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饥饿和再投喂对锦鲤幼鱼几种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时间对锦鲤(Cryprinus carpiod)主要消化酶活性(淀粉酶、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使锦鲤消化酶活性短时间内降低,但恢复投喂后直至实验结束,各消化酶活性又逐渐恢复接近甚至超过对照组水平。锦鲤的补偿生长效应可视为通过调整自身消化酶活性,从而提高食物吸收率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在水温(19±0.5)℃条件下,为研究不同饥饿时间对胭脂鱼仔鱼生长、摄食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设定两个实验:实验一,设置完全饥饿组(S)和正常摄食组(C);实验二,设置延迟0(对照组)、1、3、5、7、9和11 d投喂组,分别记作D0、D1、D3、D5、D7、D9和D11。实验历时29 d。结果显示:(1)孵化后7 d胭脂鱼仔鱼初次摄食,14 d时卵黄物质耗尽,27 d进入不可逆点期(PNR),在抵近PNR时,胸角特征明显,死亡率显著增加;(2)恢复摄食后,D1和D3组仔鱼体质量与D0组无显著差异,表现出完全补偿生长效应;(3)在饥饿1~7 d过程中,胭脂鱼仔鱼的胰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显著下降(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饥饿9~11 d仔鱼的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显著上升。恢复摄食后19日龄时,胰蛋白酶活性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淀粉酶活性与其相反,呈先降后升的趋势;29日龄时,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均呈显著上升趋势。 结果表明,饥饿会导致胭脂鱼仔鱼的生长、摄食和消化酶活性产生明显的变化,其补偿生长随饥饿时间的不同而不同;在恢复摄食后,不同饥饿程度仔鱼在不同恢复时间消化酶恢复策略并不一致,饥饿时间越长越倾向于对碳水化合物的利用,但其内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施兆鸿  彭士明  宋国  孙鹏  尹飞  王建钢 《水产学报》2012,36(9):1435-1442
为研究条石鲷幼鱼在饥饿与再投喂条件下机体各组织和血清中主要代谢酶活性和糖元含量的变化,以平均体质量为(10.0±1.0)g的条石鲷幼鱼为实验对象,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分别为每天投喂(S0)、饥饿3 d(S3)、饥饿6 d(S6)、饥饿9 d(S9)和饥饿12 d(S12),饥饿后再恢复投喂至实验结束,整个实验同期对照30 d。在实验前、饥饿处理后和再投喂后分别取样,检测血清、肝脏和肌肉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变化以及糖元含量。研究结果显示,饥饿与再投喂对血糖、肝糖元含量影响显著(P<0.05),饥饿导致血糖(S12除外)、肝糖元含量显著降低,再投喂后肝糖元含量基本恢复到饥饿前水平。然而,肌糖元含量在饥饿与再投喂过程中变化并不明显。实验期间,AKP活性和GPT活性在血清和肝脏中变化明显,且恢复投喂后血清与肝脏中的各代谢酶活性均基本恢复到初始活性水平。肌肉中AKP、ACP、GPT和GOT活性在整个饥饿与再投喂过程中变化则并不明显。分析认为,条石鲷幼鱼血糖浓度维持在(2.65±0.33)~(3.70±0.36)mmol/L是保持机体代谢活动所必须的水平;在条石鲷机体应对饥饿胁迫的过程中,血清和肝脏中主要代谢酶活性的相应变化对于保障机体在饥饿条件下的基础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选用体重196.77±7.60g的白斑狗鱼(Esox Lucius Linnaeus)为研究对象,试验设置饥饿14d、21d、28d、35d、42d组和正常投喂对照组,各组饥饿结束后恢复饱食投喂,试验周期为56d,水温为22~26℃,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白斑狗鱼生长性能、体生化组成和肌肉、肝脏RNA/DNA比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饥饿再投喂后各处理组均出现补偿生长现象,在恢复生长结束后,饥饿14d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各饥饿处理组体重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饥饿各处理组肌肉的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水分含量显著升高(P<0.05),恢复投喂结束时各饥饿处理组蛋白质和水分含量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在恢复投喂初期各处理组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随着恢复生长时间的延长,逐渐恢复到对照组水平(P>0.05);肌肉和肝脏的RNA/DNA比值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恢复投喂结束时,RNA/DNA比值均在饥饿28d组达到最大值。由此表明饥饿14d组的白斑狗鱼在恢复生长过程中出现了超补偿生长效应,21d组、28d组、35d组和42d组出现了完全补偿生长效应,该补偿效应是由摄食率和食物转化效率升高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翘嘴鲌(Cultert alburnus Basilewsky)幼鱼前肠、后肠和肝胰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在20.3~24.8℃条件下将375尾翘嘴鲌幼鱼[体质量(4.22±0.29)]分为5组,分别饥饿0 d(对照组)、4 d、8 d、12 d和16d,饥饿后恢复投喂16d.结果显示,饥饿4d、8 d后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下降;饥饿12d后,脂肪酶活性仍显著下降;随着饥饿时间延长,消化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缓.恢复投喂后,蛋白酶活性迅速升高,其中肝胰脏蛋白酶活性(除饥饿4 d组)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逐渐恢复正常;恢复投喂4 d后,除饥饿4 d组后肠、肝胰脏及饥饿12 d组前肠外,淀粉酶活性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8 d后恢复正常.与淀粉酶活性相似,脂肪酶活性先迅速升至显著高于饥饿前水平,然后再逐渐恢复正常,饥饿4 d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小,饥饿时间较长的,脂肪酶活性变幅较大.[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439-445]  相似文献   

6.
在20~24 ℃饲养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再投喂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主要消化器官结构和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幼鱼分别饥饿0 d(对照组)、7 d、14 d和21 d,然后恢复投喂30 d.结果表明,饥饿后,消化道管腔变窄,管腔壁变薄,胃和肠的皱褶减少,变浅,肝脏出现萎缩现象,饥饿组与对照组鱼的比肝重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饥饿组幼鱼的消化道上皮细胞高度下降,腺细胞缩小,肝细胞内脂滴减少.至饥饿后期,肠上皮细胞和肝细胞的线粒体出现肿胀和脊断裂现象,部分肝细胞核仁解体.恢复投喂30 d后,除饥饿21 d组外,饥饿7 d和14 d幼鱼的胃、肠和肝脏结构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饥饿对施氏鲟幼鱼的消化酶活性有明显影响,饥饿7 d时,所测的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均有明显下降,但随饥饿时间的延长,不同的消化酶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分析结果还表明,胃中淀粉酶和脂肪酶只是对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和脂肪起初步消化作用,它们对食物的消化作用不如胃蛋白酶重要,肝脏中则始终没检测到淀粉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真鲷在饥饿后恢复生长中的生态转换效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20℃条件下,对分别饥饿处理0(对照)、3、6、9、12和15d的真鲷进行了再 投饵的恢复生长实验。结果发现,饥饿3和6d的真鲷在恢复生长中的特殊生长率、摄食率 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生态转换效率与对照组,而摄食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短期饥饿的真鲷通过显著提高摄食水平来达到补偿生长,继续延长饥饿时间则通过显著提高生态转换效率来达到补偿生长。作者认为,真鲷在饥饿后恢复生长中生态转换效率升高的机制可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肥满度和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饥饿条件下,5 d后杂交鲟幼鱼生长基本停滞,10 d后负生长,与投喂饵料组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消化酶活性方面,0~1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一直低于投喂饵料组,至2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是饥饿组的脂肪酶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各处理的杂交鲟幼鱼淀粉酶活性虽然有起伏波动,但是15 d后饥饿组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  相似文献   

9.
在14-18℃条件下,对平均初始体重(35.15±1.06)g的哲罗鱼(Hucho taimen)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和再投喂的恢复生长实验。实验共设5个处理组,分别为S0组(对照组,持续投喂56d)、S1组(饥饿7天后再投喂49d)、S2组(饥饿14天后再投喂42d)、S3组(饥饿21天后再投喂35d)和S4组(饥饿28天后再投喂28天),每组30尾鱼,研究再投喂后体重和体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与持续投喂组相比,饥饿7d后哲罗鱼体重下降了11.52%;饥饿14d后体重下降了17.09%;饥饿21d和28d后体重分别下降了26.24%和36.07%。恢复投喂结束时饥饿7d组体重赶上了对照组,饥饿14d组体重超过了对照组,饥饿21d和28d组体重低于对照组。在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其体成分呈规律性变化:在各试验组饥饿后,鱼体躯干脂肪含量下降,躯干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蛋白质含量略有下降。恢复投喂后各营养成分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0.
饥饿后再投喂对异育银鲫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25±2)℃条件下,对体重(15.6±0.84)g的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处理和再投喂的恢复生长实验。实验把异育银鲫分为4组,为Ⅰ组(持续投喂48 d)、Ⅱ组(饥饿8 d后再投喂40 d)、Ⅲ组(饥饿16 d后再投喂32 d)和Ⅳ组(饥饿24 d后再投喂24 d),每组20尾鱼,研究再投喂后体重和体成分(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与持续投喂组相比,饥饿8 d后异育银鲫体重下降了13.28%,饥饿16 d和24 d后体重分别下降了22.36%和33.03%。短期饥饿(Ⅱ)组,再恢复投喂8 d后能实现完全补偿生长,而中长期饥饿组(Ⅲ和Ⅳ)分别在投喂16 d和24 d后表现为部分补偿生长。在饥饿和恢复投喂过程中其体成分呈现规律性变化:各试验组饥饿后,粗蛋白和粗脂肪显著下降,而水分和灰分含量上升,而再投喂后,各营养成分逐渐恢复。Ⅱ组再投喂8 d后,粗脂肪和粗灰份恢复到对照组水平,蛋白质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水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再投喂40 d后,粗蛋白和水分亦恢复到对照水平,Ⅲ组恢复投喂16 d后,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恢复投喂32 d后,除灰分外,其余成分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Ⅳ组再投喂24 d后,除水分外,其余各营养成分皆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结果表明,实现异育银鲫完全补偿生长,其饥饿时间以短时间饥饿8 d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