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鲟鱼仔、稚、幼鱼的生物学及苗种的培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鲟鱼仔鱼期一般指孵化后至开口摄食的阶段,稚鱼期则指开口摄食至鱼体表上五列骨板形成的阶段。也有人把仔鱼称为前期仔鱼,稚鱼则称为后期仔鱼。幼鱼则是指体表五列骨板已长至尾柄基部,外观上具备成鱼体型的鲟鱼。在生产上通常把仔鱼、稚鱼称为鱼苗,幼鱼称为鱼种。鱼苗、鱼种是发育过程中变化最快的一个时期,与成鱼相比,无论从形态、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在苗种培育阶段要经历仔鱼的开口摄食和幼鱼的转食两个敏感时期,且此阶段的鲟鱼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及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都较差,很容易因营养、疾病及环境不适等原因而衰…  相似文献   

2.
银鲳仔鱼对不同盐度的耐受力及其耗氧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银鲳仔鱼对环境盐度的耐受性以及盐度与个体耗氧量的关系,以2日龄和4日龄的银鲳仔鱼作为实验对象,实验时将银鲳仔鱼急性转入5、10、20、30、40、50和55等7个盐度梯度环境中进行盐度耐受力测试,以死亡率、48 h半致死盐度MLS-48、半数死亡时间DT50、平均死亡时间MDT、不投饵存活系数SAI作为耐盐指标评价银鲳仔鱼对不同盐度环境的耐受情况,并用微呼吸仪对不同盐度下仔鱼的个体耗氧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低盐(盐度5)和高盐(盐度50以上)均不利于银鲳仔鱼的存活;2日龄和4日龄银鲳仔鱼MLS-48分别为盐度8.15~24.90和盐度15.54~34.97;2日龄银鲳仔鱼DT50和MDT在盐度10~30环境中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4日龄银鲳仔鱼则在10~40盐度环境中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2日龄银鲳仔鱼在盐度10和盐度20环境中SAI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4日龄银鲳仔鱼在盐度20和盐度30环境中SAI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在盐度20环境均最高。从个体耗氧量的变化结果来看,2日龄银鲳仔鱼在盐度10~30范围内没有极显著差异,而4日龄仔鱼在盐度40以下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在盐度50以上环境中2日龄和4日龄银鲳仔鱼的个体耗氧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盐度组。结果表明,银鲳仔鱼的最适盐度耐受范围为15.54~24.90,盐度升高可引起银鲳仔鱼耗氧量的升高,而在耐受范围内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2016年,在新疆水生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工厂化鱼类繁育车间,使用循环水矩形槽进行扁吻鱼子二代仔鱼的集约化培育,对仔鱼发育的主要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对仔鱼开口饵料的选择及培育水环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水温11℃~24℃时,初孵仔鱼发育至第6天~7天开口摄食,以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开口饵料,第10天~11天开始投喂卤虫无节幼体+鳗仔鱼饲料,经过5天~10天的投喂培育,仔鱼全长长至10mm~15mm,存活率为67.2%~84.3%,静水环境下存活率明显高于循环水环境。  相似文献   

4.
选取了6种不同饵料组合对孵化14d上浮开口细鳞鲑仔鱼进行开口饵料试验研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经10d投喂试验,结果表明:细鳞鲑仔鱼体长增长及成活率依次为轮虫+枝角类幼体组轮虫组颗粒饵料组螺旋藻组酵母及蛋黄组;经饲养10d后最高体长增加0.45cm,仔鱼成活率最高达98%。  相似文献   

5.
长江口有明银鱼仔鱼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4年11月有明银鱼(Salanx ariakensis)产卵盛期在长江口水域进行的现场采样调查资料,分析了有明银鱼仔鱼在长江口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有明银鱼仔鱼主要分布在北支水域,且受涨落潮的影响明显,涨潮时其分布范围较广,落潮时分布相对集中,且在北支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西少东多的分布格局。通过有明银鱼仔鱼密度分布与各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RDA分析和各环境因子对仔鱼密度分布的贡献率研究,均证实盐度是影响有明银鱼仔鱼分布的最主要环境因子,尤其在长江口北支水域,有明银鱼仔鱼的密度从西至东由低到高的分布趋势与盐度的分布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鳔器官的发育对海水鱼类人工培育苗种的影响,仔鱼期鳔的形成和充气是影响闭鳔海水鱼类人工育苗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鳔发育异常一是导致仔稚鱼死亡,二是导致脊柱前凸。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影响海洋闭鳔鱼类鳔器官充气的因子有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充气量,水表面的油膜,温度,盐度和光照等环境因子影响仔鱼水表面吞饮空气,影响鳔的充气率,仔鱼摄食EPA和DHA含量低的饵料后,活力差,仔鱼到达水表面吞饮空气的能力下降,鳔的开腔率降低,此外仔鱼体内甲状腺素的含量可能对仔鱼鳔的开腔率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三种暖水性鱼类仔鱼的出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6年6~10月,按月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设置的13个采样点,用小型拖网进行仔稚鱼多样性调查时,采集到遮目鱼仔鱼1 ind、海鲢仔鱼40 ind、大海鲢仔鱼144 ind,这是在长江口水域首次发现遮目鱼仔鱼和海鲢的仔鱼。本文详细描述了该三种暖水性鱼类仔鱼的形态特征,探讨了其水平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提出了长江口附近水域存在产卵场的可能性,为该三种暖水性鱼类早期生活史中的地理分布以及生态习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人工条件下日本鳗鲡胚胎及早期仔鱼发育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柳凌  张洁明  郭峰  张涛 《水产学报》2010,34(12):1800-1811
在多年对日本鳗鲡人工育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对胚胎和早期仔鱼的活体观察、计算机图文分析以及组织切片等方法,系统研究了鳗鲡胚胎及孵化后19d前仔鱼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水温(23±0.5)℃条件下,日本鳗鲡从受精卵到仔鱼出膜需约38h30min,总积温为885.50℃·h。其特征与一般硬骨鱼类胚胎发育基本相同,鳗鲡胚胎发育可分为14期,为典型的盘状卵裂,原肠作用通过细胞的下包和内卷完成。但日本鳗鲡早期仔鱼与一般硬骨鱼类的仔鱼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无色透明的血细胞和S形心管;开放型的口腔,发达且不能闭合的上下颌和3对颌齿;孵化后3~9d在身体两侧出现由神经细胞和支持细胞构成发达的感觉丘,其数目为6~9对不等;以及形态不断变化的尾垂体等生物学特性。分析认为这些生物学特性决定了日本鳗鲡仔鱼的孵化环境可能相对较稳定,以及仔鱼摄食方式可能为触碰后咬食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点带石斑鱼受精卵孵化、初孵仔鱼不同开口饵料的选择及后期仔鱼阶段在饵料、水质调控等方面的试验,探索了点带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结果表明,采用牡蛎受精卵及担轮幼虫为初孵仔鱼的开口饵料比用BP、虾片作初孵仔鱼开口饵料的育苗成活率提高432.16%;后期仔鱼至稚、幼鱼阶段育苗池水质的优、劣,对育苗成活率关系密切;经过53d共培育出平均全长2.86cm的幼鱼4.91万尾,平均育苗成活率4.09%。  相似文献   

10.
对黄盖鲽(Limandayokohamae)仔鱼生长、发育、摄食及PNR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0.5-19℃范围内,温度对其卵黄囊期仔鱼的生长基本上无影响,不适当地升高温度对卵黄耗尽至变态期之间仔鱼的生长不利,较高的温度可促进仔鱼的发育使之提早进入变态期,10日龄内过高的升温可明显增加仔鱼的死亡率与畸形个体数。黄盖鲽仔鱼在20日龄以内的摄食无明显节律性;温度对近变态期以前仔鱼在10:00-14:00之间的摄食强度基本上无影响,仔鱼的摄食强度随日龄的增加而逐步增加;适宜的轮虫投喂密度在10日龄内为10个/ml,15-20日龄为20个/ml。黄盖鲽仔鱼的混合营养期很短,约在24小时以内;仔鱼开口摄食期为孵化后4-6日;升温可使饥饿仔鱼提早进入PN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