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1年渤海大面调查所获得的渔获物进行胃含物分析,了解当前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的27种鱼类有12种低营养级鱼类、12种中营养级鱼类和3种高营养级鱼类,包括了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混合动物食性鱼类和鱼食性鱼类,各鱼种营养级较20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3种高营养级鱼类均为鱼食性鱼类,饵料生境宽度值均很低,属于狭食性鱼类;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是渤海饵料生境宽度最大的2种鱼,同时也是当前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最重要的饵料种类,其广食性有利于食物网各营养层次的物质、能量流动。当前渤海食物网中浮游食物链削弱,主要食物链转变为“植物、有机碎屑→鼓虾→鱼类”和“底栖动物→虾虎鱼、小黄鱼→大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2.
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通过对2010~2011年渤海大面调查所获得的渔获物进行胃含物分析,了解当前渤海鱼类的食物关系及其变化。结果显示,渤海生态系统的27种鱼类有12种低营养级鱼类、12种中营养级鱼类和3种高营养级鱼类,包括了杂食性鱼类、浮游动物食性鱼类、底栖动物食性鱼类、混合动物食性鱼类和鱼食性鱼类,各鱼种营养级较20世纪90年代变化不大。3种高营养级鱼类均为鱼食性鱼类,饵料生境宽度值均很低,属于狭食性鱼类;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是渤海饵料生境宽度最大的2种鱼,同时也是当前渤海生态系统食物网中最重要的饵料种类,其广食性有利于食物网各营养层次的物质、能量流动。当前渤海食物网中浮游食物链削弱,主要食物链转变为"植物、有机碎屑→鼓虾→鱼类"和"底栖动物→虾虎鱼、小黄鱼→大型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3.
基于鱼类食性的白洋淀食物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对白洋淀8个典型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白洋淀鱼类的食性、营养级和食物网特征,绘制了鱼类食物网及能量流动途径。结果显示,白洋淀现有鱼类25种,其食性类型分为草食性、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共6种;白洋淀的鱼类营养级可分为草食性、杂食性、低级肉食性、中级肉食性和高级肉食性共5种。与历史资料相比,白洋淀鱼类食物网趋于简单,中级肉食性鱼类匮乏,能量流动出现越级现象,食物网结构不完整,说明其渔业资源遭受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4.
2009年6月至2010年5月,对白洋淀8个典型采样点进行了调查,分析了白洋淀鱼类的食性、营养级和食物网特征,绘制了鱼类食物网及能量流动途径。结果显示,白洋淀现有鱼类25种,其食性类型分为草食性、浮游生物食性、底栖生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共6种;白洋淀的鱼类营养级可分为草食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摄食习性、营养级的分析,构建了莱州湾生态系统简化食物网。结果表明,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食物网经历了"以鱼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底栖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浮游动物食性种类和底栖动物食性种类为主,但底栖动物食性种类占比大于浮游动物食性种类的食物网—以底栖生物食性种类为主的食物网"5个阶段的演变过程。中低营养阶层生物替代高营养阶层生物成为莱州湾生态系统食物网的顶级捕食者,食物链越来越短,食物网通过碎屑食物链传递的能量成为食物网能流的主体。在1959–2011年,莱州湾渔业资源群落平均营养级从4.4下降到3.4,平均以每10年0.19的速度下降,高于整个渤海生态系统的下降速度;种类组成的变化、个体小型化,以及摄食食物种类的变化是引起莱州湾生态系统营养级波动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外海域龙头鱼营养生态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2009年9月至2010年8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海域获取的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对龙头鱼的摄食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摄食饵料种类有39种,鱼类是其主要饵料类群,所占质量百分比为84.13%。优势饵料种类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细条天竺鱼(Apogonichthys lineatus)、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等。龙头鱼的摄食强度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食物组成季节变化明显,春季主要摄食虾类,其他季节则主要以鱼类为食;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食物组成及摄食强度具有显著差异,体长为100 mm和250 mm处存在食性转换现象,并在体长250 mm时表现为由广食性向狭食性转换的特征,摄食选择性增强。龙头鱼营养级为3.80,在东、黄海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营养层次。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松花江哈尔滨段宾县石场和鸟河乡两个采样点水域野生花(Hemibarbus maculatus)、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条纹似白鮈(Paraleucogobio strigatus)等三种鮈亚科鱼类消化道食物的组成,研究了这三种鱼类在河流生境下食性类型、营养级,探讨其在特定生态系统中饵料基础及鱼类间食物关系。结果表明,花属杂食性,主要摄食水生昆虫、底栖生物、浮游植物,营养级为3.86;麦穗鱼为杂食性,其食物组成为小鱼、水生昆虫、浮游动物、浮游植物,营养级为3.07级。条纹似白鮈属底栖动物食性,主要摄食水生昆虫,营养级为2.53。  相似文献   

8.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崂山湾夏季鱼类群落的摄食生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波  袁伟  戴芳群 《水产学报》2016,40(4):585-594
崂山湾是黄海沿岸众多海湾之一,也是当前增殖放流的重要水域,研究该区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食物网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生态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根据2014年6月和8月在崂山湾海域进行的底拖网调查,分析该海域夏季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并通过测定稳定同位素对其摄食生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崂山湾夏季鱼类群落的优势鱼种共有10种,包括六丝矛尾鳅虎鱼、中华栉孔鳅虎鱼、红狼牙鳅虎鱼、皮氏叫姑鱼、白姑鱼、小黄鱼、绿鳍鱼、短吻红舌鳎、斑鲨和赤鼻棱鳀;夏季崂山湾不同月份鱼类群落的优势种组成差异较大。各优势鱼种间δ13C值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胃含物分析结果表明6月鱼类群落食物的主要来源均为底层饵料,而8月鱼类群落的食物来源则更广泛。崂山湾夏季2个月鱼类群落的优势鱼种间的δ15N值均存在显著差异,最大分别相差4.61‰和3.70‰。崂山湾6月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包括了中营养级鱼类和高营养级鱼类,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为3.90,主要是底栖动物食性鱼类;而8月鱼类群落的优势种包括了低营养级鱼类和中营养级鱼类,鱼类群落的平均营养级为3.37,包括浮游动物食性和底栖动物食性2种食性类型,以底栖动物食性鱼类为主。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崂山湾夏季10种优势鱼种除皮氏叫姑鱼、斑鲨、短吻红舌鳎和绿鳍鱼的营养级与体长无线性相关外,其余优势鱼种的营养级均与体长呈显著的正相关。这主要由于它们随着体长的增加,摄食高营养级的饵料增加,低营养级的饵料减少,自身的营养级也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9.
鱼类是湖泊食物网中的重要消费者, 占据食物网多个营养级。通过食物网营养级联效应, 鱼类对湖泊生物群落结构和水环境可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以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傀儡湖为例, 研究了基于不同饵料类群渔产潜力估算前提下食鱼性鱼类、滤食性鱼类、碎屑食性鱼类的组合放养技术, 并探讨了底层杂食性鱼类针对性捕捞的复合调控策略对傀儡湖鱼类群落结构、沉水植物群落和水质产生的影响, 旨在揭示鱼类群落调控在优化湖泊生态系统结构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湖泊生态修复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海州湾星康吉鳗的摄食生态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根据2011年3—12月在海州湾及其邻近海域进行的5个航次的底拖网调查,通过分析516尾星康吉鳗(Conger myriaster)的胃含物样品,对其食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强度、营养生态位以及营养级等摄食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星康吉鳗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余种,鱼类、虾类和头足类是其最主要的3种饵料类群,优势饵料生物有尖海龙(Syngnathus acus)、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枪乌贼(Loligo sp.)等。星康吉鳗的食性类型以底栖动物和游泳动物食性为主,其食物组成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肛长变化,除在4个季节均摄食大量的鱼类和虾类外,秋季还摄食大量头足类。不同肛长组星康吉鳗摄食的主要饵料种类存在明显差异:肛长小于70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枪乌贼,70~99 mm的星康吉鳗主要摄食绯(Callionymus beniteguri)和鲜明鼓虾,大于100 mm的星康吉鳗则主要以枪乌贼、尖海龙(Syngnathus acus)和鲜明鼓虾为食。星康吉鳗的空胃率和平均胃饱满指数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空胃率夏季最低,春季最高;平均胃饱满指数春季最低,秋季最高。星康吉鳗的营养级为4.17,表明其在海州湾食物网中处于较高的营养位置。本研究发现,海州湾星康吉鳗的摄食随季节和肛长的变化,主要与其栖息海域中优势饵料生物的种类组成和丰度有关,因此,通过定期监测星康吉鳗的摄食可间接了解基础饵料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动情况,同时也为食物网的构建和生态系统营养动力学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闽南-台湾浅滩渔场狗母鱼类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张其永  杨甘霖 《水产学报》1986,10(2):213-222
本文对闽南一台湾浅滩渔场狗母鱼类(多齿蛇鲻、花斑蛇鲻和大头狗母鱼)的食料生物组成、摄食强度的季节变化以及消化器官与食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三种狗母鱼类都属于游泳动物食性的底层鱼类,而且是同种残食的中级肉食性鱼类,其食料生物组成比较简单,主要摄食鱼类和头足类,还兼食长尾类、短尾类和口足类。被捕食对象的大小,随着捕食对象(多齿蛇鲻或花斑蛇鲻)叉长的增加而增大。狗母鱼类周年均有摄食,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在产卵盛期(3—4月)摄食强度较高。它们的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与其肉食性相适应,多齿蛇鲻和花斑蛇鲻的消化器官和食性相近似,比大头狗母鱼的食性较凶猛。  相似文献   

12.
Generalist feeding strategies are favoured in stressful or variable environments where flexibility in ecological traits is beneficial. Species that feed across multiple habitat types and trophic levels may impart stability on food webs through the use of readily available, alternative energy pools. In lakes, generalist fish species may take advantage of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variable prey by consuming both benthic and pelagic prey to meet their energy demands. Using stomach content and stable isotope analyses, we examined the feeding habits of fish species in Alaska's Arctic Coastal Plain (ACP) lakes to determine the prevalence of generalist feeding strategies as a mechanism for persistence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e.g. low productivity, extreme cold and short growing season). Generalist and flexible feeding strategies were evident in five common fish species. Fish fed on benthic and pelagic (or nektonic) prey and across trophic levels. Three species were clearly omnivorous, feeding on fish and their shared invertebrate prey. Dietary differences based on stomach content analysis often exceeded 70%, and overlap in dietary niches based on shared isotopic space varied from zero to 40%. Metrics of community‐wide trophic structure varied with the number and identity of species involved and on the dietary overlap and niche size of individual fishes. Accumulation of energy from shared carbon sources by Arctic fishes creates redundancy in food webs, increasing likely resistance to perturbations or stochastic events. Therefore, the generalist and omnivorous feeding strategies employed by ACP fish may maintain energy flow and food web stability in extreme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3.
东、黄海六种鳗的食性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波 《水产学报》2003,27(4):307-314
用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的出现频率百分比组成来划分东、黄海6种鳗的生态属性和食性类型。通过对其食物组成的分析,发现这6种鳗的生态属性均为底层鱼类且分属3种食性类型:前肛鳗、黑尾吻鳗和银色突吻鳗属底栖生物食性;星康吉鳗和食蟹豆齿鳗属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食性;奇鳗属游泳动物食性。结果还表明:前肛鳗、星康吉鳗和黑尾吻鳗之间不存在食物竞争。同时建议在食性分析中使用食物的能量百分比这一指标,但需要进一步的收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陆水水库鳜属鱼类食性及消化器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韩德举 《水产学报》1996,20(2):97-103
通过对陆水水库三种鳜属鱼类的食性及消化器官比较,结果表明,三种鳜都以摄食鱼虾为主,在鳜和大眼鳜的食物组成中,虾的出现率分别为82.35%和81.03%,鱼的出现率分别为47.06%和31.23%,斑鳜中鱼和虾和出现率分别为63.07%和50.07%,鱼虾出现率在不同月份变化圈套。鳜摄食强度最大,大眼鳜次之,斑鳜最小。但它们摄食鱼的饱满分指数均大于虾。在消化器官中,鳜、斑鳜、大眼鳜的幽门盲囊的平均数  相似文献   

15.
Fishes that feed from live corals (corallivores) are a conspicuous component of healthy coral reef environments. However, knowledge of the occurrence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feeding mode is fragmentary. Historically, very few fish were considered capable of feeding from live coral, and those few that did were considered ecologically insignificant. More recently, the role of corallivores has been re-evaluated; published records document 128 corallivorous fish species from 11 different families, with 69 of these belonging to the family Chaetodontidae. Other families, including the Labridae, Tetraodontidae, Balistidae, Monacanthidae, Pomacentridae and Scaridae, all have between seven and ten coral-feeding species. One-third of coral-feeding fishes feed almost exclusively on corals, with more than 80% of their diet based on coral. Corallivorous fish show distinct prey preferences and consume only a small subset of available corals, usually the genera Acropora , Pocillopora and Porites . This selective predation by corallivores can limit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preferred corals. Chronic predation by corallivores may also exacerbate effects of coral disturbance (e.g. climate-induced coral bleaching), impeding reef recovery and causing further coral loss. Conversely, the cover of preferred corals can be a primary determinant of corallivore abundance and physiological condition. Owing to this close association, obligate corallivores invariably decline in response to loss of coral cover. Increased knowledge of the number of corallivores and their diets suggest that this feeding mode is more important to coral reef food webs than traditionally thought.  相似文献   

16.
以初始体重为49.83±.17g的许氏平鲇Sebastesschlegeli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30d的摄食生长实验。共配制6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5种饲料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豆粕蛋白替代30%的鱼粉蛋白)配制出基础饲料,分别在基础饲料中不添加摄食促进物质和添加0.3%的商品诱食剂、二甲基-β-丙酸噻亭(DMPT)、甜菜碱和柠檬酸配制成5种豆粕替代饲料,其余1种为鱼粉不替代饲料作为对照组,研究摄食促进物质对许氏平鲇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豆粕取代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和柠檬酸时,许氏平铀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以及肝脏、肠胰蛋白酶活力都显著高于不添加摄食促进物质组(P〈0.05);当不添加摄食促进物质时,摄食率显著低于鱼粉不替代组(P〈O.05);而添加DMPT、甜菜碱和柠檬酸时,摄食率与鱼粉不替代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肝体指数都明显地低于鱼粉不替代组。结果表明,豆粕替代30%的鱼粉蛋白时,添加0.3%的甜菜碱或柠檬酸能够显著提高许氏平鲇幼鱼对饲料的摄食率和生长率。  相似文献   

17.
黄海南部、东海北部小黄鱼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根据2001~2004年收集的黄海南部、东海北部的小黄鱼样品,应用研究鱼类摄食习性的常用方法,对小黄鱼的饵料组成和摄食强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黄鱼摄食的饵料种类多达24种,鱼类和甲壳类是其主要的饵料类群,两者在食物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93.7%。小黄鱼在不同生活时期的饵料种类和摄食强度变化较大。越冬期的摄食强度最低,为弱摄食期,3月以脊腹褐虾和七星底灯鱼为主;产卵期的摄食强度较高,为中强摄食期,产卵盛期的4月以长额刺糠虾和脊腹褐虾为主,产卵后期的5月以中华假磷虾、鰕虎鱼科和细长脚虫戎为主;索饵期的摄食强度较高,为强摄食期,6月以四盘耳乌贼、长蛸幼体、尖牙鲈和脊腹褐虾为主,7月以蓝圆鲹和虾蛄为主,10月以细条天竺鲷和带鱼幼鱼为主,11月以七星底灯鱼为主,12月以七星底灯鱼和鹰爪虾为主。与20世纪60年代初研究结果比较发现,小黄鱼食物组成发生很大的变化,由以往的浮游动物为主演变为目前的游泳动物为主;产卵时和刚产卵完的群体的摄食需求强烈,较以往的产卵群体停止摄食或少量摄食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水生生物在食物网中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其实质是研究生物之间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传统的水生食物网研究方法是基于形态学观察的胃含物分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稳定同位素技术、特征脂肪酸组成分析和DNA条形码等分子技术的引入有效的弥补了胃含物分析的不足,并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水生生物的摄食信息,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了水生食物网研究方法的发展动态,分别介绍了稳定同位素技术、特征脂肪酸组成分析和DNA条形码技术与胃含物结合应用的研究进展,着重归纳总结了其在水生生物食性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详细地指出了4种水生食物网研究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适用范畴和对实验样品的需求。胃含物分析作为传统食物网研究方法未来仍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向我们传递了最为直接的摄食信息。在此基础上,稳定同位素技术、特征脂肪酸组成分析和DNA条形码等分子技术作为胃含物分析方法的补充手段,将更有利于重建复杂的水生食物网结构,进而为渔业管理提供必要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滁州鲫鱼食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滁州鲫鱼的食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滁州鲫是一种杂食性鱼,它的主要食物组成是轮虫、枝角类、桡足类、单胞藻类和有机碎屑等,随着体长的增长,食物中大型浮游动物、水生植物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对食物的摄食量上有季节性变化,在夏、秋两季摄食量最大,春季次之,冬季最少。  相似文献   

20.
软骨鱼类(鲨、鳐和银鲛类)多位居海洋食物网的顶端或近顶端, 通过下行效应调控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多为生态系统中的关键性物种。脊椎骨是软骨鱼类支撑身体的重要硬组织, 其生长贯穿整个生活史, 主要应用于鉴定年龄。随着微化学技术的兴起, 并结合脊椎骨轮纹的特殊结构, 可进而掌握鱼类整个生活史中摄食及洄游信息。目前, 国内外基于脊椎骨的微化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稳定同位素和微量元素分析, 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本文在归纳国内外应用脊椎骨在软骨鱼类生长、摄食及洄游中的应用案例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脊椎骨应用于年龄鉴定及校正、摄食及洄游等核心问题上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以期为今后学者展开基于软骨鱼类脊椎骨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