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正2017年起,张家港市依托"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开展了虾稻综合种养试验,现将相关技术总结如下。一、种养条件准备1.稻田准备(1)开挖环沟:试验田块位于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红社区虾稻综合种养试验基地,试验面积为186.7亩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苏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开展了"稻-小龙虾"生态综合种养模式试验,探索适宜苏州地区的稻渔综合种养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试验过程和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稻田准备1.1开挖环沟试验田块位于常阴沙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常红社区稻小龙虾综合种养试验基地,试验面积为  相似文献   

3.
<正>在稻-鳅种养系统中耦合黄鳝养殖,是一种新型的稻渔生态种养模式。黄鳝是肉食性鱼,能吃掉稻田中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虫害的作用;黄鳝和泥鳅在稻田寻食、爬行,除去稻田的一部分杂草,减少了中耕除草和农药用量;黄鳝和泥鳅的残饵、粪便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优质的有机肥料;稻、鳅、鳝生态种养模式运用有机物多层次利用技术和物种互惠共生技术,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本文通过对水稻单作模式和稻、鳅、鳝综合种养模式对比试验,  相似文献   

4.
正稻蟹综合种养是天津地区主推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占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90%以上。近年来,为了缓解扣蟹苗种对本地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制约,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天津市尝试了"稻田-扣蟹""稻田-成蟹"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稻田蟹池工程改造、水稻种植管理、成蟹养殖管理、蟹种培育管理等综合种养技术的应用,获得本地区稻蟹综合种养的基础养殖数据,为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正稻田养殖黄鳝,达到鳝稻共生,相互促进,既保证了一定的水稻产量,又有较好的黄鳝产量,并且能同时提高水稻和黄鳝的品质,是一种较好的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笔者2017年在江苏宜兴市徐舍镇蒋墅村笳兰农庄开展了鳝稻共作生态养殖模式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稻田准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安徽无为市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试验、示范,现稻渔种养面积发展到17.26万亩,稻渔种养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收,一举多得",进一步提高了效益,有力地推动了无为水产绿色高效发展.本试验在无为市陈斐家庭农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选择了2块田,共50亩,开展水稻一小龙虾一鳜鱼种养试验,水稻为"桃优香占...  相似文献   

7.
正近日,江西省农学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南昌大学牵头实施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蓝色粮仓科技创新"专项"井冈山绿色生态立体养殖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进行科技成果评价。经评价,该项目攻克了南方丘陵地区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关键技术,突破了南方酸性土壤不适宜稻-虾蟹共作的养殖瓶颈,填补了我国黑斑蛙变态期蛋白质营养需求的空白,研制了泥鳅复合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和水体改良制剂;项目研发的"丘陵地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红土壤(酸性土壤)条件下稻-虾综合种养技术""井冈山莲(稻)渔复合种养模式集成与示范"和"井冈山冷水性水产动物繁养  相似文献   

8.
正本文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稻蟹综合种养的生产实践,介绍了扣蟹暂养和稻商品蟹育肥、稻蟹综合种养等技术措施,并指出兴安盟稻渔综合种养应选择辽蟹。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既不是简单的"稻田养蟹",也不是"蟹池种稻",而是建立起水稻种植与河蟹养殖有机结合的多元生态系统。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在推广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时,不仅注重"一水两用、  相似文献   

9.
<正>天津自2020年起连续3年开展了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建设,2022年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达到54.58万亩,以稻蟹综合种养模式为主。近年来,由于河蟹“牛奶病”病害,导致引入的扣蟹质量和数量都无法保证,且单一的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无法支撑起天津地区稻渔产业的发展。本试验以天津市旺鑫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基于稻蟹综合种养模式,构建了稻-蟹-鱼、稻-蟹-虾两种多元化养殖模式,并通过种养产量和经济效益来探讨稻田多元化养殖模式的可行性。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在绿色兴农、以渔促稻等方针的引导下,各地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为了创新稻渔综合种养方式,使稻渔综合种养效益进一步提升,笔者于2018—2019年度在安徽省现代农业水产产业技术体系马鞍山综合试验站当涂县苦菜圩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基地,结合现有资源积极探索先进实用的种养模式,进行了“水稻+小龙虾+青虾”养殖技术模式试验。  相似文献   

11.
正东台市渔业技术指导站2017年承担了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项目,在东台市五烈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内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开挖稻田综合种养面积300亩,开展稻田小龙虾轮作、共生综合种养试验,实现小龙虾亩产94.2千克,水稻亩产374.44千克。与传统稻麦种植对比利润提高10倍,投入与产出比1∶2.05,经济效益显著提高,2018年示范推广稻渔  相似文献   

12.
王德胜 《齐鲁渔业》2003,20(8):21-21
为探讨鳝养殖的生态模式,2002年,我们在牡丹区王浩屯镇窑场进行了利用泥鳅作活饵,在藕池养鳝技术试验。结果表明,藕、泥鳅、鳝混合种养不但技术可行,而且效益显著。试验面积1.5亩,共产藕7200公斤,产鳝105.7公斤,产泥鳅85.5公斤,综合收益5105.6元。现将该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近几年,安徽省怀远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不断扩大,养殖户积极性较高,吸引不少年轻人返乡创业。2019年,怀远县发布了稻田综合种养五年规划和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且力争创建稻虾示范县。稻虾产业发展中,小龙虾苗种的繁育尤为重要。2019年在蚌埠皖浙农业技术有限公司稻虾综合种养基地进行小龙虾苗种繁育技术试验,培育大规格虾苗并提前出池,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4.
我国稻渔综合种养已发展为稻虾、稻蟹、稻渔、稻鳖等17种综合种养模式。为提升基层养殖户的种养水平,传播稻渔综合种养新模式、新技术,实现养殖户"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的指导与支持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联合主办、科学养鱼杂志社承办的"首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技术高级培训会"在湖北荆州成功召开。本次培训的主题是"提升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现将水产养殖8位行业专家所作精彩报告整理如下,供广大读者学习、参考。  相似文献   

15.
稻鳖综合种养模式创新试验总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农业农村部重点推广的生态种养模式之一,但受当前土地保护政策限制和给稻田机械作业带来不方便等多种因素影响,推广工作常常事倍功半,效果不明显。2018年,我们因"地"制宜,组织开展了稻鳖(甲鱼)综合种养模式创新试验。项目在坚持不破坏土壤、不改变土地现状、不影响水稻生产的情况下,深入探索稻鳖共生生态种养技术。通过一年试验与摸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亩增加养殖效益483元。  相似文献   

16.
<正>稻渔综合种养作为一种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已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发展的热潮。从2016年开始至今,东港市开展了稻鳅综合种养试验,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我地区稻鳅综合种养技术也日臻成熟,总结如下。一、选择稻田和泥鳅品种  相似文献   

17.
正长兴县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是浙江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10年起,长兴县持续实施"稳粮增收"工程,积极探索"千斤粮、万元钱"的各类种养新模式,提升农田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017年,在长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长兴县农技推广总站的指导下,长兴和平银丰家庭农场在长兴县和平镇独山村实施了"稻虾轮作-稻鸭共养"新型种养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稻渔综合种养大省,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于2018年发布了《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关于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与产业规模相适应的规模化、标准化、育繁推一体化小龙虾苗种繁育基地。为推动"稻渔综合种养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在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笔者课题组组织开展了稻田克氏原螯虾苗种生态繁育技术研究,在确保水稻稳产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适宜稻虾综合种养模式下的克氏原螯虾生态繁育技术。  相似文献   

19.
<正>2018年以来,湖州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广“稻-小龙虾”“稻-鳖”“稻-青虾”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综合效益显著。截至2023年12月,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0.29万亩,严格规范稻渔共生种养模式,重点鼓励稻渔轮作种养模式,培育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5个,在浙江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其中南浔区、长兴县通过省级第一批验收,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3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相似文献   

20.
<正>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是引领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现代技术模式之一,具有以渔促稻、稳粮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等优点。兴安盟现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稻渔综合种养基地,通过稻渔综合种养和品牌认证,带动5000余户贫困户增收1000万元,稻渔综合种养成为"兴安盟大米"的绿色名片。内蒙古兴安盟有组织的稻田养鱼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是单纯以获取鱼产量为主,效益较低。本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