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体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温度的变化研究不同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成活率和消化器官内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A在温度达到0℃时,幼鱼成活率为30%;4℃以上至20℃时成活率为100%,22~24℃为80%;26℃为40%;当水温达到28℃时,幼鱼成活率为0(20d)。养殖水温在8℃以下时,幼鱼基本不摄食,体重没有增长。12~16℃时,其生长速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快,当养殖水温达到20℃时,其生长速度与16℃条件下的生长速度相比较开始下降,达到24℃时,幼鱼生长速度已经明显下降,与12℃条件下的体重增长速度相接近。在8℃之前,幼鱼胃、肠和肝脏等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力单位含量较低。随温度的增加,酶活力单位显著增加,其中胃中的消化酶活力增加最快。  相似文献   

2.
不同环境因子对莫氏马尾藻幼苗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不同温度、盐度、光照强度、营养盐质量比例和水深下莫氏马尾藻(Sargassum mcclurei)幼苗生长和光合色素的变化。结果表明,莫氏马尾藻幼苗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2~20℃,最适宜温度为12℃,温度高于24℃时生长受到抑制,藻体有腐烂现象;其生长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2~28,其中盐度为28时生长最快,低于13时生长缓慢甚至受到抑制,并出现发白腐烂现象;其适宜光照强度为1000—30001x,光照强度过高时藻体有发白腐烂的现象;其生长的适宜营养盐比例为m[硝酸钠(NaNO3)]:m[磷酸二氢钾(KH2PO3)]=15:1;其适宜水深为30cm,水深大于60cm时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
一、海区的选择 养殖鲍鱼的海区选择:水深流畅,水质清新,无污染,附近无河流,海藻资源丰富,海水盐度比较稳定且为中盐度.具体要求是: 1.水深:养鲍海区,海水不易过浅,最好水深能达到15-20m之间. 2.水温:鲍鱼其生存的水温范围在1~28℃,生长最适水温为14~22℃.所以养鲍海区冬季水温不低于1℃,高温季节水温不超过28℃.  相似文献   

4.
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白斑狗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黄宁宇 《水产学报》2006,30(1):76-80
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白斑狗鱼稚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经过30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白斑狗鱼稚鱼在设施养殖中的摄食和生长都有显著影响。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摄食效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净增重24ind·m-3和16ind·m-3密度组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4℃组生长最快,摄食效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特定生长率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直线回归关系,其回归方程为SGR=7.30-0.122SD(r2=0.9927);养殖温度和特定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二次函数关系,其回归方程为SGR=-0.047T2 2.169T-19.56(r2=0.8342),当温度为23.1℃时,白斑狗鱼的特定增长率最大为5.544,表明白斑狗鱼最适生长水温应在23~24℃。白斑狗鱼尽管是凶猛性鱼类,但只要控制好一定的养殖密度和水温,进行设施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体质量(31.13±1.67)g的大菱鲆幼鱼饲养在容积100L的水桶中,每个水桶40尾,采用OKE-6710HF微电脑温控仪控制温度为15、18、21、24℃和27℃,在第0、15、30、45、60d进行采样分析血清中免疫相关酶活性及幼鱼全长、体质量及存活率。结果显示,在15~27℃条件下,大菱鲆幼鱼生长速度随温度升高先升后降;水温为18℃时,幼鱼存活率为100%,生长速度最快,为最佳生长水温。大菱鲆幼鱼血清中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活力,随温度及饲养时间的变化而呈波动性,但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规律性;大菱鲆幼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随温度的升高先升后降;刚达到设定温度(即第0d)时,各温度组之间溶菌酶活力并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饲养时间的加长及温度的升高,溶菌酶活力不断升高,表明温度对大菱鲆幼鱼生长及存活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黑蝶贝野生群体人工繁育苗种为研究材料,探索了大、小两种规格和不同吊养深度对黑蝶贝苗海区中间培育的影响。将壳长、体质量分别为(4.12±0.019)mm、(0.07±0.008)g,(2.02±0.012)mm、(0.03±0.005)g两种规格黑蝶贝吊养于2m、4m、5m区,每组黑蝶贝500枚,养殖水温23.09~29.77℃,养殖海区水深8~10m。每隔30d随机抽取50枚贝苗测量壳高、壳长、壳宽、体质量。经180d中间培育,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生长速度明显大于壳长(2.02±0.012)mm的黑蝶贝,表明壳长(4.12±0.019)mm的黑蝶贝出池移入海区养殖较理想。同一规格贝苗在2m、4m、5m养殖水层的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3个不同养殖水层中不同规格贝苗养殖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黑蝶贝苗种人工繁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2014年4-6月在桑沟湾海区进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上筏式养殖实验,分析了鼠尾藻在桑沟湾的生长特性,调查了藻体上的附着生物.结果显示,(1)鼠尾藻在桑沟湾海域生长迅速,水温为10-17℃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6.10%/d;根据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关系,获得了鼠尾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4.9℃;(2)5月10日开始有生殖托形成,水温达到20.4℃时,鼠尾藻生殖托大量成熟,并有放散;(3)养殖期间,鼠尾藻最大长度达187.05 cm,均长可达112.31 cm;干湿比由0.147(4月)上升至0.189(6月);每公顷产量可达43.95 t(湿重),相当于干重为8.25 t;(4)藻体上有大型附着生物16种,主要优势种为尖嘴扁颌针鱼鱼卵、玻璃海鞘和海绵;附着生物的生物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研究表明,海区的附着生物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桑沟湾大规模养殖鼠尾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2014年4–6月在桑沟湾海区进行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上筏式养殖实验,分析了鼠尾藻在桑沟湾的生长特性,调查了藻体上的附着生物。结果显示,(1)鼠尾藻在桑沟湾海域生长迅速,水温为10–17℃时特定生长率最高,可达6.10%/d;根据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关系,获得了鼠尾藻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4.9℃;(2)5月10日开始有生殖托形成,水温达到20.4℃时,鼠尾藻生殖托大量成熟,并有放散;(3)养殖期间,鼠尾藻最大长度达187.05 cm,均长可达112.31 cm;干湿比由0.147(4月)上升至0.189(6月);每公顷产量可达43.95 t(湿重),相当于干重为8.25 t;(4)藻体上有大型附着生物16种,主要优势种为尖嘴扁颌针鱼鱼卵、玻璃海鞘和海绵;附着生物的生物量随着水温升高而增加。研究表明,海区的附着生物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桑沟湾大规模养殖鼠尾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栉孔扇贝在秦皇岛海区夏季大批死亡的原因,在近两年来的工作基础上,1982年我们在室内外进行了(八)组对比观察试验,结果表明:东姜庄养殖区的扇贝死亡与该海区夏季水温偏高和养殖方法有密切关系,与水的混浊度无关。海区试验历时106天,从观侧的结果看:(1) 不同养殖密度扇贝的存活率有所不同,挤塑网笼的养殖密度以120个/笼以下为宜。(2) 不同规格的扇贝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也有所不同,小个体扇贝的存活率比大个体高。(3) 底层扇贝生存率较其它水层高。(4) 孔径1厘米的小网目网笼中的扇贝存活率较孔径2—3厘米的为高。(5) 开放式的粘贴养存活率可达100%,而封闭式笼养又因养殖器材不同而有差异,以挤塑网笼养殖存活率最低。(6)自然海区笼养的扇贝,当水温升至25℃以上,体弱个体开始死亡,随温度上升死亡速度加快,水温下降至25℃—23℃死亡速度减慢,23℃以下扇贝恢复正常。开放式养殖的扇贝,能适应较高水温,在旬平均水温26.9℃的条件下,生长正常。(7) 在室内人为条件下,水温升至26℃时第16天开始死亡,随温度上升死亡速度增快,水温27℃时半数死亡量时间为25天,28℃时半数死亡量时间为18.5天,31℃时半数死亡量时间仅2.5天。(8) 扇贝在混浊度180克/m~3的条件下,饲养14天生活正常。  相似文献   

10.
浅海筏式养鲍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皱纹盘鲍 ( H aliotisdiscus haunai)是高档海珍品 ,其肉质细嫩 ,味道鲜美 ,氨基酸含量位于海珍品之首 ,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供不应求 ,是极佳的出口创汇养殖品种。其养殖技术要点如下。一、海区的选择选择水流畅通 ,水质清新 ,附近无河流 ,海藻资源丰富 ,盐度为中盐度的海区。具体要求是 :1.水深  养鲍海区不宜过浅 ,水深最好在 15~ 2 0 m之间。2 .水温  生存水温为 1~ 2 8℃ ,最适生长水温为 14~ 2 2℃。所以养鲍海区冬季水温应不低于 1℃ ,高温季节不超过 2 8℃。3.盐度  鲍鱼属于中盐度的海洋生…  相似文献   

11.
将体长为(3.59±0.26)cm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按1 800尾.m-3、1 500尾.m-3和1 200尾.m-3的密度分别饲养在注水0.3 m3的圆形玻璃纤维桶(容量为0.5 m3)中30 d,检测了基本水质因子、对虾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酚氧化酶(PO)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抗菌活力(Ua)、碱性磷酸酶(AKP)活力、体质量增长和成活率,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对凡纳滨对虾稚虾免疫指标及生长的影响。统计分析发现,试验过程中水体理化因子均在适宜范围,各处理间水质因子的差异不显著;对虾的PO活力、Ua和AKP活力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SOD活力则反之;对虾的体质量增长、体质量特定增长率和成活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体长〈4.8 cm或体质量〈1.2 g)在密度为1 200~1 800尾.m-3时,密度胁迫可明显影响其免疫指标和生长。  相似文献   

12.
菲律宾蛤仔2个壳色品系群体杂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07年10月,以F1代海洋红(R)和斑马蛤(Z)为材料,开展了2个壳色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品系的群体杂交。试验由RR(R♀×R♂)、ZZ(Z♀×Z♂)、RZ(R♀×Z♂)和ZR(Z♀×R♂)组成。结果表明,2个壳色品系亲贝壳长、重量和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各试验组卵径、受精率和D形幼虫大小元显著差异(P〉0.05),但杂交组孵化率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浮游期间幼虫未表现出明显的生长优势,但表现出一定的存活优势。RZ和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63±0.81)%和(2.58±0.67)%;生长速度分别为(8.64±0.32)和(8.67±0.31)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10.30±1.92)%和(16.30±1.04)%。室内培育期间稚贝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RZ、ZR的生长优势平均值分别为(11.25±2.98)%和(20.31±2.10)%;生长速度分别为(9.88±1.45)和(10.79±1.32)μm·d^-1,显著高于相应对照组(P〈0.05),存活优势分别为(40.85±9.90)%和(57.08±11.98)%。  相似文献   

13.
沙塘鳢苗种适宜生长水温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沙塘鳢苗种适宜生长水温,试验分别在20、23、26、29和32℃的水温下进行。试验水族箱体积为50cm×40cm×30cm,饲养30d,同一水温的每个试验组设3个重复。结果显示:在20~29℃,鱼体的增重率和增长率随着水温的增高而增长,32℃时增重率和增长率有所下降。沙塘鳢生长的适温范围为23~32℃,最适水温为(29±1)℃。  相似文献   

14.
皱肋文蛤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于2010年5月~9月对皱肋文蛤(Meretrix lyrata)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以底播埋养+投喂生态饵料+鸡蛋黄组合培育亲贝,促熟效果最好,亲贝生殖腺覆盖率达80%以上的个体占90.5%;采用阴干3 h+升温4℃刺激对亲贝进行诱导催产,效果最佳,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可达89.7%和92.3%;浮游幼虫在3个室外池中培养7 d后,幼虫进入变态期,平衡囊大而明显,足部活动频繁,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达176.2μm和165.4μm,幼虫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8.34μm.d-1和8.77μm.d-1;幼虫附着基以细沙采苗效果最佳,附着变态成为稚贝的时间约3 d,附苗率达78.2%;经过32 d的培育,在3个25 m2的水池中共培育稚贝1 293.6×104粒,平均壳长和壳高分别为790μm和758μm,平均壳长和壳高生长速度分别为17.63μm.d-1和17.19μm.d-1,平均稚贝育成率为61.6%。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08年5月、8月、11月和2009年2月在闽东北外海海域(26°00'~28°00'N、120°00'~125°30'E)开展的虾类资源调查资料,研究分析了该海域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的数量分布及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中华管鞭虾在该调查海区分布范围较广,出现频率为31.9%,其渔获质量占虾类总渔获质量的9.8%,渔获质量平均密度指数为7.21 kg·km-2,5月、8月、11月和2月平均密度指数分别为1.45 kg·km-2、10.74 kg·km-2、12.79 kg·km-2和3.68 kg·km-2;其数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8月和11月数量为多,其渔获质量占年总渔获质量的83.0%,2月和5月数量较少;主要分布于调查海区80 m以内海域,80 m水深以外海域极少分布;渔获体长范围为36~126 mm,优势体长组为50~95 mm,占66.8%;雌虾个体明显大于雄性个体,雌虾平均体质量为7.3 g,雄虾平均体质量为3.4 g;雌雄性比为1∶0.47,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期和Ⅲ期为主,分别占44.3%和36.3%,生殖盛期为5~8月;不同季节和性别摄食强度没有明显差异,平均摄食等级1.45。  相似文献   

16.
温度和盐度对龙虎斑耗氧率和排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温度和盐度(S)对体质量为(98.8±4.3)g龙虎斑(棕点石斑鱼♀×鞍带石斑鱼♂)的呼吸和排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温度和S对龙虎斑的耗氧率(RO)和排氨率(RN)有显著影响(P0.05)。在水温15-35℃范围内,龙虎斑的RO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在35℃时达到最大值,为(0.228±0.011)mg/(g·h),但RN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升高后降低,在30℃时达到最大值,为(3.985±0.094)μg/(g·h)。S为5-35时,龙虎斑的RN随着S的升高而降低,其关系式为RN=3.689e-0.067S(R2=0.963);在S处于5-15和25-35范围内,RO随S升高而下降,但S在15-25范围时,RO则随S升高而升高。在S为28,水温15-35℃范围内,龙虎斑代谢的O∶N范围为44.416-73.667;在水温28℃,S为5-35时,O∶N值为59.577-275.034。  相似文献   

17.
通过自制的鱼类游泳试验装置,研究了流速对鲫(Carassius auratus)游泳行为和能量消耗的影响。结果表明,鲫的摆尾频率、摆尾幅度随游泳速度变化有明显的规律。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鲫的摆尾频率与幅度都相应地增加。流速小于3倍体长/s与大于3倍体长/s,摆尾频率差异性显著(P〈0.05),而摆尾幅度差异性不明显。鲫单位时间耗氧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并且随着速度的增加,鲫用于游泳所消耗的能量占总能量消耗逐渐趋于稳定,运动净耗氧率最大为90%。水温(16±1)℃时,体长12~20cm鲫的相对极限流速为其(3.85±1.10)倍体长/s,绝对极限流速为(0.66±0.10)m/s;相同流速的温度环境中,随着体重的增加,耗氧量呈增加趋势。在相同的流速下,水温(10±1)℃时的游泳耗氧量小于(16±1)℃,而净耗氧率较大;温度(16±1)℃时,2.5倍体长/s的游泳速度有利于鲫生长代谢的能量积累。  相似文献   

18.
2009年3月~2010年7月对鼠尾藻池塘栽培生长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试验根据池塘水环境因子(水温、光照强度、盐度和pH)及鼠尾藻的生长特性,设置了自然苗、人工苗、帘子苗生长对比试验,不同水层、不同流速栽培试验及不同光照强度对鼠尾藻生长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1)相同试验条件下,自然苗生长最好,帘子苗其次,人工苗生长最慢;2)不同水层栽培结果显示,40~60cm水层鼠尾藻生长最好,其次是O~20cm水层,再次80~100cm水层,150~200cm水层生长最慢,并且于5月中旬即开始衰退脱落;3)流速1m/s条件下鼠尾藻生长最快,随着流速的逐渐降低,鼠尾藻生长也逐渐变慢;4)光照强度为4000~6000lX时鼠尾藻生长良好,高于10000lX或低于3000lX则鼠尾藻生长相对较缓慢。观察发现,池塘水温在12~18℃时鼠尾藻生长最快,在9~12℃和18~24℃时生长较缓慢,24℃以上停止生长并出现腐烂脱落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人工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方斑东风螺稚螺生长和体组成的影响。采用蛋白质含量分别是18.58%,24.30%,30.08%,36.44%,42.64%和48.86%的配合饲料进行了试验。试验水温(28.5±1.5)℃,海水盐度1.0178±0.0008,pH值7.9±0.5,试验期6周。结果表明:配合饲料各组中,当蛋白水平高于36.44%(IV组)时,方斑东风螺稚螺壳高和壳宽增长率以及增重率均显著高于18.58%~30.08%组;各组间成活率差异不显著(P0.05)。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水平对方斑东风螺肉中水分、灰分和磷的含量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肉中蛋白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配合饲料中蛋白水平与增重率的变化关系,通过折线回归方程y1=5.573X-1.84(R2=0.922);y2=2.367X+135.33(R2=0.823)。可见,0.34~1.18 g方斑东风螺稚螺配合饲料中,适宜的蛋白质添加水平为42.78%。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17-20℃下,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耳状幼体放入200cm×30cm×35cm的长方形水槽中,投喂盐藻(Dunaliella salina)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的等比例混合液(密度为8000个·mL-1),常规管理。待耳状幼体后期,投放9组、每组由3层20cm×30cm的聚乙烯波纹板组成的附着基,其中3组与水槽底水平放置(0°),3组垂直(90°)于水槽底放置,3组与水槽底呈45°角倾斜放置,每种设置3个平行。经28d的饲养表明:仿刺参幼体的附着率随着附着基摆放深度的加深而增大,随倾斜角度的增大而减少。水平放置的附着基的附着率比45°倾斜放置的高253.43%,比垂直放置的高283.51%,差异极显著(P〈0.001);但45°倾斜角放置的附着基比垂直放置的高8.51%,差异不显著(P〈0.05)。水平放置的附着基下层的附着率比中层高63.31%,差异不显著(P〉0.05),比上层高170.23%,差异极显著(P〈0.01)。文中讨论了水平放置的附着基和附着基下层仿刺参幼体附着率高的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