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莱州湾海水营养盐含量及有机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仁英  纪灵 《齐鲁渔业》1995,12(6):45-46
莱州湾海水向接近富营养状态发展。无机氮、活性磷的含量部分海区已超过我国一类海水的标准值。该湾水体已处于有机污染状态,各单项指标岸边值均高于中部值,陆地排污是该湾水质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2002年莱州湾海域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莱州湾渔业生态环境状况,我站于2002年5月31日~6月1日和8月29—30日对其进行了2次常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监测方法及评价标准 共设20个监测站位(见图1)。监测项目:海水盐度、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氨氮、硝酸氮、亚硝酸氮、油类、砷、汞、温度、pH、溶解氧、浮游生物及底泥硫化物、油类和有机质等。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均按国家海洋监测规范及有关规定进行。评价标准为国家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和底质污染物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3.
莱州湾污染及其对渔业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98年4、7、10月对莱州湾污染调查结果,讨论了入海污染物对莱州湾的污染影响、分布特征及其入海通量。结果表明,莱州湾主要污染物分布在西部和西南部,污染物入海通量估算结果,小清河是莱州湾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对渔业资源影响关系表明,环境因子对幼虾对虾相对数量变化均有一定的影响。1990-1998年COD与幼对虾相对数量相关相对较明显(γ=-0.565.8),无机磷和无机氮与幼对虾数量相关性不明显,但从不同时间段看,1990-1993年只有无机氮与幼对虾数量相关性明显,呈正相关关系,而1994-1998年COD、无机磷与幼对虾相对数量却呈显著负相关(γ=-0.86333,γ=-0.7928)。说明近年来COD、无机磷对莱州湾幼对虾相对数量的变动构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陆源性污染对海域环境影响加剧,使得渔业资源,结构,组成和数量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河口污染的加剧,不仅破坏了渔业资源,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产卵场。鱼卵的种类和数量在小清河附近海域的分布范围也缩小,仔稚鱼分布数量,已由小清河附近海域北移至黄河口至刁口一带,仔稚鱼有回避该区污染的现象,在莱州湾中,小清河为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对渔业资源的破坏,即有代表性,又有普遍性,从中说明了渤海污染对渔业资源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莱州湾海域近年营养盐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海水中的无机氮和无机磷等营养盐类,是海洋浮游植物生长、繁殖所必需的成分,其浓度高低可直接反映出海域的营养化程度。在此,仅就1996~1998年度莱州湾监测水域营养盐状况作一分析。1材料与方法在莱州湾5m以上水域均匀布设14个监测站位,在0m、5m层分别采取水样。湾底部浅水区站之间的间距较密,小清河口、黄河口外也没有站位。每年两航次监测相同的站位,时间分别在枯水期(5月底)和丰水期(8月底)。主要分析项目为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等。按《海洋监测规范》进行操作。2结果与分析2.1无机氮的年度数值变化图1莱州湾1996…  相似文献   

5.
南通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2005年12个月的监测数据,探讨了南通市近岸海域主要水环境要素的分布特点,评价了海域环境质量和营养状况。结果表明,水质呈弱碱性,有50%水域的D IN含量超过四类海水水质标准,PO4-P也有50%达到海水水质四类或超四类。从E值和A值的计算结果来看,监测的近岸海域2005年有92%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受中度和重污染的比例占23%。陆源污染是影响海域污染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根据2018年春季和夏季对秦皇岛近岸海域水质调查结果,依据海水水质标准、采用有机污染评价指数和营养指数评价方法,对调查水域的水质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春季和夏季DIN和DIP浓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006~1.094 mg/L和0.001~0.018 mg/L,均值分别为0.140 mg/L和0.004 mg/L;COD的变化范围为0.68~2.50 mg/L,平均值为1.25 mg/L。在春夏两个航次的调查中,所有调查因子的均值均符合I类海水水质标准。有机污染指数的范围为-0.67~5.33,均值为0.52,表明有机污染程度处于良好状态;富营养化指数的范围为0.00~3.75,均值为0.18,调查水域基本处于贫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7.
依据2013年6月对莱州湾海域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盐度(S)、pH、溶解氧(DO)、化学耗氧量(COD)、溶解无机氮(DIN)和活性磷酸盐(PO4-P)等理化因子的分布特征,并采用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模式和有机污染指数分别对该海域的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2013年春季莱州湾所有站位溶解氧、化学耗氧量均符合Ⅰ类海水水质标准;DIN污染严重,31%站位的DIN含量超Ⅳ类海水水质标准;PO4-P含量较低,所有站位PO4-P含量均符合Ⅰ类海水水质标准。由评价结果来看,2013年春季莱州湾海域N/P比值总体处于高值,P相对缺乏,营养水平处于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ⅥP)水平,有机污染程度属于Ⅱ级,表明该调查海域开始受到有机污染,但有机污染程度轻于2007年夏季。  相似文献   

8.
莱州湾海域营养盐现状及年际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2006~2009年莱州湾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2009年莱州湾海域5月和8月无机氮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显著高于东部海域;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5月受小清河径流影响明显,西部海域高于东部海域,8月影响不明显;5月,53.3%的海域内无机氮超四类海水水质标准,100%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8月,34.9%的海域内无机氮超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活性磷酸盐含量总体偏低,只有5月小清河口海域超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海域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年际变化结果显示,5月有逐步上升的趋势,8月有逐渐下降的趋势;活性磷酸盐5月变化不明显,8月下降趋势明显;活性硅酸盐5月和8月变化不明显。4年整个海域无机氮污染严重,磷缺乏;平均N/P为164、Si/P为130、Si/N为0.77;净营养盐收支呈磷减少而氮增加的总体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舟山近岸海域秋季桡足类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舟山近岸海域桡足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现状,同时也为舟山近岸海域渔业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基础数据库,于2015年11月(秋季)对舟山近岸海域(N 29.0°~31.0°,E 121.5°~123.0°)进行了浮游生物生态综合调查,并对该海域桡足类的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调查海域共鉴定桡足类28种,优势种为中华哲水蚤、海洋真刺水蚤、近缘大眼剑水蚤、小拟哲水蚤等11种。桡足类的总丰度为839.3个/m~3,其外海丰度均值为1300个/m~3,近岸丰度均值为320个/m~3。秋季桡足类的数量呈现近海多,近岸少的分布趋势。本次调查还发现,小型桡足类种类数占优势,可能暗示着浮游动物有小型化的趋势,造成此现象的发生可能与舟山近岸的环境变化、海域各水系的分布和消长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于2020年5—11月,对莱州湾和四十里湾贝类养殖海域营养盐含量以及相关环境因子进行调查,采用营养指数法、有机污染指数法、单因子评价指数法以及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对2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莱州湾和四十里湾贝类养殖海域中ρ(无机氮)分别为0.056~0.277 mg/L、0.047~0.143 mg/L,ρ(活性磷)分别为0.007~0.012 mg/L、0.002~0.019 mg/L,ρ(总磷)分别为0.010~0.057 mg/L、0.008~0.032 mg/L,个别点位的无机氮和总磷超标,其余点位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二类水质标准;温度分别为13.4~28.3℃、13.6~24.8℃,盐度分别为2.72%~3.14%、2.92%~3.22%,p H值分别为8.0~8.4、7.9~8.3,ρ(溶解氧)分别为5.51~9.34 mg/L、5.65~8.78 mg/L,ρ(化学需氧量)分别为0.44~1.92 mg/L、0.32~2.04 mg/L,均符合《海水水质标准》(GB 3097—1997)二类水质标准;2处海域以贫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11.
莱州湾春季渔业资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间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1982、1993年和1998年春季在莱州湾基本相同站位的镀拖网渔业生产调查,分析了生殖群体的生物量,渔获物组成及生物多样性的年间变化。结果表明,生物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1998年分别为1982年和1993年的2.8%和11.0%,特别是黄鲫和枪乌贼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1996年莱州湾海蜇资源调查结果,应用面积法对资源量和渔场进行了预报。渔业生产结果表明,这种预报方法是可行的,而且准确度较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在1994年7月至9月间莱州湾海水养罗非鱼围隔生态系浮游植物优势种、叶绿素浓度与理化因子的关系。各浮游植物优势种与理化因子的相关性基本一致,但其相关程度不同,主要优势种卵形隐藻、海洋原甲藻和扁藻与各理化因子的关系最紧密。从总体水平上,各种理化因子对浮游植物影响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TN>pH>TP>NO2-N>DO>COD>SD>NH4-N>PO4-P。氮磷对浮游植物的相对影响取决于氮、磷的比值。在本实验条件下,适宜的 TN/TP为 18左右。施鸡粪和投饵两种养鱼方式中,氮和磷分别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本文还就浮游植物变动对罗非鱼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菜州湾黄河口区幼鱼可分为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混合食性和游泳动物食性4个类群。主要饵料生物为浮游动物、长尾类和仔幼鱼。浮游动物食性和游泳动物食性类群饵料重叠最严重,重叠系数在0.09以上。底栖动物食性类产有一定的偏离,重叠系数在0.45~0.72之间。小黄鱼、虎鱼类等幼鱼由于都以摄食长尾类和仔幼鲑为主,重叠系数在0.8以上。幼鱼的营养级在2.1~3.2之间平均比海成鱼营养级低0.43。这是由  相似文献   

15.
莱州湾日本对虾放流移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6年5月26日在莱州湾水域放流平均体长为9.9mm的日本对虾仔虾855.8万尾,进行了跟踪回捕调查,生物学测定求得各项生长参数为:雌性:L∞=201.5mm;W∞=90.0g;k=0.017;t0=26d;t(拐点)90d(7月28日)雄性:L∞=168.6mm;W∞=52.8g;k=0.017;t0=19d;t(拐点)83d(7月21日)放流群体于8月上旬开始交尾,在持续近两个月的交尾活动期间,雌体可以连续蜕皮并多次交尾;秋汛虾群集中分布在3-5m的放流水域,不作长距离移动。7月中旬开始捕捞,至9月莱州市共捕获放流对虾105.4万尾;9月中、下旬开始途经蓬莱沿海陆续游出,至11月蓬莱沿海捕获2~3万尾,整个秋汛回捕率估计为12.5%左右;至12月初莱州湾水温降至10℃以下时,放流群体才全部游离渤海。根据放流群体的生长特性,秋汛开捕时间应控制在8月中旬,放流群体的平均体长超过145mm时为宜。  相似文献   

16.
应用1995年7月中大潮汛期丁字湾化学耗氧量(COD)、无机氮(IN)、无机磷(IP)和溶解氧(DO)等化学指标,以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法和富营养化判别关系式对丁字湾的有机污染水平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分析评价;并与1987年同期该湾的营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丁字湾湾外湾内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有机污染,但达到富营养化水平的水域,主要在湾的中部和顶部。与1987年同期比较,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加剧。  相似文献   

17.
乳山湾东流区丰水期(8月)有机物及营养盐的环境容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水质预测模型,分别采用海水一类水质标准和富营养化范围值的下限值作为相应要素的预测浓度,并根据1994年8月乳山湾东流区湾内外现场浓度,对其单位潮周期的化学耗氧量,无机氮和无机磷的环境容量进行了预测。根据预测结果,结合匡国瑞(1985)同期乳山湾东流区相应要素的环境容量的预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8.
莱州湾浮游植物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1998年莱州湾浮游植物调查和1960年、1982年、1992年的调查资料进行了对比研究,报道了莱州湾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年间变化规律。调查资料显示,莱州湾已鉴定的浮游植物有2门31属80种,其中硅藻门占绝对优势有27属70种,其次是甲藻门有4属10种。从1960年到1998年,莱州湾浮游植物的种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中1998年种数仅有20属5种。从数量分布来看,1982年较1960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平均个体数量为1270.2万个/m^3,之后则逐年下降,到1998年仅为1982年的4.3%。与此同时,莱州湾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丰度系数、均匀指数以及种群的相似系数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优势种类的优势愈来愈明显,种群结构趋于简单化。  相似文献   

19.
黄海北部沿岸水域营养水平及有机污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根据1997的6月和8月对黄海北部沿岸对虾增殖放流调查,从营养水平和有机污染的角度,分析了黄海北部沿岸水域营养水平及有机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营养盐含量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并呈沿岸河口水域高于其他水域分布趋势。6月的营养盐含量水平接海水一类标准,富营养化程度和有机污染不明显,基本属正常水平。而8月的营养盐含量大部分测站均有不同程度地超过海水一,二类标准值,由计算的富营养化判断值,和有机污染指数,  相似文献   

20.
周氏新对虾群体雌雄性比例变化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勃 《水产学报》1999,23(4):429-431
根据 198 0年、1981年、1982年、1984年 5~ 8月底栖生物组调查资料研究其雌雄比例问题 ,结果表明胶州湾周氏新对虾雌雄比例变化较大 ,4年间各月的平均值为 :5月 1.68;6月 1.59;7月 1.4 0 ;8月 0 .87,5~ 8月期间雌雄比值按 :X =- 7.0e-0 .2 6 6t 8.683规律呈负指数增长 ,主要是由于雄性交配后死亡 ,雌性经三次产卵逐渐死亡所至 ,种群从 5~ 8月期间雌雄比例很难保持 1∶1,一般情况下雌性个体多于雄性个体。图 1 试捕拖网取样站位Fig .1 Locationoftrawlingsites周氏新对虾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及日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