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平衡酚-氯仿法分别提取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斧足、鳃、闭壳肌、性腺、肝脏、心脏中的基因组DNA,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PCR扩增法分析三角帆蚌不同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质量。结果表明,三角帆蚌6个组织均能成功地提取基因组DNA,但提取的DNA质量存在差异;斧足中提取的DNA纯度、浓度最高,PCR扩增的条带最亮,因而是三角帆蚌提取DNA的最佳组织;其次是肝脏和闭壳肌,心脏和性腺提取的DNA较差。  相似文献   

2.
三角帆蚌不同组织基因组DNA提取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平衡酚-氯仿法分别提取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斧足、鳃、闭壳肌、性腺、肝脏、心脏中的基因组DNA,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法、PCR扩增法分析三角帆蚌不同组织基因组DNA的提取质量.结果表明,三角帆蚌6个组织均能成功地提取基因组DNA,但提取的DNA质量存在差异;斧足中提取的DNA纯度、浓度最高,PCR扩增的条带最亮,因而是三角帆蚌提取DNA的最佳组织;其次是肝脏和闭壳肌,心脏和性腺提取的DNA较差.  相似文献   

3.
不同固定剂及固定时间对三角帆蚌DNA提取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为对象,研究了无水乙醇,95%乙醇,4%多聚甲醛,福尔马林溶液,TE缓冲液5种固定剂不同固定时间对三角帆蚌斧足DNA提取质量及PCR扩增的影响。结果显示95%乙醇固定后提取的三角帆蚌基因组DNA降解少,DNA浓度高,OD260/OD2 8 0在1.8~2.0之间,OD260/OD230在1.5左右,表明95%乙醇固定后三角帆蚌基因组DNA的提取质量最好,再依次为无水乙醇、福尔马林溶液、4%多聚甲醛,DNA提取质量最差的是用TE固定的三角帆蚌。  相似文献   

4.
三角帆蚌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种DNA提取方法(即苯酚法、改进苯酚法、CTAB法和改进ROSE法)提取三角帆蚌基因组DNA,并对4种方法提取的DNA进行分析;通过限制性酶切和SSR-PCR扩增基因组DNA,并对扩增产物进行电泳分析.结果表明,4种方法均有较好的提取效果;所提取的DNA能用于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改进苯酚法提取的DNA纯度最高,SSR-PCR扩增效果最好;苯酚法的DNA得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3种淡水蚌消化酶活力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的淀粉酶、蛋白酶、纤维素酶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显示,3种蚌的3种消化酶的比活力大小顺序均为:褶纹冠蚌>背角无齿蚌>三角帆蚌。3种消化酶比活力在3种蚌的胃、肠部大小顺序均为:淀粉酶>纤维素酶>蛋白酶,且胃部3种酶比活力都大于肠部。A/P值比较显示,背角无齿蚌适合投放到淀粉物质含量较高的藻类富集水域,褶纹冠蚌适合用来控制蛋白质含量丰富的藻类,三角帆蚌对淀粉类和蛋白类食物消化能力介于二者之间,对蓝绿藻食物源都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徐永祥 《内陆水产》2003,28(7):27-27
2001年4月份我县的部分养蚌农户中发生蚌嗜水气单胞菌病,且病情严重,死亡率很高。笔者于5月份携病蚌前往湖南省水产研究所找有关专家研究防治对策,经过病原分离、转接,结果在病蚌中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病原株,确诊为蚌嗜水气单胞菌病。经过近3年的探索,已经初步掌握了蚌嗜水气单胞菌病的发病规律、诊断方法、预防和治疗措施。现向广大养蚌农户作简单的介绍。1什么是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是水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条件致病细菌。目前,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已提取3个变种,即白鲢嗜水气单胞菌,牛蛙嗜水气单胞菌和甲鱼嗜水气单胞菌。珠蚌最易感染的…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由中美淡水贝类种质资源保护及利用国际联合实验室闻海波、顾若波、曹哲明、华丹等人发明的"金黄壳色三角帆蚌的培育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本发明公开了金黄壳色三角帆蚌的培育方法,主要包括:选择适龄三角帆蚌龄亲蚌;提取亲蚌的外套膜边缘组织,提取  相似文献   

8.
基于rDNA ITS序列研究蚌科6种类的系统发生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1以及ITS2序列研究了江苏地区蚌科(Unionidae)6种常见贝类——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背角无齿蚌(Anodneta woodiana woodiana)、扭蚌(Arconaialanceolata)、圆顶珠蚌(Unio douglasiae)以及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显示:6种蚌的ITS1序列长度介于354~439 bp之间,平均G+C百分含量为52.7%;ITS2序列长度介于287~354 bp之间,平均G+C百分含量为51.2%。对6种贝类的相关序列进行比对,ITS1的比对长度包括501个位点,其中有364个变异位点和99个简约信息位点;ITS2的比对长度包括381个位点,其中有259个变异位点和66个简约信息位点。以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分析6种贝类的系统发生关系,贝类明显聚合为3个类群:类群Ⅰ包括三角帆蚌(H.culingii)和背瘤丽蚌(L.leai),类群Ⅱ包括扭蚌(A.lanceolata)和圆顶珠蚌(U.douglasiae),类群Ⅲ由背角无齿蚌(A.woodiana woodiana)和褶纹冠蚌(C.plicata)组成。  相似文献   

9.
鳙鱼不同组织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采用试剂盒和常规苯酚/氯仿抽提法提取新鲜的鳙鱼肌肉、肝脏、尾鳍以及用乙醇保存的3种组织基因组DNA,并对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对3种组织的新鲜样品2种方法均能提取高质量的DNA,而用乙醇保存的3种组织,DNA样品质量最好的是尾鳍,其次是肌肉,肝脏最差;总的来看,试剂盒法提取的DNA纯度较好,但是浓度低,而苯酚法得到的DNA浓度高,质量好,且相对成本低。综合比较,苯酚/氯仿抽提法提取乙醇保存的尾鳍组织基因组DNA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在鱼类分子研究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RAPD分析野生和养殖三角帆蚌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丹 《水产学报》2003,27(6):540-544
用150个随机引物对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帆蚌进行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最终筛选出2.0个引物,分别能扩增出1-10条大小不等的片段,片段长度在500—2000bp之间。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粤蚌的种内相似系数分别为0.787和0.833,显示野生种群基因组发生的变异较养殖种群大。野生三角帆蚌和养殖三角帆蚌种群间遗传距离为0.054,表明三角帆蚌野生和养殖种群亲缘关系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