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渔业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生物学特征,为其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基本参数,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所得的矛尾虾虎鱼资源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性成熟等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矛尾虾虎鱼体长分布范围为25~154 mm,平均体长为(87.77±24.18)mm,优势体长为60~120 mm,占总渔获尾数的76.71%。体重范围为0.08~37.83 g,平均体重为(9.1±6.905)g,优势体重为0~10 g,占63.03%。全年矛尾虾虎鱼体长(SL)-体重(W)关系式为W=4.7×10~(-6)SL~(3.183)(R~2=0.962,n=1842)。矛尾虾虎鱼性腺成熟度和性成熟系数均呈现出明显的月变化,其主要繁殖期为4―5月,产卵持续至6月上旬;体长与性腺成熟度之间的关系无显著雌雄差异,瞬时性成熟速率K=0.039,50%性成熟体长L_(50)=117.92 mm。  相似文献   

2.
黄河口鱼类底拖网调查采样断面数的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优化调查采样设计方案,利用有限的调查成本获取准确可靠的渔业资源数据,对于开展独立于渔业的科学调查十分重要。根据2013年8、10月和2014年2、5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和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作为目标鱼种,以其平均个体体长、平均个体体重为调查采样优化目标,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黄河口水域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生物学数据进行再抽样,以平均体长、平均体重估计值的相对估计误差(REE)、相对偏差(RB)和变异系数(CV)作为优化评价指标,对基于整群抽样方法的黄河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采样断面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对于目标鱼种的平均体长、平均体重指标,模拟估计值的REE、RB和CV均随着断面数的减少不断增加,调查断面数少于3时,各指标的变化幅度较大。断面数由5减少至3,REE值平均增加2%,RB值平均增加0.13%,CV值平均增加1.95%,同时渔获量降低近40%。因此,断面数为3可视为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可接受的最优调查断面数。  相似文献   

3.
黄河口及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2013年6月、8月、10月以及2014年2月、4月、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获取的6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研究了黄河口及邻近水域优势种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矛尾虾虎鱼主要集中分布于37.80°N–38.20°N,119.00°E–119.40°E的水域。矛尾虾虎鱼资源丰度月变化明显,8月最大为862 g/h,其次6月资源丰度为521 g/h,5月最小。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对矛尾虾虎鱼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黄河口及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分布的底层水温适宜范围为17~22℃,底层盐度适宜范围为18~27。水温、盐度在河口区变化范围较大,矛尾虾虎鱼能较好地适应河口区底层温度、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成为河口定居性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习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在长江口东旺沙、东风西沙和青草沙潮间带水域隔月进行插网作业,共采集到459尾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样品,分析其胃含物。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共摄食12类37种生物,主要摄食虾类,其次是鱼类、蟹类等。其饵料生物组成随季节和体长的不同而有所变化,除四季均大量摄食虾类以外,春季还摄食糠虾类和蟹类,夏季还摄食鱼类,冬季还摄食糠虾类;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主要以幼鱼为食,同时还摄食大量的糠虾类和磷虾类,体长70~189 mm的个体主要摄食虾类和鱼类,体长189 mm的个体主要以鱼类为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尾刺虾虎鱼秋季的饵料生物组成与春、夏、冬季相比,存在较大差异;体长70 mm的斑尾刺虾虎鱼食物组成与体长≥70 mm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强度也有显著的季节和体长变化,Kruskal-Wallis非参数秩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组和体长组平均胃饱满系数均差异显著(P0.01);列联表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斑尾刺虾虎鱼的空胃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体长组空胃率差异显著(P0.01)。通过计算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得到饵料生物体长与斑尾刺虾虎鱼体长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s=0.263,P0.01)。此外,摄食饵料平均重量和个数随着斑尾刺虾虎鱼体长的增大而增大,符合"最佳摄食理论"。因此,斑尾刺虾虎鱼的摄食习性不仅与环境中饵料生物丰度有关,也与其自身生长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5.
黄河口两种鱼类资源密度不同估算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黄河口海域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和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两种鱼类为例,根据2013、2014年间4个季节月的调查数据,将Δ-分布模型法用于底拖网数据处理,比较基于模型和基于调查设计的两种方法在估算平均资源密度方面的差异,并初步探讨了影响Δ-分布模型法评估效果因素。结果表明,对于8月和10月的矛尾虾虎鱼调查数据,模型法估计的资源密度值小于设计法的估计值,根据其余6组数据计算的资源密度均为模型法更高,数据量和数据分布特征可能是影响Δ-分布模型评估结果的重要因素;8组数据计算所得方差模型法均明显低于设计法;极大值和零值对Δ-分布模型的评估结果有不同的影响。Δ-分布模型是一个稳健的模型,处理数据波动性更小,估计值具有更高的精确度,是一种适于底拖网数据处理和资源评估的模型。  相似文献   

6.
2种虾虎鱼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克隆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矛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hasta)和红狼牙虾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b)基因全序列。2种虾虎鱼Cytb基因序列全长均为1141bp,通过序列比对,检测到266个变异位点,序列中碱基转换频率高于颠换,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结合GenBank中的虾虎鱼科其他物种的细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利用Kimura-双参数模型分析遗传距离表明,10种虾虎鱼科鱼类的遗传差异在0.118~0.330之间,大头新虾虎鱼(Neogobius kessleri)与同属的裸喉新虾虎鱼(N.gymnotrachelus)遗传距离最小,为0.118;大头新虾虎鱼和矛尾刺虾虎鱼遗传距离最大,为0.330。以Cytb基因全序列构建的NJ进化树分析表明,10种虾虎鱼分为3个主要类群,红狼牙虾虎鱼和矛尾刺虾虎鱼聚为1支,且与其余8种虾虎鱼类遗传距离较远。  相似文献   

7.
为查明采样强度对多种类渔业调查中资源量指数估计的影响,实验根据2013年8月、10月和2014年2月、5月黄河口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短吻红舌鳎、方氏云鳚、矛尾虾虎鱼、枪乌贼、口虾蛄、日本蟳和小型鳀鲱鱼类为调查目标,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以相对估计误差(REE)、相对偏差(RB)、变异系数(CV)和准确度变化率(ACR)等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调查样本量对不同种类资源量指数估计的影响。结果显示,各种类资源量指数估计的REE、CV和ACR随断面数增加均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除在断面数3减到1时,日本蟳、口虾蛄和方氏云鳚等个别种类RB绝对值增大外,其他RB不存在一致性的增大或减小趋势。研究表明,由于不同种类的分布存在时空差异,不同种类需要的调查断面数不同;当目标种类数量空间分布变异较小时,减少调查断面数对采样精确度影响较小,反之则需要更多调查断面数。对于多种类渔业资源调查,需要综合权衡各目标种类来确定最适调查断面数。  相似文献   

8.
鰕虎鱼防控虾病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鰕虎鱼是对虾的敌害鱼类,在对虾养殖池塘人为套养一定数量的鰕虎鱼,当对虾发病时,鰕虎鱼及时吞食病、弱虾,从而切断病、弱虾被健康虾摄食的途径,达到控制虾病进一步蔓延的目的。1材料与方法矛尾复鰕虎鱼(学名:Synechogobius hasta)为鲈形目、鰕虎鱼科、复鰕虎鱼属的近海暖温性底层小型鱼类。常见于淤泥底质的海区或栖于河口底层,我省沿海分布较多。矛尾复鰕虎鱼体型较小,当年成鱼体长一般10cm左右,由于其头大、  相似文献   

9.
鱼类体长数据较易获得,常用于数据有限的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且基于鱼类体长的指标可以作为渔业生态系统的生态监测指标。本文根据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底拖网季度调查收集的方氏云鳚体长数据,应用计算机模拟重采样方法,研究了调查站位数对估计方氏云鳚(Enedrias fangi)体长频率分布和平均体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各个季节,方氏云鳚体长频率分布离散指数(DI)变化范围为0~0.91,大部分站位的DI值为0.75~0.90,说明调查站位间体长频率分布较为相似,可以对调查站位数进行优化,提高采样效率;调查站位越多,体长频率分布和平均体长估计精确度越高;由于对不同体长数据指标估计的精度不同,用以估计体长频率分布和平均体长的样本量存在差异;20个和30个调查站位分别为估计方氏云鳚体长频率分布和平均体长的可接受样本量。本研究结果可为基于不同体长指标的渔业资源调查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有助于对基于体长指标有效站位数的初步了解,为山东半岛南部海域的鱼类资源科学调查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经济高效的渔业资源调查采样有利于保证调查数据的质量,提高调查效率,从而为渔业科学研究提供可靠数据。根据2016—2017年山东近海渔业资源底拖网季度调查数据,以小黄鱼、矛尾虾虎鱼、方氏云鳚和星康吉鳗作为目标鱼种,使用Kriging插值法模拟了目标鱼种在4个季节的相对资源量分布,设置简单随机抽样(SRS)、常规系统抽样(SYS_r)、等距系统抽样(SYS_h)、按水深分层随机抽样(StRS_depth)、按区域分层随机抽样(StRS_region)和综合水深和区域分层随机抽样(StRS_total)共6种备选采样设计方案,利用计算机模拟方法对Kriging插值数据进行再抽样,估计各目标鱼种资源量指数,以相对估计误差(relative estimation error, REE)和相对偏差(relative bias, RB)衡量估计结果的精准度,以准确度变化率(accuracy change rate,ACR)小于等于10%的标准确定最优调查站位数,比较不同采样设计在估计多目标鱼种资源量指数方面的表现并进行样本量优化。结果发现,3种抽样方法的估计准度不同,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系统抽样。除系统抽样外,其余采样设计方案均为无偏估计。随调查站位数增加,系统抽样的REE表现出无规律波动趋势。分层随机抽样的REE略低于系统抽样,且随站位数增加而降低。分层随机抽样是最优抽样方法,StRS_total是最优分层方案。不同目标鱼种、季节调查所需站位数不同,StRS_total进行4季度调查的最优站位数可设为80。  相似文献   

11.
黄河口调水调沙是以人工调控的方式将淤积的泥沙送入大海,增加河床和水库主槽行洪能力的过程。根据2011―2013年调水调沙前(6月)、后(7月)在黄河口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相对优势度指数、方差分析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夏季渔业资源密度、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年际变化,并探讨调水调沙对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渔业资源生物92种,其中鱼类52种;黄河口主要优势种为矛尾虾虎鱼(Chaemrichthys stigmatias)、枪乌贼(Loligo spp.)和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等,各年份优势种有所变动;夏季渔业资源量有明显年际波动,在2011—2013年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各年间差异显著;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在调水调沙前后有明显变化,调水调沙后渔业资源平均密度增大,且近河口区资源密度较小;CLUSTER聚类分析表明黄河口渔业资源结构年际变化最为明显,其次是调水调沙前后的变化,而断面间的差异性最低。结论认为,黄河调水调沙引起的径流量、营养盐变化可能是引起调水调沙前后渔业资源种类组成、资源量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渔业资源评估一般有两种数据来源,即科学调查数据和渔业生产数据;前者需要定期出海采样,耗时长且费用高,后者易于获取但样本代表性存在问题。本研究以山东近海口虾蛄为例,基于电子体长频率方法(ELEFAN)评估了口虾蛄的生长参数,采用bootstrap重抽样方法比较了基于渔业生产数据与科学调查数据分析结果的差异,旨在探讨渔业生产数据在估算生长参数上的准确性。结果表明,科学调查数据估算得到的口虾蛄von Bertalanffy季节性生长方程中的极限体长L_∞=193.16mm,K=0.62,生产数据估算得到的口虾蛄极限体长L_∞=171.70mm,K=0.67;非参数检验表明基于两种采样方法所求得的口虾蛄的极限体长L_∞呈现显著性差异, K和"夏季点"t_s均呈现不显著性差异。本研究表明,渔业生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生物的生长状况,对K和t_s的估算与科学调查数据估算的结果较为接近,但对极限体长的估算误差较大。因此口虾蛄生长研究需要依靠科学调查数据的支持,同时渔业生产数据可以作为辅助信息。  相似文献   

13.
海州湾方氏云鳚体长与体重分布特征及其关系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长、体重是鱼类种群的基本生物学特征,能够反映鱼类个体生理状态以及所处环境条件的变化,但在实际研究中其时空变化往往被忽略。本文根据2011—2016年春、秋季海州湾8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方氏云鳚(Pholis fangi)的体长组成、体重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肥满度特征,并分析了上述指标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海州湾方氏云鳚的群体有多个年龄组,体长、体重和体长–体重关系参数a、b及肥满度在时空上均有较大波动,且在年间差异显著。秋季各航次平均体长、体重呈现逐年增大趋势;肥满度的季节差异要大于年间差异,春季肥满度小于秋季;体长和肥满度在海州湾分布均是西南部大于东北部,但秋季肥满度分布则与此相反。调查的方氏云鳚群体基本符合正异速生长类型。体长体重特征的时空异质性可能与气候、摄食强度、性成熟比例与捕捞压力等有关,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渔业生态系统和栖息地特征。相关研究应充分考虑体长、体重关系参数的时空变化,以为渔业资源评估提供精确参数。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黄(鱼安)鱇(Lophius litulon)生活史特征的异质性,根据秋(2016年10月)、冬(2017年1月)、春(2017年5月)和夏(2017年8月)4个季节在山东近海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物种体长-体重关系的时空差异进行了研究。本文构建了广义线性模型和9个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用来研究黄(鱼安)鱇的体长-体重关系(W=aLb)及其时空差异。b的固定值(2.77)小于3,表示黄(鱼安)鱇为负异速生长,肥满度与体长负相关,身体趋于细长。根据AIC值最小原则,最复杂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即水域和季节对两个参数ab均存在随机效应)拟合效果最佳;交叉验证的结果同样表明,该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为可靠。根据最佳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的差异性分析结果,黄(鱼安)鱇体长-体重关系的时空差异是极显著的(P<0.01)。在最佳模型中,a值在春季最大,其次是秋季和冬季,而夏季最小;b值则与此相反。整体来看,纬度高的黄(鱼安)鱇个体a值较大,b值较小,而ab值与水深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本研究表明,季节和纬度对黄(鱼安)鱇的体长-体重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混合效应模型能把水域和季节的异质性通过随机效应在单个模型中更准确、方便地体现出来,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此模型在数据来源异质性研究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小黄鱼体长-体质量关系和肥满度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根据1960-2010年渤海和黄海南部春季(4-5月)14个航次底拖网调查资料,采用体长对应平均体质量的方法和相对体质量法,按性别逐年拟合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和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的体长-体质量关系,计算肥满度,并分析其影响因子.结果显示,在多数年份内,小黄鱼雌雄个体间体长-体质量关系参数b无显著性差异(P>0.05);参数a和b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lga与b的比值受环境影响较小,可能与鱼体密度有关.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04年以等速生长为主,与1960年相比,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和资源恢复初期(1982-1993年)有所增大;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从1960年到2010年以负异速生长为主,参数b在资源严重衰退期和资源恢复初期(1986-1994年)呈减小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逐渐升高.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的肥满度从1960年到2004年总体呈减小趋势;黄海南部群系雌雄群体1986年的肥满度极显著小于对应群体1960年的肥满度(P<0.01),此后略有升高,但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认为,在较好的饵料条件下,相对较低的捕捞压力是20世纪80-90年代初期小黄鱼黄海北部-渤海群系雌雄群体呈等速生长的主要原因:而持续的高捕捞压力引起群体中低龄鱼比例增加、体长生长速度加快是黄海南部群系呈负异速生长的主要原因.个体性成熟年龄减小是小黄鱼肥满度呈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但黄海伏季休渔管理和春季南黄海较高的水温,可能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小黄鱼黄海南部群系各群体肥满度略有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Time-varying catchability is prevalent in many management regions, and can be modeled using density dependence and time trend parameters. A catchability model can be estimated using single- or multi-species data, and parameter estimates might be of interest as an input for stock assessment models or in their own right (e.g., catchability trends as an index of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An operating model was developed to replicate the catch-at-age, fishery-independent survey, and catch-per-unit-effort data from the Gulf of Mexico. Ordinary least squares was used to estimate catchability trends, density dependence, and annual catchability using 10 different estimation procedures. Procedures included an “imputation” strategy, where data from similar species are used to estimate catchability parameters for a focal species. Estimated trend, density dependence, and annual catchability were compared with index-specific operating model values to determine the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different estimation procedures in a factorial model design. Multi-species procedures increased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parameter estimates when compared with single-species procedures, and minimized errors in annual catchability estimates when compared with the assumption of constant catchability. Multi-species procedures also did not introduce large errors in functional parameter or annual catchability estimates, even when density dependence and trend were absent or when between-species variability was high. Procedures that imputed catchability functional parameters from similar species were precise and median unbiased give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data that are available for the Gulf of Mexic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