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众多,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空间和生存条件。受独特的气候、地理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生生物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数量大、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等特点。我国现有水生生物2万多种,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的水生生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对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国家生态建设,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根据新阶段、新时期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工作的要求,制定本纲要。  相似文献   

2.
水生生物资源属于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丰富的水生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对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水生生物资源属于自然资源的一部分,丰富的水生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对促进天津渔业可持续发展,把天津  相似文献   

4.
(2006年2月14日)我国海域辽阔,江河湖泊众多,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繁衍空间和生存条件。受独特的气候、地理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水生生物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数量大、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等特点。我国现有水生生物2万多种,在世界生物多样性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丰富的水生生物是人类重要的食物蛋白来源和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对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  相似文献   

5.
水产生物的增养殖是实现水产生产农牧化把我国领海和专属经济区改造成浅海农牧场的具体措施。也是贯彻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渔业增殖,渔民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河南水产》2007,(3):F0002-F0002
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合理利用黄河水生生物资源,按照国家黄河渔业水生生物资源管理委员会统一要求,  相似文献   

7.
为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业可持续发展,2007年5月31日,“2007年黄渤海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启动仪式在山东青岛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农业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由青岛市人民政府和山东省海洋与渔业厅承办,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山东省、青岛市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8.
正水生生物是水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护海洋水生生物资源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农业部不断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建立了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实行了"史上最严的伏季休渔制度"。其中,增殖放流作为养护水生生物资源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促进渔业种群资源恢复,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增加渔业效益和渔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据2017年水生生物资源报告显示,广东2017年共计放流海洋经济鱼类虾类合计22567万尾,淡水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9.
本刊记者:广东是一个拥有丰富水生生物资源的大省,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有什么意义? 刘思远:我省河网密布、水系交错、海岸线长、海域广阔,生物多样性远远超过其他省区.以水生生物为主体的水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缓解温室效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生生物资源法作为我国环境资源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全球范围资源法的兴起和水生生物资源的持续恶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调整人们在水生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养护和管理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然而我国并没有一部完整的养护管理水生生物资源活动的《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法》,现有的涉及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的法律法规,则显得非常薄弱甚至存在众多法律空白,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管理工作的混乱和无序.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立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  相似文献   

11.
《齐鲁渔业》2010,(8):62-63
垦利县加快渔业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努力促进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推进渔业可持续发展。一是积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项日。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力度,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多样的水域生态类型,对于维系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随着长江经济带的迅猛发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受到诸如水电工程、圆湖造田等多方面的威胁,水生生物洄游通道被切断、生存空间被挤占、产卵场被破坏,资源量急剧下降。为促进长江水生生物的可持续发展和水域生态文明建设,2002年,农业部下发了《关于在长江流域试行春季禁渔制度的通知》,长江中下游开始试行禁渔期制度。今年是长江实施禁渔期靠4度的第10个年头,长江禁渔期制度实施10年来,其在养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扩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社会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禁渔效果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3.
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是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是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推进节能减排的需要;是履行相关国际义务、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姜红  郑喜森 《渔业现代化》2011,38(2):69-71,59
阐述了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现状及面临问题,指出长江流域水域污染,航运发展、水工建设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以及非法捕捞屡禁不止是导致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主要因素;提出完善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管理对策,指出必须建立适应于长江流域的渔业管理模式,治理环境污染,修复水生生物生态环境,以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维护水域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情况回顾近年来,各级渔业主管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性型社会的要求,适应新时期渔业发展形势需要,在水生生物资源养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成效,为促进我国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6.
我国海草场保护与恢复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我国各级渔业部门严格执行禁渔区和禁渔期制度、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等多项渔业生态保护工作。作为海洋牧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草场的恢复工作业已被各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17.
《水利渔业》2007,27(6):70-70
水生生物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我国水生生物资源具有特有程度高、孑遗物种数量大、生态系统类型齐全等特点,目前经调查并记录的水生生物物种有2万多种,其中鱼类3800多种、两栖爬行类300多种、水生哺乳类40多种、水生植物600多种,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水生生物种类200多个。[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中国渔政”肩负着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养护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渔业水域生态环境和边境水域渔业管理的重任,承担着渔船,渔港、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等渔业行政执法任务,负责渔业船舶和船用产品检验,保障渔业生产秩序和渔业安全生产等重要职能,已成为我国一支重要的行政执法力量。  相似文献   

19.
正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资源,降低因过度捕捞造成的渔业资源衰退,减少人类活动对水生生物栖息地的破坏,是国家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规划。垂钓作为涉及水生生物资源利用的活动之一,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也是保护资源的重要一环。如何实现既有效保护资源,又促进休闲渔业产业繁荣发展,提高法治的核心竞争力是关键。本文通过分析现有制度规定的不完整与矛盾性,提出解决垂钓管理问题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促进产业发展与资源保护共赢。  相似文献   

20.
海洋通过“溶解度泵”和“生物泵”完成碳汇过程,且具有碳固存容量大、储存时间长的显著优势,可有效缓解CO2排放产生的温室效应,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渔业是人类利用海洋的基础生产活动,对近海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渔业碳汇是海洋碳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海洋牧场作为一种以水域栖息地修复、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为主旨的新型渔业模式,通过增殖水生生物资源量,提升生物固碳量,实现渔业对海洋碳汇的扩增。本文针对我国对海洋牧场的界定,梳理了国内外对海洋牧场关键碳汇因子固碳机理及其过程和潜能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浅析了海草床、牡蛎礁等典型海洋牧场生态系统在近海碳汇扩增中的重要作用。建议在海洋牧场固碳机理与碳循环过程、海洋牧场碳汇扩增技术和海洋牧场碳汇计量方法等方面开展重点研究,以期为渔业绿色发展,扩增海洋碳汇和服务“双碳”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