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17年1月-12月逐月调查分析了石臼湖江苏境内湖区12个采样点中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组成以及影响因子.结果 表明:在石臼湖江苏境内湖区共检出20种底栖动物,主要为寡毛类、摇蚊幼虫、软体动物以及其他四大类;优势度指数分析表明石臼湖底栖动物优势种为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颤蚓属一种Tubifex ...  相似文献   

2.
洞庭湖底栖动物多样性及水质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型底栖动物是水生生态系统的重要生态类型,在淡水湖泊和河流中其优势类群主要包括水生昆虫、水栖寡毛类和软体类等,它们既是鱼类的天然食物资源,又能起到较好的水质监测作用。本文根据2000年在不同水期对洞庭湖底栖动物多样性的调查结果,对其水质状况进行评价,为洞庭湖水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及渔业养殖提供科学依据。1研究方法本研究根据水文状况,共采集3次,具体时间是枯水期(2000年1月),平水期(2000年5月),丰水期(2000年9月),共布设了6个采样断面,其中西洞庭湖2个,为南嘴、茅草街断面;南洞庭…  相似文献   

3.
乌江流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生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乌江流域的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水质状况,2006年7-8月对贵州境内乌江流域干流和16条主要支流共34个断面的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利用生物学污染指数(BPI)、Goodnight-Whitley生物指数(G.I)和Shannon-Wiener指数(H)对流域水质进行了评价。共获底栖动物132 种,隶属4门7纲54科,其中线形动物1种,环节动物21种,软体动物37种,节肢动物73种,在种类数上以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占优势,分别占总物种数的28.03%和53.78%。流域底栖动物密度为22-21712 ind./m2,其中霍甫水丝蚓、凸旋螺相对密度较高,在流域分布较为广泛,是流域的优势种;乌江大桥、沙沱电站、沿河二桥、思渠等断面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H=2.97~3.56)。底栖动物群落主要包括软体动物或以软体动物为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或以软体动物+节肢动物为主、环节动物为主、节肢动物+环节动物或以节肢动物为主等类型,软体动物为群落中的优势种。水质生物评价显示:基于BPI, 有21个断面受到轻度到中度污染;基于H, 有31个断面受到中度到严重污染;基于G.I, 则34个断面分别受到轻度到严重污染。为使流域水质得到改善,必须对污染源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4.
2009年7月14-30日对东江设43个点位进行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28种,密度为26~2 167个/m2;其中,昆虫纲16种,软体动物门6种,寡毛纲动物5种,蛭纲1种。调查发现,所有底栖动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管水蚓属(Aulodrilus sp.),为53.5%。根据已有水质生物学评价标准并结合水体理化指标,对比5...  相似文献   

5.
东江干流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14-30日对东江设43个点位进行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28种,密度为26~2 167个/m2;其中,昆虫纲16种,软体动物门6种,寡毛纲动物5种,蛭纲1种。调查发现,所有底栖动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管水蚓属(Aulodrilus sp.),为53.5%。根据已有水质生物学评价标准并结合水体理化指标,对比5种生物指数后,选取生物学污染指数(BPI)作为评价东江干流水质的地方性生物指数。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显示,东江干流水质总体良好,但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底栖生物的种类、优势种和数量均有较大差异,从水质生物学的角度考虑,水体质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常州段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状况和变化趋势,进一步开展河道生态监测与水质评价,通过连续多年对京杭运河常州老运河段底栖动物的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BI指数对河段的底栖动物多样性进行评价,并利用污染生物效应指数(BPI)对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常州段上游的底栖动物种类最多、种群丰富度最高、群落完整性最好、多样性状况最好、生态污染效应最小,中游次之,下游最差,底栖动物多样性正逐年得到恢复;2009-2013年,常州段的污染生物效应指数逐年上升,污染效应逐年下降,污染程度逐年减轻,由此说明该河段的水质正逐年得到改善,生态环境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7.
2014年3月对长江中游干流水陆洲、三八滩、金城洲和牯牛沙等江段四面六边透水框架护岸工程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了工程区和对照区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差异,以了解航道整治透水框架工程实施对河流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为河流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及生态修复提供依据。在每个调查站点工程区内设置3个采样点,工程区外设置3个对照点,对照点在工程区上游或下游设置,选取水流条件不受工程区影响的区域,且保证对照点水深、岸边植被等条件与工程区样点相近。在透水框架工程区及对照区共采集底栖动物22种,隶属于3门6纲8科;摇蚊幼虫种类最多(占50.0%),其次是寡毛类(27.2%)和软体动物(13.6%)。水陆洲、三八滩、金城洲和牯牛沙等江段透水框架工程区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1450、175、125和160 ind/m2,生物量分别为4.19、0.10、0.48和0.17 g/m2;对照区底栖动物密度分别为140、20、35和33 ind/m2,生物量分别为2.30、0.01、0.02和0.07 g/m2。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dM、H′和J的变化范围工程区分别为0.21~1.37、0.41~1.62和0.38~0.87,对照区分别为0.14~0.40、0.28~0.96和0.41~0.68。透水框架工程区底栖动物种类丰度、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表现出高于对照区的趋势,表明透水框架工程区群落结构较复杂性并提高了底栖动物的多样性,可能与透水框架群能降低河水流速、减小河水对底质的冲击有关。  相似文献   

8.
为系统了解黑龙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呼玛河(E122°03’~126°43’,N51°15’~52°45’)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状况,2020年春季(5月)和秋季(9月)采用常规方法,对呼玛河进行了2次生态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81种,隶属于13目42科,其中水生昆虫最多66种,占总物种数81.48%,扁形动物最少仅有1种,占总物种数1.24%。调查期间,大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41.86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3.30 g·m-2,春季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秋季。相对重要指数排名前10位的大型底栖动物以水生昆虫为主,其中2季共有的优势种为细蜉(Caenis sp.)、Dipteromimus sp.、科恩阿石蝇(Tadamus kohnonis)、津氏突长角石蚕(Ceraclea tsudai)和阿萨同石蝇(Isoperla asakawae)。春季大型底栖动物Pielou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均高于秋季。K-优势曲线表明,春季个体较秋季更为丰富均匀。水质理化评价表明,呼玛河水质介于II类水至...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北京密云水库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和水质的关系,根据水库形状和水位季节变化规律,在潮河库区(1~3号)、库中区(4~5号)以及白河库区(6~8号)共设置8个采样点,于2015年4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下旬进行采样,冬季由于水库结冰采样困难而未采集底栖动物样本。结果显示,密云水库共检出大型底栖动物15种,隶属2门2纲2科10属,其中环节动物门颤蚓科4种,节肢动物门摇蚊科幼虫11种,优势种为正颤蚓(Tubifex tubifex)和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不同采样点的种类数为2~11种,年均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864个/m2和3.10g/m2,显示密云水库为中营养型水库。底栖动物年均密度:白河库区潮河库区库中区,年均生物量:白河库区潮河库区及库中区。在库西、白河电站等深水区,颤蚓类密度和生物量占比较高;而浅水区摇蚊幼虫密度和生物量占比较高。底栖动物总密度:夏季春季秋季;总生物量:春季夏季≈秋季。水库中颤蚓类的密度和生物量与水深、沉积物中总有机碳及总氮含量呈显著线性或幂函数正相关,与沉积物中总磷含量相关不显著;摇蚊幼虫的密度和生物量与上述4个环境变量均无显著相关性。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Goodnight修正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浅水区高于深水区。Pielou均匀度指数和Wright指数评价表明,密云水库水质为轻污染,与水化评价结果比较一致,可作为水质生物学评价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泽湖是我国第四大淡水湖,然而关于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的报道较少。为了研究洪泽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在洪泽湖设置20个采样点,进行了为期1周年的季度调查(2010年5月-2011年2月)。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14种,寡毛类、摇蚊科幼虫和软体动物分别有5种(占总物种数的35.7%)、3种(21.4%)和6种(42.9%)。河蚬为第一优势种(优势度Y=0.18),其次分别为苏氏尾鳃蚓(0.09)、羽摇蚊(0.07)、霍甫水丝蚓(0.06)和铜锈环棱螺(0.06)。群落的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5.45±7.38)个/m2和(52.43±12.04)g/m2,其中软体动物平均密度和平均生物量最高[(24.80±6.20)个/m2和(49.55±11.94)g/m2],摇蚊类次之[(13.76±2.87)个/m2和(2.28±0.71)g/m2],寡毛类最低[(6.96±2.41)个/m2和(0.60±0.18)g/m2]。全湖Shannon-Wiener、Margalef和Pielou指数分别为2.69、1.10和0.71,各指数季节差异不明显。冗余分析(RDA)结果共解释物种数据累计方差的35.0%;MonteCarlo检验表明,洪泽湖水体中硝酸盐氮、总氮和化学耗氧量是影响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最关键的环境因子(F=2.181~3.277,P<0.05)。  相似文献   

11.
松花江哈尔滨段春季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8年春季,对松花江哈尔滨市段底柄动物进行了较系统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市段底栖动物共51种,其中水生昆虫34种,占总种数的66%;软体动物10种,占20%;环节动物6种,占12%;甲壳动物1种,占2%.密度和生物量在各采样断面有较大差异,密度的变化范围为48~6248ind/m2,平均值2014ind/m2;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0.32~1546g/m2,平均值347.82g/m2.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表明,松花江哈尔滨市段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明显,组内相似性高,组间差异大,多维标度分析(MSD)结果支持了聚类分析结果.同时,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等5个指数对松花江哈尔滨市段水质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松花江哈尔滨市段水质处于中度污染状态.  相似文献   

12.
2010年6月至2011年11月对长江泰州段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分析了鱼类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物种多样性指数.共监测到鱼类48种,隶属于11目、18科,其中鲤形目占总种数的62.5%,优势种有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litrix)、鲫(Carassius auratus)、(餐)(Hemiculter leucisculus)等.鱼类群落多样性特征平均值,Margalef指数R为3.999,Shannon-Wiener指数H′和H″分别为1.965和1.980,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分别为0.680和0.663.与同期江阴段、南京段相比,泰州段的Shannon-Wiener指数H′和H″显著高于南京段(P<0.05),丰富度指数R、均匀度指数J′和H″均与南京段无显著差异(P>0.05),但显著低于江阴段(P<0.05).泰州段夏季鱼类种类最多,春、夏季的鱼类种类组成较接近.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底栖动物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当水体受到污染时,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将会发生改变。为了解白洋淀的底栖动物组成及水质状况,作者于2006年12月、2007年3月至11月对白洋淀9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进行了采样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23种,其中软体动物17种,环节动物2种,水生昆虫幼虫4种,与1958年的调查结果对比可以发现物种种类数呈降低趋势。其中中国圆田螺、中华圆田螺、绘环棱螺、摇蚊幼虫为全年分布种。应用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对水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白洋淀为重、中污染。  相似文献   

14.
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2015年4月(春季)、7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22科33属54种(含变种)。以硅藻门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6.30%;其次是蓝藻门和绿藻门,分别占24.07%和22.22%;黄藻门和甲藻门的种类相对较少,占5.56%和1.85%。优势种为蓝藻门的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湖沼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集星藻(Actinastrum hantzschii)以及硅藻门的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浮游植物密度为1.228×10~4~33.002×10~4ind./L,均值为9.453×10~4ind./L;生物量为0.005~0.512 mg/L,均值为0.157 mg/L。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值均出现在皖河口采样断面(7月)、最低值均出现在杨家套采样断面(4月)。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均不显著,季节变化上则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为0.918~3.147,均值为2.539;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796~1.000,均值为0.893。Shannon-Wiener指数在空间分布和季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空间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季节间变化上则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安庆段水质状况介于清洁型/β-中污型。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6—2018年的调查数据,对淮河江苏段鱼类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调查到鱼类56种,隶属于7目14科42属,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占总种类数的66.07%。刀鲚(Coilia nasus)、翘嘴鲌(Culter alburnus)、大鳍鱊(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和兴凯鱊(Acheilognathus chankaensis)分别为冬季、夏季、秋季和春季的第一优势种。刺网和地笼的年CPUE均值分别为(1190.15±220.28)g/(net·d)和(74.87±12.96)g/(net·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88~3.85、2.75~4.74和0.74~0.81。丰度/生物量曲线表明,冬季、夏季和秋季鱼类群落处于中度干扰状态,春季群落处于严重干扰状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季节淮河江苏段不同区域的鱼类群落相似性均低于57.02%。SIMPER相似性百分比分析结果也表明,盱眙断面和金湖断面不同季节的鱼类群落组成平均相似性仅为41.85%和36.23%,而盱眙断面和金湖断面平均相异性达到了71.21%。  相似文献   

16.
长江江苏段中华绒螯蟹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4年7月~2006年3月间对长江江苏段靖江江段渔获中中华绒螯蟹的比例分析,结果显示:江段中中华绒螯蟹在渔获中比例的数量峰值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度,以3月份为最高,达到渔获数量的1438%。重量比例峰值主要集中在05年的3月份和9月~11月份,以05年10月份最高,达27.17%,11月份次之。在04年秋季至05年冬季间,05年渔获中中华绒螯蟹的数量比例和重量比例部比04年同季节的值要高,江段中华绒螯蟹资源正处于恢复阶段。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勤得利湾底栖动物种群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5~9月对黑龙江勤得利湾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勤得利湾底栖动物共计5科13种(属),其中寡毛类1科3种(属),红羽摇蚊(Ch. gr. plumosus) 幼虫是主要优势种群;勤得利湾底栖动物数量为454.3ind/m^2,生物量为4.4520g/m^2二者季节变动明显,秋季最高,分别为626.8ind/m^2和9.1850g/m^2;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偏低。同时探讨了作为鲟鱼类放养场的底栖动物资源合理利用问题。  相似文献   

18.
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调查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4年9月 ̄2005年3月长江江苏段枯、平、丰3个水期的浮游植物的采集调查,共检出长江江苏段浮游植物10门96属168种(包括未定种),其中绿藻门64种,占38.10%;硅藻门58种,占34.52%;蓝藻门25种,占14.88%;裸藻门8种,占4.76%;黄藻门5种,占2.98%;金藻门3种,占1.79%;甲藻门2种,占1.19%;红藻门、隐藻门和轮藻门各1种,占0.60%。丰水期浮游植物优势群为直链藻(Melosira)、颤藻(Oscilatoria)、脆杆藻(Fragilaria)和纤维藻(Ankistrodesmus);平水期优势群为直链藻(Melosira)、颤藻(Oscilatoria)、脆杆藻(Fragilaria)、微孢藻(Microspora)和圆筛藻(Coscinodiscus);枯水期优势群为星杆藻(Asteri-onella.)、新月藻(Closterium)、直链藻(Melosira)和脆杆藻(Fragilaria)。各江段浮游密度都以枯水期最高,基本以丰水期为最低。  相似文献   

19.
利用2010—2012年长江上游宜宾和江津江段三层流刺网渔获物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三层流刺网的主要捕捞对象和个体大小,阐述长江上游干流渔获物结构现状。结果显示,鱼类样本共计673.32 kg,分属4目9科47种;其中,鲤科鱼类占比最大,为61.70%,其次是鲿科,为10.64%,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1种,占鱼类总种数的23.40%。主要捕捞渔获对象多为未达到性成熟的个体。对宜宾和江津两江段三层流刺网渔获物种类、物种相似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宜宾江段鱼类39种(含特有鱼类8种),分属4目8科,江津江段鱼类40种(含特有鱼类11种),分属4目9科;江津江段渔获种类和特有鱼类数量均高于宜宾江段,宜宾和江津两个江段三层流刺网的鱼类物种相似度为81.01%;宜宾江段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81,略高于江津江段的2.76,但两江段的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通过本次研究可以为分析向家坝等水电站蓄水对长江上游鱼类的影响提供数据参考,同时也为长江上游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渔业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方冬冬  杨海乐  张辉  吴金明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23,47(2):029311-029311
为了解长江中游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21年6月和11月在长江中游5个江段(宜昌、石首、嘉鱼、武汉、湖口)开展了鱼类和环境调查。定量分析了鱼类群落结构特征、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期间共采集到鱼类16 335尾,隶属6目13科50属76种,其中鲤形目鱼类最多(52种),占总种数的70%。在3种生活习性类型中,定居性鱼类物种数最多(80%);在3种摄食类型中,肉食性鱼类物种数最多(46%);在3种产卵类型中,产黏性卵鱼类的物种数最多(50%)。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瓦氏黄颡鱼、银鲴、三角鲂、铜鱼等中小型鱼类为优势种。平均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5.11、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63、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3.23、平均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26。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表明,宜昌和湖口江段鱼类群落受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石首、嘉鱼和武汉江段鱼类群落相对稳定。Cluster和NMDS分析结果表明,长江中游的鱼类群落可划分为3个类群,宜昌为一类群;石首、嘉鱼和武汉为一类群;湖口为一类群。RDA分析结果显示,N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