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d2+对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泥鳅分别暴露于0.005、0.025、0.05、0.1 mg/L的Cd2+溶液中,常规方法制备血涂片,统计泥鳅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结果显示,Cd2+对泥鳅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具有质量浓度-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随Cd2+质量浓度的增加,红细胞微核率显著上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红细胞微核率呈现增加-降低-增加的趋势.Cd2+对泥鳅红细胞核异常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质量浓度-效应关系.随Cd2+质量浓度增加,红细胞核异常率显著上升.随暴露时间的延长,0.1 mg/L组核异常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增加-降低-增加的时间-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2.
研究除草剂草甘膦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急性毒性作用及其对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影响,同时探讨了维生素C对草甘膦诱发的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缓解作用。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计算出48 h草甘膦对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通过计数外周血红细胞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来分析草甘膦对斑马鱼的遗传毒性;将斑马鱼饲养在含有维生素C的草甘膦水体中48 h,通过观察外周血红细胞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的变化情况来分析维生素C对草甘膦诱发的斑马鱼遗传损伤的缓解作用。48 h草甘膦对斑马鱼的半致死浓度为(0.39±0.06)g/L。高浓度草甘膦(0.64~1.28 g/L)对斑马鱼具有极强的致死性,中、低浓度草甘膦(0.16~0.32 g/L)作用斑马鱼48 h后,能显著地诱发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异常核的产生(P<0.05)。在本实验的作用浓度范围内,微核率与核异常率随草甘膦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并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5)。在低浓度草甘膦(0.16 g/L)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维生素C(6.25~50 mg/L)后,斑马鱼血细胞中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可显著降低至清水对照组水平。草甘膦可诱发斑马鱼外周血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的产生,其诱发能力随着草甘膦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在低浓度草甘膦中加入一定浓度的维生素C可以显著降低由其诱发的微核和核异常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研究三氯生对红白鲫的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作用,为分析评价三氯生对鱼类的生态安全性提供相应的毒理学资料。试验在规格为58 cm×28 cm×36 cm的玻璃水族箱中进行,红白鲫体长6.8~7.5 cm。采用半静态染毒法,设置不同浓度梯度的三氯生染毒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和二甲基亚砜溶剂对照组,分别进行为期96 h的急性毒性试验和14 d的遗传毒性试验,观察记录死亡数,统计血红细胞微核率和核异常率。三氯生对红白鲫的96 h LC50为1 111.9μg/L。TCS染毒处理14 d后,红白鲫红细胞核异常的情况明显增多,主要是细胞质中有1~2个微核,其他常见核异常为红细胞核质外凸、核质内凹及核内空泡化;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之间核异常比率无显著差异(P0.05),而三氯生暴露各浓度组(600.0、690.0、793.5μg/L)核异常比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表明,三氯生对红白鲫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且毒性效应在特定条件下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4.
以柠檬黄作为诱变剂,研究了其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及遗传毒性效应.急性毒性实验测出了柠檬黄对大鳞副泥鳅的24 h半致死浓度是9.931 g/L,48 h半致死浓度是8.670 g/L,48 h安全浓度是1.982 g/L.然后研究了柠檬黄在不同浓度和染毒时间的条件下对大鳞副泥鳅红细胞的损伤情况,结果发现:在较低的浓度下(<0.1239g/L),柠檬黄诱导的微核率与自然发生率无明显的差异;达到一定浓度(>0.2478 g/L)之后所诱导的微核率基本上随着浓度的加大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微核率增高,达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诱发的微核率与对照组相比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水平.可见在一定剂量范围之内的柠檬黄对大鳞副泥鳅无明显的遗传毒性效应,但达到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之后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建议食品加工业在使用柠檬黄时,应严格限量使用,以免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Cu2+对银鲳幼鱼的致毒效应,采用静态毒性实验方法,开展了Cu2+对银鲳幼鱼的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u2+对银鲳幼鱼外周血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和肝脏抗氧化酶(SOD、CAT、GPX)活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u2+对银鲳幼鱼48和96 h的LC50分别为0.860和0.770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0.077 mg/L;Cu2+的浓度与银鲳幼鱼红细胞微核率及核异常率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相同浓度Cu2+胁迫下,核异常率又普遍高于微核率;不同浓度Cu2+胁迫下银鲳幼鱼肝组织中的SOD、CAT、GPX活性均表现为低浓度被诱导而高浓度受抑制的规律,与Cu2+浓度呈抛物线型剂量效应关系。研究认为红细胞微核率、核异常率与SOD、CAT和GPX活性的变化均可以反映银鲳幼鱼受伤害的程度,并可用作银鲳安全性风险评价的参考依据,其中SOD还可以灵敏地指示低浓度的早期Cu2+污染。  相似文献   

6.
鲦经过稀土元素镧和除草剂精恶唑禾草灵单独或联合作用24 h,结果表明:0.01~0.5 mg/L的La3 能显著抑制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不具遗传毒性;但当La3 质量浓度≥1 mg/L及精恶唑禾草灵均能明显诱导鲦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的发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具有遗传毒性。且精恶唑禾草灵质量浓度为0.01725~0.345 mg/L,微核率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0.01、0.1 mg/L的La3 与精恶唑禾草灵联合作用时的微核率明显低于精恶唑禾草灵而高于La3 单独作用时的微核率。而10 mg/L的La3 与精恶唑禾草灵联合作用时的微核率却明显低于二者单独作用时的微核率,二者呈拮抗作用;鲦是研究遗传毒理学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7.
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微核及核异常诱导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红细胞微核和核异常测试法,研究了除草剂精禾草克、氟乐灵、扫艹弗特,2-甲-4氯钠水剂对泥鳅红细胞核的遗传毒性。泥鳅在各除草剂试验液中染毒24h,采血制片。结果表明,四种除草剂均不同程度地引起微核细胞率和核异常细胞率等遗传指标的上升,其中部分浓度组较对照组差异显著(P<0 05)或极显著(P<0 01)。除草剂浓度与微核率或核异常率无显著相关,不表现剂量-效应关系。四种除草剂对泥鳅红细胞具有明显的诱变效应,其中扫特的诱变效应要大于其它三种除草剂。  相似文献   

8.
利用六价铬离子(Cr6+)染毒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采用微核试验法,以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为指标,研究Cr6+对泥鳅的遗传学毒性。结果显示,Cr6+对泥鳅具有一定的毒性;当浓度增加或染毒时间延长,均会引起微核率增加,而且高浓度(160~200 mg/L)和长时间染毒(8 d)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微核率与染毒浓度以及与处理时间之间均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即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研究表明含铬废水排入环境对水生生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利用六价铬离子(Cr6+)染毒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采用微核试验法,以外周血红细胞的微核率为指标,研究Cr6+对泥鳅的遗传学毒性。结果显示,Cr6+对泥鳅具有一定的毒性;当浓度增加或染毒时间延长,均会引起微核率增加,而且高浓度(160~200 mg/L)和长时间染毒(8 d)均出现了显著性差异,微核率与染毒浓度以及与处理时间之间均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即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研究表明含铬废水排入环境对水生生物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受试动物,采用急性毒性、遗传毒性及生理毒性试验,研究了[C8Mim]Cl对生物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8Mim] Cl对泥鳅有一定的毒性,其对泥鳅24h、48 h的LC50分别为324.13 mg/L、262.77mg/L,安全浓度为51.80 mg/L;各处理组的微核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推移,红细胞微核率都有明显的升高;处理组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离子液浓度升高以及时间的推移而增高;[C8Mim] Cl对泥鳅有显著的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