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一、场址选择 1.供水条件 养虾生产必须要有充足的水量和良好的水质作保证,其中pH和盐度这两个参数的波动不能过大,pH值的理想范围为7.5-8.5,盐度为10‰-30‰之间。 除咸水、半咸淡水外,淡水水源对虾场生产也十分必要,它可调节虾池的盐度及供虾场职工生活用水。  相似文献   

2.
棘头梅童鱼幼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棘头梅童鱼幼鱼进行生物学特性的初步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幼鱼的适宜生活盐度范围为5‰~29‰,极限生存盐度范围为2‰~42‰。对盐度的突变适应能力很强。在试验条件下,水温上下限分别为35.0℃和7.8℃。棘头梅童鱼幼鱼对淡水的耐受在20min以内。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黑龙江水产研究所鲤科鱼类基因组学团队常玉梅研究员等人开展的瓦氏雅罗鱼在极端盐碱环境下的适应性分子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达里湖是典型的高碳酸盐型半咸水湖泊,瓦氏雅罗鱼达里湖种群与其它淡水种群不同,能够耐受该湖极端的不良环境并形成优势种群,独特的地质和演化历史使瓦氏雅罗鱼成为了研究硬骨鱼类适应极端环境的理想模型。该研究采集了达里湖高碱耐受种群、邻近姊妹湖岗更湖淡水种群、  相似文献   

4.
对欧鳗在不同生态因子条件下的急性耐受反应及相关的血液生化指标进行跟踪测定 ,结果表明 :①欧鳗的致死水温为 38 5℃ ;水温 4 5℃至 0℃时 ,进入僵卧的冬眠状态 ;耐受的盐度为 5 0 5‰ ;pH的耐受反应随水温的升高其反应的时间缩短 ,耐受的范围缩小 ,2 0℃时pH值为 11 32和 3 2 ,2 5℃时 pH值为 10 9和 3 7,30℃时 pH值为 10 70和 3 85。NH+ 4 -N和NO-2 -N的耐受反应均随着水温升高 ,其出现异常反应的时间缩短 ,NH+ 4 -N值达 5 5mg/L ,反应时间达 96h ,欧鳗仍未见死亡 ,NO-2 -N值在 30℃ ,反应时间达 98h ,其致死浓度为 4 0mg/L。②血液中反映肾功能的Cr值和反映机体应激状态的AST、CK值均随pH值的变化、NH4+ -N、NO-2 -N的升高而增加 ,而反映机体渗透压的Na+ 、Cl-数值则呈现下降的趋势 ,同时pH值的变化比NH4+ -N、NO-2 -N的升高对欧鳗血液中AST、CK值的增加的影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5.
关于海洋光合细菌高盐、高照生态实验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分离、筛选的海洋光合细菌菌株,对它的生态条件和在高盐,高温、高照及广谱pH值下的存活状况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生长特性与在极端条件下菌体存活的若干参数。研究表明,这些菌株能耐200‰的盐度和52℃之高温,能忍10.1万LUX的照度,并能适应4.5—13较广范围的pH值。  相似文献   

6.
斑点叉尾鮰,亦称沟鲶,是美国淡水渔业中主要养殖对象,肉质细嫩鲜美。这种鱼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食性广,耐寒抗暑(1—39.3℃)、抗病能力特强,生长迅速,是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斑点叉尾鮰可在池塘中与家鱼混养,也可单养。斑点叉尾鮰属杂食性鱼类,人工养殖昼夜摄食,最适生长水温13.8—35.7℃,pH值6~8.9均可生长,适盐度范围在0.1~8‰,溶氧在1mg/L时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7.
海水养殖杂交鲟对环境变化耐受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杂交鲟的适宜温度为5.0~22.0℃,临界上限水温为26.0℃,临界下限水温为3.0℃;耐受盐度的范围比较广泛,为1.0~38.0,适宜养殖的盐度为8.0~32.0;耐pH值的范围为4.7~9.8,适宜养殖的pH值为6.9~8.8。杂交鲟对环境变化耐受性范围较大,可以保证杂交鲟可以更好地适应其生存环境,以避免由于环境因子的激变造成海水养殖杂交鲟的大规模死亡。  相似文献   

8.
水丝蚓,属颤蚓科、水丝蚓属,为淡水中常见的底栖动物。多生活在含有机质、腐殖质较多的污水沟、排水口等处,最适生长水温为15~20℃,pH值为6.8~8.5。水丝蚓含有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据分  相似文献   

9.
利用电子探针显微分析技术(EPMA),对2009年和2014年采自长江南京段的长颌鲚耳石微化学进行了研究,反演了其生境履历。结果显示,这些长颌鲚耳石上元素Sr/Ca值的动态可分为两类。一类Sr/Ca值出现显著波动,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境的低值(1.87±0.36),而且有对应于河口半咸水生境的较高值(4.80±0.80),甚至出现了外海高盐度生境的高值(7.85±0.57),反映了溯河洄游的生境履历特征。另一类Sr/Ca值稳定3.0以下(14NJC09和14NJCE10),仅反映出在淡水生境中生活的履历。上述结果均得到了耳石Sr面分布的验证。上述"反演"的结果首次发现,传统上认为的一定是溯河洄游的长颌鲚,也可能存在有淡水定居个体。单纯利用上颌骨的长短并不能作为有效判别长江刀鲚资源群体中溯河洄游个体和淡水定居个体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对水体pH的适应性,分析了不同pH胁迫下日本沼虾在不同时段的存活率以及96 h后蜕壳率,免疫、肝功能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pH胁迫处理96 h时,不同pH处理组日本沼虾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除pH 7.0组的蜕壳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其余pH处理组蜕壳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暴露在弱酸性水(pH 6.0)、弱碱性水(pH 8.0)、碱性水(PH9.0)中的成活率不同,其中PH6.0组虾的成活率在36 h时显著低于PH8.0组,24 h时显著低于pH 9.0组;pH 5.0酸性处理组日本沼虾在试验期间存活率始终最低,上述结果表明日本沼虾对碱性水体的适应性强于酸性水体。比较不同pH值对日本沼虾肝功能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程度时发现,日本沼虾T-SOD、ACP、GOT、T-AOC酶的耐受pH生态幅较窄,AKP酶的耐受pH生态幅较宽。通过96 h的pH值与相关酶回归分析得出,日本沼虾的最适pH值范围为7.3~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