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解剖观察和石蜡组织切片法,对37个家系共计4022尾4月龄的大菱鲆幼鱼群体进行雌雄性别的鉴别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雌性1596尾、雄性2426尾,雌雄性比为1:1.52,极显著偏离1:1的理论值(P<0.01)。在家系水平上,37个家系中有19个家系的雌雄性别比例显著偏离1:1 (P<0.05),其余18个家系雌雄性别比例偏离1:1,但不显著(P>0.05),但其中13个家系中雄性个体比例偏高。研究显示,在群体水平上,人工养殖条件下的4月龄大菱鲆已经出现雌雄性比偏离现象。从37个家系中随机选取20个家系(2254尾幼鱼)测量个体体重,利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4月龄大菱鲆雌雄个体体重无论在群体还是家系水平都表现为差异不显著。此分析结果表明,在大菱鲆选育过程中,在4月龄时进行的以体重为选育指标的选择不会对选育群体的性比偏离造成显著影响。本研究结果为大菱鲆性比偏离机制研究及良种选育工作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半滑舌鳎养殖群体的性比与雌雄形态差异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半滑舌鳎养殖群体幼鱼阶段的性比变化,实验用分子标记法鉴定半滑舌鳎遗传性别,用组织切片方法鉴定表型性别,并比较了表型雌雄的生长差异。结果发现,在半滑舌鳎幼鱼阶段,在遗传性别上,雌雄所占比例约为1∶1,差异不显著(P>0.05)。在表型性别上,雌雄比例约为1∶3,差异极显著(P<0.01)。表型雄性中,由遗传性雄性和遗传上为雌性而表型上为雄性的"伪雄鱼"两部分组成。在养殖群体中,表型雌性、伪雄鱼和雄性三者的比例大致为1∶1∶2。养殖现场反映的雌性约占1/4的情况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没有发现遗传上为雄性,而表型上为雌性的个体。在6~8月龄间,伪雄鱼的全长、体质量处于表型雌性与正常雄性之间,与两者均无显著差异。在相似全长范围内,雄鱼体高小于雌鱼,雄鱼的全长/体高的平均值为4.05,雌鱼的平均值为3.89,雄鱼的全长/体高比值显著大于雌鱼(P<0.05),此比值可以作为区分雌雄鱼苗种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2007~2010年度18月龄体重性状的信息维数和关联维数。分析结果显示,2007~2010年度所构建的大菱鲆选育家系群体18月龄体重性状的信息维数介于0.9422~0.9586之间,不同年度之间的信息雏数变异不显著,这说明不同年度各选育家系群体18月龄体重性状的信息维数均为较大值,所统计群体的遗传变异都十分丰富,统计性状的变异范围也较大,显示出良好的育种潜力。相应数据的关联维数分析结果表明,除2008年度小尺度范围的关联维数是0.4284外,其余各小尺度范围的关联维数均高于0.73,这表明,从分析结果的总体来看,大菱鲆各选育家系群体内个体间的遗传结构的相关性较高;信息维数和关联维数作为研究分形特征的指标,从两个角度阐明了选育性状遗传结构的分形特征,在实际的良种选育过程中,应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确定适当的留种率。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体色黄鳝的性别与体长、体重的差异,2011年5-7月,于洞庭湖地区随机采集灰色及黄色2种体色共208尾野生黄鳝,并对体长、体重及性别进行测量鉴定。样本中,雌性146尾,雄性62尾,雌雄比例为2.35∶1。其中黄色黄鳝83尾,灰色黄鳝125尾。分析结果表明,黄色黄鳝雌雄个体体重及肥满度均高于灰色群体;黄色黄鳝雌性体长大于灰色雌性,雄性小于灰色雄性。雌雄个体体重与体长的相关系数,黄色黄鳝分别为0.914、0.945,灰色黄鳝分别为0.567、0.438。黄色雌鳝比例随着体长的增加逐渐降低,雄性比例随体长的增加逐渐升高,雄鳝在35 cm以上占优势,40 cm之上雄性仅1尾。灰色雌鳝在40 cm以下占优势。2种体色黄鳝雌性比例与体重变化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5.
大菱鲆子二代家系及亲本耐高温能力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高温刺激和高温水养殖幼鱼的方法研究了大菱鲆不同子二代(F2)家系耐高温能力。对2010年建立的36个子二代(F2)家系50日龄幼鱼,记录使用30℃高温海水进行突变热刺激2h后48h的死亡率;对2009年和2010年所建立的22个和36个大菱鲆F2家系100日龄幼鱼,按照2℃/d速率将养殖温度分别由21.0℃和14.8℃逐步升温至27.0℃和25.0℃,记录不同家系在不同时间的死亡情况。根据热激后存活率表型筛选出高温耐受力强的20个F2家系和11尾F1亲鱼,所筛选出的亲鱼和子代家系有望成为核心育种群体构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用32个微卫星标记分析了30尾(15尾♀;15尾♂)性成熟(12龄)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雌雄个体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雌、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在6个微卫星标记中有9个等位基因在雌、雄群体中分布比例差异达到50%以上,其中雌性群体HLJSX 194-239bp、HLJSX201-207bp、HLJSX209-210bp、HLJSX210-178bp和HLJSX215-221bp 5个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雄性群体;雄性群体HLJSX194-184bp、HLJSX201-214bp、HLJSX210-233bp和HLJSX226-194bp 4个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雌性群体,初步表明这些基因位点可能与性别决定位点存在一定连锁关系。本研究结果为施氏鲟早期性别鉴定积累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长江宜昌江段鳙(Aristichthys nobilis)野生群体的性比、年龄结构、初次性成熟体长、繁殖力和产卵类型等生活史特征,为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方案的优化、鳙增殖放流和人工繁殖提供科学数据。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在长江中游宜昌江段月度采样,共收集鳙样本940尾,其中可区分性别个体135尾(♀68尾,♂67尾)。性腺发育达到IV期及以上个体共计55尾,其中雌鱼32尾、雄鱼23尾。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4∶1,体长370~900 mm,体重500~11 650 g,由2~7龄共6个年龄组组成。采用Logistic方程推算出初次性成熟个体特征,雌性平均体长480.1 mm,对应体重2 137.6 g,平均年龄3.33龄;雄性平均体长464.0 mm,对应体重1 937.5 g,平均年龄2.91龄。卵径(3.75±0.14) mm,大小分布呈双峰型,推测为分批同步产卵型鱼类。绝对繁殖力(390 000±79 000)粒,相对繁殖力为(72.4±3.0)粒/g,绝对繁殖力随着鱼体长、体重增长而增大。性腺成熟系数周年变化规律显示,宜昌江段鳙的繁殖时间为5月下旬至8月上旬,以6-7月为盛产期。建议提高鳙开捕年龄,严格限制捕捞未性成熟个体;同时加强产卵场的修复和栖息地的保护,并定期实施合理的增殖放流和生态调度。  相似文献   

8.
长江中游贝氏(鳖)繁殖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4-12月在监利长江何王庙故道采集591尾样本,对长江中游贝氏(鳖)(Hemiculter bleekeri)性比、初次性成熟大小、繁殖季节、产卵类型、产卵群体组成及繁殖力等繁殖生物学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贝氏(鳖)总体雌雄性比1.44:1,与1:1存在极显著性差异;繁殖期间雌雄比2.5:1,非繁殖季节雌雄比为0.91:1.繁殖群体年龄结构为1-3龄,以1龄补充群体为主,属于第Ⅱ类型.初次性成熟体长:SL♀50=8.08 cm, SL♂50=8.47 cm,最小观测性成熟个体分别为:雌性7.5 cm,体重6.65 g, 1龄;雄性8.2 cm,体重8.13 g, 1龄.根据成熟系数变化和性腺发育期观察,推测其繁殖季节为4-6月,可能延至7月份.贝氏(鳖)绝对繁殖力为1703~9601粒/尾,平均为(5876.6 ± 1837.8) 粒/尾,与体重、性腺重均呈线性关系,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相对繁殖力(FW)为204.7~406.5粒/g,平均(322.3 ± 49.7) 粒/g,与成熟系数呈幂函数相关;相对繁殖力(FL)为212.0~827.6粒/cm,平均(552.4 ± 136.1) 粒/cm,与体重幂函数相关.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2年1-4月西南大西洋公海鱿钓渔船随机采集的666尾阿根廷滑柔鱼样本,对其鱿钓渔获的群体组成、形态特征、雌雄性比、缠卵腺及性腺发育等渔业生物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期间鱿钓渔业阿根廷滑柔鱼渔获群体胴长为91~351 mm,呈双峰分布,雌、雄性平均胴长分别为243.6 mm 和214.5 mm,雌性个体显著大于雄性;雌雄性比为1.26:1,以雌性个体为主;雌性群体性成熟以Ⅱ期为主(57.9%),Ⅲ期以上个体为42.1%;雌性性成熟度、缠卵腺发育程度与个体大小密切相关,进一步研究认为缠卵腺长与其重量存在幂函数关系,且雌性性成熟个体缠卵腺指数明显大于未成熟个体;雄性个体性腺随着个体生长逐步发育。根据个体大小和性成熟状况推测,调查期间捕获的阿根廷滑柔鱼群体以南巴塔哥尼亚种群( SPS)为主,混有少量的夏季产卵( SSS)群体。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肉眼观察、活体压片-醋酸洋红染色和组织切片—H.E.染色3种方法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幼鱼进行性别鉴定.结果表明,在所有采集的1 217尾全长8.3~21.5cm、体重9.0~183.9 g的大菱鲆幼鱼样品中,体重>90 g的269尾幼鱼和体重10~90 g的790尾幼鱼,可用肉眼直接观察鉴定性别;体重10~90 g的另外154尾幼鱼,可采用活体压片方法鉴定性别;体重<10 g的4尾幼鱼,性腺难以剥离,则需组织切片的方法鉴定性别.对活体压片性别鉴定结果进行组织切片抽样验证表明,体重>10 g的幼鱼,均可以采用活体压片方法准确地鉴定出性别,其准确率可以达到100%.本研究验证了采用活体压片-醋酸洋红染色技术在大菱鲆幼鱼生理性别鉴定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它不仅有利于全雌育种中对幼鱼快速进行性别鉴定,而且可以应用于商品苗性别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