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金鱼(Carassius auratus)胚胎为研究对象,于受精卵发育24 h时开始取样,以后每隔24 h分别取正常发育胚胎作为实验样品.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分别测定金鱼胚胎发育不同时期溶菌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结果显示,溶菌酶(lysozyme,LSZ)活性在金鱼胚胎发育过程中呈现下降的趋势,受精后96 h胚胎中LSZ活性降至最低点,为(0.450±0.064) U/mg; 96 h和以后的120 h、144 h胚胎LSZ活性均显著低于24 h胚胎LSZ活性(P<0.05).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也呈现下降的变化趋势,96 h、120 h和144 h胚胎CAT活性显著低于24 h胚胎CAT活性(P<0.05).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在胚胎发育中呈逐渐增多的趋势,96 h后明显增多,120 h和144 h胚胎MDA含量显著高于24 h胚胎MDA含量(P.<0.05).金鱼胚胎发育过程中LSZ和CAT活性逐渐降低是由于这两种母源性的酶在胚胎发育中逐步消耗,而自身酶合成系统尚未形成所致.CAT活性降低导致活性氧自由基增多和MDA逐渐积累,说明胚胎发育后期细胞内已发生一定的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2.
以体长(1.273士0.116)cm的金鱼仔鱼为研究对象,在水温(22.0士0.5)℃下,养殖在不同质量浓度(0、0.2、1、5、10 μg/L)的Hg2+溶液中,分别在1、7、15 d时,测定不同Hg2+质量浓度下金鱼仔鱼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结果显示,汞暴露1d时,不同汞质量浓度下的金鱼仔鱼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与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汞暴露7d时,在10 μg/LHg2+下,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10 μg/L Hg2+下,碱性磷酸酶活性呈现出明显的诱导激活效应(P<0.01或P<0.05);汞暴露15 d时,仅在10 μg/L Hg2+下,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汞暴露下金鱼仔鱼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活性随Hg2+质量浓度增大而活性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3.
许氏平鮋消化道中部分消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许氏平 (Sebastesschlegeli)消化道内的 5种与消化吸收有关的酶进行分布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1)肠道各段均具很高碱性磷酸酶活性 ,最适 pH为 9.7。食道和胃几乎没有碱性磷酸酶活性。 (2 )消化道各部位均含酸性磷酸酶 ,肠道活性最高 ,自幽门盲囊起依次递降。食道和胃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肠 ,胃和肠酸性磷酸酶的最适 pH均为 5 .3。 (3)肠道中羧酸酯酶活性明显高于胃 ,且 2者羧酸酯酶最适 pH差别较大 ,分别为 8.4和 6 .8。(4)胃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肠道 ,胃蛋白酶最适pH为 2 .6 ,肠蛋白酶最适 pH为 9.4。 (5 )胃淀粉酶活性明显低于肠道 ,胃淀粉酶最适 pH为 4 .6 ,肠道淀粉酶最适pH为 7.0。这表明许氏平对蛋白质的初步消化在胃中进行 ,在肠中进一步消化和吸收 ,而对糖类和脂类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肠道进行  相似文献   

4.
谢建军  许文军  施慧  查智辉 《水产学报》2011,35(9):1392-1398
以平均体质量为(162±26)g雌性三疣梭子蟹为试验对象,注射组从游泳足第一关节基膜注射200 μL浓度为2.4×107 CFU/mL的溶藻弧菌菌悬液,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各组在注射0、24、48、72、96h后随机取9只三疣梭子蟹,从游泳足基膜部位抽取血淋巴,测定血淋巴的血细胞总数、大颗粒细胞比例、血清蛋白、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一氧化氮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遭受低剂量的溶藻弧菌侵袭后,三疣梭子蟹血细胞总数迅速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降低36%,而大颗粒细胞比例则先上升(P<0.05),72 h后恢复至正常水平;血清蛋白含量则无明显变化;血清中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也迅速增加,并分别在24、72 h达到峰值(P<0.01,P<0.05),在96h后两种酶的活性均恢复至对照组水平;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则稳步增加,并在96 h达到峰值(P<0.01).研究证实低剂量的溶藻弧菌能刺激三疣梭子蟹调动血细胞、酸、碱性磷酸酶、一氧化氮合成酶系统进行免疫防御,但是各非特异性免疫指标大多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响应速度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许氏平(鱼由)消化道中部分消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许氏平You(Sebastes schlegeli)消化道内的5种与消化吸收有关的酶进行分布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肠道各段均具很高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适pH为9.7。食道和胃几乎没有碱性磷酸酶活性。(2)消化道各部位均含酸性磷酸酶,肠道活性最高,自幽门盲囊起依次递降。食道和胃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低于肠,胃和肠酸性磷酸酶的最适pH均为5.3。(3)肠道中羧酸酯酶最适pH差别较大,分别为8.4和6.8。(4)胃蛋白酶活性明显高于肠道,胃蛋白酶最适pH为2.6,肠蛋白酶最适pH为9.4。(5)胃淀粉酶活性明显低于肠道,胃淀粉酶最适pH为4.5,肠道淀粉酶最适pH为7.0。这表明许氏平You对蛋白质的初步消化在胃中进行,在肠中进一步消化和吸收,而对糖类和脂类的消化和吸收主要在肠道进行。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25℃下,给体质量(5.8±1.5)g的半滑舌鳎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300、600、900、1200、1500mg/kg和1800mg/kg黄芪多糖的饲料后,每隔18d检测半滑舌鳎鳃黏液溶菌酶、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以检测半滑舌鳎鳃黏液对黄芪多糖的免疫应答及较佳剂量。90d的免疫结果显示,半滑舌鳎鳃黏液溶菌酶、过氧化物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先增强后降低;半滑舌鳎鳃黏液酸性磷酸酶活性对低剂量(300~600mg/kg)和中高剂量(1200~1800mg/kg)黄芪多糖的免疫应答,随试验时间延长,分别呈增强及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试验结束时,中低剂量(600~900mg/kg)黄芪多糖组半滑舌鳎鳃黏液溶菌酶、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从成本、高非特异免疫活性的角度看,半滑舌鳎配合饵料中黄芪多糖较佳添加剂量为600mg/kg。  相似文献   

7.
不同温度下2种沼虾磷酸酶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翔  汪桂玲  李家乐 《水产科学》2011,30(3):168-170
用比色法测量4℃和-70℃下离体的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肝胰腺中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酶活性在一周内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4℃条件下保存的日本沼虾与罗氏沼虾的离体组织中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酶活性有效测定下时间为3 d,-70℃下有效测定时间为2 d,对后续酶活性试验没有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利用显微数码摄像系统,活体观测、拍摄了狭鳕受精卵的早期胚胎发育过程,详细描述记录不同发育时相胚胎的形态特征、发育时间等。选取6个发育期(未受精、细胞分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胚体发育期、将孵化前期)的照片,利用Image J软件测量不同发育期的卵径,以探讨狭鳕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卵径的变化。此外,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4个胚胎发育期(未受精期、2细胞期、原口关闭期、孵化前期)受精孔及卵膜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狭鳕产浮性分离卵子,卵膜单层、透明光滑,卵黄均匀,无油球,卵径1.45~1.58 mm。在水温(6.3±1.24) ℃,盐度34时受精后约1 h胚胎形成,24 h后进入囊胚期,61 h后进入原肠胚期,134 h后进入器官形成早期,161 h后心脏开始跳动,319 h后开始孵化。在整个胚胎发育过程中,狭鳕卵子的直径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亚显微观察显示,狭鳕受精孔为Ⅱ型,受精孔前庭平坦,但受精孔孔道较长。未受精时,受精孔开放,卵膜上多皱褶,卵膜壁孔不明显;2细胞期时,受精孔被卵周液分泌物阻塞,卵膜皱褶减少,卵膜壁孔明显;原口关闭期时,受精孔呈半开放状态,卵膜褶皱增多,卵膜壁孔不明显;即将孵化期时,受精孔完全塌陷,卵膜表面十分粗糙,卵膜壁孔明显。由此可见,狭鳕卵子卵径、受精孔和卵膜结构的动态变化都与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紧密相关,其对提高卵子受精率、卵子在海底正常发育和散布,卵子发育过程中防止多精受精和细菌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黄条(Seriola aureovittata)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了黄条胚胎、仔稚幼鱼阶段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黄条仔鱼出膜前胚胎阶段,即能检测到脂肪酶、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初孵仔鱼体内(1 d)初次检测出胰蛋白酶的活性。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后迅速增强(P<0.05),在4 d开口时,2种酶比活力达最高值;淀粉酶比活力在7 d时达最大值;胰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阶段缓慢上升,15 d时比活力最大。稚鱼阶段内脏团中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基本维持稳定,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都呈现上升趋势;稚鱼和幼鱼阶段内脏团中淀粉酶活性下降并基本稳定于较低水平。研究表明,黄条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各种消化酶活性变化明显,且与其发育阶段和食性密切相关。在尚未摄食饵料的早期仔鱼体内已存在消化酶,认为其是母源传递而来,不是由外源性饵料所致;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比活力明显提高,这反映出随苗种生长发育,其肠道结构和消化机能逐渐完善,并且对脂肪、蛋白质的需求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黄条鰤(Seriola aureovittata)早期发育阶段的消化生理特性,测定了黄条鰤胚胎、仔稚幼鱼阶段脂肪酶、淀粉酶、胰蛋白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结果显示,在黄条鰤仔鱼出膜前胚胎阶段,即能检测到脂肪酶、淀粉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初孵仔鱼体内(1 d)初次检测出胰蛋白酶的活性。脂肪酶和碱性磷酸酶比活力在仔鱼孵化后迅速增强(P<0.05),在4 d开口时,2种酶比活力达最高值;淀粉酶比活力在7 d时达最大值;胰蛋白酶比活力在仔鱼阶段缓慢上升,15 d时比活力最大。稚鱼阶段内脏团中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基本维持稳定,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活性都呈现上升趋势;稚鱼和幼鱼阶段内脏团中淀粉酶活性下降并基本稳定于较低水平。研究表明,黄条鰤仔稚幼鱼发育过程中,各种消化酶活性变化明显,且与其发育阶段和食性密切相关。在尚未摄食饵料的早期仔鱼体内已存在消化酶,认为其是母源传递而来,不是由外源性饵料所致;幼鱼阶段内脏团脂肪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比活力明显提高,这反映出随苗种生长发育,其肠道结构和消化机能逐渐完善,并且对脂肪、蛋白质的需求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1.
用含不同质量分数(0.005%、0.01%、0.1%)A3α肽聚糖(PG)的饵料投喂及在育苗水体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0.005、0.01和0.05 mg/ml)的PG浸浴凡纳滨对虾幼体,以投喂不添加PG的饵料作对照,另设投喂活饵的试验组作参考;饲养7 d后,检测PL1期仔虾体内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显示:PG经浸浴和口服能促进幼虾ACP和ALP活性提高;经活饵投喂的幼虾的ACP和ALP活性也较高.活饵组的ACP和ALP活性,0.01%PG添加量组和0.005 mg/ml PG的浸浴组幼体的ACP活性,0.01%和0.1%PG添加量组、PG质量浓度为0.01、0.05 mg/ml的浸浴组的ALP活性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 < 0.05);口服组和浸浴组ACP活性均与PG浓度正相关,而口服组中0.01%PG添加量组ALP活性最高,浸浴组中PG浓度与ALP活性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PG能提高幼虾的非特异性免疫力.PG用于育苗的口服质量分数建议为0.05%~0.1%,浸浴质量浓度为0.05 mg/ml.  相似文献   

12.
从白洋淀日本沼虾肝胰腺中提取的碱性磷酸酶 ,经纯化 ,在一定条件下分别采用苯甲基磺酰氟、N -溴代琥珀酰亚胺、一氯乙酸、乙酰丙酮、巯基乙醇、甲醛等化学修饰剂选择修饰日本沼虾碱性磷酸酶的多种氨基酸残基 ,并测定酶活力变化。结果表明 ,Lys、Ser、His残基是其必需功能基团 ,部分二硫键对保护酶的催化功能也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13.
提取、纯化了4种海洋徽藻的酸性磷酸酶,确定了酸性磷酸酶的条件并研究其性质.结果显示,在37℃条件下,塔玛亚历山大藻酸性磷酸酶回收得率低,但酶活最高;确定各徽藻酶促反应初速度均恒定的时间为15 min;三角褐指藻、塔胞藻、塔玛亚历山大藻、海链藻的酸性磷酸酶分别在酶浓度为0.96、0.29、0.25、14.9 mg/mL酶促反应速度达最高;三角褐指藻、塔胞藻、海链藻的酸性磷酸酶最适pH值为3,而塔玛亚历山大藻为4;37℃下各藻产生的酸性磷酸酶米氏常数为:塔玛亚历山大藻<塔胞藻<三角褐指藻<海链藻.试验证实,塔玛亚历山大藻在磷源限制条件下,较其他3种海洋徽藻更易于利用有机溶解磷;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利用海洋微藻生产酸性磷酸酶方面极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以鲫鱼为实验对象,研究水胺硫磷对鲫鱼各组织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影响。急性毒性测定表明,水胺硫磷对鲫鱼的96h LC50为3.0 mg/L,亚致死浓度的水胺硫磷暴露会导致鲫鱼ALP的活性发生变化。在所受检测的组织中,ALP活性在暴露期间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随着水胺硫磷暴露时间延长,碱性磷酶活性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提示SDS暴露所引起的酶活性变化与暴露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仿刺参酸性磷酸酶的提取及粗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仿刺参酸性磷酸酶的最佳提取缓冲液为 pH 7.5的Tris-HCl缓冲液,最佳沉淀条件为饱和度为80 %的硫酸铵.仿刺参体壁和肠道中的酸性磷酸酶最适反应条件均为:40 ℃,pH 4.0.Ca2+、Mg2+和Mn2+对体壁酸性磷酸酶有激活作用,而Fe3+、Fe2+、Zn2+、Cu2+、Ba2+对其有抑制作用,其中Cu2+的抑制作用最强;肠道酸性磷酸酶表现的特征与之类似,但Zn2+的抑制作用最强.PAGE电泳结果表明,仿刺参体壁和肠道中的酸性磷酸酶类型不同,肠道中有3种同工酶.  相似文献   

16.
利用992个微卫星标记检测了德国镜鲤(Cyprinus carpio)F1代190个个体基因组DNA进行基因型检测,共组成51个连锁群,覆盖基因组总长度为5138.2c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5.19cM;利用软件MapQTL 6.0采用区间作图法对酸性磷酸酶性状进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分析。研究结果共检测到9个与酸性磷酸酶有关的QTLs,分布于8个连锁群。其中LG24连锁群LOD值最大(5.37),位于LG24连锁群,最大的可解释表型变异为13.8%。通过BLAST与斑马鱼进行序列比对,找到了与斑马鱼富含亮氨酸重复蛋白、横跨膜蛋白50a、ADP核糖化因子和细胞因子受体家族b8同源的分子标记。本研究结果对鲤鱼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疾病调控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Cu2+、Zn2+和Cd2+对茂名海域文昌鱼酸、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结果表明,在Cu2+质量浓度为0.096 mg/L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均不受抑制作用,在Cu2+质量浓度为0.16、0.256、0.356 mg/L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的ACP、ALP活性均显著受抑制(P<0.05),随时间延长和质量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增强.在Zn2+质量浓度达到0.195 mg/L时,文昌鱼的ALP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受抑制作用显著(P<0.05),随质量浓度增加,受抑制作用增强;ACP在Zn2+质量浓度达到0.39 mg/L时,文昌鱼ACP第10 d影响不显著(P>0.05),第20 d和30 d表现出显著(P<0.05)抑制作用,超过这一质量浓度,受抑制作用增强.在Cd2+水体中生活的文昌鱼ALP在Cd2+质量浓度为0.4 mg/L时,抑制显著(P<0.05),在此质量浓度水体中的文昌鱼ACP在第30 d测定时也表现为抑制显著(P<0.05),随时间延长和质量浓度增加,文昌鱼ACP、ALP活性受抑制作用增强,在最高质量浓度为2.0 mg/L时,至中期已经死亡.  相似文献   

18.
经Tris-HCl缓冲液(pH 8.6)抽提,正丁醇脱脂、硫酸铵分级沉淀分离,DEAE-琼脂糖离子交换柱和Sephacryl S-200分子筛纯化,从黄鳝肝脏组织中获得单一电泳纯碱性磷酸酶制剂.该酶提纯倍数为123.12倍,比活力2957.34 U/mg.酶学性质和动力学性质研究表明,该酶在260 nm处有一特征吸收峰,等电点为5.21;该酶催化磷酸苯二钠水解反应,初速度为6.02 μmol/(L·min),米氏常数为1.17 mmol/L,最大反应速度为13.75 μmol/(L·min),反应活化能为52.6 kJ·mol;最适pH为10.4,pH>11不稳定;最适温度为40℃,温度高于50℃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phosphorus i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y microbes in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Organic phosphorus compounds are decomposed and mineralized by enzymatic complexes such as phosphatases produced by microbes. Enzymatic catalysis results in the production of orthophosphate, which can be used readily by primary producers. Even the smallest concentration of phosphate in water has an influence over the production process in aquaculture systems. Extracellular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was observed in water and sediment media of aquaculture ponds with different management practices. Heterotrophic bacterial populations as well as phosphatase‐producing bacterial populations were higher in sediments compared with water. In the freshwater fish ponds, Bacillus spp. were the dominant forms of bacteria producing phosphatase. The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of sediment was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water. The partitioning of extracellular alkaline phosphatase in pond water by a 0.22‐µm membrane filter revealed that a proportion was often free rather than cell associated and might have originated as free enzymes released by enriched sediments or by fish or microbes. In the case of water, although the dissolved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was lower than the total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the former was nevertheless unimportant, as it constituted about 20% of the ‘total’ activity. Free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shar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orthophosphate concentration of water, whereas gross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total phosphorus and bacterial population of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