,测定了其16SrDNA序列,分析了相关细菌的同源性,构建其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河流弧菌(Vibrio fluvialis)的亲缘关系最近。综合上述几种方法的鉴定结果,最后鉴定株菌CQWL002为河流弧菌。  相似文献   

3.
从具有明显出血症状且濒临死亡的草鱼的肝脏和脾脏中分离到一株细菌,开展16S rDNA测序和序列比对,并对该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和耐药分析.结果显示,该分离菌为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命名为w7株;基于16S rDNA序列,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w7株与V.anguillarum 775株亲缘关...  相似文献   

4.
从山东潍坊池塘养殖的患有牙膏病的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分离到1株病原菌(PX25),经回接感染证实为该病的病原菌。经生理生化试验及形态结构观察显示,该菌株革兰氏阴性,短杆状,直或稍弯曲,两端钝圆;固体培养基上培养后进行染色具有周生侧毛,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后进行鞭毛染色具一极生单鞭毛;悬滴法观察PX25菌株具有很强的运动性。对其16S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溶藻弧菌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达99.35%。综合菌体在形态、生理生化、API20NE与API20E自动鉴定结果、16S rRNA同源性等方面的特性,确认PX25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相似文献   

5.
为寻找并丰富溶藻弧菌噬菌体资源,实验以溶藻弧菌VAHN1为宿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海南虾塘水样及福建海产品样本中分离溶藻弧菌噬菌体。通过透射电镜、限制性内切酶及构建发育树等方法对所获溶藻弧菌噬菌体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分析其生理生化性能。结果显示,本研究分离获得2株溶藻弧菌噬菌体VAP9与VAP21,其噬菌斑均清晰透亮,直径约1.5~2.0 mm。2株噬菌体核酸均为双链DNA,于透射电镜下可见其头部均呈正二十面体结构,2株噬菌体均属肌尾噬菌体科。噬菌体VAP9与VAP21对理化环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VAP9最适pH为6~8,VAP21最适pH为7~11;2株噬菌体可耐受通用杀菌浓度的过氧乙酸,且对氯仿与乙醚不敏感,同时对紫外线具有一定耐受性。2株噬菌体的最佳感染复数均为0.001,对供试溶藻弧菌的裂解率达95.2%,可裂解部分副溶血性弧菌,但无法裂解除溶藻弧菌与副溶血性弧菌外的弧菌属、葡萄球菌属、假单胞菌属等其他种属的供试细菌。噬菌体VAP9与VAP21可高效抑制溶藻弧菌VAHN1的生长,且2株噬菌体的混合制剂对溶藻弧菌的抑制效果优于单株噬菌体。将噬菌体VAP9及VAP21保守蛋白序列于N...  相似文献   

6.
养殖大黄鱼低温弧菌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沿海深水网箱养殖大黄鱼冬天发生大量死亡,从病鱼体内分离出致病力较强的细菌GYC0227。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这株菌为大黄鱼的病原菌。对细菌进行了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并进行了16S rRNA分子鉴定。PCR扩增获得了GYC0227菌株大小约1.5kb的16S rDNA部分基因片段,产物经回收纯化,克隆到pMD18-T载体,转化大肠杆菌TG1,对阳性克隆子进行酶切及PCR鉴定,并测序,将测定的序列递交NCBI进行BLAET同源序列比对,与溶藻弧菌的标准菌株的16S rDNA具有96%的同源性。结合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GYCD227菌株属于溶藻弧菌。该菌适应于低温生长,生长温度范围为7—25℃,并测定了其对14种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
溶藻弧菌01株外膜蛋白的分离及其抗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产学报》2004,28(B12):112-116
  相似文献   

8.
引发杂色鲍苗掉板死亡的溶藻弧菌分离鉴定及毒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跟踪观察了广东汕尾鲍鱼养殖场的培苗过程,并从变白病鲍苗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1号菌株).2次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回归感染实验均证明其可引发鲍苗死亡掉板,API条带分析表明其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胞外毒力因子分析揭示该菌株可分泌蛋白酶、脂肪酶、明胶酶以及拥有明显的溶血能力.结果证明了溶藻弧菌可引发我国南方杂色鲍苗掉板死亡.  相似文献   

9.
钟鸿干  李培  孙杨 《河北渔业》2014,(2):1-4,60
从三亚市大东海分离出1株有较强溶藻活性的细菌,命名为L-D1,并对该菌株进行形态和生理生化鉴定。L-D1的菌悬液对中肋骨条藻的生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试验发现,L-D1是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共同作用影响中肋骨条藻的生长的;L-D1的溶藻效果在温度为25℃时优于其他温度,盐度为20‰时优于其他盐度,全黑暗条件下的溶藻效果优于其他光照条件下的。  相似文献   

10.
对一株分离自大黄鱼的致病性溶藻弧菌进行耐药性分析,分别用纸片扩散法、倍比稀释法检测了该菌对磺胺甲噁唑、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红霉素、盐酸环丙沙星、土霉素、恩诺沙星、硫酸新霉素、氨苄西林钠共9种药物的耐药性,同时用PCR法检测了该菌β-内酰胺酶基因bla CTX-M,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VC,qnrVC5),四环素耐药基因(tetS、tetM)等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结果表明该菌对氨苄西林钠等药物耐药。对氟苯尼考、磺胺甲噁唑高度敏感。同时该菌携带bla CTX-M,qnrVC 2种耐药基因。本研究的结果为溶藻弧菌病的精准用药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分布广,数量多,发病率高,是水产养殖中常见的条件致病菌,而对溶藻弧菌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鉴定是其病害防治的前提和基础。核酸适配体,因为具有较高的亲和特异性,在微生物的识别鉴定方面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本文利用核酸适配体和适配体筛选产物,通过结合、洗涤、加热分离、PCR扩增以及电泳检测等步骤,对溶藻弧菌进行了检测鉴定。结果表明,适配体和筛选产物都能对溶藻弧菌及其灭活菌进行较好的识别鉴定,适配体筛选产物对溶藻弧菌的检测下限为10~3cfu/mL,而对其灭活菌的检测下限为10~2cfu/mL,适配体对溶藻弧菌及其灭活菌的检测下限都可达到10 cfu/mL。该方法对溶藻弧菌有较好的亲和特异性,并能较好地区分溶藻弧菌与哈维氏弧菌等水产常见病原菌,在水产病害的检测中显示了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溶藻弧菌外膜蛋白(Va-OMP)的免疫原性及免疫保护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志坚 《水产学报》2006,30(4):538-543
利用初步制备的溶藻弧菌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of Vibrio alginolyticus, Va-OMP)、溶藻弧菌蛋白分子量58 kD外膜蛋白(Va-OMP58)和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 Va)灭活菌苗、溶藻弧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 of Vibrio alginolyticus, Va-LPS)菌苗等进行主动保护性和被动保护性的实验比较,VaOMP、Va-OMP58免疫组小鼠免疫后用活菌攻击,免疫保护率为62.5%~86.7%,而Va-LPS组和Va灭活菌苗组的免疫保护率为50%~62.5%,对照组的免疫保护率仅为6.7%。用不同抗血清免疫小鼠,活菌攻击后,Va-OMP组存活率达到53.3%和66.7%,VaOMP58组次之,存活率为40%和50%,Va灭活菌组的存活率为33.3%和46.7%,对照组为13.3%。与对照组相比较,Va-OMP组差异较显著,保护效果较好。溶藻弧菌外膜蛋白和蛋白分子量58 kD外膜蛋白的保护性效果高于溶藻弧菌灭活菌苗和溶藻弧菌脂多糖的保护性效果,证明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 OMP)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迟发性超敏反应试验也证明,OMP能诱发变态反应,间接证明OMP具有较强的引起细胞介导免疫反应的能力。因此实验证明,Va-OMP、Va-OMP58是能在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介导免疫的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13.
通过药物体外抑菌效果及对斜带石斑鱼抗病力影响的研究,筛选有效治疗斜带石斑鱼溶藻弧菌病复方中草药与中西药联用配方。用诃子、白芍、甘草比例分别为0.9∶1.3∶0.9、1.2∶0.9∶1.0和1∶1∶1的复方中草药对溶藻弧菌进行体外抑菌实验;将质量分数为2.2%的复方中草药与中西药联用添加到基础饲料中设为实验组,研究中西药对斜带石斑鱼溶藻弧菌病治疗效果。复方中草药实验组Ⅰ、Ⅱ、Ⅲ为投喂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诃子、白芍、甘草,中西药联用实验组Ⅳ、Ⅴ、Ⅵ分别为投喂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诃子、白芍、甘草、恩诺沙星。结果显示,复方中草药配方二药物质量浓度200 mg/mL,为最佳配方。40 d病鱼死亡数量比较结果为对照组Ⅱ对照组Ⅳ对照组Ⅲ实验组Ⅲ实验组Ⅱ实验组Ⅰ实验组Ⅴ实验组Ⅵ实验组Ⅳ对照组Ⅰ。实验组Ⅰ投喂饲料加诃子、白芍、甘草比例为0.9∶1.3∶0.9的复方中草药,实验组Ⅳ配方为诃子、白芍、甘草、恩诺沙星比例为0.9∶1.3∶0.9∶1.3,分别为治疗斜带石斑鱼溶藻弧菌病效果最好的复方中草药和中西药联用配方。研究表明,中西药联用复方药效强于复方中草药,均能较好治疗斜带石斑鱼溶藻弧菌病。  相似文献   

14.
养殖大菱鲆中牙鲆肠弧菌的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7年1月,山东省胶南某养殖场人工养殖的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发生严重病害并大批死亡。病鱼的主要症状是体表溃疡,腹腔积液,肠道肿胀,肝脏萎缩,胆囊暗绿色等。从病鱼胆囊中分离纯化得到优势菌株,命名为da3。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对大菱鲆有较强的致病性。对体重为25 g的大菱鲆的半数致死量为每尾鱼2×106 cfu。通过细菌16S rDNA序列测定及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研究确定,该病原菌为牙鲆肠弧菌(Vibrio ichthyoenteri)。组织病理学观察表明,病鱼的肝脏、肾脏、脾脏、肠道和脑的微观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由此引起的器官功能衰竭可能是病鱼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结果对大菱鲆细菌性病害的控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溶藻弧菌鞭毛蛋白flaC基因DNA疫苗对红笛鲷的免疫保护作用,实验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flaC并将该质粒肌肉注射红笛鲷,采用PCR、RT-PCR、ELISA和攻毒试验等方法检测了该真核表达质粒在红笛鲷组织内的分布、表达和对红笛鲷的免疫保护.PCR结果显示,免疫接种7和28 d,注射点周围肌肉、鳃、肾脏、肝脏和脾脏都存在质粒分布;RT-PCR结果显示,免疫接种后第7天、14天和28天,红笛鲷不同组织内均有目的基因表达.ELISA结果表明,鱼血清内产生了抗FlaC蛋白的抗体,表明DNA疫苗免疫后鱼体表达了目的蛋白,并诱导产生了相应抗体.攻毒实验表明,免疫后的红笛鲷能较好地抵抗致病性溶藻弧菌的感染.结果表明,质粒pcDNA-flaC可能是抵抗溶藻弧菌感染的有效的疫苗候选物.  相似文献   

16.
李明云  丁文超  陈炯  史雨红 《水产学报》2010,34(10):1559-1565
溶藻弧菌是中国南部水产养殖业中弧菌病的最主要病原菌,数量居海洋类弧菌之首,其快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以溶藻弧菌国内标准株ATCC17749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外膜蛋白OmpK基因,将其克隆入表达载体pET-28a中,获得重组质粒pET-28a-OmpK,限制性内切酶结合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该序列开放读码框正确且与已发表的OmpK结构编码序列完全一致。将重组质粒pET-28a-OmpK转化大肠杆菌BL21 pLys E,高效表达重组蛋白,将其纯化后免疫小鼠所得的高免血清能外膜蛋白OmpK特异性结合,表明体外表达的重组蛋白OmpK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利用该抗溶藻弧菌外膜蛋白OmpK的抗血清建立了间接ELISA检测方法,检测灵敏度为104 CFU/mL,能特异性检测出溶藻弧菌,与其他菌株无交叉反应。  相似文献   

17.
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是一种生活在潮间带的淤泥滩和红树林等两栖环境中的鱼类,其免疫系统面临比水生生活更大的选择压力。Toll样受体基因(简称TLR)是重要的先天免疫成员,一直是鱼类分子免疫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为了探究大弹涂鱼TLR基因是否因为其独特的生活环境而产生适应性进化以及其TLR基因在受到细菌攻击后的免疫应答模式,本研究从大弹涂鱼皮肤转录组中获得了TLR5, TLR8和TLR9完整序列以及TLR3和TLR7部分序列,采用分子生物信息学对大弹涂鱼TLR5, TLR8和TLR9基因序列以及氨基酸序列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所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对5个TLR基因进行了分子进化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大弹涂鱼5个TLR基因的组织表达分布和鳗弧菌攻击后5个TLR基因的免疫应答模式开展了研究。结果显示, TLR5基因全长3071 bp,包括长度为2646 bp的编码区,共编码882个氨基酸;TLR8基因全长3175 bp,包括长度为3033 bp的编码区,共编码1011个氨基酸;TLR9基因全长3398 bp,编码区长度为3093 bp,共编码1031个氨基酸。大弹涂鱼3个TLR基因与其他物种的TLR基因结构相似,具有高度保守性。位点模型结果表明,鱼类TLR3, TLR5和TLR8是高度保守的,而TLR7和TLR9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产生了适应性进化;而进化枝-位点模型结果表明,为了适应更加复杂多变的两栖环境,大弹涂鱼TLR9基因可能产生了适应性进化。大弹涂鱼5个TLR基因在8个健康组织(肠,眼,肾,肝,脑,肌肉,脾和皮肤)中均有表达,在肝脏和脾脏中的表达量较高。在受到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攻击后的免疫表达模式表明了大弹涂鱼5个TLR基因在应对细菌入侵时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采用3H-TdR同位素示踪法研究了河流弧菌对不同处理后的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的黏附作用。结果显示: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40、60和80 ℃热处理10 min后河流弧菌的黏附率出现显著性升高,而100 ℃处理10 min则能极显著降低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处理黏液对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没有显著影响,高碘酸处理则能极显著提高河流弧菌的黏附率;8种碳水化合物中的葡萄糖、甘露糖、甘露醇、麦芽糖能极显著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乳糖、果糖及蔗糖能显著性促进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半乳糖则没有显著性影响;高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能显著抑制河流弧菌的黏附作用,但较低浓度的细胞表面提取物反而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青石斑鱼表皮黏液经Sephadex G-100分离得到3个洗脱峰,河流弧菌对第1个洗脱峰的黏附作用最强。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病原性河流弧菌对青石斑鱼表皮黏液有较强的黏附作用;青石斑鱼表皮黏液中存在特异性黏附受体;黏液中的主要黏附受体是热稳定性较高、耐蛋白酶K和胰蛋白酶的大分子物质。  相似文献   

19.
嗜盐古菌存在于高盐水体中,是高盐环境微生物种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利用从日晒盐场结晶池卤水中分离得到的3株红色嗜盐古菌,分别命名为Haloarcula sp.HG-1、Haloferax sp.KN-4和Halorubrum sp.IT-5。采用悉生实验系统,探讨不同盐度(30、100和150)条件下3株古菌能否作为卤虫(Artemia)的唯一饵料,并比较其作为饵料对卤虫存活、生长和抗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度30的悉生系统中,投喂3株古菌组卤虫存活率和体长均保持较高水平;鳗弧菌攻毒条件下,卤虫存活率有所下降,其中投喂Haloferax sp.KN-4菌株组卤虫抗鳗弧菌感染能力最强。正常和攻毒条件下,在盐度100和盐度150悉生系统中分别投喂3株古菌,卤虫均保持较高存活率和体长,其中投喂Haloarcula sp.HG-1菌株组卤虫具有最高存活率和最长体长,但攻毒组卤虫存活率和生长普遍优于未攻毒组,这可能与高盐条件下V.anguillarum毒力下降有关。本研究利用"卤虫-古菌"悉生实验系统,证实了3株嗜盐古菌均可作为卤虫的唯一饵料,为卤虫提供营养;利用"卤虫-古菌-致病菌"攻毒实验系统,证实3株嗜盐古菌均可以增强卤虫抗鳗弧菌感染能力。本研究结果为研究古菌在高盐环境食物链中的作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