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山湾滩涂贝类养殖容量的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计算单位面积的浮游植物和底栖微藻生产的有机碳供应量、单位面积浮游动物和其它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及其对有机碳的需求量,首次对乳山湾滩涂贝类(以菲律宾蛤仔为代表,后文简称蛤仔)在不同养殖季节的养殖容量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不同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容量均表现为10月份最大,6月份次之,8月份最小。壳长在1.5~2.5 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2 692 ind.m-2,目前乳山湾蛤仔实际养殖密度为1 080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尚有较大发展余地;壳长在2.5~3.5 cm范围内的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为1157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基本接近其实际养殖密度;壳长大于3.5 cm的蛤仔平均养殖容量为697 ind.m-2,该体长范围内的蛤仔养殖密度已超过其最佳养殖密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模型估算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贝类的养殖容量是养殖功能海域的生态系统所能容纳的最大养殖个体数量。本文由实测资料建立了胶州湾生态模型,计算了浮游植物生物量,进而依据饵料收支平衡关系,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养殖容量,研究结果表明,各养殖区不同规格蛤仔的养殖容量在1月或3月份最大,9月份最小;胶州湾5个养殖区内,2~2.6cm、2.6~3.3cm和3.3~4cm 3种壳长规格菲律宾蛤仔的平均养殖容量分别为603枚/m2、441枚/m2和362枚/m2,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播放密度已经饱和;为了保持最大产量、提高养殖品质的同时并将苗种成本降至最低,可适当降低播放密度;建议红岛东、红岛南、红岛西、胶州、黄岛等5个养殖区菲律宾蛤仔的放养密度分别为718枚/m2、693枚/m2、557枚/m2、805枚/m2和654枚/m2,胶州湾平均放养密度为690枚/m2。  相似文献   

3.
2017年7月~2019年4月期间,本研究采用大面观测、现场模拟实验与生长情况跟踪相结合的手段,基于Dame指标和Herman模型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调查期间,胶州湾水体的叶绿素a浓度为2.09~4.28 mg/m3,均值为3.07 mg/m3;不同规格(壳长2.29~3.59 cm)的菲律宾蛤仔单位个体的平均滤水率为0.45 L/(h?ind.),单位重量菲律宾蛤仔的平均滤水率为2.52 L/(g?h);菲律宾蛤仔1龄、2龄和3龄的平均干重分别为0.18、0.30和0.42 g;胶州湾的水团停留时间为52 d,初级生产时间为1.58 d,贝类滤水时间为2.09 d;1龄、2龄和3龄蛤仔的养殖容量分别为637、378和272 ind./m2。目前,菲律宾蛤仔养殖量已超过养殖容量,建议若以2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582 ind./m2;若以3龄蛤为采捕对象,适宜的播苗密度为789 ind./m2。本研究结果可为保障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产业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虾池双茬菲律宾蛤仔和对虾、褐蓝子鱼混养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2005年,在同安潘涂面积为2.67hm2的15号虾池进行了双茬菲律宾蛤仔和对虾、褐蓝子鱼的混养实验,一年二茬养殖共收获日本对虾和斑节对虾平均为600kg/hm2;菲律宾蛤仔平均为7096.8kg/hm2;褐蓝子鱼平均为517.5kg/hm2.年单产平均达16.4吨/hm2,年总产量平均达43.8吨,年总产值平均达42.8万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养殖容量评估是衡量贝类养殖活动是否环境友好、碳汇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重要前提。本研究基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的走航观测和定点连续观测数据,通过构建营养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碎屑–菲律宾蛤仔(nutrients–photoplankton–zooplankton–detritus–clams, NPZD-C)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动态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的养殖容量。结果显示,构建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演菲律宾蛤仔的生长和浮游植物的动态响应,菲律宾蛤仔和浮游植物的实测值和模拟值均呈显著线性相关(P<0.01),R2分别为0.934 8和0.926 4;不同放苗密度情境下的产量模拟结果显示,当苗种(2000~3000 ind./kg)的初始放苗密度分别为300、500、700、1000、1500 ind./m2时,蛤仔的预测产量分别为10.5、15.6、18.9、21.6、23.2 t/hm2;养殖容量评估结果显示,若在期望的10个月养殖时间内收获湿重为5 g以上的商品蛤仔,放苗密度需控制在1000 ind./m2以内,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判定标准,适宜的放苗密度为550~750 ind./m2。研究结果可为实施生态系统水平的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管理、充分发挥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
胶州湾是我国重要的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养殖基地,为探究湾内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及其碳汇功能,本研究采用Ecopath模型法评估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并利用Ecosim模块动态分析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的潜在影响,同时估算了胶州湾菲律宾蛤仔个体及种群水平的碳收支情况。结果显示,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为239.9 t/km2,虽然整体水平尚未达到生态容量,但局部养殖区域已远超出了菲律宾蛤仔的生态容量;当胶州湾菲律宾蛤仔生物量从当前增加至生态容量时,生态系统总流量、容量、优势度和循环指数分别提高了16.0%、3.9%、47.1%和103.0%,而熵值降低了10.4%,表明此时生态系统具有更高的成熟度与稳定性,但菲律宾蛤仔生物量扩大至生态容量10倍时会对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崩溃;菲律宾蛤仔个体在1个养殖周期内约摄取3 310.1 mg C,其中约46.2%的碳沉降至海底,约13.2%的碳通过收获移出,如按菲律宾蛤仔生物量达到生态容量时计算,胶州湾每年将有1.5万t碳以生物沉积形式沉降至海底,有0.6万t碳以收获形式移出。研究结果为指导菲律宾蛤仔增养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阐明菲律宾蛤仔的碳汇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菲律宾蛤仔的滩涂生态养殖技术,在长江口以北的黄海海区滩涂进行了菲律宾蛤仔砂仔苗、白仔苗及中仔苗3种不同规格苗种的生态养殖试验。试验结果:大面积增养殖条件下,砂子苗、白仔苗及中仔苗的放养密度分别为2 700、760、667粒·m-2时,捕获量分别为(7.96±0.31)×10-2、(3.03±0.12)、(1.89±0.06)kg·m-2。小面积增养殖条件下,白仔苗和中仔苗的成活率与放养密度呈负相关。另外,滩涂养殖白仔苗经15~18个月养殖可采捕销售,亩产值7272元(15亩=1 hm2,下同);浅海底播养殖中子苗,经11个月的养殖可采捕销售,亩均产值5048元;在大规格苗种培育中,从砂仔苗(壳长1~3 mm)培育到白仔苗(壳长8~10 mm)需7个多月,亩产值1067元。  相似文献   

8.
2019年5月(春)、8月(夏)和10月(秋),在黄海北部海域设置53个站位,采集真核微藻分子鉴定样品和叶绿素a样品。采用高通量测序—分子鉴定分级技术,研究黄海北部海域饵料微藻供饵力。结果发现,黄海北部海域微藻粒级偏小,春季、夏季、秋季大粒级(10μm)微藻生物量占比分别为(39±10)%、(35±14)%、(38±11)%。滤食性贝类供饵力春季最高,平均为0.86;秋季次之,平均为0.41;夏季最低,平均为0.30,旅顺、庄河、鸭绿江口海域滤食性贝类供饵力相对较高,长海县及外海相对较低。黄海北部全海域实际可承载贝类容量春季为151 g/m~2、夏季为51 g/m~2、秋季为96 g/m~2,可承载菲律宾蛤仔养殖容量春季为100 g/m~2、夏季为34 g/m~2、秋季为63 g/m~2,黄海北部海域贝类养殖容量主要为春、秋季贡献。  相似文献   

9.
重金属离子对菲律宾蛤仔呼吸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永红 《齐鲁渔业》2008,25(6):22-24
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是我国沿海重要的滩涂养殖贝类之一。国外专家学者对滤食性生物耗氧率做过较多的研究,而重金属离子对水生生物影响研究报道较少。本文通过测量耗氧量来探讨不同浓度的Cd^2+、Cu^2+、Zn^2+对菲律宾蛤仔呼吸代谢的影响,旨在为研究水体中重金属污染生物机理和贝类能量学提供依据,所得结果可作为选择蛤仔养殖滩涂底质的重要依据,并有助于养殖过程中科学管理,提高滩涂养殖种类的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0.
<正>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拥有5万亩粉砂淤泥底质浅海滩涂,近几年,通州区沿海广大渔民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发菲律宾蛤仔养殖。到2012年底全区养殖面积为4.8万亩,产量达7 600多t,使通州区成为南通市菲律宾蛤仔的主产区。但菲律宾蛤仔养殖仍然存在着苗种紧缺的问题,特别是大规格苗种的匮乏,已成为菲律宾蛤仔养殖发展的瓶颈。为此,我们通过实施"滩涂菲律宾蛤仔大规格优质苗种规模化培育关键技术研究"项目,采取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技术人才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