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成  杨旭  杨报国  王少琴 《中国水产科学》2023,30(10):1202-1213
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 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及物质循环的重要一环。为研究太平洋黄鳍金枪鱼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摄食变化以及不同海域营养生态位差异, 根据 2019 年东太平洋和 2021 年中西太平洋海域金枪鱼渔船采集的黄鳍金枪鱼样本, 对其肌肉的脂肪酸组成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 黄鳍金枪鱼肌肉检测出 34 种脂肪酸, 包括 16 种饱和脂肪酸(SFA), 8 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 10 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黄鳍金枪鱼肌肉脂肪酸中 SFA 含量与 PUFA 含量呈负相关, MUFA 含量与 PUFA 含量呈正相关。SFA 含量与叉长呈显著负相关, MUFA、PUFA 含量与叉长呈显著正相关。中西太平洋和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肌肉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 两海域之间脂肪酸组成平均不相似性为 18.85%, 主要差异来自 n-3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SFA、PUFA、C22∶6n3 (DHA)、Cl6∶0、Cl8∶1n9、MUFA、C22∶6n3/C20∶5n3 (DHA/EPA)、 C18∶0、n-6 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n-6 PUFA)。主成分分析显示, 黄鳍金枪鱼的营养级越高, 肉食性越高, 以甲藻和硅藻为食源的生物对黄鳍金枪鱼的能量来源贡献越大。相反, 营养级越低的黄鳍金枪鱼主要摄食以细菌、陆地植物和植食性桡足类为食源的生物。主成分回归表明, 黄鳍金枪鱼随叉长增大, 其营养级增加, 肉食性提高, 食性逐渐由以甲壳类和头足类向虾和硬骨鱼等富含多种特征脂肪酸的生物转变。东太平洋黄鳍金枪鱼较中西太平洋肉食性更强, 营养级更高, 甲壳类对其能量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2.
为给花鳗鲡肉质营养评价及饲料研制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分析依据,对花鳗鲡肌肉粗营养成分与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花鳗鲡肌肉的水分含量为68.79%,蛋白质含量为17.58%,脂肪含量为10.86%,其中C14∶0、C15∶0、C16∶0、C18∶0,C16∶0等饱和脂肪酸(SFA)的相对含量为27.6%,C16∶1、C18∶1、C20∶1、C18∶1等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相对含量为47.04%,C16∶3n-3、C18∶3n-3、C20∶5n-3、C22∶6n-3等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PUFA)的相对含量为9.4%,C18∶2n-6、C20∶4n-6、C18∶2n-6等n-6多不饱和脂肪酸(n-6PUFA)的相对含量为6.66%,多不饱和脂肪酸中DHA的相对含量为2.29%,EPA的相对含量为5.30%。分析结果显示,花鳗鲡肌肉中蛋白质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非常高,属于优质的蛋白和脂肪源。  相似文献   

3.
以初始体质量为(13.56±0.05)g的大黄鱼为对象,研究饲料中菜籽油替代鱼油对大黄鱼生长、肌肉脂肪酸组成和体色的影响。以鱼油组为对照组,用菜籽油分别替代25%、50%、75%、100%的鱼油,配制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结果显示,饲料中不同水平菜籽油替代鱼油对大黄鱼的存活率(SR)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无显著性影响;但饲料系数(FCR)随着替代水平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在100%替代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各处理组之间全鱼粗蛋白质、粗脂肪、灰分和水分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肌肉中脂肪酸和饲料中脂肪酸线性关系分析表明,随着菜籽油替代鱼油水平的升高,大黄鱼肌肉中C18∶0、C18∶1、C18∶2n-6和C18∶3n-3含量不断增加,而C20∶4n-6和C22∶5n-3含量不断降低。肌肉中的饱和脂肪酸(SFA)含量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与饲料中SFA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菜籽油替代鱼油对大黄鱼腹部皮肤亮度值(L*)无显著性影响,但显著影响了背部皮肤L*值,100%替代组L*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腹部皮肤红色值(a*)显著高于替代组;与腹部皮肤红色值相反,对照组背部皮肤红色值低于各替代组。菜籽油替代鱼油对大黄鱼背部和腹部皮肤黄色值(b*)均无显著性影响。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菜籽油替代鱼油对大黄鱼生长和体组成无显著影响,却显著影响了大黄鱼的肌肉脂肪酸组成和体色。  相似文献   

4.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和分析了河川沙塘鳢(Odontobutis potamophila)胚胎、仔鱼发育过程中脂类的含量及脂肪酸的组成。结果显示,随着胚胎和仔鱼的发育,其总脂的含量呈下降趋势,饱和脂肪酸(SFA)的含量亦呈现出下降趋势,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含量在胚胎期保持稳定、在仔鱼期下降,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却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在整个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平均含量最高的脂肪酸依次是C16∶0、C18∶1n-9、C18∶0、C16∶1、C22∶6n-3(DHA)和C20∶5n-3(EPA)。结果表明:河川沙塘鳢在胚胎和仔鱼发育过程中有消耗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而保存n-3系列和n-6系列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的趋势,饱和脂肪酸被作为胚胎期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单不饱和脂肪酸被作为仔鱼期能量代谢的主要来源,而C18∶3n-3(亚麻酸)和C18∶2n-6(亚油酸)被用于合成DHA、EPA和C20∶4n-6(AA)。  相似文献   

5.
野生与人工养殖牙鲆亲鱼不同组织脂肪酸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脂肪酸对牙鲆繁育性能的影响,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 对野生和养殖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及卵中脂肪酸组成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1) 牙鲆肌肉、肝脏和卵中脂肪含量大小关系为肝脏>卵>肌肉。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脂肪含量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2) 牙鲆亲鱼3种组织中均检测出21种脂肪酸。野生亲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肝脏和卵中SF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MUF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 (3) 野生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高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 尤其是肝脏和卵中C20:5n-3(EPA)、C22:6n-3(DHA)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但肌肉和卵中的C20:4n-6(ARA)含量明显高于养殖亲鱼(P<0.05); (4) 野生牙鲆亲鱼肌肉、肝脏和卵中n-3/n-6 PUFA及EPA/ARA显著低于养殖亲鱼(P<0.05), 肝脏中DHA/EPA显著高于养殖亲鱼(P<0.05), 但野生亲鱼肌肉和卵中的DHA/EPA与养殖亲鱼无显著差异。比较结果说明, DHA、EPA和ARA等PUFA是与牙鲆繁殖性能密切相关的重要脂肪酸。在牙鲆亲鱼养殖过程中, 除了提供牙鲆亲鱼足够的脂肪酸营养外, 也应注意各种脂肪酸, 尤其是PUFA中各种脂肪酸之间的添加比例, 从而保证亲鱼的繁殖性能及卵和仔鱼的质量。  相似文献   

6.
在Banta液(牛粪1.5 g 干稻草2 g 沃土20 g 水1000 ml)、酵母、小球藻三种培养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蚤状的脂肪酸组成。用GC/MS法分析后结果表明:它们的总脂量变化不大,依次为5.23%、5.46%和6.01%。共检测到15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6种。蚤状以小球藻培养条件下的C 20∶5(EPA)和C 18∶3的含量最高,PUFA占总脂肪酸的34.79%;Banta液组的SFA含量最高,为53.89%;面包酵母组的MUFA含量最高,达60.65%,且富含C 16∶1(n-7)和C 18∶1(n-9),这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约占总脂肪酸的56.73%。EPA的含量以小球藻组最高,为14.43%,与自然环境中蚤状的含量相近。酵母组最低,为2.05%。蚤状和其它饵料生物一样,其脂肪酸组成主要随食物特点而变化,也决定于其本身的吸收与合成能力。  相似文献   

7.
分别取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的肉、脂肪、肝、眼和皮等组织,用氯仿-甲醇(2∶1,v/v)提取,以C17∶0为内标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了各组织脂肪酸种类及含量。结果显示:罗非鱼各种组织中含有16种脂肪酸,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组织中的脂肪酸含量最高,其次是眼睛、肝脏、鱼肉和鱼皮;各组织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为202~8869 mg/kg,主要为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为293~11219 mg/kg,主要为棕榈油酸(C16∶1)和油酸(C18∶1);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为362~8293 mg/kg,主要是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n-6/n-3为1.20~2.46。  相似文献   

8.
Folch法提取红罗非鱼(Oreochromis sp.)和福寿鱼(O.mossambicus×O.niloticus)雌亲鱼不同组织(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的脂质,GC法分析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红罗非鱼和福寿鱼卵巢中总脂含量分别占湿重的16.16%和10.20%,显著高于肝胰脏中的总脂含量(P<0.05),而肝胰脏中的总脂含量又显著高于肌肉(P<0.05)。2种鱼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共检出18种脂肪酸,主要饱和脂肪酸(SFA)是C14:0、C16:0和C18:0,主要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是C16:1和C18:1n-9,主要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是C18:2n-6、C20:4n-6(ARA)、C20:5n-3(EPA)和C22:6n-3(DHA)。ARA在福寿鱼肌肉中含量最高(9.16%),显著高于2种试验鱼其他组织中的ARA含量。Σ(EPA+DHA)在红罗非鱼的卵巢和福寿鱼的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含量高于其它组织(5.09%~7.70%),福寿鱼肌肉中最高(7.70%),卵巢中次之(6.97%)。红罗非鱼肌肉、肝胰脏和卵巢中的ΣPUFA含量均低于福寿鱼相应组织。红罗非鱼与福寿鱼各组织之间n-3/n-6比率变化不显著,但均小于1,为0.12~0.41。红罗非鱼的肝胰脏和卵巢中,脂肪酸含量ΣSFA>ΣMUFA>ΣPUFA;红罗非鱼肌肉、福寿鱼肝胰脏和卵巢中,ΣMUFA>ΣSFA>ΣPUFA;福寿鱼肌肉中,ΣSFA>ΣPUFA>ΣMUFA。  相似文献   

9.
雌性成体点篮子鱼不同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测定和比较了性腺发育至Ⅲ期的雌性成体点篮子鱼肌肉、肝脏和卵巢组织中总脂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总脂含量分别为(2.79±0.15)%、(12.78±1.30)%和(2.85±0.17)%。肌肉与卵巢间总脂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肝脏总脂含量约为肌肉和卵巢总脂含量的6倍,呈显著性差异(P<0.05);(2)肝脏中SFA总量明显高于肌肉和卵巢,3种组织中SFA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0.05)。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中,C18∶1ω9 c1(顺式)在3种组织中含量最高,肌肉、肝脏和卵巢中的含量分别为21.86%、23.66%和23.96%,肝脏与卵巢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肌肉间差异显著(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3PUFA和6PUFA在卵巢中含量最高,其次是肌肉,肝脏中含量最低,且三者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黄颡鱼胚胎发育早期脂肪酸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黄颡鱼成熟卵及早期胚胎的脂肪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在成熟卵和早期胚胎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软脂酸(C_(16∶0))、硬脂酸(C_(18∶0))、棕榈油酸(C_(16∶1n-7))、油酸(C_(18∶1n-9))、亚油酸(C_(18∶2n-6)),此外,成熟卵中还含有较高比例的亚麻酸(C_(18∶3n-3)).胚胎对不同脂肪酸的利用因胚胎发育时期的不同而有差异,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囊胚期、原肠期和器官形成期占有较高的比例;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在卵裂期和囊胚期所占比例升高较快;饱和脂肪酸(SFA)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能量的主要提供者,在原肠期、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存在着活跃的代谢,为这些时期的发育提供能量.与成熟卵相比,黄颡鱼的受精卵在脂肪酸组成上显示了不同.PUFA比例明显减少,而SFA的比例迅速增加,表明在卵粒受精后,胚胎内开始了活跃的代谢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