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流行病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华鳖出血性肠道坏死症是近两年来发生且危害性较大的一种新的流行病,主要危害成鳖、亲鳖和100~200g的幼鳖。肠道糜烂出血,胃肠粘膜组织坏死是该病的主要症状。养殖区流行该病的主要流行季节为5~7月,6月是发病高峰月,占发病总例数的39.8%;水温25~30℃时该病较易发生。该病潜伏期较长,发生期(14.3±6.9)d,暴发期(14.7±6.2)d。对湖北省95个养殖场(户)的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发病率为43.2%,平均死亡率(44.5±25.6)%,日平均死亡率(6.9±6.5)%。  相似文献   

2.
1998年8月下旬,我场温室稚鳖发生白点、白斑并发症,该病病程短,发病迅速,死亡率高。由于我们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很快扼制了病情的蔓延。通过这次对该病的治疗,结合以往的经验,我们摸索出了一套防治该并发症的方法,现综述如下。一、发病及危害情况该病是在恒温高密度...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鳜鱼暴发性流行病危害严重,特别在主养区广东,已使养鳜经济效益锐减。该病病程短,死亡率高,目前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下面结合两个例子,探讨防治该病的技术方法。一、发病情况A塘:2001年,顺德市某养殖户一口6亩1.3米水深的鱼塘,隔年鳜鱼于6月10日开始发病,开始有少量死鱼,以后用多种杀虫和抗菌消毒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且死亡加剧。B塘:三水市某养殖户一口3.5亩1.8米水深的池塘,当年鳜鱼于7月20日开始发病,初期每天死亡数为几尾,几天后增至100多尾,采用生物制剂治疗,死亡停止。两塘水色…  相似文献   

4.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立克次氏体目中的附红细胞体感染所引起的一种人畜(马、牛、羊、猪、犬、猫、兔)共患传染病。病原体附着在红细胞表面或寄生在红细胞内,游离于血浆中,以二分裂萌芽法在红细胞内增殖。其形态呈圆形、卵圆形、环形或杆状等多种状态,大小为0.2~2um。发病后期病原体多附着在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本身失去球形,边缘不整、呈芒刺状、齿轮状或不规则多边形等。病猪以贫血、溶血性黄疸、发烧、呼吸困难为特征。1流行病学2002年8月凉水镇凉东村有3户农民购买了22头外地运来的仔猪,购入3d后22头仔猪相继发病…  相似文献   

5.
林景生 《畜禽业》2003,(4):56-56
2001年4~5月,某猪场爆发一种以体温升高、厌食为主的疾病。根据畜主介绍:2001年4月5日开始发病,并逐渐蔓延,有的一栏发生1~2头,有的一栏发生3~4头,哺乳仔猪及刚断奶猪发病较严重,中大猪病情较轻,母猪不发病。畜主曾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磺胺类药物等治疗效果不明显,至5月20日,已有将近200头猪发病,死亡40多头。笔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暴发性钩端螺旋体病。经采取各种综合防治措施,使疫情得到控制并平息。现报告如下:1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6.
中华绒螯蟹“抖抖病”流行情况初步调查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河蟹“抖抖病”是对二龄蟹危害极大的常见病。该病正在我国华东地区的主要养蟹地流行并逐步蔓延。据调查,在流行区发病率为30%~80%,死亡率10%~100%;流行季节4~10月,其中8~9月是流行高峰期。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不良,病原体以弧菌为主,不排除病毒因素。  相似文献   

7.
车玉宝 《畜禽业》2013,(7):91+71
<正>猪圆环病毒病是近年新发现的由圆环病毒(PC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对猪的感染率较高,主要侵害哺乳仔猪和育肥猪。2006年8月份某猪场100头育肥猪中有2头猪突然发病,经过半个月时间,共有30头猪感染,感染率达30%,死亡率几乎100%。该病以体温升高,便秘或下痢,咳嗽,呼吸困难,皮肤苍白,出现进行性消瘦、死亡等为主要特征;以全身组织器官的炎症变化为主要病理变化,根据流行特  相似文献   

8.
南美白对虾蜕壳综合症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群体症状 南美白对虾具有明显的摄食性强、蜕壳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之特性,但病害也不少,尤以软壳虾较为严重。其群体症状为:白虾死亡后壳软、体色变红、鳃丝发黄或发白,有的还伴有零丁黑色斑点。由于该临床症状系对虾蜕壳后所发生,故称为“蜕壳综合症”。该病发病突然,流行范围广,死亡率高。去年8—10月尤其是农历八月十五后,在冷气侵袭、气温骤降的情况下,粤西、广西、海南等地普遍暴发流行,几乎无一虾塘幸免,损失惨重。 二、主要病因 该病的诱发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刮大风池水混浊、突降暴雨水体理化因子骤变、换水量大…  相似文献   

9.
淡水鱼类细菌性败血症又称“暴发病”、“出血病”,在江、浙、沪一带从5月底开始发病,其中6、7、8三个月为发病高峰,其主要病原是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病害及药物研究室承担了国家“八五”攻关项目,研究该病的防治方法,已研制出防治该病的特效药物“长效水体消毒剂”和“鱼复宁”,日前使用面积达10万亩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防治方法简介如下:一、预防6~9月份。1每月使用一次长效水体消毒剂03~04mg/L浓度全池泼洒。2每30~45天,内服“鱼复…  相似文献   

10.
2002年8月份,我市某养猪场发生了以高热稽留、贫血、黄疸、皮肤发红为主要特征的猪病。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诊断为猪附红细胞体病,现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该场共饲养育肥猪183头,体重均在30kg左右,其中有27头是7月26日从外地引进。7月中旬以来,我市持续高温天气,猪场蚊蝇较多,猪群表现热应激反应。于7月29日发现从外地购进的猪圈内有3头猪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皮肤发红,站立不稳,喜卧,便秘。乡兽医初认为是猪链球菌病,采用了大剂量青链霉素、安乃近、地塞米松进行肌注治疗,但效…  相似文献   

11.
黄小珍 《畜禽业》2006,(4):49-49
近年来,从外地购进的苗猪,在头一个月内常易发病或死亡,而又找不到病原。经查证是由一种应激因素激发的疾病——猪的应激综合症(PSS)引起的,该病对养猪生产常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1991年6月,1993年4月安庆市3座小型水库养殖鱼类发生了锚头鳋病,造成大量鱼类死亡。作者对该病在水库中流行,危害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药物防治。通过调查分析认为锚头鳋虫体在水库中对寄主种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水库锚头鳋病应从预防着手,治病季节最好安排在水位低,且水温已回升,锚头鳋病又开始的春季进行。  相似文献   

13.
刘克山 《内陆水产》2001,26(4):28-28
锚头鳋病是一种常见的鱼病,也是精养塘内最主要的鱼病病害。病原有寄生于草鱼的鲩锚头鳋,寄生于鲤、鲫鱼的鲤锚头鳋,寄生于鲢、鳙鱼的多态锚头鳋。在发病的高峰季节,鱼塘内 90%以上的鱼种可染上此病。病鱼发病初期,因痛痒烦躁不安,离群单游,常与水下物体相擦,食量锐减,继而体质消瘦最后死亡。由此,了解锚头鳋病病原的生物学特征,掌握该病的流行规律,是防治此病的关键。 1特征与习性 锚头鳋长为 6~ 12毫米,分头、胸、腹三部分,其界限不明显。头部有背角、腹角两对,略呈铁锚状。雌虫寄生于鱼体,生育季节常见一对卵囊;寄生…  相似文献   

14.
周辉 《畜禽业》2007,(11):40-41
<正>在我校教学养殖场,发生一种以断奶仔猪突然死亡,拉血液粪便和剖检以小肠出血坏死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两次共有17头仔猪发病,死亡11头。通过对该病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治疗验证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怀疑是猪增生出血性肠病  相似文献   

15.
曹亭云 《畜禽业》2005,(10):31-31
某猪场2003年2月开始发生疑似仔猪癫痫,该病发生快,死亡率高,据初步统计,2002年1月-2003年5月共发病251头,死亡210头,死亡率83.7%。现将发病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2004年6、7月间,临沂市兰山区某养殖场的猪群中流行一种以持续高热,呼吸困难为主的疾病。该病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在不到1个月内相继有100多头猪发病,死亡42头,死亡率为40%。经调查综合诊断,最后确诊为猪肺疫与弓形虫混合感染,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治疗后,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胡应高 《科学养鱼》1997,(11):25-25
竖鳞病是鲤、鲫、金鱼的一种疾病。我国东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常有此病出现。1996年4月贵州省铜仁市农校小网箱养鱼点鲤鱼发生该病。该病发生后,我们采取水体消毒、药浴病鱼、投喂药饵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蔓延流行。一、发病们况1.发病时间;1996年4月7日起,历时约半月。2.发病地点:铜仁市锦江河,农校小网箱养鱼点。3.病鱼情况:发病的均为1龄鲤鱼,体重在0.3~0·skg范围内。病鱼在网箱内游动缓慢,常游向一隅,稍有惊动,则游向网箱底部,见部分鳞片竖立。最初只有2~3尾发病,2~3天后,病鱼数量增多,随着病情…  相似文献   

18.
《畜禽业》2016,(2)
正2015年3—7月,垫江县几个猪场的仔猪及育肥猪出现以咳嗽、呼吸困难、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为特征的传染病。笔者对该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诊断、病理剖检、病原分离、生化鉴定和动物实验等确诊为猪支原体肺炎合并链球菌病。现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3月,A场的125头80 kg左右的猪全部发病,突然不食,体温升高,咳嗽,腹式呼吸,经药物治疗,有一定好转,  相似文献   

19.
牙鲆的疾病主要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以及其他病害。一、病毒性疾病(一)病毒性表皮增生症(VEH)该病发生在牙鲆苗种生产时期,仔鱼孵出后10~25天(7~10毫米)、营底栖生活之前,发病时个体长为7~8毫米,发病后仔鱼多在1~3周内基本上全部死亡。经感染实验,10毫米以上稚鱼,几乎不会死亡,而且水温越低,死亡越慢。1.症状患病鱼摄食明显不良,瘦弱,头下垂,消化道萎缩,腹部塌陷,无活力,出现随水流而游动的个体。鳍的边缘,尤其是尾鳍的前端呈白浊、萎缩、变形。对患部镜检,发现上皮细胞呈球…  相似文献   

20.
鱼类锚头蚤病,是淡水鱼类养殖中流行较广、危害较大的一种寄生虫病。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锚头蚤有十种之多,我县最常见的是鲤锚头蚤病,它通常寄生于草、鲢、鳙、鲤、鲫鱼等的体表和口腔中,能引起这些鱼类大批死亡。七十年代初期,我所每年因该病损失鱼种达29余万尾,当时曾摸索一些中草药,进行防治,虽有一定疗效,但很不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