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鱼类体内疾病的防治一般只能采用口服药物法,由于不能强迫鱼来吃药,所以只能将药拌在饵料中制成药饵投喂。而在生产实践中,使用药饵时,往往由于病鱼吃不到足够的药量,使鱼的病情非但得不到缓解,还促使病源产生耐药性,同时还浪费了药物,造成双倍的损失。因此,投喂药饵防治鱼病应该注意以下事项:  相似文献   

2.
采用投喂药饵的方法防治鱼病具有针对性强、操作简便、效果好等特点,近年来,随着颗粒饲料投喂技术在渔业中的普及和一系列新型渔用药物的开发应用,进一步拓宽了药饵的应用空间。但是,在生产实际中,由于许多渔民朋友没有掌握使用药饵的科学方法,防治鱼病的效果不理想或者无效,既造成药物浪费又贻误病情。以下就如何科学使用药饵进行一些探讨。一、药物的选择1.对症用药原则 鱼类的致病因子很多,鱼病多种多样,如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寄生虫病、营养性疾病、环境不良引起的疾病等,而任何一种药物都不可能包医百病,因此,鱼体发病后应首先…  相似文献   

3.
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是养殖水体最为关键的水质指标,其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养殖水体的好坏。若含量超标,会造成鱼体皮肤、黏膜损伤,鱼的抗病能力下降,进而病害发生,甚至造成大规模的死亡。鱼的病害防治通常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措施,在防的措施上采取水体泼洒消毒剂、投喂药饵等方式,笔者认为这是鱼病防治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药饵喂鱼是防治鱼病的有效方法之一。要达到预定的效果,应注意以下几点: 1、饵料必须选择鱼喜吃,能研成粉末,且制成药饵后的浮沉与鱼的栖息习性相似者为宜。如喂青鱼  相似文献   

5.
传统养鱼由于以养"肥水鱼"为主,池水需要有一定的肥度来满足"肥水鱼"生长需要,常将未经沤制的新鲜畜禽粪便直接施入池塘,易污染水质,滋生细菌,造成溶氧量低。混养模式中草鱼容易发生鱼病,成活率低。传统养鱼模式中较少做鱼病预防,须等发生鱼病后再进行治疗。池塘不投饵,或仅投喂青草、麦麸、菜枯等,预防鱼病的给药途径主要有全池泼洒漂白粉、强氯精等消毒剂和敌百虫、硫酸铜等杀虫剂;口服药饵方法处理较简单且使用较少,仅用少量的面粉或稀饭作粘合剂,将少量的药物直接粘合到青草或麦麸、菜枯上,粘合剂难以起到较好粘合作用,特别是一些水溶性的药物,投入水中后较易在水中溶失。这种给药方法往往操作复杂,药物混合不均匀、给药不均匀、药饵适口性差,很难保证大多数鱼摄食到药饵,达不到预期的预防鱼病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1986年以来,我乡使用广西水产研究所鱼病室的颗粒药饵等防治鱼病,参加防治试验的有8户,鱼塘8张,面积28.5亩,放养草鱼5400尾。经过两年防治试验,草鱼平均成活率为93.7%,比未用药饵防治时提高62.4%。现将防治药物,用量用法及效果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成鱼养殖期间纯用药饵防治鱼病技术药饵防治鱼病,具有应用方便、探作简单、节约药量、提高疗效、减轻水质污染、保护资源等优点,已广泛用于生产之中,笔省为了充实提高该项技术,选择本币艾渠水产一场全部成鱼池计101.5亩,采用“养殖期间纯用药饵防治鱼病技术”,...  相似文献   

8.
一、对症下药,计量精确。(一)对症下药是鱼病防治的关键。鱼病有细菌性病、病毒性病、寄生虫病及非生物性疾病。有些鱼病症状相似,较难诊断,因此,必须仔细观察病鱼症状和病原,详细了解环境、病情、病因等,作出确诊,才能有的放矢,合理选用药物、药量及用药方法。如不了解病情、病因,难免误诊,导致用药不当,不但无法治愈鱼病,还会造成危害。(二)药量计算也要精确,投喂药饵时应以所有可能摄食药饵的鱼体重计算,而不是单纯以发病鱼体重计算,否则药量偏低。药物全池泼洒时,浓度以池塘即时的蓄水面积和平均水深计算,而不是以…  相似文献   

9.
渔药使用是渔业生产中防病的一个主要问题,特别在夏秋季节是鱼生长旺季,也是鱼病流行季节,定期对鱼池使用药物,可杀灭鱼体表、鳃部及水体中的病原体,防治鱼病效果显著。但使用方法不当,不但起不到防治鱼病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加重鱼病。甚至造成严重死亡。因此,在夏秋季节使用渔药应注意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一、做好越冬前的准备工作1、防治鱼病,强化饲养,要在夏秋季节做好鱼类疾病的预防工作,每2—3d清理一次食台、食场,每半月用漂白粉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一次,经常清除池边杂草和池中腐败物。从7月下旬开始,每半月投喂3d杀菌药饵,可有效预防细菌性鱼病;8月上旬至9月上旬,对于有鱼类腹内寄生虫病史的鱼池,每半月投喂1—3d杀虫药饵,可预防鱼的肠道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