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择石门三江口、衡东洣河及慈利柳林潭三处面积8433hm^2率超过计划闭河道进行鱼类人工放流增殖。两年共放流大规格鱼种591万尾,产鲜鱼174.19万kg,年平每hm^2产鱼103.2kg。其中1992年产鱼120.54万kg,每hm^2产鱼142.95kg,比放流前的1990年增产121.95kg。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特约记者 关弘弢 报道)8月16日,2011年青海黄河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在青海贵德举行,活动共向黄河放流经过标记的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等土著鱼类鱼苗80万尾。本次活动由省农牧厅和贵德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承办。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乌江思林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效果,2013年和2014年对思林(沙沱)鱼类增殖放流站放流的中华倒刺鲃(Barbodes sinensis)和白甲鱼(Varicorhinus simus)部分个体进行了荧光标记,共标记放流1.98万尾中华倒刺鲃和4.56万尾白甲鱼,并在2014年与2015年进行了2个周期的回捕调查。结果显示,回捕调查捕获鱼类12种,共计2687尾;其中,中华倒刺鲃和白甲鱼的渔获物占比分别为1.60%和0.71%,未见荧光标记个体。通过走访调查,收集到标记中华倒刺鲃7尾(2014年6尾,2015年1尾)、白甲鱼7尾(2014年4尾,2015年3尾),回捕率分别为0.013%~0.049%和0.009%~0.030%,回捕地点共7个,距离放流地点226~24 105 m。研究表明,思林(沙沱)鱼类增殖放流站的增殖放流活动可对中华倒刺鲃、白甲鱼等起到一定增殖效果。为取得更好的增殖放流效果,建议调整放流方法、放流地点、加强渔政管理和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现代渔业信息》2009,(1):30-30
本刊讯:近几年来,山东省十分重视海洋牧业增殖放流工作,已取得可喜成绩。2008年山东省投人海洋放流增殖资金6257万元,省级以上财政投入资金3970万元,增加370万元,增殖品种达18个,放流量达23.9亿尾,四年累计放流67.8亿尾,年均增殖放流率达62.3%。山东省海洋捕捞生产管理站王照杰站长介绍通过增殖放流,  相似文献   

5.
进行扎敦枢纽鱼类增殖放流方案设计,为科学开展水利水电工程鱼类增殖放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2019年10月和2020年4―5月,对呼伦贝尔市扎敦河鱼类资源开展2次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确定增殖放流的种类,并对放流规模、时间、地点、周期及时序等放流方案进行规、划设计。结果表明,扎敦河共分布有16种鱼类,隶属于2纲5目8科15属。其中,珍稀保护鱼类4种,占总种数的25%。现场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3种,共计2 899尾,重37 188.9 g。参考生物完整性指数(IBI),通过对保护地位、经济价值、洄游习性、种群资源量、受工程影响程度及人工繁育技术是否突破等6方面综合分析,将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哲罗鲑Hucho taimen、黑龙江茴鱼Thymallus grubii、瓦氏雅罗鱼Leuciscus waleckii、黑斑狗鱼Esox reichertii、江鳕Lota lota等6种珍稀保护、重要经济鱼类作为本工程近期放流对象。将东北七鳃鳗Lampetra morii作为远期放流对象,近期主要开展人工驯养、繁育技术和栖息地保护研究。基于类比分析,推荐放流数量为16万尾/年。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增殖放流对水域内鱼类的影响及其表现形式,采用原位实验生态学方法,在对虾放流河道构建围隔,设置3种虾苗放流量(模拟莱州湾近岸放流5亿尾、7.5亿尾和10亿尾)和无放流处理,经过一个对虾生长季后,比较不同处理围隔中鱼类组成和生态位特征差异。结果显示,4种处理围隔中,回捕对虾数量随放流量增加而增加,但其生物量、平均个体大小和回捕率未随放流量增加而增加;回捕率在放流围隔间差异显著,以5亿尾模拟围隔的值最高;鱼的种类组成相似,可归于杂食性、浮游动物食性和鱼/虾食性。总鱼类和鱼/虾食性的鱼类产出量在围隔间差异不显著,杂食性鱼的产出量以放流围隔较高,浮游动物食性鱼的产出量随对虾放流量增加而减少。鱼种间高生态位重叠(>0.75)配对数随对虾生物量增多而减少。相似性分析显示,放流最多的和无放流围隔的鱼类生态位相异程度最高。综上认为,在实验水体中,放流对虾并不降低鱼类总量产出,但可能会影响不同食性鱼类的相对组成和生态位重叠度,且影响效应随放流量增加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2012—2014年,采用笼壶作业渔船定点调查和生产性调查相结合方法对福建省连江县黄岐湾海域泥东风螺增殖放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估。结果表明:2014年6月定点调查捕获的泥东风螺重量较2012年(放流前)增加25.1倍;2014年生产性调查捕获的泥东风螺重量(107.84 kg)较2012年增加2.8倍;单日螺重量(2.51 kg/d)增加2.7倍;单笼螺重量(120.50 g/笼)增加2.4倍。2013年和2014年捕获的泥东风螺平均体重分别比2012年(放流前)下降了73.98%和67.45%,这说明了放流海区新的泥东风螺补充群体已形成并初显成效,已有部分小螺加入了捕捞群体。通过两年增殖放流,泥东风螺资源恢复已取得较为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
日本牙鲆人工苗种体色异常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光 《水产学报》1988,12(2):177-182
近年来,日本的牙鲆苗种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生产量逐年增多。1984年全国生产牙鲆苗种总计约1375万尾,其中放流用苗种848万尾,养殖用苗种527万尾。牙鲆放流增殖在全国的三十三个县展开,牙鲆养殖鰤鱼、真鲷而成为第三大鱼类养殖业。但是,在人工苗种生产过程中,有眼侧体色异常(呈白色,以下简称白化)个体的发生率很高。  相似文献   

9.
绥芬河滩头雅罗鱼的人工放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殖绥芬河滩头雅罗鱼类资源,开展滩头雅罗鱼人工孵化放流。1994~1996年5~6月,在绥芬河东宁河段采捕溯河亲鱼6 765尾,采卵7719.9万粒,利用自然产孵场生态条件孵化放流稚鱼5 972.5万尾。  相似文献   

10.
为增殖黑龙江鲟鱼类资源,开展了黑龙江鲟鱼类人工繁殖放流.2005-2007年培育放流黑龙江鲟鱼共计10.7万尾,其中野化训练5 000尾,在黑龙江干流抚远江段捕获3尾标志放流幼鱼.  相似文献   

11.
大银鱼大面积增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面积6.6万亩的8个水库进行了大银鱼增殖试验。主要技术措施:移植前对水库调查,选择适宜投卵点,人工营造投卵场,清除水库内鲢鳙成鱼和凶猛鱼类,制订资源保护措施,规定禁渔区,禁渔期,捕捞网具和强度,留足供采集受精卵的亲鱼,采卵复投。结果:8个水库共捕大银鱼132.8t,完成计划指标177%,纯收入917.2万元。完成计划指标229%,亩纯利138.9元,投入产出比为1:8.5,鉴定认为:大银鱼的大  相似文献   

12.
长洲水利枢纽鱼道功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鱼道是解决水坝阻隔鱼类上溯的重要途径之一,过鱼效果的监测是其科学运行的重要环节。2011年和2012年4-6月对试运行阶段的长洲水利枢纽鱼道进行了监测采样;共计采集到鱼类30种,主要优势种类为银飘鱼(Pseudolaubuca sinensis)、餐(Hemiculter leucisclu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赤眼鳟(Spualiobarbus curriculus)、鲮(Cirrhinus molitorella)、日本鳗鲡(Anguill japonica),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鳙(Aristichthys mobilis)也有出现;体长60~870mm的个体可以通过鱼道上溯;鱼道中鲢体重达1.5kg,鲤(Cyprinus carpio)、鲶(Schilbe intermedius)体重达到2.8kg,采集到最大规格的种类为鳡(Elopichthys bambusa),体长达870mm,体重7061g。监测数据表明,长洲水利枢纽鱼道具有较好的过鱼功能,但监测中未采集到西江重要的洄游性鱼类广东鲂(Megalobrama hoffmanni)。从不同批次监测到的鱼类种类组成及规格上分析,鱼道运行效果明显受水文变化的影响,其运行及效果监测需要充分考虑水文状况及西江鱼类的生态习性。  相似文献   

13.
泥河水库是一座大型平原水库,主副坝长度总计6160。1999年观察了养殖河蟹对大型土坝水库安全性的影响,并初步研究了河蟹在水库中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14.
胶东地区鱼鸭混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保富 《齐鲁渔业》1997,14(4):38-40
1995年在25亩鱼池中进行了鱼鸭混养试验,净收入7万元,亩均收入2800元,是单一养鱼的7-8倍。证实北方地区鱼鸭混养是可行的,鱼种密度以400-550尾/亩为宜,每亩鱼池放鸭70-80只较好。  相似文献   

15.
16.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合理放流数量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黄海北部放流虾的渔获量(y 百万尾)与放流数量(x 亿尾)之间有着统计学上可置信的关系,α=0.05,用 y=ax+bx~2描述,a=14.63,=0.45。最大放流量为16亿尾,最佳经济放流量为15亿尾(计数误差20%)。在目前条件下,我们认为控制放流量在11亿尾(计数准确率90%)是合理的。预测了前景,提出了可供选择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18.
大洋河大麻哈鱼类移殖放流及回归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在注入黄海的大洋河水系进行大麻哈鱼类移殖放流试验。利用大麻哈鱼类回归母河川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移殖放流方法.1985—1993年从日本移殖大麻哈鱼、驼背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银大麻哈鱼发眼卵共683.9万粒,向大洋河放流稚鱼510.7万尾;在1987—1992年收集到回归大洋河的大麻哈鱼、马苏大麻哈鱼成鱼23尾。试验结果表明黄海北部水域具有大麻哈鱼类栖息、洄游的生态条件和大洋河开展增殖放流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胭脂鱼亲本放流长江后的运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的资源量已明显衰退。为保护和恢复胭脂鱼种群资源,开展了增殖放流工作。本研究采用超声波标志及固定站监测的方法对2018年3月在长江上游宜宾段放流的10尾胭脂鱼亲本(5雌5雄,体重12.5 kg±5.4 kg)的运动特征进行了跟踪监测。结果显示,有4尾个体在放流后存在短暂上行运动,其余个体持续下行。放流胭脂鱼的平均迁移距离为(456.2±335.8)km,最远达到了宜昌秭归江段。监测期末,5尾分布在宜宾-江津江段,4尾分布在江津-忠县江段,另有1尾分布在巴东-秭归江段。放流胭脂鱼的平均对地运动速度为(2.31±2.03)km/h,最大下行速度和最大上行速度分别为35 km/h和1.04km/h,下行运动速度高于上行运动速度。平均运动速度在不同的江段间无明显差别,但在不同的时间段存在差别,放流后20 d内的运动速度高于40d以后。胭脂鱼放流后的平均栖息水深为(6.24±4.84)m,越往下游,其栖息水深越深。个体在单日内的栖息水深存在较大变幅。根据监测结果,提出了增加放流胭脂鱼亲本数量和放流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声学探测的方法,进行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繁殖群体数量的估算.2005~2007年,第1次产卵前的资源量分别为235尾、217尾和203尾;第1次产卵后的资源量分别为157尾、157尾和102尾.采用食卵鱼解剖统计和股分析的方法对中华鲟的自然繁殖规模进行估算.其结果为,2005~2007年间中华鲟的产卵量分别为356万粒、119.6万粒和238.6万粒.结合历史相关研究数据,对近10年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和繁殖规模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1次产卵前的中华鲟繁殖群体数量下降趋势明显,但2002年以来其数量趋于基本稳定,年际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2002年以来,第1次产卵后停留产卵场的中华鲟数量有增加的趋势,而中华鲟的繁殖规模近10年来呈现极其显著性的下降趋势(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