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用鲤科鱼类做的一些杂交育种试验,已生产出大量能成活的杂种群体。Marian等人(1978)发现草鱼和鳙鱼的属间杂交种是三倍体,有72个染色体。但是,这个三倍体杂种的一个额外的单倍体组的来源还未确定。虽然自然产生的三倍体在双性别的脊椎动物中极少见,但在许多种鱼类中通过温度休克已能实验诱导出三倍体。这种三倍体被认为是由卵核保留一个极体(或者卵核与极体融合)而产生的。这样的三倍体预期是不育的,因  相似文献   

2.
冷休克诱导大鳞副泥鳅雄核发育单倍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索诱导鱼类雄核发育单倍体的新方法及形成机制,以大鳞副泥鳅为研究对象,无须卵子失活,仅用冷休克诱导雄核发育单倍体,并对其后代的早期胚胎发育、染色体数目、分裂胚细胞学观察等进行了系统分析。早期胚胎发育结果显示,0℃与3℃处理组的孵化率分别为0.83%和57.42%,二者之间孵化率差异显著(P0.05),0℃和3℃处理组均表现出单倍体综合征。染色体倍性鉴定结果显示,0℃处理组染色体分布为18~27,单倍体率为81.40%,3℃处理组染色体分布为20~30,单倍体率为68.97%。分裂胚细胞学观察结果显示,3℃处理组受精后60 min,卵核和第二极体位于胚表面,有一同释放迹象。结果表明,对大鳞副泥鳅受精卵进行3℃冷休克处理60 min,可以成功诱导雄核发育单倍体,研究推测冷休克诱导大鳞副泥鳅雄核发育的细胞学机制是雌核和第二极体一同释放。  相似文献   

3.
一、鱼类育种技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现代鱼类育种技术,包括常规育种技术(即杂交和选育),鱼类性反转技术,染色体组工程,细胞工程和基因工程等五个技术领域。鱼类的常规育种,在1871年以前是自发的,无计划的。1871年,俄国科学家进行鲟×闪光鲟杂交,并指出了鱼类杂交育种的前景。此后,鱼类的杂交育种才进入有计划的轨道。本世纪三十年代,Kirpitchinckov发现鲤鱼品种间杂交存在杂交优势,并在生产上实际应用。五十年代以来,鱼类常规育种发展迅速,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于鲤鱼、虹鳟、沟鲶和罗非鱼。选育出一些品种,品系和杂优组合,同时,在遗传育种的基础理论方面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从世界范围而言,目前,鱼类的常规育种仍然是最富有成果的领域。  相似文献   

4.
《内陆水产》1974,(1):14-16
用电离射线照射生物,引起遗传因素的突变是育种的一个重要途径。这在作物、家蚕、微生物已有显著效果,鱼类也见成功的报道,日本用钴^60珈玛射线照射虹鳟;产生“白仔”。西德用珈玛射线照射鲤鱼后,骨骼比普通鲤鱼减少一倍,在实验条件下,生长速度快2-3倍。为探索家鱼辐射育种规律,今年我所开展了用钴^60珈玛射线照射草鱼卵的试验。  相似文献   

5.
国外简讯     
美国首次鱼类基因移植获成功美国巴尔的摩的约翰斯·霍布金斯大学和阿拉巴马的奥博(Auburn)大学的一些科学家,将虹鳟脑垂体细胞中的生长基因移植到普通鲤鱼的卵中,结果使孵化出来的鲤鱼生长速度比普通鲤鱼快20%这是美国第一次在不同品种的鱼类间进行基因移植,并获得成功。在此之前,美国曾成功地在微生物、植物和恒温动物(包括啮齿类动物和家畜)中进行基因移植。但科学家们声称,鱼类基因移植技术还很  相似文献   

6.
苏联生物学家十分重视鱼类的遗传育种,用人工多倍体的方法就是其中之一。人工多倍体即是用实验手段增加生物体细胞内整套染色体(或染色体组)的数目. 在通常情况下,鱼类的体细胞都含有由两个单倍体(n)组成的染色体,称为二倍体(2n).凡是细胞内含有两套以上染色体的生物,就叫做多倍体.如,三倍体有三个单倍体(3n),四倍体有四个单倍  相似文献   

7.
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技术是六十年代必起的,属于染色体遗传工程。此技术首先在苏联兴起,而后欧美等国相继进行了研究。所谓人工诱导鱼类雌核发育(生)就是使遗传上去活的精子进入未受精卵使卵单性发育。在这里人工去活的精子仅起激活卵子发育作用而不参与遗传物质。这项技术的建立不仅能控制性别,而且由于使其雌性染色体加倍高度近亲,这就为迅速建立鱼类纯系  相似文献   

8.
美国奥本大学渔业系副教授、鱼类遗传学家邓翰姆博士近年来在(鱼回)鱼遗传育种研究中,成功地将人体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斑点又尾(鱼回)的胚胎中。经对 DNA 结构的分析表明,注入人体生长激素基因后,斑点叉尾(鱼回)的 DNA 结构发生了变化。同时,他还进行了将硬头鳟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到鲤鱼胚胎的试验,改变了鲤鱼的 DNA 结构。邓翰姆博士认为,基因重新组合的成功,标志着鱼类遗传育种研究上的突破,并将大有利于养殖鱼类的遗传改良、养殖鱼类质量和生长速度的提高及养殖周期的缩短。(李跃华摘译)  相似文献   

9.
(八)鱼类的长势与肥满度据逐月抽样资料分折(表八),围养鱼类生长较快,个体增长迅速,草鱼净增23倍,鳊鱼11倍,其他鱼净增:鲤鱼4.4倍,鲫鱼4.7倍,青鱼5.4倍,鲢鱼7.4倍,鳙鱼5.2倍。表八围拦内鱼的逐月生长情况(克/尾) 日平均个体增重:草鱼5.8克,鳊鱼1.1克,鲤鱼2.49克,鲫鱼1.42克,青鱼1.73克,鲢鱼2.69克,鳙鱼4.53克。由于鲤鱼品种不良,青鱼缺少动物性饲料,二者之生长优势并未充分显现。鲢、鳙鱼的长势与天然水体持平。不论个体生长或  相似文献   

10.
日本千叶县运用生物工程技术,改变鱼类性细胞的染色体,以控制养殖鱼类的性别,从而达到培育出优良鱼种的目的。这项研究最近已在牙鲆、泥鳅、鲤鱼、香鱼上获得成功,预计,1987年将在胜浦市的县栽培渔业中心正式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11.
一、2005年以前 (一)建立5种主要水产养殖动物:鲤鱼、草鱼、对虾、扇贝和罗非鱼的DNA水平的遗传连锁图谱并将生长、抗寒、抗病等数量性状基因定位在连锁图上。 (二)改进鱼虾贝类的染色体倍性操作技术,提高成活率,建立四倍体与普通二倍体交配获得大量三倍体的技术路线,培育出3-5种多倍体鱼、贝和雌核发育鱼、贝;构建罗非鱼全雄性群体和对虾全雌性群体,获得2-3种雌性纯合系或单性养殖群体;  相似文献   

12.
已知的鱼类环境DNA (environmental DNA, eDNA)宏条形码通用引物主要位于线粒体核糖体基因区,这些12S和16S引物存在部分近缘鱼类无法识别及参考序列不足等问题。本研究以海南岛淡水鱼类为调查对象,基于8目26科101属150种鱼类COⅠ序列,筛选出6个侧翼保守区;综合碱基变异、物种鉴定、eDNA降解及高通量测序读长需求,在4个侧翼保守区设计了26条引物,其中6条引物未达到Premier评分要求;72种海南淡水鱼类的首轮PCR结果显示,有11条引物的通用性较高,其中,PCR成功种数≥70且条带亮度均大于marker的引物有5条;次轮PCR结果显示,5条引物相互搭配产生的3 (正向) × 2 (反向)套引物组合的扩增成功率均为100% (72种/72种),经PCR条带长度、亮度筛选后表现最优的引物组合为“HN-A-F4、HN-D-R3”(以下简称HN-COⅠ)。30个水样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HN-COⅠ产生的待分析序列总数、鱼类序列总数、OTUs总数和鱼类OTUs总数分别为MiFish-U的0.77倍(8 919 976/11 532 126)、1.22倍(2 264 965/1 863 905)、0.85倍(406/477)和1.32倍(86/65);HN-COⅠ产生的鱼类OTUs注释到种、属、科及科以上水平的占比分别为81.40%、11.63%和6.98%,MiFish-U则分别为81.54%、4.62%和13.85%。“引物+水样”的NMDS聚类图形成边界明显的2组(胁强系数=0.15);HN-COⅠ的属内物种扩增子两两遗传距离最小值及平均值均分别是MiFish-U的1.23倍(0.006 9/0.005 6)和1.57倍(0.155 9/0.099 4)。室内6个密度组鲤鱼(Cyprinus carpio carpio)“生物量–拷贝数”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较低,HN-COⅠ及MiFish-U均无法准确反映鲤鱼的生物量。本研究筛选并比较了HN-COⅠ与MiFish-U的优劣,表明HN-COⅠ对海南岛淡水鱼类具有更高的靶向性,不仅在防止微生物、哺乳类等非目标生物eDNA污染方面有优势,而且更有利于海南岛淡水鱼类的检出和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13.
<正>通威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在中牟进行365技术示范试点,通过对示范塘养殖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把控及365相关技术的运用,经过一年的养殖,示范塘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也用实践证明了365技术的可行性。本文将对示范试点的效果进行分析。一、通威365先进模式的要点3:指选择3种不同功能的鱼类混养。即主养鱼(草鱼、鲤鱼、生鱼、大口鲇等)、调水鱼(花鲢、白鲢、匙吻鲟、胭脂鱼等)、调底鱼(虾、鲫鱼、鲻鱼、黄颡鱼等)。示范塘为鲤鱼、花鲢、白鲢3种鱼混养。  相似文献   

14.
鲤科(或包括鲤亚目、泥鳅等)鱼类的染色体试验的比较早,已能制成各式各样的倍数体和雌性发生二倍体等。一般地说,鲤科、鱼类等,不象鲑科鱼类随着成熟期出现的弊病(生长、成活率、商品价值低等)显著,致使养殖界对生产三倍体不育鱼的兴趣不大。反而积极发展雌核生殖的全雌(种苗)生产和确立早期纯系的研究。这里,概要介绍东京水产大学水产养殖学教研组和水产厅养殖研究所育种研究室共同进行的“关于通过染色体操作的鲤科鱼类全雌性生产的研究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2008年,鲤鱼的总产量为299万吨,占全球养殖鱼类和甲壳类动物总产量的7.7%(FA0,2010).在全球的养殖鱼类和甲壳类动物产量中,鲤鱼的产量排名第三,仅次于鲢鱼和草鱼,而其中中国占了大概80%的鲤鱼产量.然而,其他的一些国家如巴西、俄罗斯、波兰和缅甸等也是鲤鱼产量前十位的国家,由此可见,这个物种是具有全球重要性的. 鲤鱼是典型的无胃鱼,对摄入的食物尤其是蛋白质没有任何的酸性水解作用,因此可能会影响食物的消化率,从而影响饲料中蛋白质和氨基酸的整体利用率.通过补充如DL-蛋氨酸、Biolys(R)、ThreAMINO(R)和TrypAMINO(R)等氨基酸而使饲料中氨基酸组成达到平衡的技术在鲤科鱼类营养研究中并未得到肯定,部分的原因是人们对补充的氨基酸在鲤鱼体内保留的效率以及对鲤鱼生长效果的作用存在怀疑.  相似文献   

16.
《内陆水产》1977,(1):10-18
鲤鱼(cgprinug carpLo L)在淡水渔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产量较高,我省洞庭湖、湘江主要经济鱼类产卵场,鲤鱼群体占第一位,资源量占其它鱼类24%以上,是天然水域扑捞的主要鱼类之一。在某些养殖湖泊鲤鱼产量可达30%左右,又是塘堰等养鱼水体经常放养的对象。因此,提高鲤鱼产量,在淡水养殖上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是通过诱导不同物种之间生殖系嵌合体来实现。原始生殖细胞和精原细胞(或卵原细胞)是诱导生殖细胞系嵌合体的关键材料。在过去的十多年中,通过采用不同的供体生殖细胞和不同发育阶段(囊胚期胚胎、初孵仔鱼和成鱼)的鱼为受体,开发出多种鱼类生殖细胞移植技术。这些成果的取得,为生殖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诸多水产养殖新兴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该技术可以应用于:(1)生殖细胞生物学和转基因鱼等基础研究;(2)遗传资源和濒危鱼种的保护;(3)鱼类性别选择育种;(4)有效提高放流鱼苗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8.
多倍体是指生物体体细胞中含有超过2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其中含有3个、4个或更多的染色体组的多倍体依次被称为三倍体、四倍体和五倍体等.相对于同种的二倍体,多倍体具有个体大、产量高、抗病力强等特点.基于这些特点,多倍体鱼类得到了水产养殖业的青睐,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发展和应用,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6-DMAP诱导扇贝异源三倍体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杜方勇 《水产学报》2003,27(6):528-532
分别在受精后15和30mjn,用60 mg·L~(-1)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处理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受精卵诱导异源三倍体,持续处理5~25min。采用二氨基苯基吲哚(DAPI)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对处理前后受精卵的染色体行为变化进行了研究,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检测胚胎倍性。结果表明,无论抑制第一极体或是第二极体释放均能获得正常发育的异源三倍体胚胎;抑制第一极体释放,产生异源三倍体、非整倍体,延长处理时间能获得五倍体;抑制第二极体释放,产生异源三倍体;6-DMAP使染色体运动终止,处理前后,核相无变化,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核相泡状化增强。  相似文献   

20.
西藏地区严酷的高原环境孕育出了独特而丰富的生物资源,其中裂腹鱼亚科鱼类其各属种间不同类群的染色体表现出多样性特征。以体质量246.0~374.2 g的雄性色林错裸鲤肾脏组织细胞为材料,采用常规冷滴片法制备染色体标本,通过吉姆萨染色,确定其染色体数目、核型;通过银染显带(Ag-NORs)技术及荧光染料色霉素A(CMA3)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双重荧光染色技术,推测其带型及倍性。结果表明:色林错裸鲤染色体数目为4n=88,核型公式为40m+20sm+28st/t, NF=148。通过Ag-NORs染色观察,色林错裸鲤间期核最高银染点数为4个,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分裂相银染点数最高为4个,且信号点2强2弱,位于第2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2)短臂上,为端部Ag-NORs。经CMA3/DAPI双重荧光染色,有丝分裂中期分裂相显示有4个CMA3阳性部位,且信号点2强2弱,位于第2组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2)短臂的端部区域。因此,推测色林错裸鲤是含有4套染色体组的遗传四倍体。本研究结果补充了色林错裸鲤细胞遗传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