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倍体湘云鲫及其亲本线粒体DNA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人工选育的异源四倍体鲫鲤(♂)与白鲫(♀)杂交获得具有明显生长优势的三倍体湘云鲫。采用差速离心和核酸酶处理等方法,从三倍体、白鲫和异源四倍体鲫鲤肝组织中提取线粒体DNA,并用9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单酶酶切分析。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计算出各酶切片段的大小,测得三倍体、白鲫和异源四倍体鲫鲤mtDNA的分子大小分别为16.24kb、16.60kb和16.20kb。根据各单倍型间的酶切片段共享度,估算出3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说明了mtDNA母系遗传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建鲤线粒体DNA的遗传多态性初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16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建鲤mtDNA进行酶解分析,结果表明:建鲤的mtDNA分子大小约为16.6kb;除Bgl Ⅱ无切点,ClaⅠ、PstⅠ、SalⅠ和XhoⅠ有一个切点外,其余11种酶都有2个或2个以上酶切位点,其中DraⅠ、PvuⅡ检出mtDNA多态,将建鲤mtDNA分为两种不同的单倍型;计算建鲤种内(群体内)mtDNA多态值π=0.00164。建鲤在分子水平显示出的遗传多样性,可能是建鲤能够适应全国各地的环境条件和养殖方式,并得以大规模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用6种限制性内切酶分析了4条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的线粒体DNA(mtDNA)。PstI、HpaI、XbaI、EcoRI、EcoRV、BaI Ⅱ在条纹斑竹鲨mtDNA分子上分别具有0至2个切点,mtDNA分子大小为16.6kb,根据单酶和双酶完全酶解片段的大小,构建了条纹斑竹鲨mtDNA的限制性酶切图谱。  相似文献   

4.
利用差速离心法及RNase消化法制备并纯化了采自山东东昌湖野生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的肝脏及性腺线粒体DNA,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mtDNA进行酶解,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酶解片段,用Gel-5000凝胶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显示,东昌湖野生鲤的mtDNA分子大小为(16.62±0.15)kb,BglⅠ、BglⅡ、EcoRⅠ、HindⅢ、PstⅠ、KpnⅠ和BamHⅠ的酶切点分别为3或2、1、3或4、4、1、0、3;其中,BglⅠ、EcoRⅠ和BamHⅠ  相似文献   

5.
利用差速离心法及RNase消化法制备并纯化了采自山东东昌湖野生鲤(Cyprinus carpio haematopterus)的肝脏及性腺线粒体DNA,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mtDNA进行酶解,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酶解片段,用Gel-5000凝胶图像分析系统进行采集和分析。结果显示,东昌湖野生鲤的mtDNA分子大小为(16.62±0.15)kb,BglⅠ、BglⅡ、EcoRⅠ、HindⅢ、PstⅠ、KpnⅠ和BamHⅠ的酶切点分别为3或2、1、3或4、4、1、0、3;其中,BglⅠ、EcoRⅠ和BamHⅠ内切酶具有限制性多态性,多态酶比例为42.86%,并检测出12个限制性态型,可归并为5种单倍型,各单倍型间的遗传距离0.0075~0.0365,揭示了东昌湖野生鲤存在较高的种内多态性。试验结果与以前报道的其他地区鲤属线粒体DNA酶切结果相比较,表明鲤属mtDNA在限制性酶切位点数量及其长度上存在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5种常见石斑鱼的线粒体DNA酶切物理图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识别5、6碱基序列的17种限制性内切酶,即BamHⅠ、BglⅠ、BglⅡ、DraⅠ、EcoRⅠ、EcoRⅤ、HindⅢ、KpnⅠ、MluⅠ、PstⅠ、PvuⅡ、SalⅠ、ScaⅠ、SmaⅠ、StyⅠ、XbaⅠ和XhoⅠ,对南海海域石斑鱼属(EpinephelusBloch)野生蜂巢石斑鱼(E.merra)、鲑点石斑鱼(E.fario)、青石斑鱼(E.awoara)、赤点石斑鱼(E.akaara)和七带石斑鱼(E.septem-fasciatus)的线粒体DNA(mtDNA)进行RFLP分析。测算出蜂巢石斑鱼、鲑点石斑鱼、青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和七带石斑鱼的mtDNA分子大小分别为(18.52±0.21)kb、(18.44±0.21)kb(、18.56±0.18)kb、(18.57±0.19)kb和(18.36±0.11)kb。通过单、双酶切分析,分别构建了蜂巢石斑鱼10种酶共20个酶切位点、鲑点石斑鱼9种酶共17个酶切位点、青石斑鱼8种酶共16个酶切位点、赤点石斑鱼7种酶共12个酶切位点和七带石斑鱼7种酶共13个酶切位点的酶切物理图谱。BglⅡ和XhoⅠ两种内切酶的酶切谱带可作为鉴别这5种石斑鱼的RFLP标记。  相似文献   

7.
尼罗非鲫和奥利亚非鲫线粒体DNA遗传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酶切MitochondrialDNA(mtDNA)技术检测了尼罗非鲫和奥利亚非鲫的mtDNA。测得两种鱼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都约为16.83kb。在使用的6种酶中,只有PvuⅡ在所检测的15尾尼罗非鲫mtDNA上产生了多态片段,3尾鱼的mtDNA产生了4个片段,12尾鱼的mtDNA产生3个片段。而6种酶在所有15尾奥利亚非鲫中均未检到多态片段。比较两种鱼的mtDNA酶切片段,仅PvuⅡ的酶切结果有所不同,尼罗非鲫mtDNA上有3个或4个PvuⅡ位点,但奥利亚非鲫mtDNA上有5个位点,因此,PvuⅡ的酶切位点可作为鉴别它们的分子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8.
鲇鱼线粒体DNA的酶切图谱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差速离心法及DNaseⅠ、RNase消化法制备并纯化了鲇(Silurusasotus)肝脏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DNA,mtDNA)。用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mtDNA进行了分析。BgⅡ、EcorⅠ、PstⅠ、BglⅠ、BamHⅠ、XbaⅠ、HindⅢ、XhoⅠ在鲇mtDNA分子上分别具1、1、1、2、2、7、7和0个切点。mtDNA分子量约10.84×10 ̄6道尔顿,大小为17.54kilobasepairs。根据单酶和双酶解片段的数目和分子量,建立了鲇mtDNA的限制性酶切图谱。  相似文献   

9.
实验共用13种限制酶分别对鲇mtDNA作酶切分析。其中,酶BamHI、Bgll和Sacl在鲇mtDNA分子上产生2个切点;BglⅡ、EcoRⅠ、PstⅠ和ScaⅠ都产生1个切点;HindⅢ和PvuⅡ分别产生5个和3个切点;XbaⅠ的切点多于5个,而ClaⅠ、DraⅠ和KpnⅠ没有切点。根据酶解结果计算出鲇mtDNA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异源四倍体鲫鲤及其原始亲本遗传变异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建中 《水产学报》2003,27(5):403-408
在优化RAPD检测条件的基础上,从10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60个扩增较好的引物对异源四倍体鲫鲤及其原始亲本红鲫和湘江野鲤相互间扩增DNA片段的异同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60个引物共产生1554条带,单一引物扩增的DNA片段数在6~20条之间,片段大小在200~3500bp之间。遗传相似率分析表明,异源四倍体鲫鲤与其原始母本红鲫的相似率为69.41%,与其原始父本野鲤的相似率为64.47%,说明异源四倍体鲫鲤接受原始母本红鲫的遗传物质要多一些;而红鲫和野鲤之间的相似率为42.18%,说明两者的基因组成有较大的相似性,从分子水平证实了红鲫和野鲤的远缘杂交具有较大的亲和性。在分析中,还发现异源四倍体鲫鲤有4条非亲本带,非亲本带谱率达0.72%,这些非亲本带可以作为异源四倍体鲫鲤特异性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组织解剖与切片法测量了鲤、草、鲢、鳙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系统观察了四种鱼的消化道肌肉层、肠绒毛以及粘液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分布特点,探究其与食性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鲤比肠长1.0,环行肌较纵行肌发达,肠绒毛丰富,粘液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消化道中;草鱼比肠长2.13,消化道组织结构均一,肌肉壁中纵行肌所占比例高,粘液细胞体积小,分散于整个消化道中,肠绒毛极发达;鲢比肠长8.49,环行肌极发达,粘液细胞集中于消化道前段,肠绒毛由前至后逐渐呈短粗状;鳙比肠长4.58,环行肌极为发达,粘液细胞数量多且均匀地分布于消化道前、中段,肠绒毛较为稀疏短粗,粘液细胞较少。这四种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各自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鲤、鲢、鳙、草鱼消化道结构与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组织解剖与切片法测量了鲤、草、鲢、鳙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系统观察了四种鱼的消化道肌肉层、肠绒毛以及粘液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分布特点,探究其与食性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鲤比肠长1.0,环行肌较纵行肌发达,肠绒毛丰富,粘液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消化道中;草鱼比肠长2.13,消化道组织结构均一,肌肉壁中纵行肌所占比例高,粘液细...  相似文献   

13.
建立鲤(Cyprinus carpio specularis)、鲫(Carassius auratus)血浆中大蒜素含量的气相色谱检测方法,并研究大蒜素在鲤、鲫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对鲤、鲫以7.5 mg/kg的剂量单次口灌大蒜素,于停药后0.25、0.5、0.75、1、1.5、2、4、6、8、12、24、36、48、72 h采集血浆,采用气相色谱法(GC)检测药物含量,通过DAS3.0软件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显示:二烯丙基二硫醚(DADS)和二烯丙基三硫醚(DATS)的最低检测限均为10 ng/m L,DADS、DATS在鲤血浆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7.05%~97.98%、73.39%~108.51%,在鲫血浆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05%~95.68%、83.69%~102.75%。药物的两种主要成分在健康鲤鲫体内吸收较完全,分布广泛,DADS较DATS吸收快,消除慢。  相似文献   

14.
鲢、鳙胰蛋白酶的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黄峰 《水产学报》1996,20(1):68-71
鲢、鳙胰蛋白酶的研究黄峰,严安生,汪小东(华中农业大学,武汉430070)关键词鲢,鳙,胰蛋白酶STUDIESINTRYPSININSILVERCARPANDBIGHEADCARP¥HuangFeng;YanAnshengandWangXiaodon...  相似文献   

15.
鲢、鳙、草鱼在淮北地区通过人工培育能够二次产卵,是家鱼人工繁殖生产的一大突破,是对夏季发生旱、涝地区造成自然灾害补充秋季鱼苗不足的有力措施,是节约成本、提高鱼苗产量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徐伟 《水产学报》2005,29(3):339-343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水晶彩鲫、红鲫、锦鲤和荷包红鲤的相互杂交试验,测定各个杂交组合子代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体色分离比例。结果表明:4种鱼能够相互杂交受精,孵出鱼苗。孵化率锦鲤自交最低为46.4%,其它组合为70%~80%;杂交鱼苗经28d的人工饲养,水晶彩鲫与荷包红鲤、锦鲤的正、反杂交,同其它杂交组合比较有明显的差别,其生长速度慢,个体之间差异大,成活率低;杂交子代的体型分为3类:鲫鱼型、鲤鱼型和鲤鲫型。鳞片反光组织(虹彩细胞或鸟粪素细胞)为2类:完全型、缺失型。体色分离复杂多样,水晶彩鲫与红鲫杂交是水晶彩鲫,红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是青灰色鲤鲫杂种,水晶彩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都会出现水晶彩色和青灰色鲤鲫杂种。  相似文献   

17.
草鱼与鲢、鲤不同混养模式系统的氮磷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陆基围隔实验法,选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鲤(Cyprinus carpio)研究不同养殖模式系统氮磷的收支。实验于2011年5月开始,10月结束,实验周期为6个月,每月定期采样,围隔面积为7 m×7 m。分别测定了草鱼单养(G组)、草鱼–鲢混养(GS组)、草鱼–鲤混养(GC组)、草鱼–鲢–鲤混养(GSC1,GSC2)系统氮磷的输入和输出,并分析了不同养殖模式水体和底泥氮磷的积累情况。主要实验结果为:(1)不同养殖模式下,饵料氮磷的输入是系统氮磷输入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总输入的85.54%~93.38%和82.60%~84.26%,其余为放养生物、降水和初始水层。(2)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氮的输出依次为养殖生物收获、底泥积累、水层积累、围隔布吸附和氨挥发,所占比例分别为62.80%~77.15%、15.19%~27.60%、5.04%~7.71%、1.54%~2.14%和0.22%~0.30%;系统磷的输出依次为底泥积累、水层积累、养殖生物收获、围隔布吸附,所占比例分别为76.46%~80.04%、13.04%~15.14%、4.09%~9.79%、0.71%~1.16%。(3)不同养殖模式下,底泥氮积累量GSC1组和GSC2组显著低于G组、GS组和GC组(P0.05),而磷积累量GSC1组和GSC2组显著低于G组和GS组(P0.05);水体氮磷积累量GSC2组显著低于G组(P0.05)。(4)系统氮磷利用率GSC2组显著高于G组、GC组和GSC1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GSC2组(草鱼0.38 ind/m2、鲢0.69 ind/m2和鲤0.55 ind/m2)能有效降低系统氮磷的积累,提高氮磷的利用率,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草鱼混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几种鲤、鲫鱼腹膜色素细胞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伟  曹顶臣  李池陶 《水产学杂志》2005,18(1):66-68,F003
通过普通鲫、普通鲤、红鲫、荷包红鲤、水晶彩鲫和锦鲤的腹膜脏层和腹膜壁层色素细胞观察,腹膜脏层分布有黑色素细胞,其中普通鲫致密完整,普通鲤和红鲫密集均匀,水晶彩鲫和锦鲤缺失,荷包红鲤完全缺失;腹膜壁层分布有鸟粪素细胞,除水晶彩鲫缺失,其它品种致密完整。  相似文献   

19.
准备工作是选好池塘、清塘、种植水草、进水与肥水、设置网片,可投放野生抱卵虾或野生幼虾。螯虾生长阶段不同,饵料规格和投饵率不同。水中溶解氧保持在5 mg/L以上,透明度在30 cm左右,pH值7~8。病害防治以防为主,把好饵料关,管理好水质,苗种下塘之前可用质量分数1%~2%的NaC l溶液浸洗10~15 m in。  相似文献   

20.
水晶彩鲫、红鲫和锦鲤的腹膜脏层黑色素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水晶彩鲫(Carassius auratus transparent coloredvar.)、红鲫(C.a.redvar.)和锦鲤(Cyprinus carpio ornamentalvar.)腹膜脏层黑色素进行肉眼观察和密度分布统计。结果表明,这3种鱼的不同体色个体,腹膜脏层黑色素的密度不同。依据黑色素的密度,将其分为Ⅰ~Ⅵ级。水晶彩鲫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肉白a个体为Ⅰ级(无黑色素分布),肉白b和红白个体多数在Ⅰ~Ⅱ级,红色个体多数在Ⅰ~Ⅳ级,杂色个体多数在Ⅳ~Ⅵ级,密度表现出依次递增的趋势。红鲫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白色个体分布在Ⅲ级,红白个体分布在Ⅲ~Ⅳ级,红色个体分布在Ⅲ~Ⅴ级,杂色分布在Ⅳ~Ⅵ级,青灰色分布在Ⅴ~Ⅵ级,密度依次也表现出递增的趋势。锦鲤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体表没有黑色斑纹的红、黄、白、红白和黄白等个体为Ⅰ级,无黑色素分布;体表有黑色斑纹的红黑、黄黑、白黑和红白黑等个体多数有黑色素出现,主要分布在Ⅳ级。[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44-14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