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在分析南海浮游生物样品时,发现了花水母亚纲(Anthomedusae Haeckel,1879)丝螅水母目(Filifera Kühn,1913)介螅水母科(Hydractiniidae L.Agassiz,1862)介螅水母属(Hydractinia van Beneden,1841)2新种:缢介螅水母(H.constrictura sp.nov.)和叶状介螅水母(H.phyllosoma sp.nov.)。缢介螅水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伞近球形,无顶突;垂管长,其中部有一圈凹缢,把垂管分为2个部分,上端为泡状组织,下端为胃部,上有水母芽,口有4个口腕,口腕末端为刺胞球;生殖腺位于垂管间辐位;4条短的缘触手,触手基球球状,无眼点,触手上具环状刺胞,末端具刺胞球。叶状介螅水母的主要鉴别特征为伞钟形,胶质薄,无顶突;垂管短,无胃柄,口方形,有4个叶片状口唇,口唇上长满刺细胞;生殖腺分布在垂管上,间辐位,无水母芽;4条单生触手。模式标本保存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在湖南临澧采得淡水水母标本,伞径5.3~12.0mm,平均伞径8.8mm,触手268~586条,平均447条,主辐触手4条显著长于其他触手,刺丝囊疣圆锥形呈环状排列,生殖腺呈长三角扁囊状,淡绿色;平衡囊呈管状,数量在72~154个,平均为108个;经鉴定为信阳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xinyangensis),系湖南省分布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软水母亚纲二新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软水母样品系“延平”II号调查船于2007年1月和4月在台湾海峡20º849’~27º056’N,114º920’~121º241’E水域采集的。根据台湾海峡模式标本,本文描述了软水母亚纲二新种:黑背多管水母,新种Aequorea atrikeelis sp. nov. 和波状触丝水母,新种Lovenella sinuosa sp. nov.。兹将二新种主要鉴别特征描述于下: 黑背多管水母,新种:伞扁平,略呈凸透镜形;胃宽约为伞径1/2;口唇23个,简单,片状,口唇数比辐管数少二倍;辐管47条;生殖腺线状,几乎延伸整条辐管;缘触手14条,触手基球宽锥状,有1个背龙骨突,覆盖着黑色素斑块;每二条触手间有3个(2~4)退化缘疣;所有触手基球和缘疣均有向轴排泄乳突;每二条辐管间有1个平衡囊。 波状触丝水母,新种:4个生殖腺线状,生殖腺中线纵向分开两侧,每侧有不规则波状皱褶,生殖腺从垂管近基部沿着辐管到接近环管;4条主辐位缘触手,基球很大,在背轴隆起突出,具黑色素斑块,每个触手基球两侧具有8~10对侧丝;每二条触手间有6~7个退化缘疣和7~8个平衡囊;缘疣无侧丝,疣顶端具黑色斑点。 关键词:软水母亚纲;分类;新种;台湾海峡 中图分类号:Q958.8; S932.8 文献标识码:A  相似文献   

4.
白色霞水母各发育阶段的形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董婧 《水产学报》2006,30(6):761-766
对白色霞水母从受精卵到成体水母各发育期的形态进行了描述。受精卵发育成带纤毛的浮 浪幼虫,浮浪幼虫在定置前形成一种凸面的圆形浮浪幼体囊, 经脱囊狭窄柄部拉长进而变成一个细长颈瓶形状,萌发出4个触手成为早期螅状体;螅状体可产生足囊和通过产生匍匐茎形成囊胞进而发育成新的螅状体;横裂为典型的单碟型横裂;新释放的碟状幼体绝大多数为8个缘叶,8个感觉棍和8对钝圆的缘瓣,但畸形个体最多12个,最少6个缘叶,同时对海蜇与白色霞水母的碟状幼体形态进行了比较。成体水母伞径200~300 mm,大型个体超过500 mm。外伞表面光滑,近中央的伞顶上有许多密集的刺胞丛隆起, 8个缘叶,8个感觉棍,口腕非常发达,口腕上有大量刺细胞团。可根据感觉胃囊和触手囊是否连接、缘瓣水管的排列类型、外伞顶中央是否有刺细胞丛以及个体伞径和颜色对白色霞水母、发形霞水母、棕色霞水母和紫色霞水母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在湖南临澧采得淡水水母标本,伞径53~120mm,平均伞径8.8mm,触手268~586条,平均447条,主辐触手4条显著长于其他触手,刺丝囊疣圆锥形呈环状排列,生殖腺呈长三角扁囊状,淡绿色;平衡囊呈管状,数量在72~154个,平均为108个;经鉴定为信阳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xinyangensis),系湖南省分布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6.
霞水母是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的一属,体呈扁平盘状,伞径14~20cm。内伞有8束纵辐位U字形排列的触手,并有环肌束。霞水母中胶层很薄,不宜食用,经济价值很低,不具有捕捞意义,但是对趋业的危害却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7.
<正>咖啡金黄水母(Ghrysaora melanaste),别名咖啡海刺水母,隶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游水母科、金黄水母属。因为它的伞体呈现半透明的金黄色,伞体边缘触手呈咖啡色而得名。咖啡金黄水母的触手和口腕很长,在水中展开时像飞天仙女的水袖一般,飘逸洒脱,让人惊叹,因此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咖啡金黄水母主要生活于日本的白令海,在我国沿海尚未见分布。目前国内大部分水族馆内所有的观赏用咖啡金黄水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因而也  相似文献   

8.
安朵仙水母在固着的无性繁殖螅状体和浮游的有性繁殖水母体间交替,其生活史中绝大多数环节并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受特定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的影响。静止水流和雌雄个体间的交互作用对于产卵和受精是非常重要的,受精卵在64h内可经浮浪幼虫阶段变态为4触手螅状体。螅状体能通过单碟型横裂产生水母体,但对温度和光照要求严格。出芽生殖是螅状体无性繁殖的唯一方式,出芽率与温度关系最为密切。大多数碟状体在横裂的过程中生长出口腕,并在脱离螅状体12~24h内翻转为口腕向上、外伞向下的倒立形态。水母体可通过食物和体内的共生藻获得能量。人工条件下,螅状体可长期保存,水母体可以饲养两年以上。  相似文献   

9.
陈小银  项鹏  陈瑞祥  林茂 《水产学报》2015,39(4):505-510
在分析台湾海峡综合科学调查的浮游生物样品时,发现底栖介形类真喜萤属Euphilomedes(Poulsen,1962)一新种:多节真喜萤Euphilomedes multiangular sp.nov.(♂),主要鉴别特征:1)壳后缘呈斜向截平状,并具3束短刺毛束;2)前器官由5节组成,是真喜萤属中雄性前器官分节最多的种类,最后一节的末端具3根尖刺;3)第2触角内肢第3节较细,两侧略凹凸不平,其末端具5个脊状齿并呈扇形排列,第3节背缘近中央处具1根长的刚毛,刚毛两侧具若干短刺.  相似文献   

10.
采用RACE技术解析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Frizzled1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结构:Re-Fzd1基因的全长cDNA为2387 bp,其中编码区为1761bp,编码586个氨基酸的多肽。SMART分析表明,Re-Fzd1基因具备Fzd家族共同的结构特征,包括:一个由23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一个位于N-末端富含10个保守半胱氨酸残基的半胱氨酸富集域(CRD),一个含有7个跨膜片段的跨膜结构域,以及一个含有5个重要的磷酸化位点的C端尾巴。多序列比对表明,Re-Fzd1基因与刺胞动物贝螅(Hydra echinata)、水螅(Hydra vulgaris)、半球美螅水母(Clytia hemisphaerica)和海葵(Nematostella vectensis)Fzd1具有高度相似性,与来自脊椎动物人(Homo sapiens)、鼠(Mus musculus)、爪蟾(Xenopus laevis)和斑马鱼(Danio rerio)的Fzd1、Fzd2和Fzd7家族基因也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基于N-J法,将人、鼠、爪蟾、斑马鱼和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所有Fzd家族基因系统进化分析显示,除果蝇外,所有Fzd家族成员聚类成4个类群,11个亚家族,海蜇Re-Fzd1基因首先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聚类在一起,然后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三个家族聚成一个类群,表明脊椎动物Fzd1、Fzd2和Fzd7家族可能与刺胞动物门的Fzd1起源于同一个共同祖先。Re-Fzd1基因组序列中不含有内含子。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Re-Fzd1基因在海蜇无性繁殖的4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其中,表达量最高的横裂体阶段是表达量最低的稚水母阶段的3.67倍。整体原位杂交显示,在海蜇横裂体时期,Re-Fzd1原位表达在触手、基座及发生横裂的部位。这些结果都表明,Re-Fzd1不但参与了海蜇的早期发育过程,还调控了海蜇无性繁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本描记采于云南省路南县黑龙潭水库的桃花水母属一新种-云南桃花水母,新种主辐触手显长于其他触手,缘膜窄,平衡囊呈“S”形管状,刺丝囊集成丛,呈不连续的环状或螺旋状,生殖腺大,三角袋状,黑色,可明显与所有已发现的种相区别。  相似文献   

12.
海蜇不同生长阶段的摄食方式和摄食习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春洋  王彬  李轶平  董婧 《水产科学》2011,30(8):491-494
实验室观察海蜇螅状体、碟状体、水母体生长阶段的摄食方式和摄食习性.观察结果表明,海蜇各生长阶段的摄食方式不同,螅状体依靠触手捕获食物,碟状体依靠缘瓣捕获食物,水母体依靠口腕和肩板表面上的吸口完成.三者的摄食习性大致相同,摄食活动昼夜不间断进行,摄食习性是被动性的,对食物的种类只是规格大小的选择.食物规格<1 mm,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以北部湾采捕黄斑海蜇Rhopilema hispidum vanhoffen,1888为亲体,通过人工繁殖的方法获得浮浪幼虫。在实验室培育条件下,对浮浪幼虫、螅状幼体、横裂幼体、碟状幼体和幼水母等多次变态发育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描述了各发育阶段形态变化。首次报告了这个种的生活史,并比较了几种钵水母类螅状体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4.
3个不同地理群体真鲷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江世贵 《水产学报》2004,28(3):334-338
随机扩增多态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是建立在PCR技术基础上的检测DNA序列多态性和建立分子遗传标记的技术,Williams等[1]首次运用随机引物扩增寻找多态DNA片段作为分子遗传标记.Welsh等[2]也发现以寡核苷酸作为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产物的图谱表现出高度的变异性.因其具有操作简单、能够快速高效地提供许多个体或基因型许多位点的DNA序列多态性数据等优点,在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学、分类学及农牧业的遗传育种等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印度洋西北部海域鸢乌贼腕足断裂强度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降低鸢乌贼钓捕脱钩率,2004年12月~2005年1月对鸢乌贼的触腕和腕足断裂强度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认为,触腕的平均断裂强度是其体重的1.06倍;第Ⅰ腕足的平均断裂强度是体重的2.55倍,第Ⅱ腕足的平均断裂强度是体重的2.87倍,第Ⅲ和Ⅳ腕足的平均断裂强度是体重的2.88倍。其断裂强度与体重的比值分别比太平洋褶柔鱼和柔鱼低。研究认为,触腕平均断裂强度低是造成高脱钩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断裂强度与体重之比值分别与体重和胴长呈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6.
We compared the diet of Ommastrephes bartramii paralarvae with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their beaks and proboscis (fused tentacles). The paralarvae were collected north of the Hawaiian Islands during 2001 and 2002 and ranged in mantle length (ML) from 1.1 to 13.2 mm. They fed on crustaceans, including copepods (copepodite stage) and amphipods. The rostral tips of upper and lower beaks began to protrude anteriorly at around 3–4 mm ML, and the smallest paralarva with identifiable prey in its digestive tract was 4.2 mm ML, which suggests that the paralarvae can masticate prey soon after the beaks protrude. The proboscis separated into two tentacles at 9.3–13.2 mm ML, but the newly formed tentacles were weakly developed even in the largest specimen, suggesting that tentacles do not operate functionally and that the arms are used to capture prey.  相似文献   

17.
18.
2008年夏秋季东海区北部沙海蜇资源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2008年夏秋季在东海区北部对沙海蜇的定点资源监测和生物学测定数据,对2008年夏初沙海蜇生物量较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不同生活阶段的温盐度属性进行了探讨,同时讨论了其伞径变化规律并对产卵时间进行推测。研究表明:6月中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133 kg/h,出现范围33°00′~33°30′N、123°00′~124°00′E,出现率仅为4.76%;9月上旬,沙海蜇出现站位平均资源密度976 kg/h,出现范围30°30′~33°30′N,出现率45.07%,高生物量分别在32°30′~33°30′N、123°00′~124°00′E之间的南黄海中央海域和济州岛东南部外海靠近韩国专属经济区海域。生物学伞径以8月下旬最大,从6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从8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逐渐减小的趋势。2008年夏初沙海蜇出现率和生物量较低的原因可能和该年份东海区春末夏初比常年水温偏低有关。在6~8月份的快速生长期,沙海蜇表现为高温低盐的特性;在9月份以后的生长衰退期,表现为低温高盐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