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梨形环棱螺属田螺科、环棱螺属,俗称螺蛳、豆田螺,体呈梨形,是一种大型环棱螺。梨形环棱螺世代短且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李晓英等,2010),市场上销售及出口食品主要为螺肉,也可以作为畜、禽的饲料及鱼的饵料;干燥贝壳可入药,名白螺蛳壳,有清热化痰、软坚散结、生肌敛疮等功效。作为地方特色美食——柳州螺蛳粉的原材料,梨形环棱螺受到广大消费者和水产养殖者的喜爱(但小琴等,2020)。  相似文献   

2.
我国主要淡水经济贝类养殖研究进展(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腹足类我国淡水养殖腹足类的品种主要是田螺科和苹果螺科的一些种。其中,田螺科的主要养殖品种为圆田螺属的中华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athayensis)和环棱螺属的方形环棱螺(Bellamya quadrata)、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因腹足纲生活习性基本类似,在渔业统计年鉴中都归为淡水螺类,因此合并介绍淡水腹足类的养殖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俗称石螺、螺蛳,隶属于软体动物门(Mollusca)、腹足纲(Gastropoda)、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田螺科(Viviparidae)、环棱螺属(Bellamya),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地的淡水湖泊、水库、稻田、池塘沟渠。螺蛳粉逐步成为网红食品,需求量和产量逐年提高,螺蛳是螺蛳粉的主要原材料,养殖前景较好。目前,稻田养殖环棱螺均采用“底播”模式,即将螺蛳均匀撒入稻田中,  相似文献   

4.
以养殖的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采用镜检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胃含物情况。结果显示:铜锈环棱螺的摄食率为86.87%,其胃含物以浮游植物和碎屑为主,其中胃内主要的食物成分是小球藻(Chlorella)和裸藻(Euglena),后肠中则以隐藻和颤藻为主;铜锈环棱螺胃内微生物菌群主要由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等23门和盐单胞菌属(Halomonas)、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肉杆菌属(Carnobacterium)等88属组成,其中真菌类群主要由子囊菌门、担子菌门等5门和马拉色氏霉菌属(Malassezia)、曲霉菌属(Aspergillus)、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50属组成。研究结果可为铜锈环棱螺饵料生物学和生态食物网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为开展其人工养殖提供基础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环棱螺也叫石螺、螺蛳,属于田螺科的一种软体动物,主要栖息在水田、河沟、湖泊或水库等区域,以有机碎屑、藻类等为食。环棱螺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在我国作为美食而广受欢迎,而且作为柳州螺蛳粉的主要原料之一,市场需求量很大(闻海波等,2021)。随着环棱螺越来越受关注,相关的研究也日益深入。目前,环棱螺的研究主要在群体遗传学(金武等,2022;顾钱洪,2013)、生物学特性(Huang S等,2020)以及对水质环境的修复(马本贺等,2022;王雪飞等,2021)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为了快速准确鉴别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铜锈环棱螺(B.aeruginosa)与角形环棱螺(B.angularia),本研究采用多种形态度量法,对梨形、铜锈与角形环棱螺的外部形态可量性状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环棱螺成体中,梨形环棱螺的体高和体宽均大于铜锈环棱螺和角形环棱螺,而铜锈环棱螺和角形环棱螺在体高上差异不大,但在体宽上角形环棱螺显著大于铜锈环棱螺。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三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高达92.62%,这三个主成分主要反映躯体外部轮廓、体高和体宽,第一主成分贡献率为75.06%,表明躯体外部轮廓是区分三种环棱螺类的主要依据。判别分析结果显示,角形环棱螺、梨形环棱螺、铜锈环棱螺判别函数的综合判别率高达99.3%。  相似文献   

7.
正梨形环棱螺(Bellamya purificata)俗称螺蛳、豆田螺、石螺,是环棱螺属个体最大的种。该种全国分布广、产量大、用途多,是青鱼、宽体金线蛭、中华绒螯蟹和甲鱼等水生经济动物及部分水禽的重要饵料之一,同时也是广大居民"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广泛关注,苏南地区甚至形成了梨形环棱螺的一些地方品牌,如江苏江阴的双泾螺蛳。作为淡水水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梨形环棱螺既是消费者,以  相似文献   

8.
正方形环棱螺(Sinotaia quadrata),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中腹足目,田螺科,环棱螺属,俗称为螺蛳,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蒋坝镇倾力打造"蒋坝螺蛳"品牌,连续5年举办螺蛳节。"蒋坝螺蛳"是螺蛳中的上品,已获得农业农村部有机螺蛳认证证书,其体大壳薄、肥满鲜嫩、筋道十足,素享"平民鲍鱼"之美誉。2020年蒋坝镇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商业模式,以"蒋坝螺蛳"为核心产品建立了蒋坝小东湖螺蛳养殖示范基地,实施了池塘、  相似文献   

9.
正环棱螺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保健水产品。随着螺肉相关食品加工业研究的深入,不断有各种方便即食的环棱螺食品推向市场,并广受消费者喜爱。本文作者通过对环棱螺食品加工业和餐饮业、市场前景等方面的梳理分析,提出环棱螺人工养殖及技术开发仍面临的问题,并给予了相关建议。一、环棱螺特性环棱螺(俗称螺蛳、石螺等)是我国主要的大中型土著淡水螺类群体之一,具有分布广泛、对环境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繁殖力强、饲养难度小而且养殖成本较低等优势。  相似文献   

10.
<正>环棱螺“蠡湖1号”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多家单位以2014年从无锡市芙蓉湖收集的10 000只野生环棱螺作为基础群体、以体重和壳宽为选育指标、经连续5代群体选育而成。在相同养殖条件下,环棱螺“蠡湖1号”与野生群体相比,体重提高28.54%,壳宽提高10.14%;适宜在江苏、湖北、安徽、浙江、江西、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进行养殖,也可在室内循环水工厂化养殖。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梨形环棱螺与伊乐藻组合对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效果,设计了梨形环棱螺不同密度与伊乐藻组合对水体浊度、氨氮、亚硝酸盐、磷酸盐和pH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梨形环棱螺与伊乐藻组合能在短时间内显著降低水体浊度,提高水体透明度,并对氨氮、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等有一定调节作用,此结果可为池塘养殖水体净化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环棱螺与河蚬的摄食率、滤水率及对小球藻的清除率,为其在水体水质调控和生态修复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环棱螺和河蚬均采集于湖南省益阳市大通湖,小球藻购于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藻种库,试验在18个2L的烧杯内进行,试验期间温度(20.0±1.0)℃,pH 6.5~7.0,试验时间7.5 h。结果显示:环棱螺和河蚬摄食率的峰值分别为10.15、4.40μg/(kg·min),滤水率峰值分别为744.08、647.57 mL/(kg·min),对小球藻的清除率峰值分别为91.31%、 65.38%;除0.5、 2.5 h外,环棱螺摄食率、滤水率及对小球藻的清除率均显著高于河蚬(P0.05)。环棱螺和河蚬均具有较强的小球藻清除能力,但环棱螺对小球藻的清除能力要高于河蚬,作为贝类控藻方面的生态修复工具种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田螺科中华圆田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和梨形环棱螺4种螺的肌肉营养成分差异,评价其营养价值,本研究采用国标法对其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组成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4种螺的肌肉中除灰分外,水分、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肌肉水分以中国圆田螺最高,为81.28%,显著高于其他3种螺,肌肉蛋白质以中华圆田螺最高,为13.11%,显著高于中国圆田螺和梨形环棱螺,肌肉脂肪含量以梨形环棱螺最高,为1.05%,显著高于其他3种螺。肌肉氨基酸测定结果表明,4种螺的肌肉均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7种氨基酸和2种半必需氨基酸,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此外,4种螺的鲜味氨基酸含量较高,均超过40%,且谷氨酸含量均远高于其他15种氨基酸。4种螺肉的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均在33%以上,其中中国圆田螺和梨形环棱螺在35%以上,与WHO/FAO模式推荐的标准(35.38%)相近,但4种螺EAAI值较低,均不到80分,其中梨形环棱螺的EAAI值最高,达到74.86。本研究表明,4种螺类肌肉营养组成较丰富,氨基酸比例均衡,均属于优质蛋白原。尤其是鲜味氨基酸含量丰富,具有较好的调味品开发和深加工价值。另外本研究阐明了4种螺成体的营养组成,可为其饲料配制提供参考依据,亦可为居民日常膳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2013年4月,根据沙颍河干流闸坝分布设置21个采样站位对处于生态恢复期的沙颍河干流底栖动物进行了现场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门6纲10目25科38种,其中,水生昆虫20种、甲壳动物3种、寡毛类2种、软体动物11种、其他类群2种。沙颍河干流底栖动物平均密度242.40个/m2,平均生物量291.33 g/m2;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在现存量中占总个体数的64.74%,且在绝大部分站位占据优势地位;常见种为梨形环棱螺、环足摇蚊属一种、圆顶珠蚌和大沼螺。经生物多样性分析,Shannon-Wiener指数平均为1.20,Margalef指数平均为1.56,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为0.52。将21个站位的底栖动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8大组群,NMDS分析显示各组群分离较为明显,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异质性较高;SIMPER分析表明空间变异度取决于梨形环棱螺、环足摇蚊、长臂虾科1种、水丝蚓属1种、大沼螺和摇蚊的种群动态变化。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来看,周口闸以上河段水质要明显好于周口闸以下,周口闸以下河段水质状态也与污染严重时期相比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15.
不同密度铜锈环棱螺对水体环境影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平均水温为 14 8℃、同一鱼池底质的条件下 ,用自来水、养鱼池水作为实验用水进行铜锈环棱螺改善水质的研究 ,结果 :投放 1kg/m2 铜锈环棱螺 (Bellamyaaeruginosa) ,两水体中的铵盐、硝酸盐、亚硝酸盐、化学耗氧量的去除率分别为 :11 2 3%、 33 32 % ;5 0 %、 5 8 33% ;39 79%、 32 2 6 % ;17 14 %、2 4 2 4 % ;投放 2kg/m2 铜锈环棱螺的去除率分别为 :7 82 %、 2 8 38% ;6 5 %、 80 % ;83 5 4 %、 6 0 98% ;17 77%、 30 88%。实验表明 :在养蟹池塘中投放一定密度的铜锈环棱螺有利于水体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正>三、稻田养殖(一)养殖稻田1.环棱螺“蠡湖1号”套养稻田综合种养时套养环棱螺“蠡湖1号”,养殖稻田应符合《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SC/T1135.1-2017)的要求。2.环棱螺“蠡湖1号”主养低产、易受水淹浸泡、荒芜的稻田经改造后要确保田埂高约60厘米、宽30~50厘米,蓄水深40~50厘米。预埋直径11厘米并带弯头的PVC管作为进、排水管。进水口安装尼龙筛绢网兜用于水体过滤,网兜规格为50目、长100厘米、直径30厘米。排水口用镀锌钢丝网栅栏防逃,网目为20目。  相似文献   

17.
为掌握长江下游江段重金属的污染情况,选取长江安徽江段和太湖为采样点,铜锈环棱螺为研究对象,对其体内的重金属情况进行了监测。于2015年8月采集了35份铜锈环棱螺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了螺肉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捕获的铜锈环棱螺体内有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残留,Cd、Cr、Pb、Cu、Zn的残留均值分别为0.083、1.155、0.849、13.931和39.780 mg/kg。与国家相关标准作比较,Cr和Pb的超标率分别为14.29%和28.57%,其他元素均没超标。对采集地点的重金属含量分析,铜陵地区整体重金属水平含量较高,安庆地区Pb和Cr的含量较高。通过对人群食用风险评估表明,成人每周食用长江下游铜锈环棱螺Cd、Cr、Cu、Zn的摄入量相当于暂定每周耐受摄入量(PTWI)的3.32%、40.12%、0.93%和1.33%,因此,食用长江下游的铜锈环棱螺对一般人群带来重金属不良影响的可能性不大,但敏感人群对食用铜锈环棱螺的频率还应值得注意。研究结果为长江下游流域河流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控制,实现科学的水环境管理提供依据,同时为长江下游水产品质量安全评估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8.
采用在体暴露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五氯酚钠(Na-PCP)在不同暴露时间(24、48、72和96 h)下对梨形环棱螺的急性毒性,以及Na-PCP对肝脏、鳃和腹足中精氨酸激酶(AK)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Na-PCP对梨形环棱螺的半致死浓度为0.411 mg/L,安全浓度为0.0411 mg/L;在Na-PCP暴露下,梨形环棱螺肝脏中单位蛋白AK活性在低浓度下被诱导增长,在高浓度下则出现被抑制的现象,鳃和腹足中单位蛋白AK活性伴随Na-PCP浓度的增加而下降,表现出时间剂量效应,且腹足中下降幅度相对鳃中较大.试验结果表明AK活性可以作为指示五氯酚钠对梨形环棱螺毒理效应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鲟渔业资源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曾龙 《淡水渔业》1994,24(5):40-44
俄罗斯鲟渔业资源现状陈曾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世界鲟鱼类计2科6属27种:在鲟科中,鳇属2种,鲟属18种,铲鲟属2种,拟铲鲟属3种;在匙吻鲟科中,匙吻鲟属1种,白鲟属1种(参见表1)。俄罗斯鲟科鱼类隶属3属14种,其中鳇属2种,鲟属9...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体重和温度对三种常见淡水螺耗氧率的影响,用磨口试剂瓶作代谢测试瓶,进行了耗氧量测定。结果表明,环棱螺的耗氧率与其体重之间呈负幂函数关系.萝卜螺的耗氧率与体重之间为负半对数关系;环棱螺的耗氧率与温度之间为正指数函数关系,萝卜螺的耗氧率与温度之间为正幂函数关系;这两种淡水螺类的耗氧率在20.4~25.4℃范围内变幅较小,而在25.4~30.4℃范围内变幅较大。不同大小的环棱螺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有差异,小个体对温度变化的敏感程度较大。通过二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温度、体重对耗氧率变化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体重对耗氧率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温度对耗氧率的影响(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