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7月,四川省双流县永兴镇瑞枫红渔场一批人工养殖的南方鲇发病并陆续死亡。为了对此病作出诊断,采集病鱼样本进行实验室寄生虫镜检和细菌、真菌检测,确诊为锥体虫病。在用药杀灭锥体虫的同时,采取给病鱼内服Vk3、抗菌和保肝等药物等一系列措施,防止继发性感染的发生,增强病鱼的抵抗力,最终首次成功治愈南方鲇锥体虫病。  相似文献   

2.
VIE标记和T型标记标志南方大口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为了对剥隘库区增殖放流的南方大口鲇开展放流效果评估工作,采用可见荧光植入标记(VIE)和T型标记对其进行标记。笔者研究了VIE标记和T型标记对南方大口鲇的标志效果,旨在为南方大口鲇增殖放流的效果评估提供技术储备。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鱼试验鱼为南宁市水产良种场人工培育的南方大口鲇。试验鱼饲养于渔业站网箱养殖基地,养  相似文献   

3.
通过核基因ITS2片段研究四种鲇形目鱼类进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鲇形目鱼鱼类通用引物扩增了鲇形目鱼类4种鱼,长吻(Leiocassi longirostris)、南方南方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核DNA的ITS2片段,并构建UPMGA,NJ,ME和MP系统树。结果显示:根据遗传距离,斑点叉尾和黄颡鱼的亲缘关系最近(D=0.0661),接下来是黄颡鱼和南方大口鲇(D=0.1100),南方大口鲇和长吻(D=0.1184),斑点叉尾和南方大口鲇(D=0.1266),黄颡鱼和长吻(D=0.1490),斑点叉尾和长吻的亲缘关系是最远的(D=0.1503)。结果表明:长吻最早分化,其次是南方南方大口鲇和黄颡鱼,而斑点叉尾分化最晚。  相似文献   

4.
南方鲇幼鱼细菌性败血症病原与组织病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天然患病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命名为SCL1.用该菌株人工感染健康南方鲇幼鱼,发现菌株SCL1的感染致死率高,且患病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的患病鱼肝脏中分离病原菌,再次感染健康南方鲇幼鱼,其症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分离菌株为南方鲇"败血症"的致病菌.该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DNA基因序列显示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土霉素、链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高度敏感,而对青霉素钠、麦迪霉素、罗红霉素、甲氧苄啶、乙酞螺旋霉素不敏感.组织病理研究显示患病南方贴肝组织严重坏死,肝细胞排列紊乱,部分肝细胞核肿胀、崩解;脾脏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核膨大,核内染色质疏松;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囊腔间隙增大,可见该菌主要损伤南方鲇幼鱼肝、肾和脾.本研究旨在为南方站细菌性败血症的诊断与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口鲇营养需要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原名南方大口鲇,俗称河鲇、鲇巴朗、叉口鲇、大鲇鲐等,系鲇形目、鲇科、鲇属鱼类之一种,天然水域里以鱼虾为食。属凶猛的肉食性鱼类,是我国长江出产的名优鱼之一。四川省水产研究所从1985年起就开始对它进行移养驯化和人工养殖技术的研究,现已在省内外大面  相似文献   

6.
投喂浮性膨化饲料与冰鲜鱼养殖南方大口鲇的效果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方大口鲇(Silurus meridiondis chan,简称大口鲇)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肉食性鱼类,在四川的简阳、双流、邛崃、西昌二滩等地养殖较多。目前主要是用冰鲜鱼来养殖,随着冰鲜鱼的数量减少,价格上涨,大口鲇的养殖成本不断增大,养殖户开始把目光投向了配合饲料。关于用配合饲料驯化、养殖大口鲶的效果已有报道,通威公司也一直致力于推广膨化饲料多年,为了更进一步直观比较冰鲜鱼与膨化饲料的效果,特于2008年6月11日~7月31日在养殖户处开展了投喂浮性膨化饲料与冰鲜鱼养殖南方大口鲇的效果试验。  相似文献   

7.
南方鲇(SilurusmeridionalisChen)是长江流域名贵大型经济鱼之类之一,目前已成为名特优水产品的重点养殖对象,但由于南方鲇是以动物饵料为主的肉食性凶猛鱼类,尤其在苗种培育阶段同类互相残杀严重,其成活率低,严重制约了南方鲇的大规模养殖。对南方鲇开展研究多集中在基础生物学及养殖技术等方面犤1~2犦,邹桂伟犤3犦研究了南方鲇仔稚鱼的摄食行为,谢小军和孙儒泳犤4犦研究了南方鲇幼鱼阶段的最大食率与温度的关系,对于南方鲇稚鱼阶段温度对其摄食的影响研究得较少。我们于2002年5~6月份对人工繁殖的南方鲇稚鱼进行了…  相似文献   

8.
一株似鲇高原鳅源蛙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乐山某养殖场自然发病的似鲇高原鳅(Triplophysa siluroides)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FYL140220。病毒感染鲤上皮瘤细胞系(epithelima popuasum cuprini,EPC)后,细胞呈现圆缩、坏死、脱落、明显空斑的病变特征。将自然发病鱼组织过滤除菌液和细胞培养病毒液分别接种健康似鲇高原鳅,试验鱼出现与自然发病鱼相同的症状,死亡率分别为30%和40%,而对照组无异常。对经FYL140220感染出现典型细胞病变(CPE)的EPC细胞制备超薄切片进行电镜观察,发现病毒呈正六边形,对称20面体,对角线直径约(103±7)nm;提取细胞培养病毒液、自然发病鱼和人工感染发病鱼的内脏器官总DNA进行蛙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ior capsid protein,MCP)基因保守区域的PCR扩增,均能扩增出预期大小约500 bp的特异性条带。MCP基因同源性与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分离株FYL140220与蛙病毒属成员聚为一支,尤其与大鲵蛙病毒与沼泽绿蛙病毒同源性最高,分别达99.8%和99.6%。结合PCR检测、电镜观察和系统发育分析,确认分离病毒FYL140220为蛙病毒,这是首次报道蛙病毒可自然感染似鲇高原鳅并致死。  相似文献   

9.
南方鲇幼鱼的胃排空特征及其数学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考察摄食后专性肉食性鱼类南方鲇幼鱼胃内容物重量的变化特征并确定其最优数学模型,研究以南方鲇幼鱼为实验对象,在25℃条件下以6%(5.8%±0.2%)鱼体重的新鲜泥鳅肉块[(3.33±0.09)g]为实验饵料,分别在摄食后0、2、4、8、16、24、36、48 h测定南方鲇幼鱼[(58.45±1.66)g,(19.4±0.2)cm,n=48]胃内容物的湿重和干重。研究结果表明,随摄食后时间的延长,胃内容物的湿重和干重均显著下降(P<0.01),二者的摄食量百分比也具类似的变化特征(P<0.01);三种数学模型均能较好地拟合胃内容物重量的变化过程,但三者之间在以相关系数(R2)、残差平方和(RSS)及残差的标准差(SDR)为标准仍存在明显差异。用平方根模型对南方鲇幼鱼胃内容物湿重和干重数据的拟合结果最优,其方程分别为Y0.5=1.889-0.051×t(R2=0.87,P<0.001)和Y0.5=0.870-0.024×t(R2=0.86,P<0.001);南方鲇幼鱼在25℃下的胃排空率为0.051 g/h,其99%胃排空时间为36.7 h,该种鱼近99%胃排空时间的实测值为餐后36 h,这与最优数学模型的计算...  相似文献   

10.
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茵胞外产物活性与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了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酶活性和溶血活性,同时对胞外产物的细胞毒性和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南方鲇源豚鼠气单胞菌胞外产物具有蛋白酶、脂酶、明胶酶和脲酶活性,但不具有淀粉酶和卵磷脂酶活性,具有很强的溶血活性和细胞毒性。肌肉注射感染发现,其对南方鲇有强致病性,其LD50为每千克鱼体重0.802 mg;注射后的南方鲇肌肉、心、肝、肾、脾、肠和胃等组织发生了严重组织病理变化,骨骼肌和心肌坏死断裂,炎症细胞浸润;肝脏严重空泡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间质内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脾充血、出血,淋巴细胞减少,胃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