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尼罗罗非鱼[体重(100.39±17.83) g]为实验对象,小麦基础饲料为对照,小麦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木聚糖酶(0.05%、0.10%、0.15%)作为实验饲料。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雄性尼罗罗非鱼。饱食投喂,饲养78 d后测定尼罗罗非鱼肠道细菌总量,并对需氧菌和厌氧菌进行鉴定,旨在研究木聚糖酶调控肠道菌群、促进尼罗罗非鱼生长的机理。结果表明,0.10%组和0.15%组前肠需氧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5%组、0.10%组和0.15%组中肠需氧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后肠需氧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15%组前肠厌氧菌数量比对照组、0.05%组和0.10%组分别降低76.85%(P<0.05)、75.62%(P<0.05)、75.83%(P<0.05)。0.10%组和0.15%组中肠厌氧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0.05%组(P<0.05)。0.05%组、0.10%组和0.15%组后肠厌氧菌数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3.13%(P>0.05)、48.30%(P<0.05)、60.62%(P<0.05)。小麦基础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主要影响需氧菌Ent.,Bac.和厌氧菌Bact.,Bif.,Lac.的组成比例。0.05%组、0.10%组和0.15%组前肠Ent.比例较对照组分别降低13.16%(P>0.05)、29.61%(P<0.05)、49.34%(P<0.05)。实验组前肠B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0%组和0.15%组中肠、后肠B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5%组前肠L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组(P<0.05)。对照组前肠Bact.比例显著高于0.10%组和0.15%组(P<0.05)。实验组中肠Bif.组成比例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0.15%组中肠Lac.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05%组(P<0.05)。0.10%组和0.15%组中肠Bact.比例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本研究认为,小麦基础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可以调控尼罗罗非鱼肠道菌群,降低肠道致病菌Ent.和Bact.的组成比例,提高有益菌Bac.,Bif.和Lac.的组成比例。  相似文献   

2.
以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为实验对象,初始体质量为(106.16±16.77)g,以小麦基础饲料为对照,小麦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质量百分比水平的木聚糖酶(0.05%、0.10%、0.15%)作为实验饲料。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雄性罗非鱼。采用饱食方式饲喂75 d后测定罗非鱼体质量、血清胃泌素(Gas)、三碘甲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胰岛素(Ins)、胰高血糖素(Glu)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含量。结果表明:0.05%和0.10%木聚糖酶添加组的增重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8.29%、17.45%(P<0.01),0.15%组的增重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0.05%组、0.10%组、0.15%组的血清Gas水平分别比对照组提高22.55%(P>0.05)、88.46%(P<0.01)和167.84%(P<0.01);0.10%组和0.15%组血清中T3水平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组T3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0.05%组、0.10%组和0.15%组的血清T4水平分别比对照组提高42.36%、65.66%和68.58%(P<0.01);0.05%组、0.10%组和0.15%组的血清Ins水平有极显著差异(P<0.01),并分别比对照组提高54.95%、73.42%和36.04%(P<0.01),其Ins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0.10%组、0.05%组、0.15%组;0.05%组、0.10%组、0.15%组的血清Glu含量分别比对照组降低11.59%、17.15%和13.31%(P<0.01),0.10%组的血清Glu水平极显著低于0.05%组和0.15%组(P<0.01);0.05%组、0.10%组、0.15%组的血清IGF-I水平分别比对照组提高75.57%、102.46%、39.96%(P<0.01)。因此,本研究认为,在小麦基础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可以调控尼罗罗非鱼内分泌系统,调节血清激素水平,促进尼罗罗非鱼生长。  相似文献   

3.
饲料中添加维生素对尼罗罗非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试验是以酪蛋白、马铃薯淀粉等组成的精制饲料。在65天饲养试验中所得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混合维生素对尼罗罗非鱼的生长、食欲及饲料效率等都有显著影响,其平均增重率快30%左右,饲料消耗降低25%。饲料中不添加混合维生素,但与青饲料结合投喂也能起到与添加混合维生素相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尼罗罗非鱼[体重(106.16±16.77)g]为实验对象,小麦基础饲料为对照,小麦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木聚糖酶(0.05%、0.10%、0.15%)作为试验饲料。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雄性尼罗罗非鱼,旨在研究木聚糖酶对尼罗罗非鱼前肠和中肠钠葡萄糖共转运载体(SGLT_1)mRNA表达的影响,从分子水平揭示木聚糖酶促进尼罗罗非鱼生长的机理。饱食投喂,饲养75 d后,每饲料组分别取10尾鱼,尾静脉取血制备血清,测定血糖含量;采用离心柱型总RNA提取试剂金提取前肠和中肠总RNA,通过RT-PCR对前肠和中肠SGLT_1mRNA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结果表明,0.05%组、0.10%组和0.15%组前肠SGLT_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比对照组提高19.28%(P<0.05)、42.17%(P<0.01)和16.87% (P<0.05);对照组尼罗罗非鱼在摄食后2 h血糖仅为5.56 mmol·L~(-1),0.10%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05%组和0.10%组的增重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8.29%、17.45%(P<0.01),0.15%组的增重率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基础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能显著上调前肠SGLT_1mRNA的表达,促进葡萄糖吸收,从而提高尼罗罗非鱼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5.
阎希柱 《水产学报》1998,22(2):190-192
甜菜碱是甜菜加工副产品中提取的甘氨酸甲基内酯,甜菜碱以前仅限于作为动物营养的甲基供体,参与氨基酸的合成和协同作用。作为人类医学上的恢复胃酸的药物及肝脏保护性治疗剂等[朱仲贤1979],参与氨基酸的合成和协同作用。甜菜碱作为鱼类的饲料添加剂的主要作用是...  相似文献   

6.
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初始体质量为(106.16±16.77)g,以小麦基础饲料为对照,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木聚糖酶(0.05%、0.10%、0.15%)作为实验饲料.每个处理设5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雄性罗非鱼.采用饱食方式饲喂75 d后测定罗非鱼白细胞吞噬率(PP)、吞噬指数(PI),血清、肝胰脏和鳃的溶菌酶(LSZ)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和尼罗罗非鱼体质量.结果表明,木聚糖酶0.05%组、0.10%组、0.15%组的PP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I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0.05%组、0.10%组、0.15%组的血清LSZ活力较对照组分别提高13.85%、23.62%和17.23%(P<0.01).0.10%组肝胰脏的LSZ活力为0.379 U/mL,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0.15%组肝胰脏LSZ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5%组、0.10%组、0.15%组鳃LSZ活力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添加木聚糖酶对血清和肝胰脏的SOD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但0.10%组鳃SOD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5%组和0.10%组的增重率较对照组分别提高8.29%和17.45%(P<0.01),0.15%组的增重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认为,在尼罗罗非鱼小麦基础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可以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其生长.  相似文献   

7.
<专刊>= <栏目>=研究论文 <图片>= <表格>= <连载>= <来源>= <中图分类号>=S963.1 <主题分类>= <行业分类>= <本刊专题>= <本刊编号>=1005-8737-(2007)07-066-06 <基金项目>=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0423014000);河南省动物学重点学科资助  相似文献   

8.
饲料中添加甜菜碱对尼罗罗非鱼蛋白酶、淀粉酶活性的影响EFFECTOFDIETARYBETAINEONTHEACTIVITIESOFPROTEASEANDAMYLASEINTILAPIANILOTICA阎希柱邱岭泉(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相似文献   

9.
钟国防  周洪琪 《海洋渔业》2005,27(4):286-291
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分别将木聚糖酶和复合酶制剂PS以0.05%、0.10%、0.15%的剂量添加到基础饲料中,饲养尼罗罗非鱼(初重32.65±4.16g),60d后测定鱼体的生长性能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复合酶制剂PS能显著促进尼罗罗非鱼的生长;添加酶制剂实验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溶菌酶活力和抗活性氧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添加酶制剂能够提高尼罗罗非鱼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木聚糖酶或复合酶制剂PS在尼罗罗非鱼饲料中的的适宜添加量是0.1%。  相似文献   

10.
将红景天苷(Salidroside)作为免疫增强剂添加到水生生物饲料中,按0(对照组)、30、60和90μg/kg 4个梯度,添加到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117.2±4.53 g)饲料中,通过测定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来评估红景天苷对尼罗罗非鱼血液免疫系统的影响。试验周期为45 d,每天投喂两次。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红景天苷添加量的升高,罗非鱼血液中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以及肌酐水平显著升高(0<30μg/kg<60μg/kg<90μg/kg);90μg/kg组血液中的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各饲料组,血液中其它指标(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白蛋白、谷丙转氨酶、尿素、血糖、球蛋白和尿素/肌酐)不受饲料中添加红景天苷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尼罗罗非鱼饲料中红景天苷的适宜添加量为30μg/kg。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养殖池塘应用纳米生物助长器,对纳米生物助长器在罗非鱼鱼种养殖生产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罗非鱼鱼种养殖池塘放置纳米生物助长器,对提高产量、提高成活率、降低饲料系数、提高饲料蛋白质效率具有积极的正效应,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总产量、成活率、饲料蛋白质效率分别提高15.53%、24.15%、8.95%,饲料系数降低8.25%。并对纳米生物助长器的增产作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淡水池塘中应用纳米生物助长器清洗和晾晒周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秋房水库网箱养罗罗非鱼的6年生产记录,以放养规格以及每天大于15℃、大于20℃的积温和天数作为自变量、以个体增肉倍数、饵料系数作为变量,进行一元和二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每天大于15℃的积温和天数与增肉倍数相关最显著;第天大于15℃的天数和放养规格与饵料系数相关也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研究低分子壳聚糖(SMW-chitosan )对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n)肝组织抗氧化能力和肝脂含量的影响实验发现.0.25%低分子壳聚糖能显著提高罗非鱼肝组织抗超氧阴离f自由基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浓度。适宜剂量的低分子壳聚精可降低罗非鱼的肝脂含量.其中O.50%低分子壳聚糖的降肝脂效果最为显著。实验表明,适宜剂量的壳聚糖可有效地提高罗非鱼的肝组织抗氧化能力.降低肝脏的脂肪含量。  相似文献   

14.
类胰蛋白酶己被作为人类和某些哺乳动物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标志。为检测鱼类肥大细胞胞浆中是否含有类胰蛋白酶,采用小鼠抗人类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AA1通过ElivisionTM plus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对尼罗罗非鱼、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消化道组织以及人胃癌组织石蜡切片中的肥大细胞进行染色,同时应用AB/SO和改良甲苯胺蓝法进行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应用AB/SO和改良甲苯胺蓝染色都能较好显示尼罗罗非鱼肥大细胞, AB/SO染色法对日本鳗鲡和欧洲鳗鲡效果较差,改良甲苯胺蓝染色在上述两种鱼中未能检出肥大细胞;采用小鼠抗人类肥大细胞类胰蛋白酶单克隆抗体AA1通过ElivisionTMplus免疫组化染色技术,首次证实了尼罗罗非鱼肥大细胞胞浆中类胰蛋白酶的存在,但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数量很少,主要分布于尼罗罗非鱼消化道各段的黏膜上皮细胞基部和黏膜固有层,而日本鳗鲡与欧洲鳗鲡消化道均未检出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说明不同鱼类肥大细胞胞浆颗粒中生物化学组分存在差别。人胃癌间质中可见多量类胰蛋白酶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15.
谭娟  尚蕾  肖雅元 《淡水渔业》2011,41(3):39-42,21
用急性染毒法研究6种浓度(0、0.4、0.6、0.8、1.0、1.5 μg/L)的甲氰菊酯对(34.89±9.99)g的尼罗罗非鱼(Tilapia nilotica)分别处理6、12、24、48、96 h后,其组织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胱甘肽( GSH)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AChE活性在...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解蓝藻水华期间微囊藻毒素在罗非鱼体内的分布及累积传递过程,2008年6月至8月采集了高密度蓝藻池塘及太湖网箱内的鱼样及水样,用ELISA法对鱼样和水样进行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的检测。结果表明:池塘水体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变化范围在0.123~0.514ug/L间,MC-LR含量随着藻密度的下降而降低,对照组水体MC-LR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MC-LR含量。池塘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在1.194~3.615ng/g间,肝脏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累积含量显著高于肌肉组织。将池塘与网箱罗非鱼转至无微囊藻水体中暂养,跟踪检测MC-LR含量变化,池塘和网箱鱼体肌肉组织微囊藻毒素MC-LR含量均低于人体每日可耐受摄入量,而肝脏组织藻毒素MC-LR含量则分别需要经过10~20天自然生物降解后降低至安全摄入量之下。并讨论了微囊藻毒素在鱼体内的组织分布与食物链中的累积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