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锥体虫属于单细胞鞭毛虫,寄生于脊椎动物血液中。在我国分布较广,一年四季均可发现病原体。由蛭传播,可感染多种淡水和海水鱼类,从锥体虫在鳟血液中发现以来,已经有近500种锥体虫被发现和命名,其中寄生于鱼类的有150多种。张其中等1993年在大鳍鳠血液中发现锥体虫,将其命名为鳠锥体虫(Trypanosoma hemibagri)。汪开毓等2000年初次报道了南方大口鲇的锥体虫病。孙秀秀2016年报道了老虎斑的锥体  相似文献   

2.
南方大口鲶锥体虫病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锥体虫属鞭毛虫,最早于1841年在鳟鱼的血液中发现。锥体虫个体小,寄生于血液,使鱼精神萎顿、不食、体质衰弱、贫血,最后死亡。我国从50年代起就陆续有锥体虫感染青、草、鲢、鳙、鲤、鲫、鳊、黄颡鱼、黄鳝、鳗鲡等鱼类的报道。但至今尚未见感染南方大口鲶的报道。近年来,四川南方大口鲶养殖增多,规模不断扩大,最近相继在一些养殖场发生锥体虫病,造成很大的损失,其中尤以1997年5月上旬至6月上旬在仁寿黑龙滩水库网箱养殖的大口鲶发病严重。病鱼表现为不食、精神萎顿、浮于水面、活动滞缓、呼吸困难、体色变淡、鳃丝腐烂等,最初认…  相似文献   

3.
1梅花斑状病 此病在长江流域一带常发生在7月中旬,症状为黄鳝背部出现黄豆大小的黄色圆斑。防治方法是:在饲养池里放养几只蟾蜍预防。已发病者可用1~2只蟾蜍,将头皮剥开,用绳系好,在池内反复拖几次,1~2日即可治愈。2锥体虫病 是锥体虫在黄鳝血液中寄生引起的。锥体虫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黄鳝感染此病后,大多数贫血,身体消瘦,生长不良,流行期在6~8月。防治方法是:(1)生石灰清塘,清除锥体虫中间寄主;(2)用2%~3%的食盐水或 0. 7×10-6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浸泡鳝10分钟左右,均有效果。3隐鞭…  相似文献   

4.
2011年7月,四川省双流县永兴镇瑞枫红渔场一批人工养殖的南方鲇发病并陆续死亡。为了对此病作出诊断,采集病鱼样本进行实验室寄生虫镜检和细菌、真菌检测,确诊为锥体虫病。在用药杀灭锥体虫的同时,采取给病鱼内服Vk3、抗菌和保肝等药物等一系列措施,防止继发性感染的发生,增强病鱼的抵抗力,最终首次成功治愈南方鲇锥体虫病。  相似文献   

5.
患鳠锥体虫病大鳍鳠的血液学和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血液学和组织学研究了鳠锥体虫病对大鳍鳠(Mystus macropterus)外周血及部分组织器官(鳃、肝脏、肾脏、头肾及脾脏)造成的病理变化。结果显示:在感染的的早期和中期,有虫组的红细胞(RBC)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Hb)均有所下降,白细胞(WBC)数目增多,但在感染末期个体三者均显著下降,并且白细胞血式发生改变。各项血清指标显示有虫组的肝脏、肾脏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感染末期个体损伤较严重。组织切片观察显示,鳠锥体虫病能使大鳍鳠的血液、肝脏、肾脏、头肾和脾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局部鳃丝断裂、出血;肾脏、头肾和脾脏出现不同程度充血,肝细胞呈水样变性,感染末期个体的肾脏、肝脏等出现细胞空泡化。  相似文献   

6.
目前,对鳖的侵袭性疾病的研究和报道较少。有报道在鳖的血液里发现两类原生动物———血簇虫及锥体虫,前者主要寄生在鳖的血红细胞及肝细胞里,属球虫类,在血球中不活动,它在血细胞内可裂殖,对血细胞有破坏作用;后者属鞭毛虫类,在显微镜下可见它的颤动,一般不游动...  相似文献   

7.
侯晓莹 《畜禽业》2009,(12):71-72
<正>奶牛焦虫病是由巴贝斯虫或泰勒斯虫寄生于牛红细胞内的一种血液原虫病,临床上以高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迅速消瘦和产奶量降低为特征,对奶牛生产危害极大。  相似文献   

8.
黄鳝的鳝锥体虫和隐藏新棘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报告了位于湖北省荆州,洪湖和咸宁的3个湖泊及3个渔场的黄鳝中鳝锥体虫和隐藏新棘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老虎斑(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是华南沿海一种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近年来,海南陵水和广东阳江等地养殖的老虎斑出现大量不明原因死亡,给养殖企业或个体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鱼病研究团队经过调查和科学实验,于2014年对该病进行了报道,并将这一新的海水鱼类寄生虫命名为石斑鱼锥体虫(Trypanosoma epinepheli),该寄生  相似文献   

10.
<正>甲苯咪唑溶液(水产用)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常用于杀灭指环虫和三代虫,有时也用于杀螺。指环虫病和三代虫病为水产常见多发病,多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水温20~25℃,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指环虫的平均寿命为1个月,每条指环虫平均每天吸0.5毫升的鲜血,鱼类的血液量约为体重的1%~3%,1尾100克鱼的血最大量是3克,6条指环虫可以静态吸光鱼血,由此可见指环虫的危害之大。  相似文献   

11.
五、指环虫病 指环虫附着于鱼体鳃部,以吸取鳃部血液营养为生,可引起鳃部出血腐烂,严重影响鱼体的正常活动(包括摄食)。而且指环虫又具有强烈的抗药性,使得此病已成为养殖户难以解决的问题之一。该病流行于4月底~7月以及9月上旬。  相似文献   

12.
猪焦虫病又称猪血孢子虫病,它是由巴贝斯焦虫寄生于猪的红细胞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病猪以高热稽留、呼吸困难、消瘦、贫血、可视粘膜苍白、血液稀薄为特征,具有发病率高、季节性强等特点。2002年6~10月份在潍坊较多猪场发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1病原巴贝斯焦虫是寄生在哺乳动物红细胞中的一种孢子虫,在分类上属于血孢子虫目巴贝斯科。该虫体在宿主的红细胞内以出芽生殖法、二分裂法或裂殖法进行无性繁殖,产生2个、4个或更多个虫体,在蜱体内进行有性繁殖。猪巴贝斯虫有陶氏巴贝斯虫、猪巴贝斯虫和柏氏巴贝斯虫等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正>吉陶单极虫隶属于后生动物亚界,粘体动物门,粘孢子纲,双壳目,单极虫科,单极虫属。目前,已报道单极虫属种类约100余种,主要寄生于淡水鱼类,少数种类可寄生于海水鱼类当中。绝大部分种类不会导致鱼类疾病,仅少数几种单极虫会导致鱼类的大量死亡,如寄生于异育银鲫皮肤的“肤孢子病”武汉单极虫、寄生于异育银鲫鳃上的“鳃孢子虫病”汪氏单极虫以及寄生于鲤或散鳞镜鲤肠道或皮肤的吉陶单极虫等。  相似文献   

14.
《畜禽业》2016,(3)
正羊肝片吸虫病称为肝蛭,是由片形科、片形属的肝片形吸虫和大片形吸虫两种,据调查在我县的主要为肝片形吸虫。该虫的成虫寄生于牛、羊等多种动物的肝脏胆管内。幼虫在肝实质内移行,通过胆管,引起肝组织的损伤和大量出血;由于成虫阻塞胆道,可引起胆汁停滞、积贮,使局部实质病变;血液出现胆红素,甚至发生黄胆等  相似文献   

15.
董小英  李海云  唐胜球 《水利渔业》2006,26(1):86-88,91
采用扫描电镜、组织切片和血液检测方法对感染隐藏新棘虫(Neosentis celatus)的黄鳝(Monopterusalbus)肠道和血液进行病理研究,结果发现隐藏新棘虫的吻钩在肠道内壁形成大小不一的洞,肠绒毛脱落,组织纤维化;受损伤的肠道皱褶比较凌乱,柱状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损伤深入到固有层,使黏膜层与固有层分离,固有层被水肿液填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感染隐藏新棘虫的黄鳝肾脏和肝脏功能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寄生纤毛虫病:主要症状是附肢、额剑、尾扇等处有受伤处。镜检伤口、血液及鳃内有大量纤毛虫。治疗可将病虾用300ppm的福尔马林浸洗3分钟。固着类纤毛虫病:主要症状是虾鳃外观黑色。镜检有大量虫体(钟虫、聚缩虫、累枝虫、单缩虫等)附着。治疗方法可用25ppm福尔马林全池泼洒,24小时后换水。  相似文献   

17.
<正>在黄颡鱼人工养殖过程中,由于养殖水环境恶化等原因,黄颡鱼病害时有发生。常见有出血性水肿病等细菌性疾病、车轮虫病等寄生虫性疾病,但累枝虫病鲜有报道,仅有珠蚌累枝虫寄生于黄颡鱼鱼苗的首次报道。2014年9月在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学实习基地首次发现的累枝虫寄生于黄颡鱼成鱼,现对黄颡鱼累枝虫病的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指导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8.
指环虫病为水产常见多发病,多流行于春末夏初,适宜水温20~25℃,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指环虫病从几年前的鳗鱼高发,扩展到现在四大家鱼普遍发生,水产动物指环虫病泛滥。指环虫的平均寿命为1个月,每条指环虫平均每天吸0.5毫升的鲜血,鱼类的血液量约为体重的1%~3%,一条100克的鱼血即使是3克,6条指环虫可以静态吸光鱼血,由此可见指环虫的危害之大。  相似文献   

19.
蒲家艳 《畜禽业》2019,(2):51-53
犬巴贝斯虫病,是由硬蜱传播的血液原虫病,主要症状是高热、黄疸、呼吸困难,是一种犬常见的疾病。引起巴贝斯虫病的主要病原体有犬巴贝斯虫和吉氏巴贝斯虫,重症病犬可在3~4周内衰竭死亡。犬巴贝斯虫和吉氏巴贝斯虫均为世界性分布的血液原虫,前者较后者分布更广泛,吉氏巴贝斯虫主要分布在亚洲,在我国的江苏、河南部分地区呈地方流行。从病原、流行病学、发病机理、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几个方面阐述,做出诊断依据,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多子小瓜虫(Ichthyophthirius multifiliis)的生活史分为滋养体、包囊体及掠食体3个阶段(倪达書等,1960)。小瓜虫病有着分布广泛、暴发性强、致死性高等特点(Matthews R A,2005;Buchmann K等,2001)。目前对多子小瓜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致病机理和免疫预防方面。顾泽茂等(2019)发明了一种多子小瓜虫的传代培养方法,但因小瓜虫与鱼共存于水环境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