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重要海洋中上层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中国海洋中上层鱼类的种类繁多,近几年来,其总产量占全国海洋捕捞总产量的40%左右。日本鲭、蓝圆鲹和鳀等中上层鱼类生活史大多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一般比底层和近底层鱼类较快,因此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前景更为广阔。本文综述了中国重要海洋中上层鱼类渔业的发展概况,主要介绍了年产量位于前列的日本鲭、蓝圆鲹、蓝点马鲛、银鲳和鳀等5种鱼类生物学的研究进展,阐明了这些种类的种群鉴别和划分、洄游分布、越冬场、产卵场和产卵期、年龄和生长、摄食习性、生殖力和群体结构变化等资源生物学的研究现状,以及其资源量和可捕量的评估结果,并展望了其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生物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种类繁多,大多为r选择型或由K选择型演变为r选择型,资源更新速度较快、可持续利用的前景较为广阔,在中国海洋捕捞业产量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本文综述了中国海洋一般中上层经济鱼类的渔业发展概况,着重介绍了鳓(Ilisha elongata)、灰鲳(Pampus cinereus)、竹鱼(Trachurus japonicus)、金色小沙丁鱼(Sardinella aurita)、黄海鲱(Clupea harengus pallasi)和黄鲫(Setipinna taty)等6种主要种类资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概述了这些种类的种群鉴别和划分、洄游分布、越冬场、产卵场及其产卵期、年龄和生长、摄食习性、生殖力和群体结构变动,以及其资源量和可捕量的评估,同时展望了其资源生物学研究的前景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地理种群划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黄鱼种群和群体问题较为复杂,目前对大黄鱼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的划分,看法不很一致。本文综合了大黄鱼形态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有关大黄鱼地理种群和产卵群体的研究文献,提出了大黄鱼地理种群及其产卵群体划分的观点。根据自然海区的分布范围、洄游路线和亲缘关系,将大黄鱼地理种群划分为南黄海-东海地理种群(第一地理种群)、台湾海峡-粤东地理种群(第二地理种群)以及粤西地理种群(第三地理种群)。南黄海-东海地理种群包括朝鲜西南部、吕泗洋、岱衢洋、大目洋、猫头洋、洞头洋、官井洋和东引列岛等产卵场的8个产卵群体;台湾海峡-粤东地理种群包括牛山岛、九龙江外诸岛屿、南澳岛和汕尾外海等产卵场的4个产卵群体;粤西地理种群则划分为硇州岛附近海区和徐闻海区产卵场的2个产卵群体。对大黄鱼地理种群划分的统一认识,有利于今后大黄鱼资源管理和种群恢复措施的合理制定及其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4.
太湖银鱼种群消长动态及其增殖措施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太湖5种银鱼的形态检索特征。繁殖生物学和种群消长动态等,银鱼具典型蒙氏第一产卵群体类型的生物学特征,环境因子和人为干预的协同作用是造成太湖银鱼种群变化和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增殖资源可采取:限制凶猛鱼类发展,建立太湖银鱼人工增殖放流站和银鱼繁殖场,治理污染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鮟属鱼类的渔业生物学与渔业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世界上7种具有渔业价值的鮟属(Lophius)鱼类的相关研究为依据,从年龄鉴定、生长规律、繁殖习性和机制、早期生活史、摄食习性、洄游规律等方面,综述了鮟属鱼类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并对国内外鮟渔业资源利用和管理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旨在为研究中国东、黄海黄鮟(Lophius litulon)种群生物学特性及其资源合理利用策略提供借鉴;同时本文所阐述的研究方法学也可为其他深海和底层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张其永  洪万树 《海洋渔业》2015,37(2):179-186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被誉为"国鱼",曾经是中国四大海洋渔业种类之首。20世纪50~60年代大黄鱼资源丰富,东海区年产量达10×104t以上。内湾性官井洋是大黄鱼的主要产卵场之一,其生殖群体有春夏季产卵的春宗和秋季产卵的秋宗生态群体之分。1956~1961年闽东和浙江渔场发展敲罟作业,敲罟禁捕后又大力推广机帆船大围缯和对拖网渔船作业,严重的过度捕捞破坏了官井洋大黄鱼产卵群体资源,致使产卵群体小型化、低龄化和性早熟。当前资源已经衰退枯竭,趋于濒危物种。本文叙述了官井洋大黄鱼地理种群归属、生活史类型、产卵群体的分布洄游以及资源的兴衰演变过程,并提出一些修复官井洋大黄鱼资源的对策,以供海洋渔业界讨论。  相似文献   

7.
东海区伏季休渔渔业生态效果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8,自引:9,他引:29  
以1990 ~1998 年我国东海区的海洋渔业统计资料和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资料为依据,分析研究1995 ~1998 年伏季休渔对东海区渔业生态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的产卵群体得到了有效保护;经济幼鱼的渔获比例及其资源密度指数有所提高,幼鱼群体养护效果也较明显;渔获个体的生物学特征值具有转好的趋势;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生物量明显增加;渔业资源的种间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年渔获产量明显增加,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 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30余年渤海鱼卵、仔稚鱼历史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并结合产卵场补充调查,以1982~1983年周年逐月调查资料为本底,采用多元统计学方法分析30余年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物种多样性和关键种群)的季节变化和年代际变化,并掌握结构更替过程中优势种和重要种协同消长规律。分析结果显示,渤海各调查季节(冬季除外)鱼卵、仔稚鱼种类数以及资源丰度指数呈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当前鱼卵种类数仅为20世纪80年代1/2左右,资源丰度不足20世纪80年代的1/10;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仅为20世纪80年代的3/4左右,但冬季仔稚鱼种类数和资源丰度指数呈现上升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鱼卵优势种变化不明显,但仔稚鱼优势种变化幅度超过鱼卵,底层重要经济种类早期补充群体优势度急剧下降;鱼卵和仔稚鱼物种多样性水平在升温季节较高而在降温季节较低,调查期内各季主要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鱼类早期补充群体种类更替现象明显,近年来种类更替率呈现明显加快趋势。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适温类型产卵亲体种数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但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和全年综合各适温类型种数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各调查时期相同季节各主要栖所类型产卵亲体种类数也均呈现先降后升变动趋势,全年综合陆架浅水中上层鱼类种数所占比例升高,中底层和底层鱼类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近30年在多重外来干扰作用下,渤海鱼类早期补充过程各个关键环节已随其栖息地(产卵场)生境要素发生不可逆变化或变迁。渤海鱼类种群早期补充群体群聚特性和结构更替是环境-捕捞胁迫下鱼类群落内多重生态位的交替失调和渔业资源结构性衰退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9.
大银鱼增养殖技术讲座(连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大银鱼的资源现状及其合理利用及保护鱼类资源经常在一定范围内变动。幼小群体(个体)的不断成长与年老的群体(个体)逐渐死亡,使整个种群结构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鱼群自然的新陈代谢(繁殖、生长、发育和死亡)和不断的适应外界环境变化使这种鱼得以维持最适数量,同时在自然选择中得以保存下来。大银鱼属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种群结构简单,仅有一个世代,一年即成熟产卵,产卵后亲体绝大部分死亡,仅有极少数个体可以存活到2龄。因此,对已经成熟的亲体,如果不加以充分利用,就会造成对资源的极大浪费,但是这种利用又必须…  相似文献   

10.
鱼类样本均值历来是研究分析鱼类资源动态最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之一。国内外不少学者曾对鱼类样本取样方法和代表性进行过研究,普遍认为:在鱼类大量群聚和大群洄游期间,取用平均样本代表性较大,通常在产卵期间,特别是产卵旺盛期采集的样本最有代表性……。此外,分析群体组成的样本在渔汛期间取样的次数愈多,每次样本容量愈大,所取得的生物学特性就愈能代表群体组成的真实情况;反之,样本次数少,  相似文献   

11.
The large yellow croaker (Larimichthys crocea), endemic to East Asia was once one of the three top commercial marine fishes of China PR. Heavily exploited since the 1950s, wild stocks were so severely depleted by the 1980s that most individuals subsequently sold originated from hatcheries. After peaking at about 200 000 tonnes in the mid‐1970s, catches of the croaker in China PR declined by over 90% within just 2 decades; according to most decline criteria this would categorize the croaker as “threatened”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including restocking, were developed. The extensive government‐sponsored mariculture program introduced to address food supply and overfishing in the 1980s, particularly of the croaker, was one of the earliest for marine finfish, not only in China PR, a nation with a rich and highly successful history in aquaculture, but globally. In this first, in‐depth, profile of a key fishery and early mariculture development, we integrate ecological and biological information with the fishing, management, mariculture and economic history to trace the collapse of wild stocks and assess why management and mariculture did not result in wild stock recovery. Evidence strongly suggests that a combination of heavy exploitation of spawning and over‐wintering aggregations, poor management and overfishing pressure were major factors in stock declines,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pollution, habitat degradation and marine ecosystem shift. Although the croaker proved a highly successful mariculture candidate, with approximately 70 000 tonnes produced in 2005, the highest of any marine fish cultured in China PR, mariculture and restocking have failed to restore croaker stocks and may have, inadvertently, led to biodiversity losses. The detailed history of the croaker is a sobering reminder that successful mariculture, albeit important for food production and livelihoods, is not necessarily a solution to overfishing, and moreover, may have compromised fishery recovery by competing for funds, attention, space, and maybe genetic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2.
渤海小黄鱼摄食习性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根据2009年8月至2011年5月4个航次渤海底拖网调查所获得的样品,采用胃含物分析法、K-W检验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38~218 mm体长范围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的摄食习性及其随体长、季节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小黄鱼摄食随海域和年际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渤海小黄鱼摄食的饵料有40余种,主要以鱼类、虾类和浮游动物为食,优势饵料种类为六丝钝尾虾虎鱼(Amblychaeturichthys heaema)、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a)、长额刺糠虾(Acanthomysis longirostris)和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渤海小黄鱼在春夏秋这三个季节中,春季的摄食强度最低,夏季和秋季的摄食强度都较高,不同的是夏季摄食率更高,而秋季的摄食量更高。随着体长的增大,渤海小黄鱼的摄食策略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摄食强度分析,在体长较小时,胃饱满指数低,小黄鱼通过高摄食率来提高摄食强度;随着体长的增加,通过高胃饱满指数来提高摄食强度。从摄食的饵料个体分析,小黄鱼采取了随着体长增加摄食饵料个数减少,饵料个体增大的摄食策略。从摄食的饵料组成分析,小黄鱼随着体长增加发生了显著的食性转换现象:体长小于60 mm属浮游动物食性;体长60~99 mm时,属混合动物食性;体长100~119 mm时,属虾食性;体长超过120 mm,包括了虾/鱼食性和鱼食性。小黄鱼摄食的时空变化与环境中优势饵料生物的数量波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青岛地区常见鱼类过敏原的鉴定及其交叉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玟静  李振兴  金科  郑礼娜  王邦平  林洪 《水产学报》2011,35(10):1532-1539
选择青岛地区喜食的阿拉斯加狭鳕、蓝点马鲛、大黄鱼、真鲷、鲑、大菱鲆、鲤 等7种鱼为研究对象,利用鱼类过敏患者血清,通过SDS-PAGE及免疫印迹方法对每种鱼的过敏原蛋白进行鉴定。利用兔抗鲅鱼小清蛋白多克隆抗体,通过间接ELISA和抑制性ELISA等对7种鱼的小清蛋白之间的交叉反应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青岛地区居民鱼类过敏原主要为48~57、33~41、28 及17 ku的蛋白,和传统公认的小清蛋白为主要过敏原的共识不同。而针对小清蛋白的交叉反应研究也表明,不同鱼类蛋白之间存在强烈的交叉反应。因此,虽然鱼类过敏原可能不同,但如果对以上7种鱼中的一种鱼过敏,最好不要食用其他任何一种鱼。  相似文献   

14.
The reproductive cycle and batch fecundity of yellow croaker Larimichthys polyactis were examined in 981 specimens (286 males, 695 females) caught from waters around Mokpo, Busan, and Jeju-do (Korea) between February 2008 and January 2009. Males and females with ripe-stage gonads were collected between April and June, at which time the mean gonadosomatic indices were also high, indicating that the spawning season of yellow croaker around the waters off southern Korea occurs from April to June. Degenerating postovulatory follicles as well as oocytes in the migratory-nucleus stage or hydrated stage were found in ripe-stage gonads, suggesting that this species can spawn repeatedly in a season. Batch fecundity in 45 females with migratory-nucleus or hydrated oocytes ranged from 19,396 to 106,311 eggs in fish varying from 20.0 to 26.7 cm in total length and wa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otal length and body weight. Our findings should assist in implementing a proper stock assessment of yellow croaker around the waters off Korea.  相似文献   

15.
基于《物权法》的中国捕捞权保护制度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议  王晓磊  马毅 《水产学报》2011,35(10):1589-1594
《物权法》明确了捕捞权和养殖权的用益物权属性,并规定其受法律保护。但依据我国现有渔业法律制度,实施《物权法》有关保护捕捞权的法律规定还存在一定困难。通过比较分析《物权法》和《渔业法》及相关法规对捕捞权的规定,考察造成捕捞权损害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我国捕捞权保护制度的路径选择:(1) 将近岸海洋渔场和内陆水域渔场按县级或县级以下基层行政区域进行划分,确定给所属区域内的传统捕捞渔民专属使用,从而明确捕捞权主体和客体,为建立捕捞权保护制度提供基础。(2) 建立捕捞权损害评估体系,制定捕捞权损害赔偿、补偿标准,规范捕捞权损害赔偿、补偿程序,健全和完善捕捞权损害赔偿、补偿制度。  相似文献   

16.
延长拖网伏季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是当前中国最主要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之一,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调整与完善,新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已于2017年发布实施。为论证新制度延长拖网休渔期的渔业资源养护效应,本研究依据2015—2017年每年5月东海区拖网大面定点调查资料,利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从拖网的渔获结构特征和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的种群动力学过程视角开展了相应的量化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5月拖网利用主体为带鱼和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带鱼和小黄鱼的性成熟比例分别为92.04%~95.57%和13.82%~29.55%,幼鱼比例分别为74.94%~88.90%和0.03%~4.19%;带鱼种群经过4.5个月的休渔,其单位补充量资源量、单位补充量渔获量和平均渔获质量与3.5个月休渔期相比较,分别增加了7.04%、8.96%和20.78%。以上结果表明,提前并延长拖网休渔期,东、黄海主要经济渔业资源带鱼与小黄鱼的产卵群体和幼鱼得到进一步保护,资源增殖效果随着休渔期的不断延长而增加,新制度的休渔时间设置更趋合理。但由于开捕后的带鱼与小黄鱼渔获仍主要以当龄鱼为主,有必要同时配套执行现已颁布的最小网目尺寸和开捕标准等其他渔业资源管理措施,以确保伏季休渔制度主导下的渔业资源养护效果能真正得到巩固,渔业资源的种群结构能够得到切实好转与不断合理化。  相似文献   

17.
以有限数据评估方法为基础的海州湾渔业管理策略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铭  张崇良  李韵洲  徐宾铎  薛莹  任一平 《水产学报》2018,42(10):1661-1669
实验以计算机模拟的管理策略评价方法为基础,以海州湾海域的银鲳、小黄鱼、大泷六线鱼和长蛇鲻为例,对基于数据有限方法的管理策略进行了分析评价。模拟结果显示,基于体长的管理策略能够在产量和避免过度捕捞间取得较好的权衡,其管理效果优于基于捕捞努力量的管理策略。模拟结果显示,银鲳和大泷六线鱼处于过渡捕捞状态;小黄鱼种群规模具有较大波动和不确定性;长蛇鲻种群未遭受过度捕捞。研究表明,基于有限数据评估方法的管理策略可以有效避免潜在的过度捕捞,提升遭受过度捕捞群体的产卵群体生物量规模,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并能维持可观的产量,在我国具有广泛的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东、黄渤海带鱼的洄游路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兆礼  陈佳杰 《水产学报》2015,39(6):824-835
为了研究带鱼的洄游路线,根据我国10余个主要渔业公司1971、1972、1981和1982年带鱼捕捞统计资料,先绘制带鱼鱼群移动影像图,据此进一步研究东、黄渤海近海带鱼的洄游路线图。结果显示,带鱼越冬场、产卵场和索饵场范围广阔,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重叠性。带鱼还有分批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的特性,不同群体越冬、产卵和索饵洄游在时间上也有一定的重叠性。北方带鱼群体的越冬场主要在32°00'~36°00'N,124°00'~126°00'E黄海暖流水域。3—7月北上进入海州湾、乳山湾、海洋岛和渤海各湾产卵场;8—9月在产卵场外围宽阔水域索饵;9—11月游出渤海,绕过成山头南下,沿禁渔线外侧,沿途分别汇合海州湾、乳山湾及海洋岛的越冬鱼群,到了34°00'N后折向东南,分批于12月到达越冬场。南方带鱼群体越冬场主要位于浙江中南部禁渔线外侧,其次是济州岛西南海域。每年3—4月起,南部越冬的带鱼鱼群大致以每2个月1个纬度的速度向东北方向移动;5—7月,产卵洄游的鱼群到达舟山渔场和长江口渔场产卵;7—8月,产卵后的索饵群体北上黄海南部大沙渔场索饵;9月,索饵群体前锋到达35°00'N禁渔线外侧。10月以后,随着冷空气南下,南部群体带鱼向南越冬洄游,并且在10月回到长江口海域。其中小部分群体游向外海越冬场,大部分群体继续南下回到东海中南部近海的越冬场。台湾暖流和黄海暖流的进退和消长是影响带鱼越冬洄游路线空间和时间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9.
2014年江苏省刺网渔业生产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抽样调查获得的2014年江苏省沿海刺网渔船生产数据,对江苏刺网渔业生产和渔获结构时空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江苏刺网渔船基本为本地近海生产,未出现远赴外地渔场生产情况;江苏中部以北近岸水域为刺网渔船主要作业渔场,而中部以南近岸水域少有渔船作业,可能是因为受航道、其它网具占用渔场、或捕捞对象分布习性等因素影响。伏季休渔前后在江苏中北部近岸水域,冬末春初在长江口渔场中部外侧水域,生产情况均相对较好,这可能与捕捞对象产卵、越冬行为相关。吕四渔场和大沙渔场是江苏刺网渔船主要作业水域,随着水温季节性变化,其生产范围会相应往北部和南部水域适当扩大;年初主要集中在吕四渔场,年末集中在大沙渔场;伏休前生产范围最广,伏休后生产范围有所收缩。另外,刺网捕捞主要渔获为价值较低的小个体鱼类和虾类,传统经济鱼类所占比例较低。由于刺网网目尺寸偏小,加上拖网、张网和多重刺网的泛滥使用,对渔业资源补充造成危害;刺网已经失去了传统上被认为是具有高度选择性的优良特征,建议管理部门重新考虑相关管理策略,开展针对各个渔业种群进行差别化精准管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