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茜坑水库轮虫群落结构组成和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茜坑水库是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观澜镇的一座供水水库,入库水主要由于自东深引水工程调入。抽水入库和持续供水在降低了水体的水力滞留时间的同时,增加了垂直混合,改变了原有的生态过程。为了解这一抽水型水库中轮虫群落结构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子,于2012年3-12月对茜坑水库敞水区轮虫进行了逐月采样,同时测定水体的理化因子集。10次采样共观测到轮虫30种,其中臂尾轮科9种,异尾轮科4种,这些种类主要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常见种和优势种类。前节晶囊轮虫、截头皱甲轮虫、圆筒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红多肢轮虫、Keratella tecta、刺盖异尾轮虫、螺形龟甲轮虫、跃进三肢轮虫、奇异六腕轮虫、长刺异尾轮虫、长肢多肢轮虫、广布多肢轮虫、对棘异尾轮虫、剪形臂尾轮虫和热带龟甲轮虫等为优势种。全年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57.5 ind./L和80.7 μg/L,轮虫生物量在后生浮游动物总生物量中所占比例为11%;丰水期轮虫的丰度和生物量较高,进水口和库中的轮虫群落结构在组成和动态上没有显著差异。水力滞留时间是影响轮虫群落组成和动态的主要非生物因子,枝角类的竞争压力是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生物因子。  相似文献   

2.
2019年4月、6月和9月分别对白洋淀淀区及府河、孝义河和白沟引河3条入淀河流的轮虫群落及水环境因子开展采样调查,探究了白洋淀河湖系统中轮虫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检出白洋淀河湖系统轮虫30种,隶属于7科15属,其丰度和生物量年均值分别为(1.43±1.15)×103 ind.L-1和(0.67±0.71) mg.L-1。Jaccard群落相似性系数和NMDS分析综合表明,白洋淀河湖系统轮虫群落组成在季节和区域尺度上相似性均较低。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螺形龟甲轮虫无脊变种(Keratella cochlearis tecta)和异尾轮虫(Trichicerca sp.)是淀区和入淀河流的共同优势种。此外,3条入淀河流的优势种丰度占比均显著高于淀区。除孝义河外,淀区、府河和白沟引河轮虫群落的Shannon-Wiener和Margalef指数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且均在夏季最高。生物多样性指数和轮虫营养状态指数(TSIROT)综合指示白洋淀河湖系统为中-重度污染型及中-富营养型。RDA分析表明,营养物质(TN、TP)、透明度(SD)和溶解氧(DO)是影响白洋淀河湖系统轮虫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了给巢湖水质管理及富营养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水系特征,在巢湖东、西湖区湖心、裕溪河出湖口、丰乐河、派河和南淝河共设置8个采样点,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共采样12次,分别代表冬季(12月-次年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和秋季(9-11月),对巢湖水体理化因子和后生浮游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群落进行逐月周年调查。基于叶绿素(Chl-a)、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Mn)、透明度(SD)等水体理化指标,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对不同湖区受污染程度和营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巢湖共检出后生浮游动物42种(属),优势种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富营养化水体或有机质较多水体的常见种,不同季节的优势种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后生浮游动物全年平均丰度371.6 个/L(191.5~600.0 个/L)和全年平均生物量3.0 mg/L(2.0~4.6 mg/L)均呈现西半湖高于东半湖、夏秋季高于冬春季的分布特点;其群落结构也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和空间差异,矩形龟甲轮虫、萼花臂尾轮虫等是造成差异的主要种类。水温(WT)和Chl-a是影响枝角类丰度的重要因子,桡足类丰度与WT呈显著正相关,而轮虫丰度受TLI(∑)指数的显著影响。TLI(∑)指数均值为60.33(52.18~66.28),指示巢湖总体处于轻度至中度富营养化状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表明,巢湖总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不同湖区水体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  相似文献   

4.
2008年对柴河水库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渔产力进行了研究。包括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其多样性等。结果表明,柴河水库共检出浮游植物135种,组成上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密度平均为11.58×106个/L,生物量平均为6.25mg/L,以小球藻(Chlorella sp.)、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钝脆杆藻Fragilaria capucina为优势种;共检出浮游动物42种,种类组成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浮游动物密度平均为358个/L,生物量平均为3.49mg/L,以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卜氏晶囊轮虫(Asplanchna brightwelli)为优势种。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年均为4.27和3.15 ,浮游生物垂直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淀山湖轮虫多样性及生物量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逐月对淀山湖轮虫种类组成、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了轮虫密度和水温、叶绿素a的关系。经鉴定,共发现轮虫53种(属),优势轮虫包括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晶囊轮虫属Asplanchna spp.、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椎尾水轮虫Epiphanes senta等,优势种的密度之和分别占当年度轮虫总密度的87.2、82.8和82.8%。3年轮虫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514ind/L和2.94mg/L,2005年3月份St6轮虫密度高达11700ind/L。轮虫密度(ind./L)和生物量(mg/L)季节分布一致,均为春季(4862和5.45)>秋季(2300和3.45)>夏季(1773和1.88)>冬季(940和0.45);在水平分布上,表现为湖心高、进水口和出水口较低、处于网围养殖附近的St3轮虫密度最低的变化趋势。各站点3年平均H为2.27(变幅为2.08-2.50),Marglef指数D平均为2.3(变幅1.1-3.8)。淀山湖轮虫密度和水体中的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回归方程为:轮虫密度(ind./L)=521.6+64.11Chl.a (µg/L)(r=0.634, P<0.001)。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连环湖阿木塔与牙门喜湖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水生态现状,于2018年6月~2019年5月对连环湖两水体进行了一年调查采样。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75种,其中原生动物20种,轮虫21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19种。优势种16种,其中原生动物12种,轮虫和枝角类各1种,桡足类2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趋于小型化。浮游动物年均丰度为1060ind./L,年均生物量为2.930mg/L,夏季平均丰度与生物量最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年均值分别为1.09、0.36和1.56,多样性因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各样点间并不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水温和DO是影响连环湖两水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的决定性因子,pH是影响浮游动物种类、丰度的重要正相关因子而透明度为负相关因子。冗余分析(RDA)显示,TN、TLI和叶绿素a也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水体理化指标和多样性指数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连环湖两水体目前水质状况整体为α-中污型、轻度富营养水平。  相似文献   

7.
太湖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滨带在保持物种多样性、拦截陆源污染物、净化水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经生态修复的五里湖湖滨带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对该水域4个区域(A,B,C,D)浮游动物进行逐月采样,以探讨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态意义。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04属207种,其中原生动物37属88种,轮虫38属76种,枝角类17属29种,桡足类12属14种,物种数最多出现在8月(63种),最少出现在2月(25种);岸型对物种数的影响表现为自然滩地型明显高于水泥护岸。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均值分别为3 135.35个/L和2.38mg/L,原生动物和轮虫丰度是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丰度主体,轮虫生物量是五里湖湖滨带浮游动物生物量主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明显,枝角类丰度和生物量表现为春季最高,夏季最低,而浮游动物、原生动物、轮虫和桡足类丰度和生物量均为秋季最高,冬季或春季最低;空间格局上也存在较大差异,浮游动物及各类群丰度和生物量均表现为C区D区B区A区,整体呈现东五里湖高于西五里湖的趋势。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及丰度对水质的分析表明,五里湖湖滨带水质为中污染,水体营养状态为轻度富营养。冗余分析表明,TN、DO、Chl-a及pH是影响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刘红  马徐发  刘瑾 《水利渔业》2006,26(2):60-62
周年4次采样,在武汉南湖5个采样点共计鉴定出浮游轮虫22个种,主要优势种类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长三肢轮虫F ilina longiseta和暗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pu-silla,均为富营养湖泊的指示种。轮虫季节变动明显,密度由高到低为:秋季2 987 ind./L,夏季1 440 ind./L,春季1 130 ind./L,冬季903 ind./L;生物量则依次为秋季1.04 mg/L、夏季0.50 mg/L、春季0.40 mg/L、冬季0.32 mg/L。轮虫的水平分布均匀,Ⅰ、Ⅱ、Ⅲ、Ⅳ、Ⅴ站年平均密度依次为1 729、1 575、1 617、1 588和1 567 ind./L;生物量依次为0.61、0.55、0.57、0.56和0.55 mg/L。轮虫的Margalef多样性指数较低,在1.31~2.12之间。  相似文献   

9.
探究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可为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主要栖息地的生境保护与动态评估提供科学依据。2017年12月、2018年4、6、9月对皖河口4个断面的浮游动物密度、生物量和水环境因子进行调查,运用Pearson相关性和冗余(RDA)分析,解析浮游动物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鉴定出浮游动物32属、47种,其中原生动物(20种)占优,轮虫(12种)和枝角类(11种)次之,桡足类(4种)较少。全年共出现优势种6种,主要为原生动物和轮虫,仅出现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一种富营养指示种。皖河口浮游动物年均生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00.18个/L和0.1586 mg/L,季节性差异显著(P<0.05),生物密度以春季最高,冬季最低;生物量以秋季最高,冬季最低。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总体上呈小型化现象,以食藻原生动物种类群落及喜中营养化轮虫群落结构为主。Shannon-Wiener指数(H′)、Margalef指数(D)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53、1.53和0.32。综合营养指数(TLI)显示,皖河口水质良好,处于中营养状态。Pearson相关性表明,溶解氧(DO)、总磷(TP)和叶绿素a(Chl-a)与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密切相关;RDA分析表明,氨氮(NH;-N)也是影响皖河口浮游动物群落变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江门主要淡水河流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该研究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0月对江门市的西江、潭江和银洲湖进行了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结果显示,流域内共分布有浮游动物157种,其中轮虫74种、原生动物43种、枝角类21种、桡足类19种。浮游动物年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651个·L~(-1)和0.80mg·L~(-1),其中原生动物的密度最高(1 164个·L~(-1)),轮虫和桡足类的生物量最高,分别为0.37和0.31 mg·L~(-1)。大型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历史水平出现较显著下降,而小型浮游动物种类数较历史水平出现较大幅度上升。浮游动物密度较历史水平显著增加,而生物量较历史水平显著减少。各采样点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05~4.36,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23~1.15。研究区域共有30种优势种,以原生动物最多(15种);优势种中有10种为富营养水体指示种,全部为轮虫。优势种中富营养水体的指示种仅分布在潭江和银洲湖,表明西江水体质量最优。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黄河陕西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时空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更好地进行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于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在该河段设定了7个研究断面,对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4次调查,同时对15项水环境指标和同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20种,其中原生动物4种,轮虫10种,枝角类3种,桡足类3种,夏季浮游动物种类数最多,为16种,冬季最少,仅有5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化范围分别为25~3 800个/L和0.00001~1.24 mg/L,春夏较大、秋冬较小,空间上整体呈现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趋势;浮游动物优势种为小旋口虫(Spirostomum minu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0.65~0.83,Margalef指数为1.08~2.49,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39~0.60;7个断面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影响浮游动物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pH值和重金属铬(Cr)。  相似文献   

12.
调查流域底栖动物及相应的水环境因子,分析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探讨底栖动物与主要水质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为文教河水质生物监测、流域生态健康评价、水资源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基础。2014年11月,在文教河流域15个点位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2种,隶属3门5纲23科,其中水生昆虫为主要类群,占总物种数的69.05%;优势种为雕翅摇蚊Glyptotendipes sp、多足摇蚊Polypedilum sp、海南白虾Exopalaemon hainanensis和米虾Caridina sp,优势度分别为0.19、0.12、0.05、0.02;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95.00 个/m2和31.78 g/m2;香农-威纳 (Shannon-Wiener) 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50~1.96;Margalef丰富度指数范围在0.97~2.82;Pielou均匀度指数范围在0.18~0.39。相关分析表明,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文教河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工程运行对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2014-2016年在密云水库设置了7个采样点每月采样1次(冰封期除外),进行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密度、生物量、优势种及其生物指数变化。结果显示,调查期间共检出底栖动物17种,其中摇蚊幼虫12种,环节动物5种。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455.0个/m~2,平均生物量为2.70g/m~2,其中优势种为红裸须摇蚊(Propsilocerus akamusi)和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ianus)。底栖动物群落呈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11月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808.9个/m~2、6.94g/m~2;8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180.4个/m~2、0.72g/m~2。水平分布上,水库中心底栖动物密度和生物量达最大值,分别为916.7个/m~2、6.08g/m~2;白河坝为最小值,分别为307.1个/m~2、0.70g/m~2。底栖动物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在4月达最大值,分别为1.43、1.13、1.14;9月出现最小值,分别为0.38、0.27、0.31;3项指数在潮河口达最大值,分别为1.08、0.64、1.01,在潮河坝、白河坝指数相对较低。同时分析了随着密云水库水深增加,底栖动物群落的结构变化。研究表明,受调水的影响,目前密云水库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处于重构期。  相似文献   

14.
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于2015年4月(春季)、7月(夏季)和9月(秋季)对长江干流安庆段浮游植物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检出浮游植物5门22科33属54种(含变种)。以硅藻门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46.30%;其次是蓝藻门和绿藻门,分别占24.07%和22.22%;黄藻门和甲藻门的种类相对较少,占5.56%和1.85%。优势种为蓝藻门的小颤藻(Oscillatoria tenuis)、极大螺旋藻(Spirulina maxima)、湖沼色球藻(Chroococcus minutus),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集星藻(Actinastrum hantzschii)以及硅藻门的尖针杆藻(Synedra acus)。浮游植物密度为1.228×10~4~33.002×10~4ind./L,均值为9.453×10~4ind./L;生物量为0.005~0.512 mg/L,均值为0.157 mg/L。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值均出现在皖河口采样断面(7月)、最低值均出现在杨家套采样断面(4月)。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在空间分布上差异均不显著,季节变化上则均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利用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析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范围为0.918~3.147,均值为2.539;Pielou均匀度指数变化范围为0.796~1.000,均值为0.893。Shannon-Wiener指数在空间分布和季节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ielou均匀度指数在空间分布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在季节间变化上则表现出显著性差异。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长江干流安庆段水质状况介于清洁型/β-中污型。  相似文献   

15.
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是定量描述河道水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动物种类及现存量变化能灵敏地反映水域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为探究涡河中下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影响因素,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分季度监测了其群落组成和水质变化,根据涡河中下游水闸的位置,将整个涡河划分为5个河段,每个采样河段均设置2个采样点,共计10个样点;采用浮游动物种类、密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对涡河水体的营养状态和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价,通过群落指标与水质指标的冗余度,识别群落结构的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涡河中下游4次采样共检测出浮游动物56种,其中原生动物13种,轮虫20种,枝角类13种,桡足类10种;(2)4个季度的生物量为0.12~8.87 mg/L,均值为1.78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0.22~3.17,均值为2.13;水体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污染指数为中污型;(3)春季的浮游动物优势种数较其他三季高,春季多样性指数较夏冬略高,明显高于秋季;(4)义门镇采样点秋季多样性指数接近于严重污染状态,城西镇、高炉镇采样点秋季多样性指数均处于严重污染状态,广布多肢轮虫为3个采样点的绝对优势种,在水质治理中应引起重视;(5)冗余度分析表明,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时空分布的总体变异解释度为60.70%,流速、水温和溶解氧是影响涡河中下游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6.
了解长江三口(藕池口、松滋口、太平口)和西洞庭湖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探究洞庭湖来水及浮游动物多样性和现存量的周年动态变化,运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浮游动物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为洞庭湖水生态环境保护及污染防治提供数据支撑,于2016年11月、2017年3月和8月对长江三口及西洞庭湖18个断面进行了浮游动物调查。结果显示,共检出浮游动物4门、40种,长江三口浮游动物密度为9~323个/L,生物量为0.006~0.319 mg/L,西洞庭湖浮游动物密度为9~45个/L,生物量为0.019~0.045 mg/L,枯水期与丰水期浮游动物密度差异显著,长江三口浮游动物密度均值(67个/L)高于西洞庭湖(23个/L);三口的优势类群为无节幼体(Nauplii)、桡足幼体(Copepodid)、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西洞庭湖优势种为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普通表壳虫(Arcella vulgar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长江三口浮游动物Shannon-Wienner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07和0.77,西洞庭湖分别为1.17和0.80。CCA分析表明,水温(WT)、总氮(TN)、总磷(TP)和正磷酸盐(PO 4-P)是影响长江三口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而WT、TN是影响西洞庭湖区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7.
2012年9月对太子河流域39个采样点的底栖动物群落和水体环境因子特征进行野外调查,并运用香农威纳指数、均匀度指数和典范对应分析等方法分析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在太子河流域共采集到底栖动物61种,以双翅目、蜉蝣目为主,各采样点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0.64×10~3ind/m~2,平均生物量为20.03g/m~2,香农威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14和0.52。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影响太子河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水体环境因子是总氮、流量和氨氮。综合分析得出:太子河流域受到了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黄河流域湿地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生态环境现状,于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调查了济南段城市湿地—济西湿地公园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监测分析了水环境因子变化特征及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表明:济西湿地公园全年共采集鉴定出浮游动物4大类66种,平均密度为181.8 ind./L,平均生物量为0.210mg/L;浮游动物划分为7个功能群,春季、夏季、冬季均以功能群RF和PF为主,最高占比分别为62.86%、20.75%,秋季以功能群RF和SCF为主,占比分别为58.54%、12.20%;浮游动物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平均值分别为2.50、0.71、2.31;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济西湿地公园水质整体处于中营养化水平;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WT、COND、DO、NO2--N、SS、TP、PO43-和Chl-a是显著影响浮游动物功能群的主要环境因子。该研究对济西湿地的生态效应评估和水资源保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了解嘉兴南湖的水生态特征,探究环境因子对浮游植物分布的影响规律,于2018年5月在南湖主干河流、主要出入湖口及南湖分别设置7个、6个和3个采样点,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分布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南湖及其水系共发现浮游植物64种,隶属6门、47属,优势种有6种,分别是绿藻门游丝藻(Planctonema lauterbornii)、小球藻(Chlorella)和衣藻(Chlamydomonas)、硅藻门小环藻(Cyclotella)、隐藻门啮蚀隐藻(Cryptophyceae)和具尾蓝隐藻(Chrcomonas caudata),优势度分别为0.290、0.039、0.020、0.199、0.065和0.049。从空间分布来看,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1021×104个/L,平均生物量为7.43 mg/L,其中南湖及主要出入湖口浮游植物种类(20种、25种)、密度(1958×104个/L、1303×104个/L)及生物量(14.95 mg/L、7.66 mg/L)均高于南湖7条主干河流(16种、378×104个/L、4.01 mg/L),区域分布差异明显。各采样点浮游植物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为1.59~2.70,平均值为2.18;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0.77~1.53,平均值为1.20;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57~0.92,平均值为0.74;南湖各出入湖口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较高,7条主干河流显示出较高的均匀度,而南湖水体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较低。营养状态评价发现,南湖水系大部分水体处于中-富营养水平,无贫营养水体。物种与环境典型对应分析表明,南湖水系浮游植物分布受电导率(EC)、pH、溶解氧(DO)、总溶解性固体(TDS)、浊度(TUB)、水温(WT)等水体基本理化指标以及总氮(TN)、总磷(TP)、亚硝态氮(NO 2-N)等水质指标双重作用影响,这些指标是决定南湖水系浮游植物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