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使用漂白粉改善对虾池水环境的研究1.漂白粉杀菌效果试验漂白粉在过滤海水与生理盐水中的杀菌率基本一致。当有效氯浓度为0.2~0.5PPm时,其杀菌率为93~97%.杀菌率受水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较大,有机质含量越高,杀菌效果越差。2.漂白粉对对虾的毒性试...  相似文献   

2.
青岛市流亭地处海边,滩涂丰富,水质清新,尤其适合于对虾养殖,大多数养殖业户是多品种养殖经营,对生物饵料特别是单胞藻的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常规培养的单胞藻饵料往往供应不足,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专家的建议,采用了密封袋培养单胞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饲料中添加凹土(0.0%、0.5%、1.0%、2.0%、4.0%和8.0%)对凡纳滨对虾(1.04~1.06g)存活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在淮海工学院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进行,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vannamei)幼虾购自海南某育苗场;实验采用单因子6水平设计,每个水族箱放养10尾对虾,每个水平设3个重复。实验前停食24h,称其初始体重。日投饵2次,过量投饵;投饵2.5h后从每个水族箱收集残饵、粪便和虾壳。实验周期30d。所得数据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urkey′s多重比较进行处理。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凹土显著地影响对虾的特定生长率,而对存活率、摄食量、饲料系数和吸收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在2.0%凹土水平,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0.0%凹土水平,但与其它处理差异不显著;总的看来,2.0%凹土添加组对虾的饲料系数低于其它处理,而摄食量高于其它处理。  相似文献   

4.
单胞藻培养是贝类、虾蟹工厂化人工育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关系到育苗的成败。作者于1994年的梭子蟹和泥蚶人工育苗过程中,通过改进以往大型聚乙烯薄膜挂袋(容量0.2吨)单胞藻培养方法,首次提出采用小型的聚乙烯薄膜即对虾出苗袋藻类二级培养方法,取得了初步的成功。此后,该技术在浙江、福建乃至广东等地的泥蛐育苗、河蟹育苗中的单胞藻二级培养得到了快速、广泛、成功地推广。现介绍技术方法于下。二级聚乙烯薄膜(对虾出苗袋)挂袋的具体制作方法是:将二个新的聚乙烯薄膜袋(对虾出苗袋)套在一起,袋口用编织绳紧系于直径为…  相似文献   

5.
渤海对虾亲体与补充量(SRR)动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80年代以来,渤海对虾的补充量,特别是亲体数量大幅度下降。根据1983-1994年4月烟威外海对虾亲体资源量指数和渤海秋汛对虾渔获量,按Beverton-Holt和Ricker模式求得各项参数值,有R-1t=3.86×10-3+1.17×10-2S-1tR2=0.74p<0.001Rt=90.05Ste-0.16217StR2=0.51p<0.01表明:当今渤海对虾亲体对补充量有决定影响,可是80年代亲体数量的平均值只有60年代和70年代的34.4%和44.2%;而进入90年代以来,亲体数量又较80代下降了20%。80年代中期渤海沿岸产卵场的环境条件因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发生了较大变化,养殖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个新的环境因素对对虾补充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渤海对虾亲体数量严重短缺,是恢复和增加对虾补充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病原的人工感染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用发生暴发性流行病的中国对虾对健康虾进行人工投喂感染。同时,从病虾中分高毒种,毒种液经滤纸、0.45μm和0.22μm滤膜过滤,各滤液对健康中国对虾进行注射、浸泡、和共居感染。结果显示,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可通过投喂和注射感染健康对虾。浸泡和共居的方法均不能感染健康对虾,说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传播途径主要为对虾的摄食。病原体对乙醚和56℃30min处理敏感,不易通过0.22μm滤膜。人工感染试验结果证明,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病原为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  相似文献   

7.
1.单胞藻治疗法。在单胞藻繁殖旺盛足够对虾幼体摄食的前提下,不投饵料。单胞藻生物群落繁殖旺盛能够抑制细菌的繁殖,对虾幼体食用天然饵料营养丰富长得快,可以正常脱皮,不用饵料使水质清澈,一般2天就可以治愈对虾幼体“长毛”。 2.突然升温法。在操作规程规定温度的基础上,一次升温2—3℃,促使对虾幼体脱皮,一般1—2天就可以治愈,尔后再把温度调整到该生长期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8.
单胞藻是一类体型微小的单细胞藻类,是海洋中最基础的生产力,也是海水养殖动物育苗期的基础饵料之一。在海水养殖中常用的单胞藻种类及其适宜投喂的养殖动物见表1。表1常用的单胞藻种类及其适宜投喂的养殖动物及饵料动物注:1.√:适宜;×:不适宜;-:不确定。2.投喂效果以2~3种单胞藻混合投喂为佳。目前,我国海水养殖动物育苗期的单胞藻供应主要是活体单胞藻。由于活体单胞藻的培养常常受其自身固有的生长繁殖规律及其培养设施、天气情况、培养技术等条件的制约,致使育苗期间经常发生饵料短缺,影响了人工育苗的稳定性。特…  相似文献   

9.
从1980年开始,经过四年的努力,在上海地区用盐卤制或海水培育对虾苗已告成功。1983年的育苗量已达352.7万尾,平均每吨水体出苗6.8万尾,但育苗成本比较高。为了降低成本和增加育苗量,现就育苗中的饵料问题进行初步探讨。目前,上海地区在对虾人工育苗过程中,从对虾溞状一期开始投喂单胞藻,溞状二至三期投喂轮虫,糠虾一期开始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当对虾幼体需要摄食大量轮虫时,而轮虫的生产却没有达到高峰;当轮虫需要摄取大量单胞藻时,而单胞藻却供应不上。因此,一定要以较大的精力和设备从事单胞藻和轮虫的培养,以适应大规模生产对虾苗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饵料蛋白量对日本对虾(P.japonicus)幼虾生长、消化率、氨和尿素排泄的影响。按照同等热量主要以蟹蛋白配制了5种蛋白(21%~61%)干饵料,并且在30d中每天按体重的6%比例来投喂对虾(平均初湿重为0.4g)。在试验结束时,以蜕皮中期的对虾(湿重0.5~2.0g)用作计算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消化率和氨与尿素的排泄率。投喂含21%和31.4%蛋白饵料的对虾的增重、特定生长率(SGR)和饵料  相似文献   

11.
A technical and socio‐economic survey conducted in the Dong Thap province of Vietnam to assess the current status of river pen culture of giant freshwater prawn 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 (De Man) showed that pen culture,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and operated by farmers' indigenous knowledge, requires more study in order to optimize stocking density and to assess its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this study, the prawn pens were of rectangular shape, with an average size of 209 m2. Prawns were stocked in June at an average density of 62 pieces m?2 and fed on farm‐made feed and were harvested 2–4 times starting from 4 months after stocking until late December or the following January. The average prawn yield was 0.52 kg m?2 year?1, ranging from 0.14 to 1.6 kg m?2 year?1. The average net return was US$0.71 m?2 year?1, ranging from US$1.24 to 4.37 m?2 year?1. About 73% of the farmers achieved positive net returns. The top five constraints for prawn pen culture were lack of knowledge of culture technologies, poor water quality, disease problems, poor quality of wild seed and lack of capital. Almost all farmers have no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for prawn pen culture 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 Field measurements showed that all measured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were within the range for good growth of giant freshwater prawns, and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ccumulation of nutrients and organic matter at the bottoms of rivers or canals.  相似文献   

12.
林洪 《水产学报》1998,22(2):143-147
从生物化学和物理学两个方面比较了养殖对虾和海捕对虾肌动球蛋白的特性,研究了加热对蛋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后两种对虾蛋白质的溶解度和Ca^2+-ATPase活性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Mg^2+-ATPase活性的变化与Ca^2+-APTase的稍有不同,总巯基数从40℃开始略有下降,未结合巯基数先后降,疏水性随温度升高而增大,ATP感度在常温时几乎没有变化,而35℃后有明显下降,所有指标的比较均说明  相似文献   

13.
黄耆吾  阎永祥 《水产学报》1989,13(3):189-199
根据对虾流网结构特点设计兼有捕虾和接获网上掉虾功能的专用网具,研究了对虾流网作业全过程的掉虾数量;同时还对暂养模拟掉虾和对虾在网上直接死亡率作了调查;并研究了流网掉下对虾的成活率。所得结果为调整渤海区秋季对虾汛的捕捞结构,实行以流网代替拖网作业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太湖1号”杂交青虾规模化繁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53hm2标准化鱼池,采用雌雄亲虾同池的放养模式与集中投放抱卵虾孵化培育模式2种模式进行“太湖1号”杂交青虾的规模化繁殖试验。结果显示,本期共繁殖生产虾苗33533.86万尾,31878.33kg。雌雄亲虾同池培育的产苗量比集中投放抱卵青虾培育的产苗量要低36.49~69.26kg/hm2,或132.85万。143.607万尾/hm2,苗种规格大小差异大。雌雄亲虾同池培育的捕苗时间从7月18日到8月25日,共计38d,集中投放抱卵亲虾培育池的苗规格较一致,捕苗时间为期25d,捕捞时间缩短了13d。这表明,集中投放抱卵虾孵化培育模式可作为青虾规模化繁殖生产的优选方式。  相似文献   

15.
16.
马氏沼虾的成虾形态及特征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鑫 《水产学报》2003,27(5):436-442
马氏沼虾是我国从斯里兰卡新引进的淡水虾类,外观略呈纺锤形,虾体共分为20节,除尾节外,虾体的每一节各具l对附肢,雌虾和雄虾在第五步足基部分别具有“A”和“M”状突起。头胸甲的胃区、心区、触角区表面较粗糙,两侧还有数条与虾体平行的浅棕色斑纹。虾苗时期多数个体呈淡褐色,性成熟后体色呈浅褐、淡青偏褐色或淡灰色。额角尖端微微上翘向前伸展,但不超出第二触角的触角片末端,上翘高度不超过额角上缘鸡冠状隆起的顶端,齿式为7~13/4~6。其生物学特性与罗氏沼虾和日本沼虾相比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在体色、额角、头胸甲和腹甲侧片等形态特征上差异十分明显。本文描述了马氏沼虾的外部形态及结构,比较了上述几种虾的主要特征,并就“雄虾特化”现象以第二步足与体长之比作为依据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的发展概况,论述了对虾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并简介了对虾配合饵料的添加剂和粘合剂。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对虾湿性颗粒饵料的配方、生产工艺及养殖效果。湿性颗粒饵料在适口性、引诱性、摄食率、蛋白的消化吸收率等方面都比干性颗粒饵料有所提高。摄食率提高5~15%,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提高10%以上,亩产增加10~20kg,饵料系数平均为1.9,下降0.10~0.23。虾个体平均体长增加0.6~1.0cm,亩经济效益增加285~538元。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9.
半封闭养虾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河口地区特写的水质条件下,采用“半封闭,半精养”养虾方式,平均亩产对虾60.3kg,饵料系1.8,投入产出比为1:2.85,每亩产值2290元,纯利1338元。产量和经济效益分别比项目实施前增加94.5%和1700%。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居国内先进不浃。  相似文献   

20.
渤海、黄海北部秋汛捕捞对虾,以往主要使用拖网。为保护渔场水域的生态环境和幼鱼(幼体)资源,通过针对虾类行动的实验性观察,同时使用流网试捕。分析流网掉虾的原因和提出防范掉虾的技术措施,以便更好地实现“以流网代替拖网捕捞对虾”的技术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