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孙丽华  陈浩如 《水产学报》2013,37(10):1527-1534
为调查军曹鱼生长和氮收支与温度和体质量的关系,采用鱼类生物能量学的原理和方法,开展了不同温度(21、27和33 ℃)和体质量(10、20、50和100 g)对军曹鱼生长和氮收支的影响研究,并建立了生长——温度/体质量关系及不同温度和体质量条件下的氮收支方程。结果显示:(1)温度和体质量对军曹鱼生长影响显著,且两者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军曹鱼在实验的最高水温(33 ℃)及最小体质量(10 g)时生长最快,在实验的最低水温(21 ℃)及最大体质量(100 g)时生长最慢。(2)实验的体质量范围内,军曹鱼特定生长率均随水温升高呈显著增长趋势;在实验的温度范围内,军曹鱼特定生长率随体质量增加呈减速下降趋势,两者间的关系采用幂函数定量描述。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模型LnSGR=a+bLnW+cT+dT2+eTLnW能较好地拟合军曹鱼特定生长率、温度及体质量间的关系。(3)军曹鱼摄食氮、排粪氮、排泄氮和生长氮受温度和体质量影响显著,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体质量增加趋于减少。(4)不同温度和体质量组军曹鱼氮收支方程存在差异,且温度对氮收支方程的影响大于体质量。对同一体质量组,水温27和33 ℃时生长氮占食物氮的比例明显高于水温21 ℃时,而水温27和33 ℃时代谢氮占食物氮的比例则明显低于水温21 ℃时;对同一温度组,军曹鱼氮收支方程变幅较小。(5)在所有氮收支方程中,摄食氮用于排泄的比例大于68%。研究表明,在实验的温度和体质量范围内,环境温度偏低不利于军曹鱼生长;排泄是军曹鱼氮支出的最主要途径;水温27~33 ℃时军曹鱼氮收支方程相对恒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不同摄食水平(从饥饿至饱食)军曹鱼幼鱼(平均初始体重10.0g)、青石斑鱼幼鱼(平均初始体重5.5g)和卵形鲳鲹幼鱼(平均初始体重7.7g)的生长和氮收支,建立了生长和氮排泄与摄食水平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军曹鱼幼鱼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显著增长趋势,在9%和饱食两个摄食水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的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增加呈线性增长趋势;饱食时,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的生长速率接近而明显低于军曹鱼幼鱼的。军曹鱼幼鱼食物转化效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在9%/d摄食水平组有最大值,而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食物转化效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持续增长,在饱食摄食水平时有最大值;饱食时,军曹鱼和青石斑鱼幼鱼的食物转化效率接近而明显高于卵形鲳鲹幼鱼的。3种海水鱼摄食氮、排粪氮、生长氮和氮排泄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显著增长趋势;比较可知,军曹鱼幼鱼的摄食氮和氮排泄均最大,而青石斑鱼幼鱼的最小。军曹鱼、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饱食和次饱食摄食水平时的氮收支方程分别为100CN = 7.7(6.0)FN + 22.6(31.31)GN + 69.7(62.68)UN、100CN = 2.7(2.8)FN + 20.9(8.4)GN + 76.4(88.8)UN和100CN = 1.8(1.4)FN + 12.8(9.3)GN + 85.4(89.3)UN(氮收支方程括号中的为次饱食数据);3种海水鱼饱时和次饱食时摄食氮中用于排粪的比例较小且变化不大,军曹鱼次饱食时摄食氮中用于生长的比例较饱食时的大而用于排泄的比例较饱食时的小,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的则相反。因此,鱼类的氮排泄率和氮收支方程存在种间差异,而当食物中氮含量较为接近时,摄食量增大是导致鱼类氮排泄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综合考虑生长、食物转化效率、氮排泄和氮收支方程各因素,可得出在实验的生长阶段,3种海水养殖鱼中,军曹鱼幼鱼的最佳摄食水平为次饱食摄食水平(9%/d或约为饱食摄食水平的70%),而青石斑鱼和卵形鲳鲹幼鱼的最佳摄食水平为饱食摄食水平。  相似文献   

3.
采用养殖生态学方法,研究了不同水温下鲻鱼对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摄食与吸收。选择大、中、小3种规格鲻鱼,体质量分别为(16.25±0.88)g/尾,(29.00±1.73)g/尾,(42.93±1.08)g/尾,将养殖沉积物收集后投喂鲻鱼,在自然水温为21.5~25.5℃流水系统中养殖46d,然后测定其特定生长率、摄食率、排粪率以及有机质和氮、磷吸收率。试验结果表明,(16.25±0.88)g/尾鲻鱼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2.93±1.08)g/尾,特定生长率与鲻鱼体质量呈负相关。3种规格鲻鱼摄食率和排粪率与水温呈正相关,水温升至25.5℃时均最高,(29.00±1.73)g/尾鲻鱼摄食率和(16.25±0.88)g/尾鲻鱼排粪率整体最高。(29.00±1.73)g/尾鲻鱼对有机质和氮、磷吸收率最高,分别为60.63%,82.15%,44.24%。鲻鱼对养殖沉积物中有机质和氮、磷的移除量分别为0.619g/(kg·尾),0.043g/(kg·尾),2.746mg/(kg·尾)。研究表明,鲻鱼摄食凡纳滨对虾养殖沉积物的生长效果良好,不但可以利用养殖环境中有机物和营养物质,同时为鱼虾混养模式中的鲻鱼规格搭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二龄拉氏鱥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丰富二龄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 Dybowskii)的生长生物学资料,研究了二龄拉氏鱥在池塘养殖条件下的生长特性。对平均体长(8.56±0.78)cm,平均体质量(9.62±0.82)g的拉氏鱥,在水温变幅19.4~27.6℃条件下,经过120 d的养殖试验,体长增长36.76%,体质量增长179.63%。体长与体质量呈幂函数关系:W=0.008 1 L3.299 2,R2=0.988 3。体质量日增重在试验60~90 d时最高(0.237 g),体质量相对增长率在试验30~60 d时最高(48.26%)。试验期间,生长常数和生长指标变化趋势一致,在试验30~60 d时最高;试验鱼肥满度从试验初到结束一直小幅升高,变幅为1.528 4~1.671 0;生长离散60~90 d较大,试验末期较小。结果表明,池养二龄拉氏鱥生长为异速生长型,其体质量增长快于体长增长;特定生长率与水温变化关系密切,水温23.5~27.6℃为生长适宜水温。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罗非鱼-鱼腥草共生系统中鱼草不同配比对池塘水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文构建了相同池塘覆盖面积不同鱼腥草种植密度(350 g/m3、450 g/m3、600 g/m3和0 g/m3)(M1)和相同种植密度不同池塘覆盖面积占比(5%、10%、15%和0%)(M2)的两种养殖模式。通过在以上两种模式条件下,研究各组对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以及水体和鱼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探讨了罗非鱼-鱼腥草池塘共生系统中鱼草的相对最佳搭配比例。结果表明,在M1实验模式下,不同密度组鱼腥草浮床均能显著改善养殖水体氨氮、亚硝氮、硝酸氮、总氮、总磷、磷酸盐等水质因子,且在三个月养殖周期内,初始种植密度为450 g/m3的鱼腥草浮床组与350 g/m3和600 g/m3实验组相比,效果相对更加稳定。16S rRNA V4区的高通量测序分析显示M1模式下各组鱼腥草均能显著优化鱼体肠道和水体的菌群结构,并增加菌群多样性,且养殖时间越长,优化效果越明显;相同月份下,实验组450 g/m3和350 g/m3(p > 0.05)比实验组600 g/m3优化效果相对更稳定(p< 0.05);在不同月份下,环境变化对罗非鱼肠道及水体细菌多样性的影响大于鱼腥草浮床对养殖水体的影响。在M2实验模式中,各组鱼腥草浮床均能显著净化罗非鱼养殖池塘水质,其总氮、总磷、氨氮、亚硝氮、硝酸氮、磷酸盐等均呈曲线变化,总体分析来看,在该养殖周期内,鱼腥草覆盖面积为10%的实验组对养殖水体NH4+-N,NO3-N,TN,TP以及PO43-P等指标的净化效率要相对稳定于实验组5%和15%。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覆盖面积鱼腥草浮床均能增加养殖水体和鱼体肠道的细菌微生物多样性,相对而言,10%覆盖面积组的效果更稳定。此结果为完善罗非鱼-鱼腥草共生养殖模式的鱼草配比提供了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6.
为提供实际生产理论依据,改良系统水处理工艺,开展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吉富罗非鱼氮收支和对水质情况的初步研究。起始养殖密度8 kg/m3,投饲率2%,系统循环量1 m3/h,总水量0.8 m3。试验期间溶解氧大于6 mg/L,pH 7.0~7.2,水温23~25℃。每周监测水质2~3次,监测指标包括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每2周检测1次水中总氮。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实验前后饲料、试验鱼体、粪便、悬浮颗粒的氮含量。结果显示,摄食氮有50.00±1.50%转化为生长氮,32.61±1.38%转化为排泄氮,17.39±4.0%转化为粪氮;58%的粪氮为悬浮颗粒物,42%为可沉淀颗粒物。  相似文献   

7.
不同摄食水平对牙鲆幼鱼生长及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0.0±0.5)℃,摄食水平分别为体质量的1.0%、1.5%及饱食条件下,进行牙鲆幼鱼[体质量为(35.08±0.05)g]的生长和能量收支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摄食水平的增加,鱼体干物质、蛋白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湿质量特定生长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呈线性上升,干物质、蛋白质和能量特定生长率呈对数增加;饲料湿质量转化效率不受摄食水平的影响,饲料干物质、蛋白质和能量转化效率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先升后降。粪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随摄食水平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随摄食水平的增加先升后降,代谢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变化与生长能占摄食能的比例变化相反。各个摄食水平下能量收支式为:1.0%:100.00C=28.99G+2.34F+6.03U+62.64R;1.5%:100.00C=37.19G+1.94F+5.27U+55.60R;饱食:100.00C=30.73G+1.36F+5.16U+62.75R。  相似文献   

8.
试验分别以豆粕替代0(对照组)、20%、40%、60%、80%、100%的鱼粉蛋白设计出6种等氮等能的饲料配方, 按照配方配制试验饲料(A1、A2、A3、A4、A5和A6)。将540尾体质量为(14.67±0.51) g的齐口裂腹鱼随机分为6个试验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30尾试验鱼, 分别投喂6种不同的试验饲料, 养殖时间为45 d。结果表明, 豆粕蛋白替代水平对齐口裂腹鱼的生长有显著影响。豆粕替代鱼粉蛋白的比例为60%时, 试验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蛋白效率(PER)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18.08%、1.95%/d和207.22%), 饵料系数(FCR)最小(1.27)(P<0.05)。与其余各试验组相比, 替代比例为100%的试验组的WGR、SGR、PER显著降低, FCR显著升高(P<0.05)。通过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可知, 齐口裂腹鱼生长性能最佳时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34.25%~45.46%; 随着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的增大, 鱼体水分、粗灰分、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 粗蛋白在豆粕蛋白替代水平为60%时达到最高(15.53%), 但在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小于80%时试验鱼体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 肝体指数则随豆粕蛋白替代水平增加而增大, 但在0~80%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豆粕蛋白替代比例的增加, 超氧化歧化酶(SOD)的活性有一定的波动, 在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40%达到最高, 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在20%~60%时, 溶菌酶(LSZ)的活性逐渐升高, 但各组间及与对照组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 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随着豆粕替代比例增加而逐渐升高, 但豆粕蛋白替代比例小于80%时差异不显著(P>0.05)。豆粕蛋白替代比例为100%时AST、ALT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各试验组(P<0.05)。说明饲料中豆粕替代一定比例的鱼粉蛋白可促进齐口裂腹鱼的生长, 提高对饲料蛋白的代谢和免疫能力, 但豆粕替代鱼粉蛋白比例超过80%则可引起肝损伤或组织病变。在本试验条件下, 综合考虑其生长指标、体成分及免疫指标, 齐口裂腹鱼的饲料中豆粕对鱼粉蛋白的最大替代比例为80%, 当其替代比例为34.25%~45.46%时可获得最佳生长效果。  相似文献   

9.
赵宇曦  刘兴国  周润锋  刘子秋 《水产学报》2023,47(7):079607-1-079607-11
使用光强控制法,探究了光照强度1-8W/m2范围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生长、生理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光强3-6W/m2黄颡鱼的增重率(8.33-11.78%)、特定增长率(0.53-0.74%)最高,饵料系数最低(6.42-9.17),黄颡鱼体内的胃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升高(P<0.01),而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P<0.01),抗氧化、免疫性能受到抑制,因光照影响黄颡鱼的生长和消化性能,不同光强条件下养殖水体中的氨氮、溶氧等水质指标出现差异。本研究为黄颡鱼高效养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日本刺沙蚕氮生长和氮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不同温度下(17、20、23、26、29 ℃)日本刺沙蚕的氮生长和氮收支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对日本刺沙蚕的摄食氮、生长氮、氮的饵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性的影响,且均有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的趋势,到达最大值后(26 ℃),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温度对氮的吸收效率无显著影响.根据回归方程计算得到日本刺沙蚕的最佳氮生长温度为23~26 ℃.试验结果显示,日本刺沙蚕在适宜温度下获得较高的氮生长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摄食氮和氮的饵料转化率.温度对日本刺沙蚕氮收支各组分均存在显著性影响,其中排泄氮的比例26 ℃最小,而后随温度的升高或降低均增大,这与生长氮和粪便氮比例的变化趋势相反.粪便氮的比例较小且变化不剧烈,为6.43%~9.40%.因此,排泄氮的比例和生长氮的比例主导着日本刺沙蚕的氮收支模式.日本刺沙蚕在5个温度下的平均氮收支方程为100CN=49.2GN+43.3UN+7.5FN.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比较了不同碳源、氮源、无机盐对海洋红酵母菌(Rhodotorula sp.)RH1菌株发酵产量的影响,通过葡萄糖、蛋白胨、酵母膏和硫酸镁(MgSO4)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确定了RH1菌株的最优培养基为蛋白胨10 g.L-1,酵母膏15 g.L-1,葡萄糖20 g.L-1,MgSO40.25 g.L-1,磷酸二氢钾(KH2PO4)0.25 g.L-1,氯化钠(NaCl)10 g.L-1。结果显示,该菌株最佳摇瓶发酵条件为接种量10%,初始pH 5.0,摇瓶装液量80 mL/500 mL三角瓶,培养温度28℃,经48 h培养,菌量可达10.46×108cfu.mL-1,比优化条件前提高23.9%。还进行了RH1菌株25 L发酵罐扩大培养试验,在接种量为8%、初始pH 5.0、搅拌速率350~400 r.min-1、通气量9 L.min-1、温度28℃的条件下,经28 h的培养,菌量可达33.6×108cfu.mL-1。预计通过连续补料的方式进行培养,有望进一步提高菌量。  相似文献   

12.
水温29℃时研究了管角螺(Hem ifusus tuba)稚贝[壳高(1.22±0.14)mm]在不同盐度和pH下对亚硝酸盐毒性的耐受力。试验结果表明,pH和盐度越低,亚硝酸盐对稚贝的毒害作用越大。水体pH为6.7、7.3、8.0和8.8时,亚硝酸盐对管角螺稚贝的96 h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95%可信区间)分别为188 mg.L-1(167~213 m.gL-1)、213 m.gL-1(195~231 m.gL-1)、254 m.gL-1(231~271 m.gL-1)和304 m.gL-1(284~321 m.gL-1),相对应的安全质量浓度(SC)为18.8 mg.L-1、21.3 m.gL-1、25.4 mg.L-1和30.4 m.gL-1,pH8.8时亚硝酸盐对稚贝的SC是pH 6.7时的1.6倍;盐度在16、19、23和28时,亚硝酸盐对管角螺稚贝的96 hLC50(95%可信区间)分别为151 m.gL-1(138~178 m.gL-1)、171 mg.L-1(159~192 mg.L-1)、265 mg.L-1(246~282 m.gL-1)和296 m.gL-1(278~323 m.gL-1),相对应的SC分别为15.1 m.gL-1、17.1 m.gL-1、26.5mg.L-1和29.6 m.gL-1,盐度28时亚硝酸盐对稚贝的SC是盐度16时的近2倍。  相似文献   

1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汉氏棱鳀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海洋中上层鱼类汉氏棱鳀(Thryssa ham iltonii)为试验生物,研究了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海洋鱼类的毒性。结果显示,DBP对汉氏棱鳀的24 h、48 h和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75 mg.L-1、1.52 m.gL-1和0.94 m.gL-1,安全质量浓度为0.07 m.gL-1。DBP对汉氏棱鳀内脏团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第24小时表现为0.07 m.gL-1浓度组受诱导而0.55 m.gL-1浓度组被抑制,而第72小时0.07 m.gL-1浓度组被抑制而0.14 m.gL-1组被诱导升高,其他浓度组无显著变化;脑中各浓度组则表现为第24小时受到明显的诱导而到第72小时被抑制。DBP胁迫下仅第24小时引起了2组织细胞氧化损伤,细胞脂质过氧化物(MDA)的质量摩尔浓度都明显升高。内脏团中的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表现为0.07 m.gL-1浓度组受诱导升高而其他浓度组被抑制;而脑中0.55 m.gL-1浓度组为先受诱导升高后被抑制降低,其他浓度组则一直表现为受诱导升高。结果表明,DBP在此试验质量浓度下对汉氏棱鳀产生了明显的毒性作用,对海洋生物存在危害,应对其海洋环境生态风险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温度、光照和营养史对羊栖菜(Hizikia fusiforme)无机磷吸收的影响,在不同条件下培养藻体,于第0小时、第0.5小时、第1小时、第2小时、第4小时、第6小时和第9小时分别测定培养海水中磷(P)浓度,以此来计算藻体对P的吸收速率。培养条件设置为10℃、20 ℃和30 ℃3个温度梯度;0、1 500 lx和6 500 lx 3个光强梯度;营养史通过藻体在不同营养盐浓度下培养96 h后获得,其中不同P营养史设0、5 μmol·L-1和50 μmol·L-1 3个梯度,不同氮(N)营养史设0、10 μmol·L-1和200 μmol·L-13个梯度。结果表明, 羊栖菜对P的吸收速率在20 ℃时达到最大值(0.197±0.005) μmol·(h·g)-1,在10 ℃时最小值为(0.105±0.001) μmol·(h·g)-1;随着培养光强的升高,P吸收速率逐渐递增;随着营养史中P饥饿程度的增加,P的吸收速率递增;而不同N营养史处理的藻体,无氮(0 μmol·L-1)和低氮(10 μmol·L-1)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高氮营养史(200 μmol·L-1)的藻体具有最高的P吸收速率。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鱼类耗氧率测试装置的结构设计,讨论了平均体质量(156±3.36)g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幼鱼耗氧率与窒息点的测试方法。在结构设计中,尺寸参数的选择确保了鱼类耗氧率、窒息点测试过程中流入呼吸室的水流均匀,水样采样准确;方便了测试过程中对鱼类行为生物学的观察,呼吸室中没有空气气泡干涉,提高了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实测结果表明,匙吻鲟幼鱼耗氧率的最高值为(0.528±0.035)mg.g-1.h-1,最低值为(0.197±0.028)mg.g-1.h-1,窒息点为3.468 mg.L-1。  相似文献   

16.
2种水温条件下罗非鱼体内氟苯尼考的药物动力学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药饵给药,药物剂量为10mg·kg^-1,比较研究了22和28℃水温条件下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体内氟苯尼考的药物动力学。结果得出,22℃组和28℃组罗非鱼血浆的峰药浓度(Cmax)分别为4.46和3.90μg·mL^-1,达峰时间(Tmax)均为12h,消除半衰期(T1/2β)分别为10.03和8.12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86.68和72.44h·μg·mL^-1。相应条件下的肌肉Cmax分别为6.88和4.59μg·g^-1,Tmax均为12h,T1/2β分别为10.97和8.03h,AUC分别为112.71和73.66h·μg·g^-1。低温组罗非鱼血浆和肌肉中药物的T1/2β均长于高温组,前者分别比后者长1.91和2.96h,表明低温组罗非鱼体内药物的消除速度慢于高温组。虽然2个水温组血浆和肌肉中药物的Tmax相同,但低温组血浆、肌肉的Cmax和AUC均明显高于高温组,表明低温组罗非鱼吸收利用药物程度高于高温组。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半静态试验方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一溴联苯醚(BDE3)(1 μg·L-1、10 μg·L-1和100 μg·L-1)胁迫1 d、3 d、7d和15 d且清洁海水释放3 d和7 d后,翡翠贻贝(Perna viridis)外套膜和内脏团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质量摩尔浓度和谷胱甘肽(GSH)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BDE3胁迫后低浓度组翡翠贻贝两组织SOD活性均受到诱导(P〈0.01),诱导率随胁迫时间延长而下降,中、高浓度组外套膜对BDE3响应比内脏团灵敏;BDE3对翡翠贻贝外套膜b(MDA)的影响总体呈诱导后抑制趋势,对内脏团b(MDA)的影响表现抑制-诱导反复变化,其中低浓度组第3天时诱导率最高(26.04%),高浓度组第7天时抑制率最高(14.92%);翡翠贻贝外套膜w(GSH)在(BDE3)迫下,低浓度组一直被诱导(P〈0.01),中、高浓度组总体呈诱导后抑制作用,内脏团中高浓度组w(GSH)胁迫第1天受到显著抑制(P〈0.05),随暴露时间的延长,低浓度组w(GSH)显著增加(P〈0.01),中、高浓度组出现诱导抑制的不规律变化。释放阶段结束后仅个别浓度组恢复至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沙塘鳢工厂化苗种培育、运输等提供基础数据,现对其苗种阶段窒息点与耗氧率进行初探。试验采用三个水浴槽,将水温分别控制在15℃、20℃、27℃,每个水浴槽放入10尾鱼,放入探头,石蜡封面,每小时记录1次。试验结果:耗氧率分别为0.0646,0.0786和0.1038 mg/(g·h)。耗氧率随水温增加而增加,沙塘鳢的窒息点为0.1357mg/L。  相似文献   

19.
以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欧洲鳗鲡(A.anguilla)、印尼鳗鲡(A.bicolor pacifica)、菲律宾鳗鲡(A.m orm orata)和美洲鳗鲡(A.rostrata)5种鳗鲡白仔为试验对象设计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汞离子(Hg2+)对5种鳗鲡白仔的致死作用和种间差异,试验时间为96 h。结果表明,Hg2+对5种鳗鲡白仔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24h LC50)依次为日本鳗鲡(0.408 mg.L-1)〉欧洲鳗鲡(0.179 mg.L-1)〉美洲鳗鲡(0.111 mg.L-1)〉菲律宾鳗鲡(0.052 mg.L-1)〉印尼鳗鲡(0.018 mg.L-1)。而48 h、72 h和96 h的LC50依次为日本鳗鲡〉美洲鳗鲡〉欧洲鳗鲡〉菲律宾鳗鲡〉印尼鳗鲡。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养殖水体应严格限制Hg2+的输入。  相似文献   

20.
不同消毒剂对三种鲑科鱼受精卵成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4.5±1.3℃下和桶式流水孵化器中,研究了不同浓度过氧化氢水溶液、聚维酮碘、甲醛溶液和二氧化氯对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和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受精卵至发眼期胚胎的成活率和防治水霉菌等感染的效果。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处理组与对照组鱼胚胎的发眼率与畸形率差异显著;聚维酮碘处理组鱼胚胎的发眼率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但畸形率明显高于甲醛对照组。因此,聚维酮碘和二氧化氯不适于这三种鱼受精卵的消毒。1000 mg.L-1的过氧化氢饱和水溶液(双氧水)与1500 mg.L-1甲醛处理组鱼胚胎的在发眼率无显著差异,但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其畸形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因此,建议鲑鳟鱼受精卵孵化过程中可用1000 mg.L-1双氧水防止水霉菌滋生,提高受精卵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